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春意挂上了树梢 萧红 三月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春意挂上了树梢

萧红

三月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只是马路上融化了积雪的泥泞干起来。天空打起朦胧的多有春意的云彩;暖风和轻纱一般浮动在街道上,院子里。春末了,关外的人们才知道春来。春是来了,街头的白杨树蹿着芽,拖马车的马冒着气,马车夫们的大毡靴也不见了,行人道上外国女人的脚又从长统套鞋里显现出来。笑声,见面打招呼声,又复活在行人道上。商店为着快快地传播春天的感觉,橱窗里的花已经开了,草也绿了,那是布置着公园的夏景。我看得很凝神的时候,有人撞了我一下,是汪林,她也戴着那样小沿的帽子。

“天真暖啦!走路都有点热。”

看着她转过商市街,我们才来到另一家店铺,并不是买什么,只是看看,同时晒晒太阳。这样好的人行道,有树,也有椅子,坐在椅子上,把眼睛闭起,一切春的梦,春的谜,春的暖力……这一切把自己完全陷进去。听着,听着吧!春在歌唱……

“大爷,大奶奶……帮帮吧!……”这是什么歌呢,从背后来的?这不是春天的歌吧!

那个叫化子嘴里吃着个烂梨,一条腿和一只脚肿得把另一只显得好像不存在似的。“我的腿冻坏啦!大爷,帮帮吧!唉唉……!”

有谁还记得冬天?阳光这样暖了!街树蹿着芽!

手风琴在隔道唱起来,这也不是春天的调,只要一看那个瞎人为着拉琴而挪歪的头,就觉得很残忍。瞎人他摸不到春天,他没有。坏了腿的人,他走不到春天,他有腿也等于无腿。

世界上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着也等于不存在,倒不如赶早把他们消灭掉,免得在春天他们会唱这样难听的歌。

汪林在院心吸着一支烟卷,她又换一套衣裳。那是淡绿色的,和树枝发出的芽一样的颜色。她腋下夹着一封信,看见我们,赶忙把信送进衣袋去。

“大概又是情书吧!”郎华随便说着玩笑话。

她跑进屋去了。香烟的烟缕在门外打了一下旋卷才消灭。

夜,春夜,中央大街[注]充满了音乐的夜。流浪人的音乐,日本舞场的音乐,外国饭店的音乐……七点钟以后。中央大街的中段,在一条横口,那个很响的扩音机哇哇地叫起来,这歌声差不多响彻全街。若站在商店的玻璃窗前,会疑心是从玻璃发着震响。一条完全在风雪里寂寞的大街,今天第一次又号叫起来。

外国人!绅士样的,流氓样的,老婆子,少女们,跑了满街……有的连起人排来封闭住商店的窗子,但这只限于年轻人。也有的同唱机一样唱起来,但这也只限于年轻人。这好像特有的年轻人的集会。他们和姑娘们一道说笑,和姑娘们连起排来走。中国人来混在这些卷发人中间,少得只有七分之一,或八分之一。但是汪林在其中,我们又遇到她。她和另一个也和她同样打扮漂亮的、白脸的女人同走……卷发的人用俄国话说她漂亮。她也用俄国话和他们笑了一阵。

中央大街的南端,人渐渐稀疏了。

墙根,转角,都发现着哀哭,老头子,孩子,母亲们……哀哭着的是永久被人间遗弃的人们!那边,还望得见那边快乐的人群。还听得见那边快乐的声音。

三月,花还没有,人们嗅不到花香。

夜的街,树枝上嫩绿的芽子看不见,是冬天吧?是秋天吧?但快乐的人们,不问四季总是快乐;哀哭的人们,不问四季也总是哀哭!

1936年5月

(选自《萧红散文集》)

[注]中央大街指哈尔滨大街,当时的哈尔滨正处于日伪统治之下。

1.文章的最后两段有何作用?(4分)

2.文中汪林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是什么?(5分)

3.春天来了,却让人无法感到春意。文章却以“春意挂上了树梢”为题,作者如此安排有何用意?(6分)

 

1.一方面与上文呼应,说明春意尚浅,花香未浓,嫩芽也无法在夜里看见。(1分)另一方面也暗示虽然春已至,但并非人人能感受到春的气息。(1分)喻指北方的人们依旧生活在冬天,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1分)引发作者的议论,从而揭示文章主旨。(1分) 2.汪林是一位衣食无忧,心中只有自我,并不关心底层人民冷暖的小姐形象。(2分)作者通过这一形象,与底层人民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1分)反映了当时社会富人们的冷漠,揭示出三十年代日伪统治下社会的冷酷,反衬出下层人民的辛酸和痛苦。(2分) 3.这是作者有意为之,标题与主题相矛盾,收到了一种隐微的反讽效果。(2分)题目充满诗意、十分浪漫,看了内容后,结果却出乎意料,这就造成了“期待落空”,而也正是这种“期待落空”让读者获得了全新的审美体验。(2分)作者用饱含忧虑的笔触抒写了“春意”下的不平等,呼吁着真正的人间春意挂满树梢。(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三月,花还没有,人们嗅不到花香。”“夜的街,树枝上嫩绿的芽子看不见”。一方面呼应上文,说明春意尚浅,花香未浓,嫩芽也无法在夜里看见。“快乐的人们,不问四季总是快乐;哀哭的人们,不问四季也总是哀哭!”——在作者看来,虽然自然界的春意挂上了树梢,可总是“哀哭的人们”又哪里感受到春意呢?喻指北方的人们依旧生活在冬天,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从而揭示文章主旨。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作者分白天、晚上两个时段,选取中央大街、院子两个地方描述汪林的生活。春光融融的白日,她打扮得漂漂亮亮,逛逛街,晒晒太阳,吸着烟卷,腋夹情书;晚上,又来到中央大街,与外国女人说说笑笑,享受着热闹的都市夜生活。透过她的活动,不难看出,她内心的快乐,她建立在殷实的物质基础之上的无忧无虑。“天真暖”,“又换一套衣裳”,她对天气的暖是敏感的,但她对被人间遗弃的人们的“冷”和乞丐的求助声、瞎人的琴声、角落的哀哭声是迟钝的,似乎他们不曾进入她的视野。总之,作者从衣着、语言、活动等方面。廖廖数笔勾勒出汪林的形象,揭示出三十年代日伪统治下社会的冷酷,并且反衬出下层人民的辛酸和痛苦。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主要是通过对比描写来达到这种效果的。文章开篇写春意来到了哈尔滨,风暖人笑,花开草绿。在这样春意盎然的背景下,却出现了不协调的一面。汪林等人打扮得花枝招展,尽情地享受春意,而乞丐们艰难讨饭、卖艺,这两方面形成强大反差。再看那夜晚掩盖下的罪恶吧。一边是少数人彻夜狂欢、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狂歌疯舞,一边是大街上随处可见的乞丐们饥饿交迫、贫病交加、哀号动地,这地方已没有真正的春天。萧红以“春意挂上了树梢”为题,正是用饱含忧虑的笔触抒写了“春意”下的不平等,呼吁着真正的人间春意挂满树梢。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宗白华

先秦哲学家荀子说:“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地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

但“全”和“粹”是相互矛盾的。既去粗存精,那就似乎不全了,全就似乎不应“拔萃”。又全又粹,这不是矛盾吗?

然而只讲“全”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才能谓之美,正如荀子在两千年前所正确地指出的一样。

清初文人赵执信在他的《谈艺录》序言里有一段话很生动地形象化地说明这全和粹、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是艺术的最高成就。他说:

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固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

赵执信指出一鳞一爪的表现方式要能显示龙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艺术的表现正在于一鳞一爪具有象征力量,使全体宛然存在,不削弱全体丰满的内容,把它们概括在一鳞一爪里。提高了,集中了,一粒沙里看见一个世界。这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不是自然主义的,也不是形式主义的。

赵执信以轻视的口吻说着雕塑绘画,好像它们只是自然主义地刻画现实。这是大大的误解。中国大画家所画的龙正是像赵执信所要求的,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却使全体宛然可见。

关于中国绘画处理空间表现方法的问题,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一篇《画筌》里说得很好,而这段论画面空间的话,也正相通于中国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他说:

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这段话扼要地说出中国画里处理空间的方法,也叫人联想到中国舞台艺术里的表演方式和布景问题。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是有独创性的,我们愈来愈见刭它的优越性。而这种艺术表演方式又是与中国独特的绘画艺术相通的,甚至也和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中国舞台上一般地不设置逼真的布景(仅用少量的道具桌椅等)。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趣,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真”“神”“美”在这里是一体。

做到了这一点,就会使舞台上“空景”的“现”,即空间的构成,不须借助于实物的布置来显示空间,恐怕“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排除了累赘的布景,可使“无景处都成妙境”。

中国传统的艺术很早就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创造了民族的独特的现实主义的表达形式,使真和美、内容和形式高度地统一起来。反映这艺术发展的美学思想也具有独创的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结合艺术的实践来深入地理解和汲取,为我们从新的生活创造新的艺术形式提供借鉴和营养资料。

(选自宗白华《美学散步》,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全”就是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粹”就是更典型更普遍地表现生活和自然。不全不粹难以形成艺术的美。

B.“粹”就是“洗尽尘滓”,去粗取精,对应“虚”,“全”则与“实”相对应。虚实相生,两者辩证统一。

C.要“粹”,就有取舍,就不全;要“全”,就难做到拔萃。“全”和“粹”是相互矛盾的,难以兼得。

D.“全”而不“粹”,容易走上自然主义的道路;“粹”而不“全”,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

E.艺术的最高成就就是做到全和粹、虚和实辩证统一,先秦哲学家荀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指了出来。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赵执信误认为雕塑绘画只是自然主义地刻画现实,其实古人画龙,也是以一鳞一爪使全体宛然可见。

B.精选局部反映整体,即一粒沙里见一世界,这不是自然主义,亦非形式主义,这是传统的现实主义。

C.中国绘画艺术处理空问的方法,与中国舞台的表演方式和布景问题的处理是相通的,具有诗的意境。

D.传统的现实主义的表达形式,高度统一了真和美、内容与形式,为后世创造新的艺术形式提供借鉴。

3.“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这话该怎样理解?请结合文意分析。(4分)

4.八大山人画一条生动的鱼在纸上,别无一物,令人感到满幅是水。齐白石画一枯枝横出,站立一鸟,别无所有,但用笔的神妙,令人感到环绕这鸟是一无垠的空间,和天际群星相接应,真是一片“神境”。这体现了文中中国艺术的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意分析。(4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七十者衣帛食肉,                ,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

2.        ,乌鹊南飞。        ,何枝可依?    (曹操《短歌行》)

3.千岩万转路不定,        。熊咆龙吟殷岩泉,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自胡马窥江去后,        ,犹厌言兵。渐黄昏,        ,都在空城。(姜夔《扬州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连州[]阳山归路

吕本中

稍离烟瘴近湘潭,疾病衰颓已不堪。儿女不知来避地,强言风物胜江南。

[注]连州,今广东阳山县。吕本中,北宋末期诗人。这首诗是诗人为避战乱,从广东返归湖南途中所作。

1.诗的前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境况?请结合注释简要分析。(3分)

2.试分析诗中“不知”“强言”两词的妙处。(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及长,博学能属文,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善谈论。与王沈俱被曹爽辟。沈劝就征,祜曰:“委质事人,复何容易。”及爽败,沈以故吏免,因谓祜曰:“常识卿前语。”祜曰:“此非始虑所及。”其先识不伐如此。

[]有灭吴之志,祜率营兵出镇南夏,开设庠序,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皆听之。吴石城守去襄阳七百余里,每为边害,祜患之,竟以诡计令吴罢守。于是戍逻减半,分以垦田八百余顷,大获其利。祜之始至也,军无百日之粮,及至季年,有十年之积。尝欲夜出,军司徐胤执棨当营门曰:“将军都督万里,安可轻脱!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祜改容谢之,此后稀出矣。

祜进据险要,开建五城,收膏腴之地,夺吴人之资,石城以西,尽为晋有。自是前后降者不绝,乃增修德信,以怀柔初附,慨然有吞并之心。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人有略吴二儿为俘者,祜遣送还其家。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每会众江沔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翕然悦服,称为羊公,不之名也。

祜乐山水,每风景,必造岘山,置酒言咏,终日不倦。尝慨然叹息,顾谓从事中郎郊湛等曰:“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百岁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也。”湛曰:“公德冠四海,道嗣前哲,令闻令望,必与此山俱传。至若湛辈,乃当如公言耳。”

祜寝疾,求入朝。及侍坐,面陈伐吴之计。疾渐笃,乃举杜预自代。祜卒二岁而吴平,群臣上寿,帝执爵流涕曰:“此羊太傅之功也。”

(节选自《晋书·羊祜传》)

[注]帝:晋武帝司马炎。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质事人,复何容易      委:放弃

B.其先识不如此          伐:夸耀

C.军司徐胤执棨营门曰    当:挡住

D.陈饯吴之计            面:当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沈故吏免   竟诡计令吴罢守

B.每边害,祜患之  石城以西,尽晋有

C.自是前后降不绝   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

D.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  至湛辈,乃当如公言耳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百岁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也

B.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百岁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也

C.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百岁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也

D.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百岁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羊祜不仅仪容俊美,善于谈吐,而且具有远见卓识。曹爽早年征召羊祜,羊祜拒绝,后来曹爽失败,羊祜免难。

B.羊祜在出镇南夏期间,开办学校,发展生产广积粮食,采取怀柔策略征服吴人民心,为后来晋灭吴奠定了基础。

C.羊祜用计平定边害,为晋国守边腾出了一半兵力。羊祜命腾出的将士去垦田种粮,使得晋军储备了十年的军粮。

D.羊祜率军外出打猎不越边界,凡自己的士兵得到吴人打伤的猎物,悉数归还。吴人深服羊祜此举,称其“羊公”。

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将军都督万里,安可轻脱!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3分)

②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4分)

(2)除有远见卓识外,羊祜还有哪些美好品质?(3分)

 

查看答案

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就是有意境。                        ,是由客观景物的诱发而在人们头脑中产生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也是一种情景交融,神、形、情、理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①意境既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内涵、传统风格和特色的核心

②“意境”是一个由“意”和“镜”相结合的美学范畴

③其中“意”指人的思想感情,“境”指客观现实环境

④意境就是人在审美过程中主客观的高度统一

⑤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境界

⑥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

A.①⑤②⑥③④  B.①⑥③④②⑤  C.③④②⑤①⑥   D.④③①⑤②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