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王缙,字夏卿,本太原祁人,后客河中。少好学,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王缙,字夏卿,本太原祁人,后河中。少好学,与兄维俱以名闻。草泽、文辞清丽科上第,侍御史、武部员外郎。禄山乱,擢太原少尹,佐李光弼,以功加刑部侍郎,迁兵部。太原将王无纵、张奉璋恃功,以缙儒者之,不如律令,缙斩以徇,诸将股栗。再岁还,以本官复知政事。时元载专朝,天子拱手,缙曲意附离,无敢忤。又恃才多所狎侮,虽载亦疾其凌靳也。京兆尹黎干论事执,载恶之,缙折干曰:“尹,鄙贱之人,安晓朝廷事?”缙素奉佛,不茹荤食肉,晚节尤谨。妻死,以道政里第为佛祠,诸道节度、观察使来朝,必邀至其所,讽令出财佐营作。初,代宗喜祠祀,而未重浮屠法,每从容问所以然,缙与元载盛陈福业报应,帝意向之。由是禁中祀佛,讽呗斋薰,号“内道场”,引内沙门日百馀,馔供珍滋,出入乘厩马,度支具禀给。或夷狄入寇,必合众沙门诵《护国仁王经》为禳厌,幸其去,则横加赐与,不知纪极。京戡上田美产,多归浮屠。虽藏奸宿乱踵相逮,而帝终不悟,诏天下官司不得棰辱僧尼。初,五台山祠铸铜为瓦,金涂之,费亿万计。缙给中书符,遣浮屠数十辈行州县,敛丐赀货。缙为上言:“国家庆祚灵长,福报所冯,虽时多难,无足道者。禄山、思明毒乱方煽,而皆有子祸,西戎内寇,未及击辄去,非人事也。”故帝信愈笃。群臣承风,皆言生死报应,故人事置而不修。大历政刑,日以堙陵,由缙与元载倡之也。性贫冒,纵亲戚僧尼招纳财贿,锱铢相较,若市贾然。及败,刘晏等鞫其罪,同载论死,晏曰:“重刑再覆,有国常典,况大臣乎!法有首从,不容俱死。”于是以闻,上悯其耄,不加刑,乃贬括州刺史。建中二年死,年八十二。

 (节选自《新唐书·王缙传》)

【注释】①凌靳:línglìn冒犯戏弄;②堙陵:yīnlíng犹度置,败落。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太原祁人,后河中客:客居。

B.草泽、文辞清丽科上第举:推选。

C.侍御史、武部员外郎历:历任。

D.以缙儒者之易:轻视。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王缙“性贪冒”的一组是(3分)

①讽令出财佐营作②馔供珍滋,出入乘厩马

③京畿上田美产④五台山祠铸铜为瓦,金涂之,费亿万计

⑤遣浮屠数十辈行州县,敛丐赀货⑥锱铢相较

A.①⑤⑥B.①③④C.②③④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缙自幼好学,和兄长王维都很有名声。“安史之乱”时,王缙协助李光弼守太原,颇有功绩,加任刑部侍郎。

B.在太原少尹任上,王缙整肃纪律,将恃功自居不受约束的太原将王无纵、张奉璋等以军法处斩,全军将校再不敢居功自傲或玩忽职守。

C.王缙是虔诚的佛教徒,不吃肉食荤。妻子死后,他把宅邸改为佛寺。他和朝臣大谈福业报应,使原先喜好立祠祭神的皇帝都有意向佛了。

D.王缙使代宗笃信佛教,并深信只要如此,唐朝即便一时遭受什么灾难也能免于覆亡。群臣顺奉这种风气,都不理人事而大谈生死报应,政令刑罚日益废置。

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元载专朝,天子拱手,缙曲意附离,无敢忤。(5分)

(2)重刑再覆,有国常典,况大臣乎!法有首从,不容俱死。(5分)

 

1.B 2.A 3.B 4.(1)当时元载专权朝廷,天子无为,王缙曲意依附,不敢不顺从元载〈5分)(大意对2分,“专朝” “拱手” “忤”各1分)(2)重刑二次审查,是国家固定法典,何况是大臣呢!法律有首犯从犯之分,不容都处死。(5分)(大意对2分,“再覆” “常典” “首从”各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题中,A、C、D三项的意思代入原文后都能与上下文语境相符,只有B项的“举”理解错了,应是“参加科举考试”之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扣住题干中“王缙‘性贪冒’”一语进行筛选;还可用排除法,在把握准某条错误后,立即排除一个或几个选项。题中,②和④是皇帝信佛的表现,③“京畿上田美产”是归于佛寺,而没到王缙手中。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3.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要将各选项内容同原文仔细对照,尤其要注意命题者在时间、人物、地点、将然或已然、必然或或然等等方面设置的“陷阱”。本题还需注意到题干要求的是选出“不正确的一项”。题中,B项关于“全军将校再不敢居功自傲或玩忽职守”的说法原文无据,原文仅有“诸将股栗”之说。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第(1)句中的“专朝”即“专于朝”,在朝廷上专权;“拱手”即“袖手”,“无所作为”之意;“忤”是“对抗、冲撞”之意。第(2)句中,“再覆”是“重新复查”之意;“常典”是“国家固定法典”之意;“首从”是两个词,首犯和从犯。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王缙,字夏卿,他原本是太原祁人,后来客居河中。年少好学,和兄长王维都名闻天下.参加草泽科、文辞清丽科考试都合格了,历任侍御史、武部员外郎.安禄山叛乱,王缙升任太原少尹,辅佐李光弼,因功加授刑部侍郎,迁任兵部侍郎,太原将领王无纵、张奉瑋依仗有功,认为王缙是儒生而轻视他,不遵守律令,王缙斩杀他们示众,诸将吓得大腿战粟.第二年王缙回京城,以本官再次参知政事。当时元栽专权朝廷,天子无为,王缙曲意依附,不敢不顺从元栽.王缙又依仗自己有才能对元栽多有轻侮,即使元栽也恨他冒犯戏弄.京兆尹黎干议论政事固执己见,元栽厌恶他,王惜羞辱黎千说:“京兆尹,浅陋卑微的人,怎么知晓朝廷的事? ”王缙平素信佛,不吃肉荤,晚年尤其谨慎。王缙妻子死后,他就4巴道政里的宅第改为佛寺,各道节度使、现察使来朝,王缙必定逝请来那里,婉言让他们出钱帮助营建。当初,代宗喜好立祠祭神,并不重视佛法,常常在闲暇时询问王缙为什么这样,王缙与元栽大谈福业报应,皇帝也有意崇佛了.由此在宫禁中祀佛,诵经供斋,号称“内道场”,每天引进一百多僧人,饮食供奉珍馐丰盛,出入乘坐官嚴车马,经费开支全由国库给付.有夷狄入侵,必定集合众僧唱诵《护国仁王经》来祈祷消灾取胜,侥幸夷狄离开,皇帝就胡乱赏踢,不知限度.京郊的上等田地美好产业,多归佛寺.虽然咸奸宿乱的事情相继发生,皇帝始终不觉悟,还下诏天下官员不得桂打羞辱僧尼.当初,五台山佛寺铸钢为瓦,涂上金粉,耗费钱財以亿万计.王缙发给中书省符牒,派遣几十个僧人分行州县,聚敛钱财.王缙对皇帝说:“国家福运长久,是凭借了福4良,虽然时事多难,不足桂齿.安禄山、之思明毒乱正盛时,他们的儿子都遭到了灾祸,西戎入侵,还没有反击他们就退去了,都不是人为的事啊。”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墨法思想与秦的富强

韩毓海

华夏文明第一次系统、深刻地进行自我批评、从而展开一场文明自我更新的思想大解放运动,这主要就体现在战国时代墨家和法家的思想中。墨法学说,可谓此后一切中国改革,变法思想的源泉。

墨法两家,成于魏,归于秦。墨翟、孟胜、吴起、商鞅这些人之所以艰辛辗转,四处碰壁,这主要就是由干当时“魏康楚富,齐淫吴巧”,即发达地区民风奢华,文明积习太深,听不进批评意见,更不愿展开自我批评,特别是墨子所倡导的“艰苦奋斗”这一条,在文明发达的地区,非但难行,而且难听。能够接受墨法思想的,最终证明是被文明核心区视为“戒狄”的秦。正因为秦在七国之中开化最迟,尚不存在六国那样庞大的既得利益阶层、贵族世家集团,因此,墨法“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为则上,无能则下”的平等政治主张,方才能够在秦地得以实行。正因为贵族、世家的力量还没有形成,正因为“不党(党:偏私)父兄,不偏富贵,不嬖(嬖:宠幸)颜色”乃是秦的民风,以至“王亦不爱其家”,故“上同而下不周比(周比:结党营私)”“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户籍-连坐”制度,亦方才能够在秦地顺利推进。而更为重要的是,正因为秦开化最迟,百姓极不善言辞文饰,不存在一个靠巧言夸色、舞文弄墨发达起来的智识阶级,故商鞅那一套以“农战”立国的思想,方能在秦地大受欢迎,吴起自鲁赴魏,又去魏适楚,而商鞅亦自中原最发达的魏亡命入秦,他们所献出的强国之策,首先就是对华而不实,只说不练的中原文明弊端的诊断和分析,在文明反思的基础上,他们方才转而倡导一种埋头苦干、只练不说的新文化品质。于是,开化最迟、民风淳朴的戎狄秦地,便这样成为他们培植新文明的试验田。这是秦人艰苦奋斗精神的起源,这更是秦走向富强的动力。

商鞅在《商君书·农战》中,曾比较“境外”的秦地与“境内”的中原文明。他认为由于中原地区文明发达,方才养成了盘根错节的贵族世家势力,方才铸成了导致阶级分化的富豪大贾集团,方才重用巧言令色,只说不练的智识阶层。而此三者具备,固可谓文明之成就,但也却正是“求荣取辱”“政怠宦成”的开端,是“人亡政息”——即国家危亡的征兆,是文明走向异化的开始。作为“戎狄”的秦,之所以能据天下之雄图,最终统摄四海,扫荡群雄,这就是秦人的生活朴素、务实使然,秦人正是以朴素的“又战斗来又生产”、以南泥湾开荒般的“农战”精神,最终战胜了中原文明之骄奢淫逸。秦的改革蓝图,其实就来自中原精英对于自身文明弊端的自我批评,这种自我批评,最终演化成“西戎”之秦对于中原文明所进行的“武器的批判”,秦王扫六合,乃是中国文明艰苦奋斗精神的第一次胜利、中华民族第一次自我更新。

《荀子·疆国》亦曾赞美秦的朴素民风说:“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又说“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荀子观察到的,恪是百年之后,中华文明在秦 生的基础。这个主张艰苦奋斗的新文明,就是墨法政治理想的高度实现。

    (节选自《中原与夷狄:两种文明的砥砺》)

1.下列对墨法思想的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法思想对中华文明影响巨大,中华文明的首次系统而深刻的自我批评和自我更新主要体现在其中。墨法学说从此成为中国改革、变法思想的源泉。

B.墨法思想是产生于文明发达的中原地区的先进思想,却难被中原地区各请侯国接受,最后反而在开化最迟的秦国落地生根。

C.墨法思想强调选贤任能应不问贵贱,反对结党营私,主张贵族与平民在法律面前平等。这些思想在秦国得以落实。

D.墨法思想是建立在中原文化精英对中原文明弊端进行诊断和分析的基础上的,它为秦国提供了改革蓝图——对中原文明进行“武器的批判”。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墨家法家倡导的政治主张既难行又难听,所以在民风奢华,缺乏开放的胸怀与自省精神的发达地区没人理睬。

B.墨法思想的很多政治主张会触及六国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和阶层的权益,所以不被六国统治阶级接受。

C.商鞅的“农战”立国思想与秦国百姓不善言辞文饰,不喜欢舞文弄墨、巧言令色,作风务实的国情相适应,因此大受欢迎。

D.开化最迟、民风淳朴的秦地,是很适合推行埋头苦干、只练不说的新文化的地方,这是墨法思想虽成于魏却归于秦的主要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法思想培养了秦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推动秦国走向富强,并最终统摄四海,说明墨法政治理想在秦得以高度实现。

B.中原地区各国贵族世家、富豪大贾、智识阶层的出现,是其文明发达的表现,但也是中原地区文明异化的开端。

C.秦王扫六合,是以朴素务实战胜了骄奢淫逸,表明了艰苦奋斗精神在文明中的重要性,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首次自我更新。

D.荀子观察到并高度赞扬了体现在百姓与官吏身上的秦人的朴素风气,他还预见到了百年后中华文明在秦的兴盛辉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数学试卷发下之后,有人喜形于色,有人垂头丧气,刘南拿到自己的试卷一看,是个“不及格”。他懊悔地想想自己近一段时间的所作所为,暗暗下了决心:“我要一切从零开始!”可是有位著名的作家说过:“一个人可以弃旧图新,写上历史崭新的一页,但是,却不能够从零开始,重写自己的历史。”

请以“从零开始”为题写一篇作文,联系现实生活,自主立意,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10分)

1.                         ,朽木不折;                          ,金石可镂。

2.                    ,此时无声胜有声。                   ,铁骑突出刀枪鸣。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4.子曰:“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5.                  ,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查看答案

依例仿写,要求字数、内部结构一样。(3分)

例句:如果把人生比作四季,那么便有寒来暑往,草荣草枯,花开花谢。

仿句:如果把人生比作____    ___,那么便有____     ___,____   ____,____      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7分)

淮上与友人别                          和练秀才

(唐)郑谷                        (唐)杨巨源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1.这两首诗均以         这一意象,表达了作者的         之情。(2分)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5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