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孔镛,字韶文,景泰五年进士。知都昌县,...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孔镛,字韶文,景泰五年进士。知都昌县,分户九等以定役,设仓水次,便收敛,民甚赖之。改知连山,瑶、僮出没邻境,县民悉窜。镛往招之,民惊走。镛炊饭民舍,留钱偿其直以去。民乃渐知亲镛,相率还。镛慰劳振恤,俾复故业,道路渐通,县治遂复。都御史叶盛征广西,以镛从。诸将妄杀者,镛辄力争,所全活甚众。成化元年,擢高州知府。前知府以瑶警,闭城门自护。乡民避瑶至者辄不纳,还为瑶所戕。又疑民阴附贼,辄戮之。贼缘是激众怒,为内应,城遂陷。镛至,开门纳来者,流亡日归。时贼魁冯晓屯化州,邓公长屯茅峒,屡招不就。镛一日单骑从二人直抵茅峒。公长骤闻新守至,亟呼其党擐甲迎。镛徐下马,入坐庭中,公长率其徒驰甲罗拜。镛谕曰:“汝曹故良民,迫冻馁耳。前守欲兵汝,吾今奉命为汝父母。汝,我子也。信我,则送我归,赉汝粟帛。不信,则杀我,即大军至,无遗种矣。”公长犹豫,其党皆感悟泣下。镛曰:“馁矣,当食我。”公长为跪上酒馔。既食,曰:“日且暮,当止宿。”夜解衣酣寝。贼相顾骇服。再宿而返,公长遣数十骑拥还,镛止骑城外,独与羸卒入,取谷帛,使载归。公长益感激,率党数千人来降。公长既降,惟晓恃险不服。镛选壮士二百人,乘夜抵化州。晓仓皇走匿,获其妻子以归,抚恤甚厚,晓亦降。擢按察副使,益招剧贼侯大六、邓辛酉等,给田产,分处内地为官。治绩闻,赐诰命旌异。旋抚贵州。苗阿溪者,桀骜多智。守臣皆纳溪赂,骄不可制。镛至,询得溪所昵者二人。遂以计擒溪,磔之。镛居官廉。历仕三十余年,皆在边陲,触瘴成疾。乞骸骨,不许。弘治二年召为工部右侍郎,道卒,年六十三。

                                                       (节选自《明史•孔镛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县民悉    窜:逃窜    B.为瑶所戕           还:再,又

C.屡招不    就:投降    D.公长率其徒甲罗拜   弛:解开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孔镛以诚意招降贼人的一组是(3分)

①留钱偿其直以去   ②镛徐下马,入坐庭中  ③再宿而返

④取谷帛,使载归   ⑤独与羸卒入          ⑥获其妻子以归,抚恤甚厚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镛与民方便,治理有方。他在任县令时,曾把粮仓建在便于百姓交税的地方,也曾以身作则,赢得百姓的爱戴,逐渐使道路畅通,恢复了清明安定的县政。

B.孔镛仁厚爱民,措施得当。从应对瑶民袭扰高州一事中可以看到:前任知府对百姓疑心重重,不放众人进城;孔镛到任,则大开城门,接纳躲避灾祸的民众。

C.孔镛有勇有谋,处置果断。贵州苗人阿溪桀骜不驯,又狡猾异常,当地官员不得不纷纷贿赂此人,更助长了阿溪的嚣张气焰;孔镛到来,用计活捉并杀了他。

D.孔镛廉洁奉公,深受信任。他为官清廉,三十来年,一直在边疆地区历任多职。因接触瘴气染病,请求退休,但未被皇帝批准,后来故去在返回京城的路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诸将妄杀者,镛辄力争,所全活甚众。

(2)汝曹故良民,迫冻馁耳。前守欲兵汝,吾今奉命为汝父母。

 

1.B 2.D 3.C 4.(1)诸将中有胡乱杀戮的,孔镛总是极力劝说,保全了很多人的性命。(2)你们本是良民百姓,迫于挨冻受饿罢了,前任太守打算加兵于你们,我现在奉命做你们的父母。 【解析】 1. 试题分析: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还:动词,回去。选项B对应的原文“前知府以瑶警,闭城门自护。乡民避瑶至者辄不纳,还为瑶所戕”,翻译“前任知府因瑤民的警情,关闭城门自救。对躲避瑶人袭击的乡民都不接纳,这些人(   )都被瑶人所杀”,把“又”“再”代入原文,看似通顺,实际上“又”“再”是第二次的意思,从前文看不出第一的事情,所以解释是不符合上下文的,应该是“回去”,文意是“百姓到城内躲避,知府闭门不接纳,百姓返回,遭到瑶人杀害。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先看题干中有没有“直接表现”的字样,然后分析所给文段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人物的所作所为,再分析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性格,用排除法做准确率高还节省时间,此题对象是“孔镛”性格特征是“以诚意招降贼人”,①是对待百姓的行为,人物不对,②表明孔镛行事谨慎,和“诚意“无关。排除这两项可以达到答案。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3.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选项C对应的原文是“苗阿溪者,桀骜多智。守臣皆纳溪赂,骄不可制”,是官员收受阿溪的贿,选项“官员不得不纷纷贿赂此人”,为当地官员贿赂阿溪,事件错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1)妄——胡乱,辄——总是,所全活——保全活下来的人。(2)汝曹——你们,馁——受饿,兵——加兵。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孔镛,字韶文,景泰五年考中进士。任都昌知县,分户口为九等来决定劳役,在水边建立粮仓,便于收赋税,百姓很信赖他。改任连山知县。瑶、僮出没于邻境,县中老百姓都逃窜了。孔镛前往招抚,老百姓被吓跑了。孔镛在民舍里烧火做饭,留下钱抵偿其价值后才离开。老百姓才渐渐了解接近了孔镛,相继而归。孔镛慰劳赈恤,使他们恢复常业,道路渐通,县政于是恢复清明安定。都御使叶盛征讨广西,让孔镛跟随,诸将中有胡乱杀戮的,孔镛总是极力劝说,保全了很多人的性命,成化元年,提升为高州知府,前任知府因瑤民的警情,关闭城门自救。对躲避瑶人袭击的乡民都不接纳,这些人回去都被瑶人所杀,又怀疑老百姓暗地里依附贼人,就杀死他们,贼人趁此激起民众愤怒,作为内应,城池于是陷落。孔镛到后,打开城门,接纳来者,流亡在外地的百姓逐渐回来,当时贼人的首领冯晓屯居在化州,邓公长屯居在茅峒,屡次招抚而不降,一天,孔镛单骑只带两人更从直抵茅峒。邓公长突然听说新太守来了,急忙招呼他的党羽穿着铠甲迎接,孔镛缓缓下马,进到庭院中坐下,邓公长率领他的党羽解甲罗列而拜,孔镛晓谕他们说:“你们本是良民百姓,迫于挨冻受饿罢了,前任太守打算加兵于你们,我现在奉命做你们的父母,你们是我的儿子。信任我,就随我回去,送给你们粮食布帛,不信任我,就杀了我,大军很快来到,就没有活下来的认了。”邓公长犹豫,其党徒都为之感慨而流出眼泪。孔镛说:“我饿了,应该给我饭吃。”邓公长跪着为他献上酒菜。吃完后,说:“天快黑了,应该留下住宿。”晚上脱下衣服酣睡。贼人相视惊服,住了两晚才回去。邓公长派几十个精兵护送孔镛回去。孔镛让这些精兵留在城外,只与羸弱的士卒进城,取来粮食布帛,让他们装载而回。邓公长更加感激,率党徒数千人来降。邓公长已降,只有冯晓凭借险要的地势不服。孔镛挑选壮士二百人。乘夜抵达化州。冯晓仓皇逃跑藏匿,俘虏了他的妻儿而回,孔镛对他们抚恤很丰厚,冯晓也投降了。提升为按察御史,又招降了大盗侯大六、邓辛酉等人,给他们田产,分别到内地为官,治理的政绩闻于朝廷,皇帝赐诰命褒奖。苗人阿溪,桀骜多智慧。守御大臣都收受了阿溪的贿赂,蛮横不可制服。孔镛到来,询问得知阿溪所亲近的两个人。于是用计擒住阿溪,对他处以磔刑,孔镛居官廉洁。任职三十年都在边陲,接触瘴气成病。乞求退休,皇上没有批准。弘治二年召为工部右侍郎,在路上去世,终年六十三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古代的“城管”

从现代考古发现来看,中国至少在夏商周的“三代”时期就有城市了,但和现代功能较为接近的城市,到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如齐国的首都临淄。据《战国策•齐策》记载,当时有7万户,仅以现代一户3口的最低标准来算,总人口也达到了21万。城市大了,人口多了,治安、卫生、交通等一系列问题也就多了。在这种情况下,古代城管应运而生。从史料上看,古代城管除负责环卫、拆违章建筑、禁止占道经营外,还得“防火缉盗”,有的还有管理市场物价、维持公平交易和社会治安的义务,是真正的“综合执法”,权力也比现代城管大。

古代的城管队员叫法不少,或称“胥”,或称“卒”,还有称“市吏”“监市”等等。但在事实上,古代并没有现代城管局这样的专职机构,自然也无城管队员一说。古代早期城管常由士兵充当。在北宋的都城东京开封,朝廷便设有相当于现代街道城管队的“街道司”,并相应成立了由500名兵士组成的执法队伍,以保持开封的正常交通秩序和环境卫生。明代的北京,由相当于今北京卫戍区或武装警察部队的“五城兵马司”来承担现代城管局的大部分职能。清代的北京,还专设了“督理街道衙门”,主要负责外城的街道管理、民房修建等,破坏公用设施、侵占下水道等不良行为,都是督理街道衙门的执法对象。到了晚清,西方的一套城管制度被引入中国,由警察承担起了现代城管的工作。

在古代,现代城管中的两大难题——占道经营和违章搭建,同样十分突出,且历代不绝。古代城管也为此伤透脑筋。在唐代的长安和洛阳,不少商户为了扩大经营面积,非要在门面(正铺)外多占一块(偏铺)。在李显(唐中宗)当皇帝时的景龙年间,朝廷不得不以敕令的形式,发布了一则当时的最高“城管通知”:两京市场上各行业,凡自有正铺者,不得在铺前再建造偏铺。宋代称占道经营为“侵街”,为了防止侵街行为的发生,宋代城管想出了一个法子,在沿街要道旁立“表木”,标记出范围。这与现代街道画线一样,一旦超出就要被制止,当时的“城管队”会经常检查是否有人侵街。到明清,随着城市和商业的发展,占道、违建更突出。

《唐律》规定:“距府十丈无市,商于舍外半丈,监市职治之”,即摆摊设点至少要远离政府办公地30米,也不能离民房太近,要在1米5以外,由监市负责督管。对占道经营有严厉的惩罚:“诸侵巷街阡陌者,杖七十;若种植垦食者,笞五十。各令复故。”挨打后,还得恢复原状。《宋刑统》也有类似的规定,“侵巷街阡陌”条:“诸侵街巷阡陌者,杖七十”。对乱倒垃圾、影响环境卫生也有规定:“其有穿穴垣墙以出秽污之物于街巷,杖六十。直出水者无罪。主司不禁与同罪。”把尿屎垃圾弄到街上,影响了公共卫生,不只当事人倒霉,连“城管队长”都跟着挨杖打。宋仁宗在搞城管方面颇有创意,他在要求开封府官员强拆违章的同时,特别指示相当于现代司法机关法院的左、右军巡院,配合“开封城管”行动,“惩治侵街者”。明代对破坏公共设施、不按规定行车,以及在禁区内摆摊设点、取土作坯、随地大小便等行为,也一律“问罪”,涉事者要被强行戴上刑具,在街头示众一个月,即所谓“枷号一个月发落”。撒泡尿也要遭受这么大的罪,这样的城管手段不可谓不狠!

1.下列有关古代“城管”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城管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首都临淄。

B.古代城管同时也是士兵,晚清时才换由警察承担这一任务。

C.虽然古代没有“城管”这种叫法,但是现代城管的职能在古代常由相应的一些机构承担。

D.宋代城管在沿街要道旁立“表木”,是现代城市管理者在街道上画线的源头。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最早的城市规模小,功能不完善,不需要专门的城管人员来管理。

B.一些令古人伤透脑筋的城市管理问题,同样也让现代城管部门头痛不已。

C.古代随着城市和商业的发展,占道经营和违章搭建等越来越多,很难禁绝。

D.为防止“侵街”,避免随意违章搭建,宋仁宗曾集合多部门“综合执法”。

3.古代对城市管理方面的规定和措施,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代摆摊在政府办公地30米以内者,要马上恢复原状,否则将被“杖七十”。

B.宋代法律规定,知有人破坏公共卫生,当事人受罚,“城管队长”也要挨打。

C.宋代对于违章建筑,不仅要强行拆除,有时还要求司法机关对相关人员进行惩治。

D.明代规定,破坏公共设施、随地大小便者,要被戴上刑具,在街头示众一个月。

 

查看答案

写作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们每个人所拥有的才能是独特的,每个人的优点才是自己成长空间最大的地方。人之所以成功,不是因为他改正了每一个缺点,而是因为他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优点。人生成功的诀窍就是善于经营自己的长处。

请以“经营自己”为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7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语言综合运用(15分)

请按以下要求,从你所学过的高中语文课本必修1---必修5 课文中选择一个人物形象进行评述。

要求:(1)叙议结合;   (2)必须用上“有人以为......其实......”的句式;  

(3)结构相对完整;   (4)不少于2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21分)

爷爷的毡靴

(俄)普里什文

我记得很清楚,爷爷那双毡靴已经穿了十来个年头。而在有我之前他还穿了多少年,可就说不上了。有好多次,他忽然间看看自己的脚说:“毡靴又穿破啦,得打个掌啦。”于是他从集上买来一小片毛毡,剪成靴掌,上上——结果毡靴又能穿了,跟崭新的一般。好几个年头就这么过去了,我不禁思忖着:世间万物都有尽时,一切都会消亡,唯独爷爷的毡靴永世长存。

不料,爷爷的一双腿得了严重的酸痛病。爷爷从没闹过病,如今却呻唤不舒服起来,甚至还请了医生。“你这是冷水引起的,”医生说,“你应该停止打鱼。”“我全靠打鱼过日子呀,”爷爷回答道,“脚不沾水我可办不到。”“不沾水办不到么,”医士给他出了个主意,“那就在下水的时候把毡靴穿上吧。”

这个主意可帮了爷爷的大忙:腿痛病好啦。只是打这以后爷爷娇气起来了,定要穿上毡靴才下河,靴子当然就一个劲儿地尽在水底的石头子儿上打磨。这一来毡靴可损坏得厉害啦,不光是底子,就连底子往上拐弯儿的地方,全都出现了裂纹。

我心想:世上万物总归有个尽头,毡靴也不可能给爷爷用个没完没了——这不,它快完啦。

人们纷纷指着毡靴,对爷爷说:“老爷子,也该叫你的这毡靴退休啦,该送给乌鸦造窝儿去啦。”

才不是那么回事儿呢!爷爷为了不让雪钻进裂缝,把毡靴往水里浸了浸,再往冰天雪地里一放。大冷的天,不消说毡靴缝里的水一下子就上了冻,冰把缝子封得牢牢的。接着爷爷又把毡靴往水里浸了一遍,结果整个毡靴面子上全蒙了一层冰。瞧吧,这下子毡靴变得可暖和结实了:我亲自穿过爷爷的那毡靴,在一片冬天不封冻的水草滩里来回淌,啥事儿也没有……于是我重又产生了那种想法:说不定,爷爷的毡靴就是永远不会完结。

但是有一次,我爷爷不巧生了病。他非得出去上厕所不可,就在门道里穿上毡靴;可他回来的时候,忘了原样脱在门道里让它晾着,而是穿着冰冻的毡靴爬到了烫烫的炉台上。当然,糟糕的并不是毡靴化出的水从炉台上流下来淌进了牛奶桶——这算啥!

倒霉的是,那双长生不老的毡靴这回可就寿终正寝啦。要知道,如果把瓶子装上水放到冰天雪地里,水就会变成冰,冰一胀,瓶子就得炸。毡靴缝子里的冰当然也一样,这时已经把毡毛胀得松散开来,冰一消融,毛也全成了渣儿……我那爷爷可倔啦,病刚好,又试着把毡靴冻了一次,甚至还穿了一阵子。可是不久春天就到了,放在门道里的毡靴消了开来,一下子散成了一摊儿。

爷爷愤愤地说:“嘿,是它该呆在乌鸦窝里歇着的时候啦!”他一气之下,提起一只毡靴,从高高的河岸上扔到了一堆牛蒡草里,当时我正在那儿逮金翅雀之类的鸟儿。“干吗光把毡靴给乌鸦呢?”我说,“不管什么鸟儿,春天都喜欢往窝里叨些毛毛草草的”。

我问爷爷这话的时候,他正挥动另一只毡靴准备扔。“真的,”爷爷表示同意,“不只是鸟儿造窝需要毛,就是野兽啦,耗子啦,松鼠啦,也都这当儿,爷爷想起了我们认识的一位猎手,记得那人曾经向他提过毡靴的事儿,说早该拿给他当填药塞儿。结果第二只毡靴就没扔,他叫我送给那位猎手了。

转眼间,鸟儿活动的时节到了。各种各样的春禽纷纷落到河边的牛蒡草上,它们啄食牛蒡尖儿的时候,发现了爷爷的毡靴,一到造窝那会儿,它们从早到晚全来剥啄这只毡靴,把它啄成了碎片儿。一星期左右,整只毡靴竟给鸟儿们一片片全叨去筑了窝儿,然后各就各位,产卵、孵化,接着是雏鸟啁瞅。在毡靴的温馨之中,鸟儿们出生、成长;冷天即将来临时,便成群结队飞往暖和的地方。春日它们又都重新归来,在各自的树穴中的旧巢里,还会再次觅得爷爷那只毡靴的残余。那些筑在地上和树枝上的巢窠同样不会消逝:枝头的散落到地面,小耗子又会在地上发现它们,将毡靴的残毛搬进自己地下的窝中。

我一生中经常在莽林间漫游,每当有缘觅得一处以毡毛铺衬的小小鸟巢时,总要象儿时那般思忖着:“世间万物终有尽时,一切都会消亡,唯独爷爷的毡靴却永世长存。”

1.联系小说内容,简要分析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有什么作用。(4分)

2.结合故事,分析概括“爷爷”的性格特点。(6分)

3.小说标题是“爷爷的毡靴”,如果以“我的爷爷”为标题,你觉得是否合适?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7分)

4.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小说以“毡靴”为依托,记述爷爷的生活片断,表现爷爷的优秀品质以及对自己的影响,选材时间跨度较大,却无结构松散之感。

B.“爷爷”是受到“我”极力赞扬的人物,但是对“爷爷”的一些做法,也表现出不满的情绪,如嫌“爷爷倔”,扔毡靴时“愤愤地”等。

C.小说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多次中断叙述,插入“我”的议论、抒情笔墨,给人断断续续的感觉,实属败笔。

D.小说写“爷爷的毡靴”给鸟儿们一片片全叼去筑了窝儿,在窝里产卵、孵化,雏鸟啁啾的情景,意在表现“爷爷”将温情施与禽类的善良。

E.小说以“世间万物终有尽时,一切都会消亡,唯独爷爷的毡靴却永世长存”作结。集中表达了“我对爷爷的赞扬和思念之情。

 

查看答案

古诗文填空。(5题限选4题,8分)

1.               ,鸟倦飞而知还。              ,抚孤松而盘桓。

2.穷且益坚,                            ,处涸辙以犹欢。

3.一去紫台连朔漠,                            ,环佩空归夜月魂。

4.执手相看泪眼,              。念去去,千里烟波,             

5.相如虽驽,              ?顾吾念之,              ,徒以吾两人在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