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饮茶 茶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本草》云:“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饮茶

茶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本草》云:“止渴,令人不眠。”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

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至临淮县馆,或言伯熊善茶者,李公请为之。伯熊着黄被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茶熟,李公为啜两杯而止。既到江外,又言鸿渐能茶者,李公复请之。鸿渐身野服,随茶具而人。既坐,教摊如伯熊故事,李公心鄙之。茶毕,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茶博士。鸿渐游江介,通狎流,及此羞愧,复著《毁茶论》。伯熊饮茶过度,遂患风,晚节亦不劝人多饮也。

吴主孙皓每宴群宦,皆令尽醉。韦昭饮酒不多,皓密使以茶茗自代。晋时谢安诣陆纳,纳无所供办,设茶果而已。此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茶而归,亦足怪焉。

《续搜神记》云:“有人因病能饮茗一斛二斗,有客劝饮,过五升,遂吐一物,形如牛胰。置柈中,以茗浇之,容一斛二斗。客云:“此名茗瘕。”(选自《唐五代笔记小说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鸿渐身野服。            衣:穿。

B.大驱名马茶而归。        市:买

C.鸿渐游江介,通狎流      胜:超过

D.穷日尽夜,成风俗。      大概、几乎。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茶与茗是以所采时间的早晚为区分,南方人喜欢喝茶,北方人并不喝茶。茶不仅能止渴,也可使人不想睡觉,泰山灵岩寺的和尚为了坐禅时不打瞌睡而不断喝茶。

B.人们互相仿效和尚喝茶,于是就成了一种风俗,很多地方的城镇里都有茶铺,无论什么人都付钱取茶喝,茶叶的买卖也不断。

C.陆鸿渐对茶道的盛行作了重要的贡献,他不仅写了《茶论》,而且造了二十四件茶具,王公朝臣没有不喝茶的。

D.士大夫们都很看重喝茶,御史大夫李季卿到江南时请人为他煮茶;晋时谢安去拜访陆纳时,陆纳用茶与水果招待。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

(2)既坐,教摊如伯熊故事,李公心鄙之。

(3)晋时谢安诣陆纳,纳无所供办,设茶果而已。

 

1.C 2.C 3.(1)茶叶从江、淮一带运来,运茶的车船接连不断,存放处茶叶堆积得像小山,品种数量很多。(2)坐下以后,让人摆设茶具,和常伯熊过去的做法相同,李季卿心里看不起他。 (3) 晋时谢安拜访陆纳,陆纳没有供应制办什么东西,只是摆出茶和水果罢了。 【解析】 1.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C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内容大意可知,胜:有名,出名。所以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原文是“北人初不多饮”,而不是不喝茶。所以选C。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相继”“山积”“色额”、“教摊”“故事”“鄙”、“诣”“无所”,“而已”。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级。 参考译文: 茶,采得早的叫作茶,采得晚的叫作茗。《本草》说:“茶能止渴,使人不想睡觉。”南方人喜欢喝茶,北方人并不多喝茶。开元年间,泰山灵岩寺有位称降魔师的和尚大力提倡禅宗,坐禅时必须不打瞌睡,又不吃晚饭,于是允许和尚们喝茶。和尚们各自携带着茶,到什么地方都煮茶喝。从此,人们互相仿效,喝茶就成了风俗。从邹、齐、沧、棣等州,直到京城,城镇里大都开设店铺煮茶卖,不管是僧道之徒,还是世俗之人,都付钱取茶喝。茶叶从江、淮一带运来,运茶的车船接连不断,存放处茶叶堆积得像小山,品种数量很多。 楚地人陆鸿渐写了一篇《茶沦》,论说茶的功效以及煮茶的方法,又造了二十四件茶具,用大篮子装着。远近四方的都钦佩、羡慕,喜欢新鲜事的人家里也都收藏了一套这样的茶具。有个叫常伯熊的人,又根据陆鸿渐的论说作了大量修订补充。于是茶道盛行,王公朝臣没有不喝茶的。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到临淮县客舍的时候,有人说常伯熊精通茶道,李季卿就请他表演。常伯熊身穿黄披衫,头顶乌纱帽,手拿茶器,口报茶名,安排指点,使旁观者刮目相看。茶煮熟了,李季倾喝了两杯才住口。到了江南以后,又有人说陆鸿渐精通茶道,李季倾又请他来表演。陆鸿渐身穿山野居民的服装,带着茶具进门。坐下以后,吩咐摆设茶具,和常伯熊过去的做法相同。李季卿心里看不起他。茶事结束后,李季卿让奴仆拿出三十文钱,说是酬答煎茶博士的。陆鸿渐游历长江一带,与名流一向交好,受到这次讥笑后感觉羞愧,又写了一篇《毁茶论》。常伯熊喝茶过度,就患了风气病,晚年也不鼓励人多喝茶。 吴国皇帝孙晧每次宴请群臣,都强近他们喝醉。韦昭酒量不大,孙晧暗中让用茶代酒。晋时谢安拜访陆纳,陆纳没有供应制办什么东西,只是摆出茶和水果罢了。这说明人也喝茶,但不像现在的人这样过分沉迷,从白天喝到夜晚,几乎成了风气。起初在中原地区流行,后来传到塞外。往年回鹘入京朝见,带来大批好马,买了茶叶回去,也真够奇怪的。 《续搜神记》说:“有个人因为生了病,能喝茶十二斗(一斛为十斗),有客人劝茶,他又喝了五升多,就吐出一个东西来,形状像牛的胰脏。放在盘子里,用茶灌下去,正好装十二斗。客人说:“这叫作茶肿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天伦之痒

“有没有人像我一样,明明很心疼妈妈却总是跟她吵架?”由全球热门排行榜微博发布的这句话,20多字,被转发1万2千多次,评论大多是“举手”“我也是”这般字眼,感同身受之情跃然纸上。

在成年独生子女与空巢父母之间,有这样一种“天伦之痒”正在悄悄发生。当独生子女离家求学工作数年,再以独立的社会人姿态回归,常常惊觉,在他们与曾经最为亲密的父母之间,空白的岁月已悄然划下鸿沟。

因价值观念、思维行为、道德标准等不同而带来的两代人差异,通常被称为代沟,并不稀奇,然而,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今日中国这样,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三个时代和社会阶段的社会结构并存于当下,生活在不同社会形式下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由于经济、历史、教育等原因,形成了奇特的代际差异——双方既渴望亲密,却只能疏离;疏离之中,亦有无法剪断的现实羁绊,以及从经济到心理的相互依赖。

在我国,由计划生育政策所造就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长大成人。统计表明,独生子女人口已超过1亿。“独生子女家庭所具有的‘三口之家’的特征使得走向社会的青年独生子女与他们父母之间的关系显得更加突出”,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风笑天如此表示。

独生子女与父母之间,是时空压缩了的社会,穿越时代般的差异;也是彼此唯一的现实,羁绊日益加深,距离却被迫拉近,就像两块不同形状的木板,不得不捆绑到一起,挣扎与碰撞由此产生。

在独生子女成长的这30年间,中国变化可谓风云激荡、波澜壮阔。改革开放让社会充满着计划与市场、公平与效率、精神与物质的攻守起伏,时至今日,身处国家的不同地方,几乎可能造就身处不同的时代,差异巨大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文化习俗等,在同一时空内相互作用——社会学者孙立平称之为“断裂社会”。

当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时,横亘在50、60后父母与80、90后独生子女之间的时代鸿沟,可能达到300年。“独生子女和父母交流思想的难度,基本等于一个美国普通青年和独立战争时代的先人交流”,一位网友评论说。

思想上的鸿沟,大多反映在类似的生活小事上:50后、60后父母们接受到的祖训是,不能分梨吃,筷子不能插在饭上,食物不能倒进厕所,右眼皮跳会有灾,更加会引起争端的,则是关于生活方式上,如:坐月子不能洗头、不能吃生冷、小孩子就是要多吃多穿……

父母退休后,操心独生子女和孩子家里的事儿,就成了他们生活的重要内容。除了孩子,父母没有别的依靠,也不太可能依靠国家。然而,一旦两代人不可避免地要长期同住,各种矛盾亦随之而来。有调查显示,与父母分住的青年的亲子关系,明显比与父母同住青年的亲子关系更紧密一些;子女与父母住在一起,虽便于交谈和互动, 但也可能形成更多亲子冲突。悲哀的是,许多80后仍然不得不继续“啃老”。他们势单力孤,没有父母支援,实在是难以应付这个汹涌变化的社会。

独生子女与空巢父母,或许注定便是这样冲撞与伤害、和解与依赖的两代人。尽管艰难,但还是要相互陪伴着、搀扶着走完。(节选自《中国新闻周刊》)

1.下列对于“天伦之痒”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80后独生子女与父母之间是“断裂社会”中的两代人,身处不同的地方,可能形成差异巨大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文化习俗等。

B.很多独生子女和父母双方既渴望亲密,却只能疏离;疏离之中,亦有无法剪断的现实羁绊,以及从经济到心理的相互依赖。

C.许多80后不得不继续“啃老”,因为他们势单力孤,没有父母支援,实在是难以应付这个汹涌变化的社会。

D.这种“天伦之痒”又体现在独生子女和父母很难融洽相处,互相冲撞,互相伤害,却又互相和解和依赖。

2.有关文章内容的理解,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全球热门排行榜微博发布的“有没有人像我一样,明明很心疼妈妈却总是跟她吵架?”这句话说出了独生子女的心声,让他们都产生了同感。

B.生活在农业时代的父母与成长在工业社会的独生子女由于经济、历史、教育等原因,形成了奇特的代际差异,这种代际差异自然造成了“天伦之痒”。

C.独生子女与父母在巨大差异的社会现实中,他们可能有矛盾,有距离,但割不断的血缘关系仍使他们彼此分不开。

D.父母们总操心不能分梨吃,筷子不能插在饭上,食物不能倒进厕所……这样小事,常常引发父母与独生子女之间的争执,加剧了“天伦之痒”。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80后独生子女与父母的矛盾本来不大,却会因为累积时间久了,最终一次性爆发,并且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强化和激化。

B.原本该是共享天伦之乐的两代人,反倒将之演化成了“天伦之痒”,这已经不再是一个家庭的事,而是某个时代特有的情感伤痛。

C.只要政府发挥好引导作用,弘扬传统“孝道”文化,营造家庭和睦、孝亲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天伦之痒”自然会变成“天伦之乐”。

D.由于两代人思维观念的分歧和沟通上存在一些问题,原本就矛盾重重的两代人之间,许多不愉快便悄然发生了。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引导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弟子“言志”,当子路说出“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志向时,孔子感叹地说:“我与子路的想法是一样的。”(《论语》)

B.在高老头临死前,拉斯蒂涅派人请高老头的女儿来见父亲一面,但她们拒绝了;最后,拉斯蒂涅只有卖掉金表为高老头办丧事,而高老头的女儿只派了两架空车跟着灵柩。(《高老头》)

C.贾府的“四春”分别是:孤独的贾元春、懦弱的贾迎春、精明的贾探春、孤僻的贾惜春;取“原应叹息”之意。(《红楼梦》)

D.觉慧没有参加高老太爷的大殓仪式,因为道士说他的生肖与大殓的时辰有冲突。他虽然没有反对,但心里不相信这些。(《家》)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人开玩笑说:如果你还不知道韩国歌手“鸟叔”的《江南Style》,那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你们村里至今没通网络,第二种则是你是从古代穿越来的。

B.“先生,你上哪里去?”走到客店门口,碰到了独眼龙店主,他用沙哑的声音问我,“出去溜一会儿,天太热了,屋子里太闷!”

C.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除非耳朵太听惯了麦克风和无线电或者……。

D.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     

②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     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

③生物世界有一条普遍规律,就是尽可能节省能量。在动物身上,________从形态结构、生理过程,________行为方面去分析,尽可能节省能量的例子比比皆是。

A.点缀  揠苗助长  不仅/而且     B.装饰 欲速不达    无论/还是

C.点缀  揠苗助长   无论/还是         D.装饰  欲速不达    不仅/而且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3月22日至30日,新当选的中国国家主席、国家军委主席习近平夫妇对俄罗斯等四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并出席了在南非德班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

B.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道歉。

C.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副县长兰辉同志今年5月23日在检查乡镇道路和安全生产途中因公殉职,他的先进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D.李克强总理在9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是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是必须向人民实施的承诺,也是促消费、调结构的有效举措。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