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8分) 晏阳初在定县 艾云 风吹着,非常清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8分)

晏阳初在定县

艾云

风吹着,非常清冽,但仍然冷得砭骨,他将围脖又绕了一圈。

晏阳初深深地吸了一口清新的空气,他眯着眼睛,非常享受地呼吸着。旋即,他的心又开始发沉。

他已经走了许多村庄,每到一处,他看到的是凋敝的村落,薄薄的茅草搭建的房舍下,闪出的是一张张如干涸泥土般皴皱无华的面容。这些种田人,曾经披星戴月,耕耙犁耧,供养了许多人的吃食。现在,他们没有任何吃的,只能束手待毙。令人震惊的庞大死亡数字,已不单是数字,而是多少条人命,就那样訇然倒下,倒在炕头、门口和庄稼地。一个村庄一个村庄几尽灭绝的惨景,不堪入目。

35岁的晏阳初,1928年走在定县的乡村小路上。乡村的个人编年,由于这个人的出现,开始有了一种全新的内容和意义。

飒飒地,风吹在油绿的槐树上。他走着,健康挺拔的他,迈过土辙,迈过田塍,走在中国的乡野。他决定从此把自己的年华、精力、所学知识,都献给这苦难深重的土地。

抬眼望去,远处,隐约氤氲中的燕山山脉,逶迤连绵着,似有旷世传唱的燕赵悲歌之余韵。

他一边想,一边走着,正好走到一块麦田。一垄垄的麦苗在黑色的泥土里正分蘖出一簇簇新的叶脉。他蹲下身子,用手轻轻捋尽苗叶儿上的土屑。他的思绪仍在活跃中。他想,帮助穷苦的人,不是那种俯视的居高临下的优越感,而是扑下身子,双脚踏在泥泞中,去切实体验他们的愁苦与悲伤。他了解了中国的农村现状以后,不无痛心地看到,在农民这里,贫、弱、愚、私像四条绳索正捆住他们。这绝不是他们自身的过错,而是诸多合力拧成了戕害他们的粗大的紧箍咒,他们在艰于呼吸中,一天天接近人类灾难的最底深渊,苦苦挣扎。

晏阳初拍了拍手上的泥土,缓缓地站起来,在地头踱步。他已经跑了一天,现在已是傍晚,空旷的天际正由湛蓝转为灰暗,而夕阳却在西天,呈现着它最为壮丽绚烂的辉煌。

乡野之上的每一寸土地,都是那么美妙啊。这里的人们,不该生活的那么苦啊。

晏阳初初步拟定了几个方案。如果治贫,先要抓生计教育;如果治弱,就要抓卫生教育;如果治愚,就得抓识字教育;倘若治私,则必须进行公民教育。

陆陆续续的,从全国各地自愿来到定县,以各种方式为农民服务的知识分子散布在许多的村庄。这些目光清澈、浑身上下充满热忱的年轻人,他们为一种冒险精神,为乡村的建设出一把力的充实感,为一种忘掉小我投向大我的魅力无比的事业,无怨无悔地来到这里。

晏阳初走出院落,往平民教育委员会的办公地点走去。

平教会在一个青砖瓦房的小院里办公。来定县的人逐渐多起来,大家都在忙碌,脸上却有着充实和兴奋的表情。义务服务人员已经有一千多名,拿很低的薪水的有二百多名,平时都分散到各个村户。晏阳初常常很是感动。在中国,有多少热心肠,在为民族的复兴做着小事和实事。

晏阳初与正准备出发的人打招呼。他发现自己和这些同事,脸被晒得黑红,身体却一天天开始健壮。一个人充实的办法就是工作。改变传统知识分子述而不作的风气,就要成为一个双脚沾满泥泞的人。实际上,人是不需要很多的,他只要觉得过的是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在自然中,与阳光、花朵、禾苗、露珠儿照面;在田间地头,与农人唠嗑、交流,帮他们解决一些具体困难,这样的生活真有意思。

晚上闲下来的时候,他捻亮了屋子里的油灯,准备阅读鲁迅的文章。他最佩服鲁迅,先生对人性深处的揭示可谓力透纸背。相比较而言,晏阳初对一些在上海亭子间写作的感伤文人的小说,则心存疑问。那过多的颓废和幻灭,仍然是太灰冷了。虚无又怎么样?无望又怎么样?人不还得活下去?他佩服文学家内心挣扎的勇气,那真是在煮自己的皮与肉。他自己学不来,他只是想,人无法选择时代,他只能是偶然地正好活在这时代,这是命定。选择干什么,有时也是命定。晏阳初觉得自己更适宜撩开双腿,在田野上奔跑。

在油灯下看东西时间长了,眼睛会发涩。晏阳初放下书本,躺在床上,双手托着后脑勺继续在想。

多年来的军阀混战,让百姓吃不消。他觉得近些年的党派之争,也遮蔽了中国许多本该解决的现实问题。他觉得中国缺的不是立志做大事的人,而是鲁迅所说的,缺的是甘愿做小事业的人。中国人的功名思想,为的是给自己留在世和后世的名声。人人都在搏名声。大家都在搏。

晏阳初的面孔开始有了些激动,随后又是平静。不能完全否定人要搏名声,否则,就会少了动力。但是现在军阀在搏地盘,政治家在搏江山,就连知识分子所搏的,也无非是道德文章的青史留名。可是谁又学会了做一个悲悯的人,意识到在搏的背后,如果让民众有太大的牺牲,该是于心不忍哪!

夜,渐渐深了,窗外的迎春绽开着米色的瓣粒,发出幽香。

(摘编自艾云同名长篇散文,《钟山》2010年第3期)

【注】晏阳初,中国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1920年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毕业后回国主持平民教育工作。1926年晏阳初与一批归国博士来到河北定县,开始推行他的乡村教育计划。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始部分叙述当时农村的惨象,写出了晏阳初定县实验的时代背景,间接解释了晏阳初离开城市,到农村推广平民教育的原因。

B.晏阳初把中国农民的问题精炼地概括为“贫、弱、愚、私”,他对定县的治理方案便是针对这四大问题展开的。

C.平教会的人们拿着很低的薪水却充实而兴奋,是因为在为穷苦人民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找到了生活的真正意义。

D.晏阳初欣赏鲁迅先生对人性深处的揭示,但对上海亭子间写作的感伤文人的作品则不以为然。

E.晏阳初认为,中国缺的不是立志做大事的人,而是甘愿做小事业的人。他对军阀、政治家、知识分子搏取功名的做法十分鄙夷。

2.结合原文,概括文中晏阳初这一人物形象。(4分)

3.文中不乏简省而又精炼的环境描写。试分析“空旷的天际正由湛蓝转为灰暗,而夕阳却在西天,呈现着它最为壮丽绚烂的辉煌”这句描写的作用。(4分)

4.艾云善于将小说的情节安排融入她独有的散文模式中。请就文章的线索及其作用作简要分析。(6分)

 

1.DE 2.爱国爱民,把生命奉献给苦难深重的土地;真诚悲悯,切实体验穷苦人民的愁苦与悲伤;生命充实,追求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淡泊名利,甘愿做具体实际的小事情。 3.写出了乡村壮美的自然景象,与前文农村穷苦人民艰难的生存处境相对比,烘托人物激动、悲怆的情感心理,暗示了平民教育事业的前景。 4.结构方式上,以晏阳初一天的生活作为全文线索,按照白天、傍晚、晚上的顺序,写出了晏阳初在定县时的思考与实践,散而不乱。 【解析】 1. 试题分析:D项,“不以为然”错;E项,晏阳初并不完全否定人要搏名声。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概括人物形象题,要以情节的先后逐点概括,再将内容相同相近的归类,分点答出。本题没要求简析,则只要概括出要点即可。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对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分析,一般有四个思考方向:环境,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方面。有一点则答一点,没有也不要牵强附会。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小说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情节故事,题目又提示有“散文模式”,就要思考“散文模式”意味着有哪些特点,然后再结合小说的情节特征来分析。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简述《红楼梦》中林黛玉两次葬花的原因。(3分)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葛亮出兵讨伐魏国,由于要地街亭失守,请葛亮被迫撤兵,司马懿大军追至,这时孔明手下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于是他命令偃旗息鼓,大开城门,独自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疑心有伏兵,调头撤兵。(《三国演义》)

B.流浪人得知爱斯梅拉达被判处死刑,非常愤怒,他们一路冲向法院,包围巴黎圣母院。加西莫多因为是聋子,误以为他们是来追捕她的敌人,在教堂顶上抛下建筑材料,造成流浪人的大量伤亡。(《巴黎圣母院》)

C.陈姨太等人打着维护家族荣誉的招牌,耍尽了花招。他们先是闹“鬼”,吓死老太爷,接着强迫瑞珏到城外分娩,害死了瑞珏;他们知道是战争导致商场被毁,却逼着觉新赔偿股票损失,并且在老太爷尸骨未寒时大闹分家。(《家》)

D.楚国的大夫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子路说,他发愤时竟忘记吃饭,快乐时,便忘记忧愁,简直连衰老就会到来也不知道,他就是这样一个人。(《论语》)

 

查看答案

古诗文填空。(5题限选4题)(8分)

1.荆轲和而歌,                。(《荆轲刺秦王》)

2.        ,枉用相存。        ,心年旧恩。(曹操《短歌行》)

3.曲终收拨当心画,                ,惟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4.        ,两朝开济老巨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杜甫《蜀相》)

5.                ,乐亦在其中矣。(《论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夜过盘石隔河望永乐寄闺中效齐梁体①

【唐】岑参

盈盈一水隔,寂寂二更初。波上思罗袜,鱼边忆素书。

月如眉已画,云似鬓新梳。春物知人意,桃花笑索居。

【注】①盘石:地名,在黄河南岸。永乐:地名,在黄河北岸。闺中:指岑参之妻。齐梁体:一种诗体。②罗袜:借指妻子。④索居:独居。

1.诗歌颈联是什么意思?(4分)

2.诗歌尾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与首联有何关联?(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唐顺之,字应德,武进人。祖贵,户科给事中。父宝,永州知府。顺之生有异禀。稍长,洽贯群籍。年三十二,举嘉靖八年会试第一,改庶吉士。座主张璁疾翰林,出诸吉士为他曹,独欲留顺之。固辞,乃调兵部主事。引疾归。久之,除吏部。十二年秋,诏选朝官为翰林,乃改顺之编修,校累朝实景。事将竣,复以疾告,璁持其疏不下。有言顺之欲远璁者,璁发怒,拟旨以吏部主事罢归,永不复叙。至十八年选官僚,乃起故官兼春坊右司谏。与罗洪先、赵时春请朝太子,复削籍归。卜筑阳羡山中,读书十余年。中外论荐,并报寝。

倭躏江南北。起文华出视师,疏荐顺之。起南京兵部主事。父忧未终,不果出。免丧召为职方员外郎进郎中出核蓟填兵籍还奏缺伍三万有奇见兵亦不任战因条上便宜九事。总督王忬以下俱贬秩。

寻命往南畿、浙江视师,与胡宗宪协谋讨贼。顺之以御贼上策,当截之海外,纵使登陆,则内地咸受祸。乃躬泛海,自江阴抵蛟门大洋,一昼夜行六七百里。从者咸惊呕,顺之意气自如。倭泊崇明三沙,督舟师邀之海外。斩馘一百二十,沉其舟十三。擢太仆少卿。宗宪言顺之权轻,乃加右通政。顺之闻贼犯江北,急令总兵官卢镗拒三沙,自率副总兵刘显驰援,与凤阳巡抚李遂大破之姚家荡。贼窘,退巢庙湾。顺之薄之,杀伤相当。遂欲纠列围困贼,顺之以为非计,麾兵薄其营,以火炮攻之,不能克。三沙又屡告急,顺之乃复援三沙,督镗、显进击,再失利。顺之愤,亲跃马布阵。贼构高楼望官军,见顺之军整,坚壁不出。显请退师,顺之不可,持刀直前,去贼营百余步。镗、显惧失利,围要顺之还。时盛暑,居海舟两月,遂得疾,返太仓。李遂改官南京,即擢顺之右佥都御史,代遂巡抚。顺之疾甚,以兵事棘,不敢辞。渡江,贼己为遂等所灭。淮、扬适大饥,条上海防善后九事。三十九年春,汛期至。力疾泛海,度焦山,至通州卒,年五十四。讣闻,予祭葬。故事,四品但赐祭,顺之以劳得赐葬云。

(节选自《明史》)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不复叙           复叙:再度任用

B.督舟师邀之海外     督:督促

C.坚壁不出           壁:营垒

D.条上海防善后九事   条:分条陈述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唐顺之奋勇抗倭的一组是

①倭躏江南北。赵文华出视师,疏荐顺之

②乃躬迁海,自江阴抵蛟门大洋,一昼夜行六七百里

③宗宪言顺之权轻,乃加右通政

④顺之愤,亲跃马布阵

⑤时盛夏,居海舟两月

⑥力疾泛海,度焦山,至通州卒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免丧/召为职方员外郎/进郎中/出核蓟填兵籍还/奏缺伍三万/有奇见兵亦不任战/因条上便宜九事。

B.免丧召/为职方员外郎进/郎中出核蓟填兵籍/还奏缺伍三万有奇/见兵亦不任战/因条上便宜九事。

C.免丧/召为职方员外郎/进郎中/出核蓟填兵籍/还奏缺伍三万有奇/见兵亦不任战/因条上便宜九事。

D.免丧/召为职方员外郎进/郎中出/核蓟填兵籍还/奏缺伍三万有奇/见兵亦不任战/因条上便宜九事。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事将竣,复以疾告,璁持其疏不下。(4分)

(2)遂欲纠列围困贼,顺之以为非计,麾兵薄其营。(4分)

(3)故事,四品但赐祭,顺之以劳得赐葬云。(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