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龙洞山记 〔元〕张养浩 历下多名山水,龙洞为尤胜...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龙洞山记

〔元〕张养浩

历下多名山水,龙洞为尤胜。洞距城东南三十里,旧名禹登山。按《九域志》,禹治水至其上,故云。中有潭,时出云气,旱祷辄雨,胜国①尝封其神曰灵惠公。其前,层峰云矗,曰锦屏,曰独秀,曰三秀,释家者流居之。由锦屏抵佛刹山,巉岩环合,飞鸟劣②及其半。即山有龛屋,深广可容十数人,周镌佛像甚夥。世兵,逃乱者多此焉。依上下有二穴,下者居傍,可逶迤东出,其曰龙洞,即此穴也,望之窅然。

窃欲偕同来数人入观。或曰是中极暗,非烛不能往,即遣仆燃束茭前导。初焉,若高阔可步;未几,俯首焉;未几,磬折③焉;又未几,膝行焉;又未几,则蒲伏焉;又未几,则全体覆地蛇进焉。会所导火灭,烟郁勃满洞中。欲退,身不容;引进,则其前隘,且重以烟,遂缄吻、抑鼻、潜息。心骇乱恐甚,自谓命当尽死此,不复出矣。余强呼使疾进,众以烟故,无有出声应者,心尤恐然。余适居前,倏得微明,意其穴竟于是,极力奋身,若鱼纵焉者,始获脱然以出。如是,仅里所。既会,有泣者,恚者,诟者,相讥笑者,顿足悔者,提肩喘者,喜幸生手其额者,免冠科首具陈其狼狈状者。惟导者一人年稚,形瘠小,先出,若无所苦,见众皆病,亦阳慑力殆。其宴于外者举酒酌穴者,人二杯。虽雅不酒,必使之酌,名曰定心饮。

余因默忆,昔韩文公登华山,穷绝顶,梗不能返,号咷连日。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尝疑许事未必有。由今观之,则韩文公之号为非妄矣。呜呼,不登高,不临深,前圣之训较然④ ,而吾辈为细娱,使父母遗体几同压没不吊⑤。其为戒,讵止殁身不可忘。窃虞嗣至者或不知,误及此,故记其事以告焉。游洞中者七,某官某;洞之外坐而宴饮者四,某官某,凡十有一人。时延祐龙集丁巳八月也。

(选自《钦定四库全书·归田类稿》)

【注】①胜国:前朝。② 劣:仅仅,才。③磬折:弯腰。④较然:明显的样子。⑤吊:悲伤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山有龛屋    即:靠近               B.其穴竟于是      意:料想

C.亦阳力殆    慑:害怕       D.虽不酒          雅:文雅

2.下列四组中,全都间接表现龙洞艰险的一组是(3分)

①是中极暗       ②烟郁勃满洞中        ③心骇乱恐甚

④如是,仅里所   ⑤有泣者,恚者,诟者  ⑥喜幸生手其额者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龙洞山自古以来就是名胜,山势险峻,有上下两个山洞,位于下方的一个叫龙洞。

B.龙洞深邃,里面越来越低矮狭窄作者与同游者备受惊恐,好不容易才得以出洞。

C.按照当地的风俗,在洞外饮酒的人要为入洞游玩的人喝两大杯酒,名为“定心饮”。

D.作者游历龙洞后,想起“不登高,不临深”的前圣之训,为告诫后人写了这篇“记”。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初焉,若高阔可步。 (3分)      

译:                                                                                      

(2)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3分)

译:                                                                                      

 

1.D 2.D 3.C 4.( 1)起初,(洞)似乎高大宽敞,可以行走。( 2)听到的人替他报告了县吏,(县吏)就派人把他从山上救下来。 【解析】 1. 试题分析:雅:平常。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A、B、C三项均符合原文意思;D项“雅”在本句中应该解释为“平常”而非“文雅”。本题可采用代入法进行逐项排除。理解实词一定要回语境,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此题可用排除法,考生审题时要特别注意“间接”两个字。①为龙洞中的环境,是直接描写,可排除 A、B 选项。④是直接描写龙洞,而非“间接”。故可排除 C 选项。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3.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审准题,找出“不正确的一项”。根据文章一一比对,即可发现,C 选项中并不是“在洞外饮酒的要为入洞游玩的人喝两大杯酒”,而是要劝入洞游玩的人喝两大杯酒,故 C 错。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第句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下”是名词作状语“向下”;“庖”是翻译难点,但如果能从“庖丁解牛”中作引申,就可以得出“庖”为“厨房”的意思;另外本题还应注意补足省略的成份,句子方能完整。第二句注意关键字“斯”假借为“此”“这,这个”的意思。联系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不难理解。本题要点是“信足乐矣”,如果能联想到《兰亭集序》中的“信可乐也”,也就能准确翻译了。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历下多有名的山水,龙洞尤其超过一般山水。这个洞距离城邑东南三十里,过去名为禹登山。查询《九城志》,大禹治水到过这座山,所以称为禹登山。山中有水潭,时时有云气升起,大旱时祈祷就会有雨,前朝曾经封山神为灵惠公。洞前,山峰层层迭起,像云一样矗立着,一座名为锦屏,一座名为独秀,一座名为三秀,佛家人在这三座山之间不定期地居住。由锦屏山抵达佛刹山,山的四面都是陡峭的岩石,飞鸟仅仅能到达山的半腰。登上山,有石洞,洞的深度宽度可以容纳十几个人,四周雕刻的佛像很多。世上发生战争,逃避战乱的人很多来到这山。洞有上下两层,下面的洞偏在一旁,可以弯弯曲曲地向东走出此洞,那个叫龙洞的,就是指下面这个洞,朝洞里望去,十分幽暗,看不到洞的尽头。 我心想与一同来的几个人进洞观看。有人说这个洞中非常暗,没有火把不能进洞,我就叫仆人点起干枯的茭白叶子扎成的火把在前面引导。起初,洞的高度和宽度似乎可以步行;不久就要低下头走了;再不久,就要弯着腰前行了;再不久,就只能双膝跪地行走了;再不久,就只能匍匐前行了;再不久,就全身贴在地上像蛇一样前行了。正巧引路的火把灭了,浓浓的烟雾充满了洞中。想退出去,则自己也不允许这样做;继续前进,则前面狭隘,而且加上有烟,于是不再说话,摁住鼻子,屏住呼吸。心里非常害怕慌乱,自己以为性命当死在这里了,再也走不出去了。我硬着头皮叫大家快点走,众人因为有烟的缘故,没有人出声回答,我心里尤其害怕。我正好在最前面,忽然看到了一点微光,心里想这洞的尽头就在这里了,于是极力爬行,像鱼一样一跳,才舒舒服服地出了洞。就这样,在洞里走了才一里左右。几个进洞的人会聚之后,有哭的,有怒的,有骂的,有相互讥笑的,有跺脚后悔的,有耸着肩喘气的,有用手拍着额头高兴地庆贺能活着走出来的,有脱掉帽子光着脑袋一一诉说自己狼狈相的。只有向导一人年幼,形体瘦小,先出了洞,好像没怎么吃苦,看到大家都疲惫不堪,也假装害怕、用尽了力气。那些在洞外宴饮的人举起酒杯让进洞的人饮酒,每人两杯。即使不常喝酒的人,也一定要他喝,名叫定心饮。 我因此默默回忆,往日韩愈先生登华山,走到绝顶上,被阻塞,无法返回,嚎啕大哭了好几天。听到他哭的人替他报告了县吏,县吏就派人把他从山上救了下来。我曾经怀疑这件事未必有。从今天这件事看来,那么韩愈嚎哭这件事不是虚假的。啊,不登上高山,不面临深渊,就不知道危险,以前圣贤的教训是明白的,而我辈却认为是在游乐,使父母给我的身体几乎等同于被压死淹死却不悲伤。这件事作为教训,岂止是自己到死也不可忘记的。我心里担心后来的人到这里或许不知道,误进此洞,所以记下这件事来告诉他们。游洞中的人有七个,某官某人;洞外坐着宴饮的有四个,某官某人,一共是十一个人。时为延祐龙集丁巳八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填写横线上的句子(每小题1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2.今夜闻君琵琶语, 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3.                               ,似诉平生不得意。(白居易《琵琶行)

4.                         , 满座重闻皆掩泣    (白居易《琵琶行)

5.覆压三百余里,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6.一肌一容                          ,而望幸焉。(杜牧《阿房宫赋》)

7.                        ,多于市人之言语。 (杜牧《阿房宫赋》)

8.___________________,而后人哀之。           (杜牧《阿房宫赋》)

9.___________________?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10.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_____。        (龚自珍《已亥杂诗》)

 

查看答案

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王羲之《兰亭集序》)

译文: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赤壁赋》)

译文:(曹操)固然是一代的英雄,但是如今怎能还在呢?

C.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译文:大概我所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还不及十分之一。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译文:这就是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谨慎采取的缘故啊。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又欲肆其西(边境)                 持千金之资物(货帀)

B.所以兴怀,其一也(情致)           列坐其(旁边)                 

C.举酒客(通“嘱”,劝人饮酒)        何可道也哉(尽)

D.入前为寿(第二人称代词,你)       此吾之所也(体会)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对《复活》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玛丝洛娃和刑事犯一起前往西伯利亚途中遭到了男人的纠缠。聂赫留朵夫担心一路上处在艰苦的条件和淫猥的气氛下,玛丝洛娃又会自暴自弃,对生活感到绝望,借烟酒麻醉自己,并对他产生恼恨。但他又无法帮助她,因为在旅途的最初阶段,他一直没有机会同她见面。后来,西蒙松给他出主意,他设法把玛丝洛娃调到政治犯行列中。

B.玛丝洛娃与西蒙松在步行中渐渐接近起来。不久,西蒙松爱上了玛丝洛娃。玛丝洛娃察觉到了。她想到她居然能在这样一个不平凡的人心里唤起爱情,她的自信心也就提高了。聂赫留朵夫向她求婚是出于宽宏大量和过去那件事;西蒙松爱的却是今天的她,而且纯粹是因为喜欢她。为了不使他失望,她努力做一个她所能做到的最好的好人。

C.聂赫留朵夫诱奸并抛弃了姑妈家的养女玛丝洛娃,使她沦落到后来悲惨的地步。多年后,他在法庭与玛丝洛娃意外相遇,良心发现,精神的人开始苏醒。他追随玛丝洛娃到西伯利亚,并积极为犯人奔走说情。最后,他从《马太福音》中得到启示,精神得以复活。

D.聂赫留朵夫最喜欢的青年克雷里佐夫本来是个又斯文又和善的大学生,可是目睹了残酷的社会现实后,变成了民意党破坏小组的组长,目的是对政府使用恐怖手段,迫使政府放弃政权,让人民掌权。尽管克雷里佐夫在狱中得了肺痨,但他不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对《复活》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看着聂赫留朵夫为自己的案子四处奔波,玛丝洛娃深受感动,已重新爱上了他。不知不觉间她戒了酒,不再卖弄风情,还去医院做看护,完全依照他希望她做的去做了,只是每次对于他的求婚,她都断然拒绝了。

B.玛丝洛娃调到政治犯中间来,谢基尼娜一开始就很喜欢玛丝洛娃,对待她特别亲切和蔼,这种亲切和蔼出自这样一个不平常的人,使得玛丝洛娃极为感动,结果把自己的整个的心都交给了她,不知不觉接受她的见解,不由自主地在各方面模仿她。

C.聂赫留朵夫认为土地私有制是不合理的。他把自己田庄库兹明的土地低价出租给农民。后来,他目睹农村一幅破败的景象,了解了农民的困境。于是,他决定放弃巴诺沃的土地所有权,把土地交给农民,只是让农民按土地质量拿出一些钱用于公共事业。

D.参政院开庭审理玛丝洛娃的上诉案,四个参政官和一个副检察官中,有两个主张撤销原判,两个主张维持原判。这样,案子就取决于另外一名参政官的态度。他认为聂赫留朵夫出于道德要求,决定同玛丝洛娃结婚,实在可恶,所以主张驳回上诉。上诉就这样被驳回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