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游黄山白岳不果 [明朝]汤显祖...

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游黄山白岳不果

[明朝]汤显祖

序:吴序怜予乏绝①,劝为黄山、白岳之游,不果。

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②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注:①乏绝:潦倒,困穷。②黄白:即徽州境内的黄山、白岳山。明代中期,徽州商业兴盛,商贾富甲天下。

1.《尚书·尧典》说“诗言志”。“志”,就是思想、抱负、志向。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试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4分)

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试举一种手法作简要赏析。(4分)

 

1.诗的前两句,“金银气”表明徽州是一个充满铜臭味的地方;“黄白游”表明时人追逐富贵,趋之若鹜。诗的后两句,写诗人平生只痴迷于尘世外的绝美之境,从不逐“金银气”,从不做富贵梦。一个“痴”字直抒胸臆,抒发出诗人的平生之志:痴迷高远,鄙夷富贵。 2.此诗所用手法有:①对比,将时人“黄白游”与诗人“痴绝处”对比,于对比中表达诗人的平生之志趣。②双关,黄白二字,既指黄山、白岳,又比喻黄金白银。③借代:以“金银”和“徽州”借代富贵,引人联想,形象鲜明,凝练生动。④比喻:以“梦”比喻追求、心志,既形象又含蓄。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需要学生特别注意诗歌后面的小注,弄明白“金银气”、“黄白”、“痴绝”等几个关键词的含义,从而概括出作者鄙夷金钱富贵,志向高远的心胸。评分说明:答出其“志”,痴迷高远、不慕金钱、鄙夷富贵等意思,2分。结合原诗作简要分析,2分。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本诗虽然短小,但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作者先后运用了对比、双关、借代、比喻等修辞和表现手法。学生只需弄清手法,联系诗歌内容和小注进行评说。评分说明:答对手法2分,举例赏析2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山 魈①

[南朝·齐]祖冲之

宋元嘉初,富阳人姓王,于穷渎②中作蟹簖③。旦往视之,见一材头④,长二尺许,在簖中而簖裂开,蟹出都尽。乃修治簖,出材岸上。明往视之,见材复在簖中,败如前。王又治簖出材,明晨往视,所见如初。王疑此材妖异,乃取内蟹笼中,系担头归,云:“至家当斧破燃之。”

未之家三里,闻中倅倅动,转顾,见向材头变成一物,人面猴身,一手一足,语王曰:“我性嗜蟹,比日实入水破君蟹簖,相负已多,望君见恕。开笼出我,我乃山神,当相佑助,全簖得大蟹。”王曰:“汝犯暴人,前后非一,罪自应死。”此物转顿请乞放,王回顾不应答。物曰:“君何姓何名,我欲知之。”频问不已,王遂不答。去家转近,物曰:“既不放我,又不告我姓名,当复何计,但应就死耳。”王至家,积火焚之。后寂然无复异。

土俗谓之山魈,云:知人姓名,则能中伤人,所以勤问王,正欲害人自免。

(选自《述异记》)

注 ①山魈(xiāo)②穷渎(dú):小沟渠。③簖(duàn):插在沟渠中用来拦捕鱼蟹的竹围栏。④材头:木头,木材。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见材头变成一物 向:原先

B.日实入水破君蟹簖 比:最近

C.此物转请乞放 顿:顿时

D.家转近 去:距离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山魈奸诈的一组是(3分)

①见材复在簖中,败如前 ④我乃山神,当相佑助

②君何姓何名,我欲知之 ⑤频问不已,王遂不答。

③当复何计,但应就死耳 ⑥后寂然无复异。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④⑤ D.③④⑥ 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魈为了偷吃河蟹,毫不顾惜地把王某辛苦做成的蟹簖弄裂,弄裂后还要幻变成一段木头留在簖中,造成是上游冲下来的一段木头把蟹簖撞裂,以致于蟹全部逃走了的假象,以此来捉弄王某。 

B.开始王某不以为意,后来有所察觉,最后开始怀疑了:天下哪有这么巧的事情呢,放在岸上的木头怎么会自己长腿反复撞入蟹簖中呢?于是,他把木材带回家准备烧掉,这样一来,山魈弄巧成拙,现出了原形。 

C.山魈被王某抓住后,先是变成人面猴身来恐吓王某,接着以佑助其捕蟹来诱骗王某,最后频频问王某的姓名想设计加害王某,幸亏王某知道山魈的鬼蜮伎俩,最终将它烧成灰烬。

D.文中的山魈是世上恶人的写照,自己非但不劳而获,还要欺骗愚弄、甚至设计陷害他人,但恶有恶报,山魈被王某积火焚烧,后寂然无复异,曲折地表达了人们除恶务尽的愿望。 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明往视之,见材复在簖中,败如前。(3分)

(2)乃取内蟹笼中,系担头归,云:“至家当斧破燃之。”(3分)

(3)开笼出我,我乃山神,当相佑助,全簖得大蟹(3分)

5.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 食 如 故 非牛 不 闻 不 合 其 耳 矣 转 为 牛 虻之 声 孤 犊 之 鸣 即 掉 尾 奋 耳 蹀 躞 而 听。

(汉·牟融《理惑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征服与绥靖——文明扩展的观察与比较

征服是文明扩展的一种重要和常见的方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重要意义的文化及其价值在不同地域的传播,常常是通过征服行动而实现的。从文明扩展的角度看,征服其实就是将母国的生活方式人为地移植到遥远的殖民地。

欧洲史至少到20世纪中叶二战结束前都是一部以征服为主要特征的历史。为什么这片土地上的君主都无一例外具有“征服的嗜好”?德国政治学家施密特在《政治的概念》中说:“政治的行动和动机的根本政治特征可以归结为敌与友。”这句话移用到形容征服者的文化理念,是再合适不过了。在征服者的世界里,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友,另一种是敌。“友”意味着同一地缘政治实体内的公民、臣民、顺民; “敌”则意味着周边甚至遥远地带的异国异族的人。敌与我的关系是你死我活、水火不容的关系。一边是我国我族的世界,另一边是异国异族的世界。敌我关系构成了这个征服者世界的基本格局。征服者就是这样生活在这一既是现实也为自己的预设所加强的充满敌意的世界。由敌我的对峙进而克敌制胜达到凯旋胜利,这就是历代征服者生活的主轴,他们从这种代代相传的高级游戏中获得生活的意义。

欧洲社会的传世美德如冒险犯难、勇敢顽强、向往荣誉、视名誉高于生命等,毫无疑问与他们对生活世界的敌我对峙意识和文化理念有深刻的渊源关系。他人既然如此充满敌意,世界既然如此凶险,生存之道则只有挥刀舞剑。正如公元前508 年,罗马贵族加伊乌斯·穆思乌斯在献俘仪式上对着伊特鲁西亚俘虏说的那样,“我是罗马公民……我是你们的敌人,作为你们的敌人,我将要杀死你们;我可以去死就像我一如既往去厮杀那样: 去死和去厮杀并勇敢地忍受,这就是罗马人的生活之道。”穆思乌斯对罗马人生活之道的诠释真是将罗马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精神其实就是人的野兽本性,或者说是用文明的伦理道德升华起来的野兽本性。罗马的道德观,无论勇敢、忍耐、冒险,还是无畏、节制,皆与敌我对峙的理念有关。罗马人明白一个道理,在一个残酷的丛林世界,舍此不能竞争求存。罗马的政客西塞罗反对凯撒独裁,但他依然可以走向元老院向元老们呼吁,请求他们表彰凯撒征服高卢。西塞罗对凯撒的态度用今天的术语说,叫做“双重标准”。他不是一般地反对独裁,他只反对凯撒独裁罗马人;但拥护且赞扬凯撒独裁周边民族。今天超级大国盛行“双重标准”,其始祖正是纪元之交的西塞罗。在西塞罗眼里,既然敌我泾渭分明,那对我和对敌,处置方式应有不同。对内秉持法治,对外则必须独裁凶猛。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思考文明的扩展就不能不重视征服和殖民带来的巨大效应。它在历史进程里所起的作用不是简单的褒贬就能解决的。原因在于敌我对峙的意识及其文化理念虽有可议之处,但它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身处的生活世界的真实状况。马基雅维里比我们更早观察到这一点,他说:“获取领土的欲望确实是很自然的人之常情。”由秉持这“人之常情”的人组成的国家更不能脱离这特征。可以想见,当他们不幸地身处一个有限空间的时候,难免会形成争夺。马其顿人、罗马人,然后是资本主义全球扩张时代的欧洲人,深刻认识到马基雅维里所说的“人之常情”,并把它铭刻在心,成为文化理念。所以,至今为止,世界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全球化进程全是由他们发动的。

(选自《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年第5期,有删改)

1.下列对欧洲君主“征服的嗜好”产生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欧洲君主认为周边甚至遥远地带的异国异族的人和自己是你死我活、水火不容的关系。他们不去征服敌国,就会被敌国征服。 

B.在征服者心中,世界的基本格局是敌我关系。这种预设又反过来加强了对异国异族的敌意。在凶险的世界里的生存之道就是征服。 

C.由敌我的对峙进而克敌制胜达到凯旋胜利,这种类似于高级游戏的模式已经成为了征服者生活的主轴,君主们从中获得生活的意义。

D. “去死和去厮杀”是欧洲君主的生活之道。这种生活之道是用文明的伦理道德升华起来的野兽本性,遵循残酷的丛林法则。 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征服是文明扩展的唯一方式。它将母国的生活方式人为地移植到遥远的殖民地,使先进的文化及其价值在不同地域得以传播。 

B.征服者的文化理念是“敌与友”。这一理念使他们对自己的臣民秉持法治,施行仁政;对异国异族人则独裁凶猛,施行暴政。

C.西塞罗对凯撒的态度是“双重标准”:他一方面反对凯撒独裁罗马人;另一方面拥护凯撒独裁周边民族,支持凯撒对高卢的征服。 

D.敌我对峙的意识及其文化理念反映了人类身处的生活世界的真实状况,在人类文明的扩展中起到了无可争议的积极作用。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在《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中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他的观点就是主张通过战争手段征服邻国。 

B.征服这种文明扩展的方式,往往伴随着蛮横的暴力和惊人的杀戮,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弊大于利的。 

C.无论是罗马的凯撒征服高卢,沙皇俄国侵占中国海参崴,还是日本在东北建立“满洲国”,都是通过征服和殖民扩张领土。 

D.随着中国GDP超过日本,中国秉持的“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会取代欧洲的征服文化,发动更为波澜壮阔的全球化进程。 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张衡“通五经,贯六艺”,“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论语》等五部儒家经典著作。

B.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左丘明的《国语》,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丘明的《左传》,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司马迁的《史记》,第一部断代史是范晔的《后汉书》。 

C.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19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他把人生觉解并实践为一次灵魂的救赎。他的极其矛盾的人生让我们觉得他是现实生活中的“圆形人物”。他的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那》《复活》等。

D.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一生创作了37部戏剧,为世人熟知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仲夏夜之梦》《奥赛罗》《玩偶之家》等经典剧作被世界各国一次次地搬上了银幕和舞台。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辽宁舰”指挥员的“起飞手势”成为亮点,经过报刊、网络和媒体的转载与报道,受到了国人的热情追捧和模仿。 

B.记者获悉,荆州市总工会将开展农民工“顺利平安返乡返岗”系列服务活动,为农民工提供订票服务。截至发稿时,市总工会已为返乡农民工集中购票近一万余张。 

C.1月23日,旨在致力于战国秦汉简牍研究、整理、保护的荆州市简牍研究所在市博物馆成立,这必定为更好地诠释、传承优秀文明作出应有贡献。 

D.一些作家急于求成,缺乏“坐冷板凳”的精神,以出版发行为目的,过于注重商业利益,其作品缺乏对人性的深度和广度的反映。 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放眼荆州,过度拥挤的古城内居民正在      迁出,沙市的旧城改造也在有序进行,沙北新区、荆北新区等新城建设        ,城市主干道快速延伸,城市空间不断           ,配套设施逐步      。荆州,这座古老的历史名城,焕发出青春,越来越美。

A.持续    紧锣密鼓   伸展   完美

B.陆续    如火如荼   拓展  完善

C.连续    方兴未艾   施展   完备

D.继续    有条不紊   延展   完整 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