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今年5月,河南漯河市部分中学由校方负责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今年5月,河南漯河市部分中学由校方负责人带队,纷纷到被誉为“文宗字祖”、“许夫子”、“文曲星”的许慎文化园祭拜,祈愿在今年的高考中能“金榜题名”,共有即将高考的1100多名尖子生代表陆续参加。有人认为“学生祭拜许慎一来可以缅怀圣人,二来可以求得心理上的安慰,有啥不好?”此事一经网上报道后立刻引发热议。

对上述材料现象你有什么看法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

注意:作文不得脱离材料,自主立意,自拟题目,不要抄袭和套作。

 

成功来自于勤奋 记忆中一直有一条公式在激励着我,记得那是A=X+Y+Z                            ——题记 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的工作,Y代表正确的方法,Z代表少说废话。正所谓“成功来自勤奋”。古今中外,因勤奋而取得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 孔子曰:“假我数年,若是,我子《易》则彬彬矣。”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翻来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的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为了读懂《易》他把牛皮带子换了又换,于是,便有了“韦编三绝”的故事。后人用“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形容读书刻苦勤奋。 衡曰:“不求偿,愿得主人书遍读之。”前汉的匡衡小时候家境贫寒却勤奋好学,为了读书匡衡就把邻居家的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他到大户人家当雇工不要报酬,为的只是可以读到主人家的书。他的精神感动了大家,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长大终于成为了一位渊博的学者,在汉元帝时期被封为郎中,迁博士。于是,便有了“凿壁偷光”的故事。世人以此来要求自己勤奋做好每一件事。 举目千里,世界之大,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斯蒂芬·威廉·霍金说:“一个人如果身体有了残疾,决不能让心灵也有残疾。”于是面对病魔,霍金从未放弃过努力,正因为身体上有残疾,行动不便,所以他付出了比别人多十倍的勤奋,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爱因斯坦说过:“智慧并不产生于学历,而是来自对于知识的终身不懈的追求。”于是他从“决不会有任何出息”到被誉为“20世纪的牛顿”这一例子正是“成功来自勤奋”这一真理的重要见证。 一切一切的成功都来自于勤奋。高尔基有这么一句话:“天才出于勤奋”。是啊,没有勤奋哪来的天才?倘若一个人一思进取却不肯下工夫又有何成功可言? 成功就是一座高峰,看上去是那么的近,想要攀上这座高峰却是那么的难,只有坚持不懈,用汗水开辟山路,我们才会成功。让我们以此共勉,用知识开辟通往成功的山路,向伟人学习,以他们为榜样,共同进步! 【解析】 试题分析: 立意指导:(1)由祭拜思维本身可谈“信仰”问题,崇高的信仰使人产生不竭精神动力。材料涉及到高考祭拜,祭拜的目的都是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同时求得心理上的安慰。这是当前许多地方愈演愈烈的文化心理现象。拜佛、祭祖等行为能使考生获得好成绩吗?(古人崇尚:“太上有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经久不废,为之不朽”“修身、治国、平天下”;革命前辈为建立新中国、过上没有剥削、压迫的新生活抛头颅,洒热血;共产党人在新时期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践共同富裕的理想,实现中国梦作为自己的追求。)考生可列举实例论证信仰的精神力量,也可正反对比,论证信仰对人的影响,注意务必联系实际去分析,达到深刻、丰富的层次。 (2)成功来自勤奋。论述中要注意联系祭拜进行分析和驳斥,否则易脱离材料,自说自话。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可从国家或学校该宣传、引导什么样的观念,从而对青少年给予积极、正确引导;也可从学生个体主观思想入手,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问题;两者结合也可。 (4)仅谈缅怀、安慰的方法,而不联系现实,涉及有关信仰、勤奋、人生观等一方面重要作用论述,应作为偏题处理。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语言综合运用。(15分)

请按以下要求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你所学过的高中语文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1)用一个统领全段内容的句子开头。

(2)有一处用“不仅……而且……”或“一方面……另一方面……”的句式过渡。

(3)使用打比方、拟人两种手法。

(4)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洁、连贯、得体。

(5)不少于2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阆  中

王剑冰

①雨说下就下来了,最初是一滴一滴的,首先打在枇杷叶上,而后打在一片片瓦上,叶子和瓦发出的声音不尽相同。有一滴打在额头上,顺手一抹,一脸的滋润。再抬眼的时候,整个古城都是这般润润的了。

②一扇扇的门响动起来,明清时的门不知打开了多少岁月。由于雨的洒落,满街的石板路湿了,像刷了一层桐油。一条狗从一个门缝钻出来,向空荡的街巷扫了一眼,又极快地消失在街的尽头。由于迅疾,像突然发生又未发生。一个女孩的出现要比它显得从容,打伞的女孩,像飘逸于多少年前的哪个角落。一个个幌子,招扬着早晨的新鲜与迷离。两千三百年就在这新鲜迷离中过去了。

③街巷里穿行,闻到一种香,奇异的带点酸甜的香。看了幌子,才觉出是一种醋的味道。阆中产醋已逾千年。不只是醋香,或许还有张飞牛肉。张飞守阆中多年,这里就有了一种既强体又出味的牛肉做法。早饭时还有一种清气盎然的荷包,那是桑叶包着的带有田野味道的黏黄米糕。边鱼也是吃到的极美味的一种鱼,这种鱼是嘉陵江的特产。

④嘉陵江,这名字像女子的江,无论从上游还是下游都在崇山峻岭中奔涌,到这里却以极美的身段展现出她的丰姿。三面环城的江上起了水汽,晕晕的,似一层纱,带有惺忪的妩媚。哪里一个女子在喊叫,喊的什么听不懂,抑扬顿挫的尾声极快就沉进了江里。而后哪个巷口又有人叫喊,声音的开始像从水中弹起来。灰色的云团裂过一道闪电,龙一样滚过古城上空。这些都让我陷入了一种神秘状态中。

⑤当地的朋友小陈说,他小时在江边还看到过爷爷拉纤的身影,一群人和一群号子艰难地拉着一条大船前行。一条条船拉过了滩头,船上的人就上岸喝茶买酒,吃张飞牛肉,或住上个三五日。也有人喜欢上城中的女子,干脆置房买舍,住下不走。我听过川江号子,那种裂心夺魄的号子,会催化出一种油然而生的陌生又熟悉的感情

⑥阆中,自古就是巴郡首府,曾走出了五百多进士和举人。有走出去的,还有走进来的。一个孔子的后人遥遥千里祭寻沙场的父兄,途中被这“处处轩窗临锦屏”的阆苑所迷,竟决意居留此间。孔安国的留驻,不止是选取了终生依老的所在,还在于与阆中的一种默契。住在南充的陈寿定是来过的,还有蓬安的司马相如,他们不能不在这里寻到灵感翻腾的气象。至于慕名而来的就更多,杜甫一来就喜欢上了,来了还要来,还有陆游。两人不管心绪如何,到这里都是猛然换了精神。李白若在这里住上一住,就不至于空寂中寻月而逝。李白一直没有找到灵魂所依的故乡,他是把阆中错过了。阆中是难得一遇的精神故园

⑦穿行于张家小院、李家大院,穿行于衙署贡院、张飞庙及那些作坊,我觉得阆中的“阆”就在于“门”字里的“良”,那自然的生活,那清阔的江水,那千古遗留的民风,还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中走出的女子。如此多的“良”,当然是该叫“阆中”了。

⑧晚间,雨后的空气更显晴朗温润,一缕月光从云层里斜照下来。光线的柔静是如此的少见,似纤细明亮的绒毛,一缕缕地飘浮着,漂到哪片瓦上,瓦上就会亮闪一片。

⑨解一只小舟入水,不知是江在行还是岸在行。岸上的景物一映水中,包括房子、房子里的灯、灯透出的人影。一条鱼跳起来,将这一切打散了。月亮在水中晃了晃又聚合起来,如一枚古镜。

⑩有嘉陵江号子隐约飘来,随之又远了。

(选自《青岛日报》,有删改)

16、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阆中有哪些独特的魅力。(6分)

                                                                          

17、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6分)

(1)我听过川江号子,那种裂心夺魄的号子,会催化出一种油然而生的陌生又熟悉的感情。

                                                                                       

(2)阆中是难得一遇的精神的故园。

                                                                          

18、以“有嘉陵江号子隐约飘来,随之又远了”结尾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5分)

                                                                           

19、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本文开头以圆润的雨声切入,为古城阆中营造了一种润湿幽静的意境,奠定了本文怀古的感情基调,文段具有很强的情景感和可读性。

B.“阆中是一片瓦的世界,六十多条街巷的瓦,一重一重,偎依着,叠压着,翻扑着”巧妙而形象的比喻,赋予了瓦片以鲜活的生命,使文章颇具情趣。

C.古城大院多,自然门就多,自然的生活、古朴的民风包含着多重的“良”,所以古城取名为“阆中”;这种观点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D.“一个个幌子,招扬着早晨的新鲜与迷离”,“新鲜”是说幌子本身的颜色与样式, “迷离”是说在烟雨迷蒙中看不太清晰。

E.文章虚实结合,既有对眼前实景的描写,又有对历史的追忆联想;迷人的环境、如诗般的意境,给读者以穿越时空、如梦似幻的感觉。

 

查看答案

古诗文填空。(5题限选4题)(8分)

1.总角之宴,                             ,不思其反。(《诗经·氓》)

2.            ,不绝如缕。                ,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玉簪螺髻。(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5.子曰:“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木兰花

 钱惟演①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

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

  昔年多病厌芳尊②,今日芳尊惟恐浅。

〔注释〕①钱惟演(962-1034) 字希圣,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吴越王钱俶之子。随父降宋,为右神武将军。博学能文辞。此词作于作者临死前不久。

②芳尊:杯中盛着美酒。

1.词的上片主要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2.本词最后两句蕴含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

司马光

治平三年夏,苏府君终于京师,光往吊焉。二孤轼、辙哭且言曰:“今将奉先君之柩归葬于蜀。蜀人之祔也,同垄而异圹。日者吾母夫人之葬也,未之铭,予为我铭其圹。”因曰:“夫人之德,非异人所能知也,愿闻其略。”二孤奉其事状拜以授光。

光拜受,退而之曰:夫人姓程氏,眉山大理寺丞文应之女,生十八年苏氏。程氏富而苏氏极贫。夫人入门,执妇职,孝恭勤俭。族人环视之,无丝毫鞅鞅骄居可讥诃状,由是共贤之。或谓夫人曰:“父母非乏财,以父母之爱,若求之,宜无不应者。何为甘此蔬粝,独不可以一发言乎?”夫人曰:“然。以我求于父母,诚无不可。万一使人谓吾夫为求于人以活其妻子者,将若之何?”卒不求。时祖姑犹在堂,老而性严,家人过堂下,履错然有声,已畏获罪。独夫人能顺适其志,祖姑见之必悦。

府君年二十七犹不学,一日慨然谓夫人曰:“吾自视,今犹可学。然家待我而生,学且废生,奈何?”夫人曰:“我欲言之久矣,恶使子为因我而学者!子苟有志,以生累我可也。”即罄出服玩鬻之治生,不数年遂为富家。府君由是得专志于学,卒为大儒。夫人喜读书,皆识其大义。轼、辙之幼也,夫人亲教之,常戒曰:“汝读书,勿效曹耦,止欲以书生自名而已。“每称引古人名节以厉之,曰:汝果能死直道,吾亦无戚焉。”已而,二子同年登进士第,又同登贤良方正科。辙所对语尤切直惊人,由夫人素之也。

始夫人视其家财既有余,乃叹曰:“是岂所谓福哉!不已,且愚吾子孙。”因求族姻之穷者,悉为嫁娶振业之。乡人有急者,时亦周焉。比其,家无一年之储。夫人以嘉祜二年四月癸丑终于乡里,享年四十八。轼登朝,追封武阳县君。呜呼,妇人柔顺足以睦其族,智能足以齐其家,斯已贤矣;况如夫人,能开发辅导成就其夫、子,使皆以文学显重于天下,非识虑高绝,能如是乎?古之人称有国有家者,其兴衰无不本于闺门,今于夫人益见古人之可信也。

(选自《苏洵集•附录•卷上》)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退而之曰                          次:编次,撰述

B.生十八年苏氏                  归:出嫁

C.由夫人素之也                  勖:勉励

D.比其,家无一年之储       没:失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未铭,予为我铭其圹              B.父母非乏

夫晋,何厌有                其身也,则耻师焉

C.即罄出服玩鬻之治生              D.不已,愚吾子孙

不积跬步,无至千里          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表现程氏“孝恭勤俭”的一组是

①无丝毫鞅鞅骄居可讥诃状                             ②独夫人能顺适其志

③我欲言之久矣,恶使子为因我而学者         ④不数年遂为富家

⑤轼、辙之幼也,夫人亲教之                         ⑥乡人有急者,时亦周焉

A.①②③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④⑤⑥

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2分)

(1)何为甘此蔬粝,独不可以一发言乎?(4分)

译文:

(2)每称引古人名节以厉之,曰:“汝果能死直道,吾亦无戚焉。”(4分)

译文:

(3)因求族姻之穷者,悉为嫁娶振业之。(4分)

译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