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8分) 大自然是生命的基石 高维生 他身背画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8分)

大自然是生命的基石      高维生

他身背画架,提着装满了画笔、调色板和油彩的画箱,又一次出发了。在俄罗斯的大地上,他感到坚实和幸福。他的作品不仅表达了大自然的风情,更多的是热爱。

19世纪的伊萨克·列维坦,被称为“俄罗斯第一风景画家”,他是俄罗斯的、也是世界的画家。列维坦忠诚地记录了大地上的事情,一座木桥面,一条河流,一片草场,一只丢弃的木船,一个歪斜的十字架,一株桦树,一朵乌云。这些平常的景物,透过列维坦苦难的眼睛,流露出深深的爱意。这样的情感,像山间渗出的泉水,一滴滴,一片片,形成了湍急的河流,在辽阔的土地上奔流。当他支起画架,面对大自然一草一木,怀念和回忆,过去和现在交织一体。一支画笔,一起一落,在绷紧的画布上留下了博大的痛苦的思索。贫困的童年生活,像一笔厚重的财富存在生命的银行中,影响了列维坦的一生。忧郁研磨的颜料,融入列维坦的画中,这种颜料和别的色彩调和,发生了质的变化,有了冲击人心的震撼。不论是乡村的蜂房,夕阳中的村庄,孤独中的小木桥,寂寞的教堂,列维坦让它们暴涨出诗意的生命。在给俄国文学大师契诃夫的一封信中,列维坦写道:“我还从来没有如此爱过大自然,对于它如此敏感。我还从来没有如此强烈地感觉到这种绝妙的天空,它流注于一切,但非人人能见,甚至无以名之,因为它不是理智与分析所能获得,它只能由爱来理解。没有这种感觉就不能成为画家。”

伏尔加河养育了列宾,也哺育了列维坦,给了他丰富的伊苏养分,他很多题材表现了母亲河的一情一景,一朝一夕。列维坦的生命之树深扎在大地上,展现性格,他不是谁。是伊萨克·列维坦。一个人拒绝和时代的潮流合作,专注自己的艺术天地,这需要勇气和力量,不是任何人都能做的。

1884年,23岁的列维坦首次参加巡回画派巡回展览协会的画展,1891年成为它的会员。列维坦在大地上奔走、写生,他不想当一个伪“风景画家”,拿相机拍下一些景物,回到画室机械地加工,东移西凑。一座村庄,一处庄园,一条河流,一朵云絮,有着自己的精神背景,传说和朴素的大自然不可能复制。情和景交融的氛围,深藏一种复杂的东西,这里有爱和欢乐,有痛苦和绝望。这是普通的小河,三根剥皮的原木,漫不经心地搭在河上,桥的另一端是在泥泞的土路上铺了一段木板小路,伸向远处的林中。乡村的人,从桥上来来往往。列维坦根据古老的传说,创作这幅画作。1892年,31岁的列维坦在一所庄园里作画,在夜晚,享受一潮潮扑来的草香味,听虫鸣,听古老的故事。传说化作精灵,飘荡在园子的角落,像清晨的露珠打湿了画布,滴在调色盘上,列维坦创作了他的代表作《深渊旁》。看过画的人,被夕阳中的光线和静静的河水震动,一株株簇拥的树中,似乎传出一种声音,循着声音,沿着木板路人们走向远处的树木中。1892年,列维坦创作了《通往弗拉基米尔的路》,这幅画让许多进步的知识分子落泪,并不是画的技巧多么与众不同,而是画深处溢出的思想。这条路没什么特殊的地方,在俄罗斯的大地上,太普通了,但它不是通往幸福的道路,它接通的前方是西伯利亚寒冷的、潮湿的矿井,那里是人间的地狱。1825年,十二月党人失败后,大批知识分子就是从这里被押往西伯利亚的。大块大块的阴云,遗弃的路标,在血和泪冲刷的流放路上,发生了多少感人的事情,列维坦倾注了深厚的情感和良心。   

漫长的冬天将要结束了,乘着雪橇悄悄地远去,春天是诗人和画家笔下常现的题材。俄罗斯的一位大诗人帕斯捷尔纳克写道:“二月。该弄点墨水来哭泣,/和着泪水写二月的悲歌,/这时那踩得直响的稀泥,/闪出一派黑油油的春色。”俄罗斯的春天,少了冬天的粗犷,多了一些浪漫的诗意。列维坦送给春天的礼物是《三月》,雪后清爽的空气,有了一股春的味道,列维坦看到了明天,桦树重新披上新鲜的衣裳,大地野花烂漫,春天的希望让列维坦兴奋。列维坦对人民充满了关爱,他在想守林人经过旅途的跋涉,终于回到家中,脱下笨重的大皮袄,坐在壁炉前,和家人其乐融融的情景。

列维坦的画作,对俄罗斯深刻的理解,不是停留在物象的表面上,发一些小情感的抒情。他驮载了太多的民族的和生命的重量,他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向往。(《列维坦画集》,列维坦著,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1月)

1.“这种颜料和别的色彩调和,发生了质的变化,有了冲击人心的震撼。”“并不是画的技巧多么与众不同,而是画深处溢出的思想。”这两句话中,“质的变化”“思想”分别指什么?(4分)

“质的变化”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想”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对传主自身的语言、心理和行为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是人物传记的重要表现手法,请分析下面两则材料对表现列维坦的作用。(4分)

(1)我还从来没有如此爱过大自然,对于它如此敏感。我还从来没有如此强烈地感觉到这种绝妙的天空,它流注于一切,但非人人能见,甚至无以名之,因为它不是理智与分析所能获得,它只能由爱来理解。没有这种感觉就不能成为画家。

(2)他不想当一个伪“风景画家”。

3.传记通常要写传主的业绩、荣誉等,但本文的主要内容却不在这里。本文的写作重点有哪几方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4分)

4.文学艺术是相通的。列维坦的创作观也同样体现在文学家的创作上。请以你熟悉的作家和作品为例,阐述这种创作观点。(不少于60字)(6分)

 

1.“质的变化”指融进了深深的爱意;“思想”指作者对十二月党人的同情与赞美。 2.(1)这是列维坦的心声,充分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他的创作主张。(2)突出了列维坦追求真实自然,反对机械拼凑的观点。 3. 本文用大量笔墨描绘了列维坦作画的过程和画作的内容。因为本文放在《列维坦画集》中,需要向读者介绍列维坦的绘画主张,所以不同于一般传记。 4.像列维坦热爱大自然、描画大自然一样,文学家只有热爱生活,才会细致地观察生活,真实地反映生活。如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他眷恋北平文化,热爱那里的人民和生活,所以创作了大量反映北平生活的作品。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词语含义的理解把握。这里“质的变化”和“思想”应该是指列维坦画作中带有的某种情感。结合文中相关段落,分析上下句可以得出答案。“质的变化”指融进了深深的爱意;“思想”指作者对十二月党人的同情与赞美。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句意的理解。(1)明显属于语言描写,揭露画家内心世界的感悟与爱,“爱过”“感觉”等这些词语可以透出画家对自然的爱与感触。“没有这种感觉就不能成为画家。”则是画家的议论或者叫创作主张。主张亲近自然。(2)这里表明列维坦追求艺术的真与实,追求自然的美,而不是胡乱的拼凑。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结合全文理解本篇写作方向内容。作者主要写列维坦画作的创作过程和画作的内容。这一点从文章的行文脉络中可以看出。至于作者为何这样写,因为这不是一般传记,而是《列维坦画集》。它重在向观者介绍画作的内容及创作过程。这样更易于观者理解画作。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本题为开放类试题。作答时主要突出两部分一是对列维坦创作观的说明,即他追求艺术的真实及对生活与自然的仔细观察与细心体会。二是写出自己熟悉的作家谈对生活的体会与细心观察。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8分)

家家有明月清风    林清玄

到台北近郊登山,在陡峭的石阶中途,看见一个不锈钢桶放在石头上,外面用红漆写了两字“奉水”,桶耳上挂了两个塑胶茶杯,一红一绿。在炎热的天气里喝了清凉的水,让人在清凉时感觉到人的温情,这桶水是由某一个居住在这城市里陌生的人所提供的,他是每天清晨太阳升起时就抬这么重的一桶水来,那细致的用心是颇能体会到的。

在烟尘滚滚的尘世,人人把时间看得非常重要,因为时间就是金钱,几乎到了没有人愿意为别人牺牲一点点时间的地步,即使是要好的朋友,如果没有重要的事情,也很难约集。但是当我在喝“奉水”的时候,想到有人在这上面花了时间与心思,牺牲自己的力气,就觉得在忙碌转动的世界,仍然有从容活着的人。

这使我想起童年住在乡村,在行人路过的路口,或者偏僻的荒村,都时常看到一只大茶壶,上面写着“奉茶”,有时还特别钉一个木架子把茶壶供奉起来。我每次路过“奉茶”,不管是不是口渴,总会灌一大杯凉茶,再继续前行,到现在我都记得喝茶的竹筒子,里面似乎还有竹林的清香。我想,有时候人活在这个人世,没有留下任何名姓也不是什么要紧的事,只要对生命与土地有过真正的关怀与付出,就算尽了人的责任。

很久没有看见“奉茶”了,因此在台北郊区看到“奉水”时竟低徊良久,到底,不管是茶是水,在乡在城,其中都有人情的温热。山道边一杯微不足道的凉水,使我在爬山的道途中有了很好的心情,并且感觉到不是那么寂寞了。

到了山顶,没想到平台上也有一桶完全相同的钢桶,这时写的不是“奉水”,而是“奉茶”,两个塑胶杯,一黄一蓝,我倒了一杯来喝,发现茶是滚热的。于是我站在山顶俯视烟尘飞扬的大地,感觉那准备这两桶茶水的人简直是一位禅师了。在完全相同的桶里,一冷一热,一茶一水,连杯子都配合得恰恰刚好,这里面到底是隐藏着怎么样的一颗心呢?

清朝诗人张灿有一首短诗:“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他。而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很能表达一般人在时空中流转的变化,从“书画琴棋诗酒花”到“柴米油盐酱醋茶”,人的心灵必然是经过了一番极大的动荡与革命,只是凡人常不自觉自省,任庸俗转动罢了。

我一直认为不管时代如何改变,在时代里总会有一些卓然的人,就好像山林无论如何变化,在山林中总会有一些清越的鸟声一样。同样的,人人都会在时间里变化,最常见的变化是从充满诗情画意、逍遥的心灵,变成平凡庸俗而无可奈何,从对人情时序的敏感,成为对一切事物无感。我们在股票号子里看见许多瞪着看板的眼睛,那曾经是看云、看山、看水的眼睛;我们看签六合彩的双手,那曾经是写过情书与诗歌的手;我们看为钱财烦恼奔波的那双脚,那曾经是在海边与原野散过步的脚。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看起来仍然是二十年前无异,可是在本质上,有时中夜照镜,已经完全看不出它们的连结,那理想主义的、追求完美的、每一个毛孔都充满了光彩的我,究竟何在呢?

有人问我,这个社会最缺的是什么东西?我认为最缺的是两种,一是“从容”,一是“有情”。这两种品质是大国民的品质,但是由于我们缺少“从容”,因此很难见到步履雍容、识见高远的人;因为缺少“有情”,则很难看见乾坤朗朗、情趣盎然的人。

社会学家把社会分为青年社会、中年社会、老年社会,青年社会有的是“热情”,老年社会有的是“从容”。我们正好是中年社会,有的是“务实”,务实不是不好,但若没有从容的生活态度与有情的怀抱,务实到最后正好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牺牲了书画琴棋诗酒花。一个彻底务实的人正是死了一半的俗人,一个只知道名利实务的社会,则是僵化的庸俗社会

人生的幸福在很多时候是得自于看起来无甚意义的事,例如某些对情爱与知友的缅怀,例如有人突然给了我们一杯清茶,例如在小路上突然听见冰果店里传来一段喜欢的乐曲,例如在书上读到了一首动人的诗歌,例如偶然听见桑间濮上的老妇说了一段充满启示的话语,例如偶然看见一朵酢浆花的开放……总的说来,人生的幸福来自于自我心扉的突然洞开,有如在阴云中突然阳光显露、彩虹当空,这些看来平淡无奇的东西,是在一株草中看见了琼楼玉宇,是由于心中有一座有情的宝殿。

“心扉的突然洞开”,是来自于从容,来自于有情。

我时常想起童年时代,那时社会普遍贫穷,可是大部分人都有丰富的人情,人与人间充满了关怀,人情义理也不曾被贫苦生活昧却,乡间小路的“奉茶”正是人情义理最好的象征。记得我的父亲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人活着,要像个人。”当时我不懂这句话的含义,现在才算比较了解其中的玄机。人即使生活条件只能像动物那样,人也不应该活得如动物失去人的有情、从容、温柔与尊严,在中国历代的忧患悲苦之中,中国人之所以没有失去本质,实在是来自这个简单的意念:“人活着,要像个人!”

人的贫穷不是来自生活的困顿,而是来自在贫穷生活中失去人的尊严;人的富有也不是来自财富的累积,而是来自在富裕生活里不失去人的有情。人的富有实则是人心灵中某些高贵物质的展现。

家家都有明月清风,失去了清风明月才是最可悲的!

下山的时候,我想,让我恒久保有对人间有情的胸怀,以及一直保持对生活从容的步履;让我永远做一个为众生奉茶供水,在热恼中得到清凉的人。

1.文章开头提到台北近郊“奉水(茶)”一事,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2.为什么说“一个彻底务实的人正是死了一半的俗人,一个只知道名利实务的社会,则是僵化的庸俗社会”?(4分)

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家家有明月清风”的理解。(4分)

4.文章倒数第三段说:“人的贫穷不是来自生活的困顿,而是来自在贫穷生活中失去人的尊严;人的富有也不是来自财富的累积,而是来自在富裕生活里不失去人的有情。”请根据文意,结合现实,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6分)

 

查看答案

互联网上的论坛是网民发表感言的地方。现在中国教育网的“文学天籁”论坛向大家征集话题“我最喜欢的课文”。请你仿照示例选择你记忆最深刻的一篇课文,写上几句感言。

要求:中肯恰当,80字以内。(注意:不一定要在句式上模仿示例,关键在于要针对课文谈出自己的真实感受)(4分)

示例:初读《阿Q正传》,觉得阿Q滑稽可笑;再读,觉得阿Q质朴、愚昧、自私;多次阅读,发现《阿Q正传》就像一面人生的镜子,从中可以找到自己的身影。

感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好事者从小河里取了一些水,并把这些水装进高高的玻璃杯,放在豪华的桌子上。

水很高兴,得意洋洋地说:“以前我总是匍匐在别人的脚下,现在我终于可以高高在上扬眉吐气了。”

正说着,只听“啪”的一声,玻璃瓶跌落在地板上,碎了。水流了一地。没等它叹息,不一会儿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要求:①自选角度构思成文,自拟题目。②不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共4小题,共18分)

上善若水

张笑天

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而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

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

好在都江堰有。

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美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

1.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4分)

2.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4分)

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4分)

4.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赵安仁,字乐道,河南洛阳人。安仁生而颖悟,幼时执笔能大字,十三通经传大旨,早以文艺称。赵普、沈伦、李防、石熙栽成推奖之。雍熙二年,登进士第,补梓州榷盐院判官,以亲老弗果往。会国子监刻《五经正义》板本,安仁善楷隶,遂奏留书之。

景德初,翰林学士梁颢召对,询及当世台阁人物,上称安仁文行。寻颢卒,即以安仁为工部员外郎,充翰林学士。

安仁从幸澶州,会北边请盟,首命安仁撰答书,又独记太祖时聘问书式。辽使韩杞至,道命接伴,凡觐见仪制,多所裁定。馆舍夕饮,杞举橙子曰:“此果尝见高丽贡。”安仁曰:“橙橘产吴、楚,朝廷职方掌天下图经,凡他国所产不知也。今给事中吕祜之尝使高丽,未闻有橙柚。”杞失于夸诞,有愧色。杞既受袭衣之赐,且以长为解,将辞复左衽。安仁曰:“君将升殿受还书,天颜咫尺,如不衣所赐之衣,可乎?”杞服以入。

及姚东之至,又令安仁接伴。东之谈次,颇兵强战胜。安仁日:“老氏云:‘兵者不祥之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也,乐杀人者不得志于天下。”东之自是不敢复言。王继忠将兵陷没,不能死节反事之,东之屡称其材。安仁曰:“继忠早事藩邸,闻其稍谨,不知其他。”其敏于酬对,切中事机,类如此。时论翕然,称其得体,上益器之,自是有意柄用。安仁又集和好以来事宜,及采古事,作《戴斗怀柔录》三卷以献。

安仁质直纯悫,无所矫饰,宽恕谦退,与物无竞,虽家人仆使,未尝见其喜愠。女弟适董氏,早寡,取归给养。其甥董灵运尚幼,躬自训导,毕婚娶。幼少与宋元舆同学,元舆门地贵盛,待安仁甚厚。元舆蚤卒,家绪浸,安仁屡以金帛之。尤知典故,凡近世典章人物之盛,悉能记之。喜诲诱后进,成其声名,当世推重之。有集五十卷。

 (选自《宋史》,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之谈次,颇兵强战胜                    矜:夸耀

B.凡他国所产不知也                             靡:没有

C.元舆蚤卒,家绪浸                             替:更替

D.安仁屡以金帛之                                    济:救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杞服以入                                              ②今其智反不能及

B.①不能死节反事之                             ②夜缒

C.①安仁善楷隶,遂秦留书之            ②愿得将军之首献秦

D.①躬自训导,毕婚娶                            ②于是秦王不怿,一击缶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赵安仁“敏于酬对”的一组是(  )

①询及当世台阁人物,上称安仁文行                        ②凡觐见仪制,多听裁定

③朝廷职方掌天下国经,凡他国所产磨不知也       ④天颜咫尺,如不衣所赐之衣,可乎?

⑤乐杀人者不得志于天下                                                  ⑥闻其稍谨,不知其他

A.①②③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安仁幼时就能执笔写大字,十三岁就能经传大意,很早就以文章才艺出名,受到赵普等人的推许奖誉,并因此中了进士。

B.赵安仁受命接待辽使韩杞,在一次接待晚宴上,韩杞拿着橙子说,这种果子曾经在高丽贡品中见过,赵安仁以事实给予了反驳。

C.韩杞在接受了皇帝掌赐的一套衣服后,以衣服太长为借口,要穿回自己原来的衣服,赵安仁以充足的理由说服韩杞穿着赏赐的衣服上朝。

D.赵安仁为人质朴、宽厚,与物无争,无私帮助自己的亲人和同学,积极教诲引导年轻人,成就他们的声名,被当世所推重。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4小题,共12分)

1、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3分)

2、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3分)

3、其敏于酬对,切中事机,类如此。(3分)

4、女弟适董氏,早寡,取归给养。(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