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A.鞭笞/整饬 弹劾/隔阂 哄堂大笑/一...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A.鞭/整     弹/隔    堂大笑/一而散

B.角/角     扑/追    舟覆舟/入史册

C.徜/装     永/刻    刚自用/无于事

D.躁/静      奋/俪    引高歌/瀣一气

 

B 【解析】 试题分析:选项B léng/líng  shuò/sù  zài/zǎi;选项A chī/chì  hé  hōng/hòng;选项C yǎng/yáng  juàn/juān  bì;选项D  guō/tián  kàng  háng/hàng。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此题考核的主要是多音字和形近音似字,形近音似字注意以形辨音,多音字据义定音,其中“哄”和“起哄”有关读hòng,其余读hōng;“载”和“记载”“三年五载”有关读zǎi,其余读zài。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句1分,共6分)

1.云销雨霁,彩彻区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悦亲戚之情话,________________。农人告余以春及,______________。

3.故曰:至人无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自然景象?(5分)

2.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诗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陈情表

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寻蒙国恩,臣洗马     除:授予官职

B.但以刘日西山,气息奄奄  薄:靠近、迫近

C.郡县逼迫,催臣上道     逼迫:威逼强迫

D.凡在故老,犹蒙育     矜:怜惜、怜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朝廷对李密“优礼有加”的一组是(   )

①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②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

④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⑤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A.②④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⑤

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段从家庭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两个方面来概括自己坎坷的命运,写得凄切尽情,目的是引起晋武帝的同情。

B.第二段首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既是对晋朝的赞美,又表达了作者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最后二句明确地提出了奉诏和赡养祖母的矛盾,为下文留下了悬念。

C.第三段开头就热切赞颂晋朝“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和措施得当,在“孝”字上巧妙地作文章,中间又陈述自己的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是为了说明我是一个看重名节的人,目的是感化晋武帝,最后自然而然地得出“不能废远”的结论。

D.第上四段在分析了自己和祖母的年纪后提出了“愿乞终养”的陈情目的.全文紧紧围绕”情’来做文章,既有对朝廷的“忠情”,又有对祖母的“孝情”,使文章深切动人。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5分)

(2)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绵竹年画

绵竹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的年画齐名,素有“四川三宝”、“绵竹三绝”之美誉,是世世代代民间画师们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绵竹年画内容丰富,类型多样。门画是绵竹传统年画的主要类型。从规格看,有大毛、二毛、三毛之分。所谓大毛,就是在整张粉笺纸上作画,大多绘秦琼、尉迟恭等武将,称武门神,将其贴于大门之上,意在御凶求安,护卫家宅。二毛,即张贴于二门的文门神,画幅稍小于前者,多系求福、求喜、求富贵的内容。贴于寝室门或灶屋门的三毛,画幅小于二毛,大多为仕女、娃娃题材,如观花美人、八宝童子等。横披是人物众多、场面宏大的横幅画 卷,如《迎春图》《百子图》等。《迎春图》是绵竹年画横披的代表作,描绘了清朝绵竹迎春会盛况,展示了四百多个人物和丰富多彩的迎春活动,生动地再现了清代的民俗民风,被专家学者称为清代的清明上河图。斗方多是讽喻性独幅小品,如《老鼠嫁女》《三猴烫猪》等。其他还有中堂(如《麻姑献寿》)、条屏(如《三国演义》)、木版拓片(都是名人字画,这是全国其他任何一种年画所没有的)等。现在随着社会发展,艺人们又创作出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特色,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的各式各样的新年画,深受人们的青睐。

绵竹年画绘画性强。它既承传了唐代手工绘制的风格,又继承了宋代雕版印刷的技术。在绘制时,和中国其他年画一样,首先要刻成线版。但是,线版在绵竹年画中只起轮廓作用,最后完成全部靠手工彩绘,从不套色制作。彩绘过程,艺人们叫做“一黑二白三金黄,五颜六色穿衣裳”。经过不同艺人的手笔,年画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同一个艺人绘制不同的年画 也会产生不同的趣味。这正是绵竹年画的绝妙之处。

绵竹年画设色单纯艳丽,强烈明快。年画艺人无拘无束地使用着尽可能艳丽的颜色:桃红、佛青、草绿、金黄……大红大绿,又热闹、又刺激,充满生机与活力。但在强烈的对比中,也讲究造意与和谐。艺人们常常用少量的复色穿插在对比强烈的色彩中间,以协调画面色调。他们把多年来的配色经验,总结成了一句蕴含着深刻美学原理的口诀:“深配浅、酽(浓)配淡,深浅酽淡要相间。”他们还借助同类色彩的深浅变化,来增加画面的节奏感、立体感。

绵竹年画的构图高度简练,在有限的画面上较合理地使用宾主、虚实、呼应、开合等对立统一法则,取得对称、均齐和别致的装饰意趣,构成了绵竹年画完整、饱满的艺术特色。从武将文官到仕女童子,多不设或少设背景,那画面上的白纸,不是画面的割裂而是有机地联系着画中各部分,这种“取一而舍万千,明一而现千万”的大胆构想和处理,超越视觉范围,给人以自由驰骋的想象天地。

最后不能不说到“填水脚”,这是绵竹年画里最具特色的画法 。除夕之夜,为老板制作年画的工作都结束了,艺人趁收拾画案的片刻工夫,利用颜料碗里的金色,把剩下的颜色填在剩纸上,匆忙赶绘出几对门神,赶往夜市出售,赚点外快。在画“填水脚”时,艺人不受线条和颜色的约束,凭真功夫一气呵成,寥寥数笔;笔锋奔放 雄健,神韵十足,非高手不能为之。“填水脚”以它的天真、质朴、粗犷而成为绵竹年画中的珍品,深为艺术界称道。

如果有机会到绵竹年画博物馆参观,那各个时期琳琅满目的年画精品一定会让你大开眼界,流连忘返。

1.下列对“绵竹年画的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绵竹年画的内容有文臣武将、民俗民风、历史故事、讽喻小品、名人字画等。

B.绵竹年画的类型有门画、大毛、二毛、三毛、斗方、横披、中堂、木版拓片等。

C.被称为清代的清明上河图的《迎春图》场面宏大,是绵竹年画横披的代表作。

D.年画艺人们与时俱进,在新时代又创作出了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的各式新年画。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贴于大门之上,在整张粉笺纸上描绘的秦琼、尉迟恭等武门神和画幅稍小的文门神,属于绵竹年画中的门画。

B.绵竹年画大量单纯艳丽、强烈明快的颜色与少量的复色构成了强烈的对比,但同时又显得适意与和谐。

C.绵竹年画一般很少设背景,画面上的白纸,有机地联系着画中各部分内容,还给人以自由驰骋的想象天地。

D.年画艺人们技艺高超,生活清贫,在一年工作结束后,都要利用余色余纸绘制“填水脚”去赚点外快。

3.根据原文内容,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张贴年画,是为了御凶求安,护卫家宅以及求福、求喜、求富贵,跟贴春联一样。

B.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的年画,在绘制时,都要先刻成线版,然后套色制作。

C.不同艺人绘制的年画和同一个艺人绘制的不同年画风格都不相同,说明绵竹年画没有艺术标准。

D.艺人们画的“填水脚”,如果能先勾线条,而且颜料充足,时间充裕,会显得更天真、质朴、粗犷。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钱穆:一生为故国招魂的史学大师

钱穆(1895-1990),江苏无锡人,一代国学大师。钱穆读书治学始终充满一种理想和激情,一种民族情怀。钱穆的学生、著名学者余英时曾说:“他给人的第一个印象,是个子不高,但神定气足,尤其是双目炯炯,好像把你的心都照亮了。”当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认为史学就是史料学,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作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这种思想在历史学界有很大影响,并得到政府支持。但是钱穆却坚持自己的理想,做贯通的历史。他在北京大学争取到一人把一门通史课讲完,其目的就是要说明历史应该是能融会贯通的,而不仅仅是考证史料,更重要的是他要说明中国历史是有其独特的规律和模式的,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它并对它保持信念。通过多次备课和讲授,钱穆终于将上自太古,下至清末贯通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钱穆的民族情怀也贯穿在平时的生活中,在他初入北平,进燕京大学讲课时,就对校方用英文字母给教学楼命名表示不满,在他的提议下,燕京大学把外国名字均改为中国名字,也有了以钱穆名字命名的穆楼。据说,今天北京大学校园内的未名湖,也是钱穆命名的。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钱穆随学校南迁。学校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建西南联合大学。生活一度非常艰苦,钱穆曾和吴宓、闻一多、沈有鼎四人合住一屋。在西南联合大学,钱穆继续讲授中国通史课程,局面更胜以前。著名历史学家、后来曾师从钱穆的严耕望讲述当时盛况:“校外旁听者争坐满室,先生上讲坛,须登学生课桌,踏桌而过。”也是在这里,钱穆开始手不停挥地编写《国史大纲》,因为正值抗战期间,钱穆笔间感情更加充沛。《国史大纲》跨越了几千年的风雨,不断重演着外族人入侵与被同化的历史、中国人在面对外来挑战时所表现出的气节与智能……在一个西方世界占据优势,中国正在跌落自信的谷底时,钱穆希望中国人对于自己的历史保持着“温情与敬意”,该书一经出版发行,就成为全国大学的教科书,风行至今。抗战胜利,北大复校,傅斯年主持校务,钱穆没有得到聘书,就闭门著书立说。

1949年,钱穆经由广州去了香港,离开大陆,此后再也没有机会回归故土。

当时的香港成了一个大的流亡场,各色人物从大陆逃亡香港,其中也有无数流亡学生。这些流亡学生,就像在大海上四处飘泊,前途渺茫,失去了精神依托。在这种情况下,钱穆放弃了较为闲适的教书生活,在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创建新亚书院,为内地流亡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工作的场所。严耕望后来感叹,钱穆此时正是学养成熟而精力未衰的阶段,正当更有高度发挥,却因时局动荡,被迫到香港办学,十余年间耗尽心力,对于学术界是一项不可弥补的损失,但是,对于当时的学生,却有了精神的依归,更是为中华传统的存亡续绝,钱穆回忆新亚书院初创办时,“彼辈皆不能交学费,更有在学校天台上露宿,及蜷卧三、四楼之楼梯上者。予于晚间八九点返校,楼梯上早已不通行,需多次脚踏铺被而过”。在这时代巨变的无可奈何中,钱穆是要努力去培养传递文化的薪火。新亚书院是当时香港唯一不牟利的学校,许多老师来此授课,纯粹都是尽义务。学校还在每周末设公开学术讲座,吸引校外人士来听讲。

新亚书院位于香港著名的贫民区,条件十分艰苦。钱穆只有两间小屋,一间居住,一间办公。办公室给余英时的印象是“一张长桌子已占满了全部空间”。支撑着他的,是中国传统精神。余英时回忆,在一个炎热、潮湿的夏天,他发现钱穆正躺在地板上,病了。

钱穆叫余英时去买二十四史给他读,仿佛这足以驱逐其所有的痛苦。钱穆亲自给新亚书院写了校歌:“……乱离中,流浪里,饿我体肤劳我精。艰险我奋进,困乏我多情。千斤担子两肩挑,趁青春,结队向前行。珍重珍重,这是我新亚精神。”新亚书院最终成为20世纪后半叶中国教育的奇迹之一。而钱穆从香港到了台北,他再未回到大陆。1990年8月30日,钱穆在台北寓所辞世,享年96岁,身后留下一千四百万言的著作。1992年,家人将钱穆骨灰散入茫茫太湖,以示其魂兮归来。

2009年8月8日,国学大师钱穆、傅斯年墨宝在香港拍卖。其中钱穆的信札,用行书写就,字体飘逸、隽秀,信中钱穆写道,“今日之国运,吾侪从事学术教育工作者皆不得辞其咎”。短短一句话,可见一代国学大师“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

                                         (摘编自任士英主编《20世纪国学大师档案》)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20世纪三十年代,钱穆著书立说,主张国人要对国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就是希望国人能够对自己祖先的历史有一种深厚的情感,尊重自己的传统。

B.文章引用钱穆的学生、著名学者余英时的话“好像把你的心都照亮了”,说明钱穆先生是一位善于理解学生、把学生作为知己的好老师。

C.北大复校后,在傅斯年主持校务的情况下,钱穆没有得到聘书,所以他在1949年离开大陆由广州去香港,这也是钱、傅二人观点不同所致。

D.在严耕望看来,钱穆创建新亚书院时正是学养成熟阶段,如果把精力用在学术上,会收效更大,但终因创业耗尽心力而十余年无学术成果。

E.作为一代国学大师,钱穆有着非比寻常的治学精神和民族情怀,他秉承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经世救国的抱负,一生为国学复兴鞠躬尽瘁。

2.第二段中,作者引用严耕望对钱穆在西南联大讲课盛况的描述,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钱穆在香港创建新亚书院,新亚书院的创立具有怎样的意义?请简要分析。  (6分)

4.文章题目为“一生为故国招魂”,老一代知识分子钱穆先生的故国情怀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