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浣溪沙•咏橘 苏轼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浣溪沙•咏橘       苏轼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 [注]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

【注】噀:xùn,喷。

1.“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两句中哪两个字最生动传神? 请结合诗句加以点评。(5分)

2.这首词是如何从正面、侧面两个角度塑造橘的形象的?请结合全诗分析。(6分)

 

1.“惊”:吃惊、惊讶。(1分)“怯”:胆怯、害怕。(1分)擘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初尝新橘,汁水齿舌间如泉般流淌。惊于橘皮迸裂时香雾溅人(1分),怯于橘汁的凉冷和酸味(1分)。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初尝新橘时的感受,表达喜爱之情(1分)。 2.正面:“新苞绿叶”“青黄”“香雾”“清泉”,(1分)写出了橘黄叶绿、橘香弥漫、橘汁酸凉。(1分) 侧面:(1)反衬。以“菊暗荷枯”反衬“橘黄叶绿、香雾溅人、橘汁酸凉”,突出强调橘的生机与味美。(2分)(2)烘托。竹篱茅舍,掩映于青黄相间的橘林之中,可见橘树生长之盛,人家环境之美,一年好景,正当此时。(2分)(3)侧面描写。“吴姬三日手犹香”,着意夸张,尽得吴橘之味矣。(2分)(侧面答出两点即可,其中手法和解说各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首咏橘词,巧言物状,体物细微,属“纯用赋体,描写确尚”的咏物佳作,颇耐玩味。“菊暗荷枯一夜霜”,布置环境以使下文有余地抒发。“菊暗荷枯”四字,是东坡《赠刘景文》诗“荷狙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的概括。“一夜霜”,经霜之后,橘始变黄而味愈美。晋王羲之帖:“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易多得。”又白居易《拣贡橘书情》诗:“琼浆气味得霜成。”皆可 参证。“新苞”句,轻轻点出题目。新苞,指新橘。橘有皮包裹,故称。又,橘树常绿,凌寒不凋。《楚辞。橘颂》:“绿叶素荣,纷其可嘉兮。”沈约《橘》诗: “绿叶迎露滋,朱苞待霜润。”东坡用“新苞绿叶”四字,形象自然,再以“照林光”描绘之,可谓尽得橘之神。“竹篱茅舍出青黄”,好一“出”字。竹篱茅舍, 掩映于青黄相间的橘林之中,可见橘树生长之盛,人家环境之美,一年好景,正当此时。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过片二句,写尝橘的情状。擘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初尝新橘,汁水齿舌间如泉般流淌。“香雾”、“清泉”之喻,形象可感,堪称绝妙。“惊”、“怯”二字,活画出女子尝橘时的娇态。惊,是惊于橘皮迸裂时香雾溅人,怯,是怯于橘汁的凉冷和酸叶。末句点出“吴姬”,实际也点明新橘的产地。吴中产橘,尤以太湖中东西两洞庭山所产者为最著,洞庭橘唐宋时为贡物。“三日手犹香”,着意夸张,尽得吴橘之味矣。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初尝新橘时的感受,表达喜爱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永乐二年进士,授工科给事中。进吏科右给事中,坐累谪交阯为吏。仁宗嗣位,始召入为御史。英宗即位之三月,擢右佥都御史,练兵平凉、西宁。正统二年,蒋贵讨阿台、朵儿只伯,亨信参其军务。至鱼儿海,贵等以刍饷不继,留十日引还。亨信让之曰:“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贵不从。亨信上章言贵逗遛状。帝以其章示监督尚书王骥等。明年进兵,大破之。亨信以参赞功,进秩一等。父丧归葬。还朝,改命巡抚宣府、大同。参将石亨请简大同民三之一为军,亨信奏止之。十年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时遣官度二镇军田,一军八十亩外,悉征税五升。亨信言:“文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毋征税,陛下复申命之。今奈何忽为此举?塞上诸军,防边劳苦,无他生业,惟事田作。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况边地硗瘠,霜早收薄,若更征税,则民不复畊,必致窜逸。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帝纳其言而止。初,亨信尝奏言:“也先专候衅端,以图入寇。宜预于直北要害,增置城卫为备。不然,恐贻大患。”兵部议,寝不行。及土木之变,人情汹惧。有议弃宣府城者,官吏军民纷然争出。亨信仗剑坐城下,令曰:“出城者斩!”又誓诸将为朝廷死守,人心始定。也先挟上皇至城南,传命启门。亨信登城语曰:“奉命守城,不敢擅启。”也先逡巡引去。赤城、雕鹗、怀来、永宁、保安诸守将弃城遁,并按其罪。当是时,车驾既北,寇骑日薄城下,关门左右皆战场。亨信与总兵杨洪以孤城当其冲,外御强寇,内屏京师。着兜鍪处,颠发尽秃。景帝即位,进左副都御史。明年,年七十有四矣,乞致仕,许之。归八年,卒于家。                                     (摘编自《明史·罗亨信传》有删改)

1.下列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累谪交阯为吏                           坐:因犯……罪或错误

B.贵等以刍饷不继,留十日还          引:率领

C.诸守将弃城遁,并其罪                按:压抑、止住

D.车驾既北,寇骑日城下                薄:逼近

2.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罗亨信刚正勇敢的一组是(3分)

①擢右佥都御史,练兵平凉、西宁   ②帝以其章示监督尚书王骥等

③若更征税,则民不复耕           ④宜预于直北要害,增置城卫为备

⑤又誓诸将为朝廷死守             ⑥奉命守城,不敢擅启  

A.①③⑤      B.③⑤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朝廷派蒋贵出兵征讨,罗亨信参与其中,蒋贵等人借故在鱼儿海逗留十天后返回,罗亨信很是不满,上奏章说明情况。后来继续进兵,终于大破敌军,罗亨信也因此晋级一等。

B.皇上派遣官员测量军田,规定一军八十亩以外都要征税五升,罗亨信援引先例,反对采取这一举措,并提出如果辛苦劳作、收入微薄而不堪赋税,人民就会放弃耕种选择逃逸。

C.为防备也先入侵,罗亨信提议在正北要塞增置城卫,兵部虽然不很赞同,但还是接受了他的意见。为保卫宣府城,他持剑坐在城下,即使太上皇受到挟持,他都未曾打开城门。

D.敌人兵临城下,形势非常危急,亨信与总兵杨洪因为孤城处在交通要道,外御强敌,内保京城,浴血奋战,尽职尽责。景帝即位时,他虽已七十三岁,还是被晋升为左副都御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

(2)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哲学精神为主导的山水画传统

汪为胜

闪烁着中国文化光辉的传统哲学在相当程度上是与中国山水画结缘的。儒家孔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是首次用哲学审视山水,阐述“动”与“静”的辩证概念。道家老子性爱山水,崇尚自然,用山水寓意着道的法则和规律。在老子的眼里,人与自然山水都是道的化生,从自然本性上来说是一样的。这一思想对后来中国山水艺术创作模式与美学思想产生了直接的重要影响。庄子学说超逸现实,他宣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的观点是,天地造物,随其剪裁,任其分合,春夏秋冬,南北山水景物可自由组合。他的这一思想观念构成了超越事实的表象,从而达到物化为我的精神山水。

中国历代画论中,或多或少地渗透着以中国哲学精神为主导的山水画传统的阐述,也正是画论运用了哲学精神提出了山水画的要求,确立了诸多山水画大师能善于用哲学精神完成山水画创造。

五代荆浩是用老庄哲学来进行山水画创作的亲躬实践者,强调在绘画中思而取物之真,去伪存真,而致力于南方山水创作的董源,专注于江南丘陵溪流、重汀绝岸、林霏烟云的表达,不仅获得了“平淡天真”,还增添了浓厚的高隐成分,这正是道家宣扬的出世隐居态度。道家之学滋养成长起来的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三远法”(平远、高远、深远)。在他看来,“远”是一种飞越与延伸,有着一片化机苍苍茫茫,无边无际,只有这样才能渐入“无”的境地,“虚”的境地,“淡”的境地,使自己精神世界得到升华,达到“登高山则情满于山,临苍海则意溢于海”。这是哲学精神构成郭熙写意性山水的结果。宋米芾认为绘画的功用是“自适其志”,不应是装点世俗的工具。他喜好南方轻墨淡岚的山水,“米氏云山”是他追寻道家“平淡天真”理想的归宿。元四家之一的倪瓒,绘画就是为了“写胸中之逸气”。“气”是古典哲学概念,《黄帝内经》称:“诸血者皆源于心,诸气者皆源于肺。”古代先贤很智慧的地方就是,认为人的情感、智理、知觉记忆所发出之处并不是脑,而是心得思维。老子以气入手探讨万物起源,庄子讲人之生为气,人之存为气,达到最高境界亦为气。故而,宋代苏轼提出“士人画”,“取其意气所到”,倪瓒的“逸气说”,与苏轼皆受道学的影响,表现出文人画家精神净化之美的审美心理建构。明董其昌受儒、道、禅影响很重,他的论文常用古典哲学相喻。自己所画的山水构图抓住“远”作思考,总是近处坡岸丛林,中景山峦草屋,远景高峰危岩。以披麻用笔,轻松、柔和,毫无觚棱钩角刻露之痕,这是道家“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思想作用的结果。他用墨虚淡、柔和、软秀,也是道、禅提倡的“柔、弱、虚、淡、不争、处下”影响下的结果。

中国山水画的核心思想是哲学精神。尽管山水画能够兼容着各种形态,包括写实与写意、虚拟与表象、直观与寓意,能够观赏自然美景,抒发国土情怀,表现生态环境。尽管随着当下文化的变革,产生新思想、新内容和新的表现方法,但山水画哲学精神的传统不可缺失,那是前人用智慧为我们留下的一笔需要认真研究的宝贵财富,倘若我们弃之遗失殆尽,未来中国画的发展将会失去“中国精神”,是一个没有核的泡沫气体,我们将为之付出代价。                             (选自2013年2月28日《美术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影响中国山水画的“哲学精神”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首次用哲学眼光来审视山水,提出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的创作主张。

B.老子认为人与自然山水都是道的化生,自然本性相同,这成为后世山水艺术创作模式与美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C.中国历代画论中都大量的渗透着把中国哲学精神作为主导的山水画传统的阐释。

D.庄子认为春夏秋冬、南北山水的景物都可以自由组合,这是一种把事实表象内化为“精神山水”的思想观念。

2. 对相关画家创作特点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浩是用老庄哲学来进行山水画创作的开创者,他的创作以山水寓意道的法则和规律,强调在绘画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B.董源深受道家出世的思想影响,他笔下的江南山水,丘陵溪流、重汀绝岸、林霏烟云,风格平淡天真,有深厚的高隐成分。

C.郭熙认为“远”是一种飞越与延伸,“远”才能渐入“无”“虚”“淡”的境地,精神世界方可升华,这是道家思想的体现。

D.董其昌的山水画构图强调“远”,近处坡岸丛林,中景山峦草屋,远景高峰危岩,用笔轻松、柔和,这是道家思想作用的结果。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老子、庄子都对“气”极为推崇,这些古代先贤理智地认为人的情感、智理、知觉记忆产生了心得思维。

B.宋代文人画家苏轼、董其昌都受到道家思想影响,表现出文人画家精神净化之美的审美心理建构。

C.中国古代山水画用笔轻松、柔和,用墨虚淡、软秀,这是道、禅提倡的“柔、弱、虚、淡、不争、处下”对创造者影响的结果。

D.哲学精神是笔宝贵财富,是山水画“中国精神”的灵魂,今天的创作如果抛弃这一传统,一味求新求变,后果难以想象。

 

查看答案

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清晨行走于校园,一声清脆悦耳的鸟鸣划过校园上空。你我凝神谛听那声音,纵目寻找那身影,希望留住那一声鸟鸣。

留住一声鸟鸣,是我想尽情享受这份奢侈的自然之美;留住一声鸟鸣,是你在展现一种心灵的宁静悠然;留住一声鸟鸣,是我们在期盼社会的和谐与世界的安宁……

“留住一声鸟鸣”一定引发了你丰富的联想,请联系生活实际,以“留住一声鸟鸣”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一提到根的作用,可能首先想到  .这两项是绝大多数植物根系的本职工作.然而,进化史上最早出现的根,作用却并非吸收水分和吸取养料,而是  ,这种早期类型的根被称为假根. ,是因为这些根内没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通道,它仅有的作用就足固定植株.假根将植物固定在合适的生活环境中,会降低风吹和水流的影响,提高其生存几率。

 

查看答案

汉字具有无穷的魅力。请展开联想,将你所喜欢的某两个汉字的结构美和意蕴美展现出来。句式不强求与示例一致,意蕴展现力求形象生动,每句不超过20个字。可以从提供的汉字中选择,也可以自选其它汉字。(4分)

示例①森:三“木”为“森”,我的眼前呈现一片苍翠的林海。

②尘:“小”“土”合“尘”,小小的尘土也具有狂暴的威力。

参考汉字:旦明忍淼网晶串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