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现代汉语词典》对“相处”的解释是“彼此生活在一起...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现代汉语词典》对“相处”的解释是“彼此生活在一起;彼此接触来往,互相对待”。人们在相处的过程中,会有许多的感触和领悟。有人说,相处怎么这样难;也有人说,相处其实很容易。有人说,相处会带来幸福;也有人说,相处伴随着无奈。相处,需要心与心的相知,需要手与手的相携……

生活中,我们有很多和亲人、朋友、老师、同学相处的经历,请你根据以上提示,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请以“相处”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能写成诗歌)。可论述你的观点,可叙说你的故事,可抒发你的情感。

 

参考例文 相处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不可能不与他人发生联系,不可能不与他人融洽相处,有朝夕相处的,有偶然相遇的。 那么如何与别人和平相处呢?有一种力量可以让人与人和平相处——那就是和-谐。和谐,能给生活带来幸福,带来温馨,给事物带来美感。我们应随时随地保持她,拥有她,因为她是我们与人相处的关键。和谐相处在于宽容,拥有宽容才会有和谐。因为“宽容是人类情感的种子,她能在人类心灵这片静土上生根发芽,在爱的呵护下茁壮成长。宽容之心是伟大的,她能浇熄怒火化解仇恨,她可以感化邪恶播散善良,她无私奉献不计得失,她能化悲痛为力量解千愁为云烟,她可与快乐相伴毫无掩饰,她可与幸福同行畅游天地间,她可以让人间充满真情,让我们享受阳光般的温暖、雨露般的滋润。”只有学会宽容,有宽阔的胸襟,才能赢得友谊,增进团结,才能解人之难、取人之长谅人之短,从而产生很大的感召力,使人相互亲近信任。纵览古今,凡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无不襟怀坦荡,度量恢宏,而心胸狭隘者,于人于己都没有好处的,所以,宽容,是和谐相处的前提。和谐相处在于诚信,诚信,是与人相处的基石,是和谐美的结晶。 “诚信好比一枝玫瑰,在花园中她最美,美的娇艳欲滴,美得热人心潮;百花丛中她最美,美得无暇、美得高尚。有了诚信,和谐之美足以体现!拥有诚信之花,送给身边每人一朵,就会让人间多一缕馨香!”“诚交天下客,誉从信中来”,诚信不仅是经商人的道德基础,也是做人的基本道理,还是一个民族综合素质的体现。一个人只有诚信与人相处才能获得良好的名誉,才能获得真诚的友谊,如果失去了诚信,或许他可以暂时欺骗别人,甚至获得利益,但迟早会身败名裂。所以,是诚信是和谐相处之本。 要想与人和谐相处,还要有一颗友善的心。如果你“携一颗友善的心来面对鸟语花香的自然,对每一朵花,保你拥有一个花香四溢的春天;对每一只鸟儿友善,保你拥有燕歌莺啼的清晨;对每一条鱼友善,保你拥有一个自由欢畅的童年;只要你对每一棵树、每一滴水、每一株草友善,保你拥有一个蓝天碧水、绿草茂树的世界;只要你对每一个人友善,保你朋友如柔云,亲情如细雨,让你拥有快乐的天堂。”当你怀抱着一颗友善的心去与人相处时,别人的心扉也会被你敲开,那就让我们彼此都敞开心扉吧!和-谐相处,或许你在这种氛围中快乐着,不知不觉中蓦然发现——你也在成长着! 【解析】 试题分析:这虽是一篇命题作文,但充分阅读和理解前面的材料非常重要,这就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又叫“命意作文”,即出题者已经把作文的“基本中心(意)”提供给考生了,审题时要抓住关键语句重点思考。针对题中材料内容特点,可采用“提炼中心法”。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首先认真阅读材料,抓住关键词句,或分析其中的人物活动和情节发展,从中提炼出一个中心来,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如此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 本篇作文审题较易,前面的材料已经给了较好的引导和提示。考生可以从“什么是相处”“你的与人相处”“今日社会相处现状”“你的感受”“怎样是正确的相处”等几方面论证即可,作文的重点是“怎样正确看待相处”这一问题的论证。例如,1、必须大胆地与人相处,正确对待相处中产生的矛盾。“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性格各异、喜好不同,必须认识到,在与亲人、朋友、同学、老师乃至与所有人的相处中,发生一些矛盾,引发一些纠纷,都是非常正常的。2、必须认真学习与人相处的方法,善于和他人沟通。必须是“真诚”这把“金钥匙”来启开他人的“心灵之门”,播下让他人真诚拥戴的种子。3、还要有一颗宽厚博大的心灵。“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心灵”,等等。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是著名主持人杨澜对著名的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一段访谈,请你根据季老的回答补充出杨澜的两处提问语。(4分)

(1)杨澜:                                                              

季羡林:那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改西服、改西装,我本身是不赞成的,那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欧美之所以经济那么发达,并不是因为它的穿着,我们老学人家的皮毛,所以本身我就反对,后来另外一种现象非常有意思,就是农民锄地,穿上西装打上领带,我觉得这是开玩笑。

(2)杨澜:                                                              

季羡林:后悔……这看怎么说,我说那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我就讲一个中国知识分子,“人生识字忧患始”,不识字没有忧患,一识字就有忧患,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特点。而且我最近又写了一篇短文,叫《走运与倒霉》,走运跟倒霉,这两个密切联系的。知识分子,他这样在社会上有地位,特别是过去封建时代,中了秀才,这就有地位,在农村里面就是一号人物了。

 

查看答案

在下面这段文字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文字,要求语意照应,语气连贯,句式一致。(4分)  

中国古老的文字非常形象生动,“和谐”二字就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蕴。                                    ;“谐”字分解为“言”和“皆”,意为人人都能言所欲言。和谐就是指国富民强的中国,                                 ,和谐是伟大时代的最强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祁 连 雪

千里河西走廊,在我身临其境之前,总以为那里是黄尘弥漫、阒寂荒凉的,显然是受了古诗的浸染,“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之类的诗句,已经在脑海里扎了根。这次实地一看,才了解到真相。原来,河西走廊竟是甘肃最富庶的地区。这片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如今已被国家划定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当你驻足武威、张掖,一定会为那里的依依垂柳、森森苇帐、富饶的粮田、丰硕的果园所构成的“江南秀色”所倾倒。

当然也不是说,整个河西走廊尽是良畴沃野,它的精华所在,只是石羊河流域的武威、永昌平原,黑河、弱水流域的张掖、酒泉平原,疏勒河流域的玉门、敦煌平原。这片膏腴之地,是仰仗着祁连山的冰川雪水来维系其绿色生命体系的。祁连雪以其丰美、清洌的乳汁汇成了几十条大大小小的河流,灌溉着农田、牧场、果园、林带,哺育着河西走廊的子孙,一代又一代。

祁连山古称天山,西汉时匈奴人呼“天”为“祁连”,故又名祁连山。一过乌鞘岭,那静绝人世、夐列天南的一脉层峦叠嶂,就投影在我们游骋的深眸里。映着淡青色的天光,雪岭的素洁的脊线蜿蜒起伏,一直延伸到天际,一块块咬缺了完整的晴空。面对着这雪擎穹宇、云幻古今的高山丽景,领略着空际琼瑶的素影清氛,顿觉凉生襟腋,情愫高洁,它使人的内心境界趋向于宁静、明朗、净化。

大自然的魅力固然使人动情,但平心而论,祁连山确也沾了神话和历史的光。这里难以计数的神话传闻和层层叠叠的历史积淀,压低了祁连山,涂饰了祁连山,丰富了祁连山。在那看云做梦的少年时代,一部《穆天子传》曾使我如醉如痴,晓夜神驰于荒山瀚海,景慕周天子驾八骏马巡行西北三万五千里,也想着要去西王母那里做客。当时把其中的故事都当成了信史。真正知道它“恍惚无征,夸言寡实”,是后来的事,但祁连山的吸引力并未因之稍减,反而益发强化了。四十余年的渴慕,今朝终于得偿,其欢忭之情是难以形容的。

旅途中我喜欢把记忆中的有关故事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相叠合。车过山丹河(即古弱水)时,我想到了周穆王曾渡弱水会西王母于酒泉南山。《淮南子》里也有后羿过弱水向西王母“请不死之药”的记载。神话传说汇集着一个民族关于远古的一切记忆,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思维、情感、体验以至行动的载体,深入地窥察一个民族以至人类史前的发展轨迹。

观山如读史。驰车河西走廊,眺望那笼罩南山的一派空蒙,仿佛能谛听到自然、社会、历史的无声倾诉。一种源远流长的历史的激动和沉甸甸的时间感被呼唤出来,觉得有许多世事已经倏然远逝,又有多少天涯过客正在匆匆走来。我们这些河西走廊的过客,与祁连雪岭朝夕相对,自然就把它当做了热门话题。有人形容它像一位仪表堂堂、银发飘洒的将军,俯视着苍茫的大地,守护着千里沃野;有人说祁连雪岭像一尊圣洁的神衹,壁立千寻,高悬天半,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隔膜感。可是在我的心目中,它却是恋人、挚友般的亲切。千里长行,依依相伴,神之所游,意之所注,无往而不是灵山圣雪,目力虽穷而情脉不断。一种相通相化相亲相契的温情,使造化与心源合一,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主观的生命情感交融互渗,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

也许正是这种类似的情感使然,150年前的秋日,林则徐充军西北路过河西走廊时,曾写下诗句:“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甘、青路上,我也即兴赋诗,寄情于祁连雪:“依依只有祁连雪,千里相随照眼明。”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文章旁征博引,大量引用神话传说,并触及了当下现实,把河西走廊的精华所在与江南相提并论。

B.神话传闻和历史积淀“压低”“涂饰”了祁连山,反映了历史带给祁连山以无法摆脱的沉重负担。

C.河西走廊的过客对祁连山的形容之所以见仁见智,是因为雪岭常被一派空蒙笼罩,真相难以认清。

D.作者在游历河西走廊的同时,也以恋人、挚友般的心态去贴近祁连山,试图体验祁连山的“心史”。

E.本文既从空间的视野描述祁连雪山特有的自然美景,也从时间的角度传达一种绵长凝重的历史感。

2.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诗句,请分别说明其用意是什么。(6分)

3.作者曾说:“雪”是《祁连雪》的“文眼”,具有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4.文中说“观山如读史”,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说说从“观山如读史”中获得的启示。 (6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限选6小题)(6分)

1.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__________,___________。(《涉江采芙蓉》)

2.高渐离击筑,___________,___________,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刺秦王》)

3.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               。(《氓》)

4.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_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王羲之《兰亭集序》)

5.                         ,悠悠我心。(《短歌行》)

6.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归园田居》)

7.                   ,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8.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游褒禅山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阅读下面小诗,结合你对生活的思考,写一篇9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风可以吹走

一张

无助的纸片

却吹不走

一只

会飞的蝴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