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建安十三年,孙权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拜济丹阳太守。民有诬告济为谋叛主率者,太祖闻之,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关羽围樊、襄阳。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济说太祖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太祖如其言。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羽遂见禽。

文帝践阼,出为东中郎将。帝问曰:“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济对曰:“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于是帝意解。明帝即位,迁为中护军。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济上疏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诏曰:“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济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军国大事,现有奏议,忠诚奋发,吾甚壮之。”景初中,外勤征役,内务宫室,怨旷者多,而年谷饥俭。济上疏曰:“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夫欲大兴功之君,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诏曰:“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齐王即位,迁太尉。是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颺等轻改法度。以随太傅司马宣王屯洛水浮桥,诛曹爽等,进封都乡侯,邑七百户。济上疏曰:“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固辞,不许。是岁薨,谥曰景侯。

                                          (选自《三国志》)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权闻之,即兵西袭公安、江陵         引:率领

B.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业           遗:遗留

C.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其时             夺:耽误

D.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微:卑微

2.以下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蒋济“骨鲠之臣”的一组是(   )

①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        ②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

③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      ④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⑤诚未得高枕而治也              ⑥诛曹爽等,进封都乡侯,邑七百户。

A.①③⑤       B.③④⑤      C.①②⑥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孙权带兵围攻合肥,而此时曹操正带兵攻打荆州,加之军中发生瘟疫,能派的救兵很少;蒋济用计让孙权主动撤兵,合肥得以保全。

B.蒋济为人刚直,敢于直言。文帝问天下“风教”,他大胆进言,以“但见亡国之语耳”回答;明帝时,他以“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告诫皇上要爱惜百姓。

C.凭着跟随太傅司马宣王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皇帝加封蒋济为都乡侯,邑七百户,他坚决推辞,皇帝没有答应。

D.蒋济文武兼备,忠诚奋发,在数位人主手下任职,都能直言进谏,触怒过所有侍奉的人主,但始终都为人主所器重。

4.翻译。(9分)

①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3分)

②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2分)

③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4分)

 

1.D 2.B 3.D 4.①蒋济于是秘密禀报刺史,假称得到了张喜的书信,说步兵骑兵四万人已到雩娄。(“白”1分,“伪”1分,句意1分) ②没有听到其他的好话,只听到要亡国的话罢了。(“善”1分,“但”1分,句意1分) ③大臣权力太大,国家就有危险,左右的人太受宠幸,皇上就会受蒙蔽,这是自古以来最大的警诫啊。(“重”1分,“蔽”1分“至戒”1分,句意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微:如果没有。学过的“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的“微”同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看清题干的要求,然后从文中找出筛选信息的区间,本题要求的是选出全都表现蒋济“骨鲠之臣”的一组,“骨鲠”是刚直的意思。①说孙权;⑥说明他的功劳和封赏。运用排除法找出答案。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3.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意,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做事情况。本题中“触怒过所有侍奉的人主”错。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翻译时候结合所学内容如(2)可联系《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 ;《蜀道难》“但见悲鸟号古墓”。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建安十三年,孙权率兵围攻合肥。这时,太祖的大军正在攻打荆州,军中发生了瘟疫,只有派遣将军张喜一个人带领一千骑兵,加领汝南的士兵来解合肥之围。蒋济于是秘密禀报刺史,假称得到了张喜的书信,说前来救援的步兵骑兵共有四万人,现在已到雩娄。孙权相信了,立即烧毁围城的营阵就撤离了,合肥城因此得以保全。后来任命蒋济为丹阳太守。有一个人诬告蒋济是谋叛主要策划人,太祖听说后,说:“蒋济难道会做这种事!如果做了这种事,那我是不了解人了。这一定是愚蠢的老百姓故意扰乱,道听途说罢了。”征召蒋济担任丞相主簿西曹属。关羽带兵围攻樊城和襄阳。太祖认为汉献帝在许都,离关羽的军队比较近,想要迁都。蒋济劝阻太祖说:“刘备、孙权,表面关系亲近,实际上却各有打算,关羽军事上得势,这是孙权一定不希望看到的。可派遣人去游说孙权,劝他在后面偷袭关羽,许诺割让江南来赐封孙权,这样樊城的围困就自动解除了。”太祖按照他的话去做。孙权听了后,立即带兵向西偷袭公安、江陵。关羽于是被孙权擒获。 文帝即位,蒋济从京城出来,担任东中郎将。文帝问他说:“你所看到的天下风俗教化好不好?”蒋济回答说:“没有听到其他的好话,只听到要亡国的话罢了。”文帝显出愤怒的神情,并问他其中的原因,蒋济都一一地回答,于是文帝的怒气消解了。明帝即位,蒋济升为中护军。当时中书监、令专有大权,蒋济上疏说:“大臣权力太大,国家就有危险,左右的人太受宠幸,皇上就会受蒙蔽,这是自古以来最大的警诫啊。”明帝下召表扬说:“刚直的大臣,是国君所仰仗的。蒋济文武兼备,任职勤劳,极尽节操,每有军国大事,当场有提出建议的奏议,对朝廷忠诚,做事奋发努力,我非常欣赏他的勇敢。”景初年间,对外征战频繁,国内大建宫室,长期分离的人很多,并且连年饥荒,谷物匮乏。蒋济上疏说:“陛下正当发扬前人的事业,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功业,实在还未到高枕无忧地治理的时候。”凡是要役使老百姓时,一定要在农闲时候,不能耽搁他们耕作的时间。那些想建立伟大功业的国君,先要估计老百姓的能力并安抚他们的疾苦。”明帝下诏表扬说:“如果没有护军,我听不到这样的话。” 齐王即位,蒋济升迁为太尉。这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颺、等随意改变法律法规。凭着跟随太傅司马宣王屯兵洛水浮桥,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加封为都乡侯,邑七百户。蒋济上疏说:“太傅独自决断,想出高明的计谋,陛下彰显他忠心和节操,罪人伏法,这是国家的福气。分封、宠爱、庆贺、赏赐,一定要给予有功之人。现在,说到谋划我事先并不知道,说到打仗并不是我亲自统率的。”坚决地推辞,齐王不答应。这一年蒋济死了,皇上给他的谥号是“景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保护文化遗产与发展经济

发展经济与保护文化遗产两者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面临的问题。然而,如何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必须引起重视。

对于文化遗产的价值要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因为,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态度是建立在对其价值的认识和判断基础上的,而这种认识和判断又与其所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人们的价值取向分不开。发展经济与保护文化遗产之间的矛盾在发展中国家似乎表现得更为突出与明显。在中国,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化也在高速推进。我们遇到了其他国家或许是上百年间才可能遇到的各类问题。我们在看到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得到极大提高的同时,也看到了当今社会弥漫着的浮躁和过于功利之风。对于价值高低的判断,很多人使用了评价商品的方式来进行,比如价格、人气的高低。所以,我们才看到有人要把文化遗产产业化、把孔子产业化等种种新奇的提法。然而,如果采用这种方式对文化遗产价值进行判断,显然是错误的,甚至是可怕的。

文化遗产不仅记录着我们的过去,而且存在于今天人的生活中,它为人类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有益的参考。文化遗产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应是动态的、发展的,有着不同时代的印痕。所以,保护文化遗产应该更重视遗产与人之间的血脉关系,关注他们之间的真实状态。文化遗产不仅要注重对其整体环境和原有历史风貌的保护,更要注意保护贯穿于其中的历史文脉和珍贵的人文元素。这种价值的重要性怎能仅用商业价值来衡量?这或许正是当今文化遗产保护的难点所在。

合理把握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之间的关系,不管是保护还是利用,都要有一个合适的度。在一个浮躁的社会风气下,人们往往容易走极端,考虑眼前多,对于长远想得少。今天,很多人在谈文化遗产的保护或是利用时,往往采用了极端的方式,有时候甚至超越了其自身的讨论范围。实际上,发展经济与保护文化遗产两者之间的矛盾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并非不可逾越。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也会发生变化。如果对于文化遗产仅是教条、机械地进行保护,并且希望其只处于某个历史时期的断面,与其相关的一切都一成不变,那么这种保护是不现实的。因为它忽视了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忽略了社会是发展的这样一个事实,特别是忽视了现实生活中人的现状与需求。这样保护往往不会被社会所接受,也对经济的发展不利。

文化遗产是要被利用的,也具有现实的价值和意义。是不是能够将所有的文化遗产都要商品化,都要产业化,都要能够产生出经济价值,这是需要商榷的。这些年,由于某些文化遗产的特质,像丽江、周庄、少林寺等文化遗产给当地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也给许多人带来了一个对文化遗产的误区,似乎文化遗产只有通过产业化,才能发挥它最大的效益或者说是体现它的最大价值。文化遗产虽然可能会带来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文化遗产本身并不是产业,也并非商品。类似“将世界遗产产业化”的提法是绝对错误的! 产业化的目的就是追求经济利益和效益的最大化。文化遗产的产业化会使开发者只注重遗产之中的经济价值,对于文化遗产背后的那些产生不了商业价值的文化价值缺乏应有的重视,导致开发过后的文化遗产形式与内涵分离,使文化遗产中蕴藏诸如信仰、风俗、艺术等文化内涵最终弱化乃至消失。

所以,无论是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还是在文化遗产的利用上,都不要走极端化。保护文化遗产,就是要保证传承给我们这个时代的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尽量少受人为的干扰。

                                           (节选自《光明日报》)                                                                                           

1.关于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文化遗产之间关系的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对于文化遗产仅是教条、机械地进行保护,希望其不会变化,这样保护往往不会被社会所接受,也对经济的发展不利。

B.文化遗产要商品化、产业化,才能产生经济价值,但是文化遗产本身并不是产业,也并不是商品。

C.文化遗产是要被利用的,也具有现实的价值和意义。如丽江、周庄、少林寺等文化遗产就给当地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D.正确认知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用价格和人气等评价商品的方式来判断文化遗产的价值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2.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发展经济与保护文化遗产两者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很多人在谈文化遗产的保护或是利用时,往往采取了极端的方式。

B.文化遗产关系到人的生活,它是动态的、发展的,有着不同时代的印痕,代表着先进的民族文化。

C.对文化遗产要保护其整体环境、历史风貌、历史文脉和人文元素等,用商业价值来衡量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性正是当今文化遗产保护的难点所在。

D.文化遗产的产业化会导致开发过后的文化遗产形式与内涵不能统一,使文化遗产中蕴藏的一些文化内涵最终弱化或消失。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重视文化遗产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社会是发展的事实以及现实生活中人的现状与需求等因素,保护文化遗产的愿望就能够实现。

B.发展经济与保护文化遗产之间的矛盾在发展中国家似乎表现得更为突出与明显,关于如何处理两者之间关系的问题已经引起了我国的高度重视。

C.所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人们的价值取向决定着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和判断,进而决定着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态度。

D.保护文化遗产,就是要保证传承给我们这个时代的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之处于自然状态,避免人为的因素掺杂其中。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孔乙己》选自《呐喊》,作者以第一人称“我”——酒店小伙计的视角来写孔乙己,他的肖像刻画、对话、经历,都是通过“我”的叙述来表现的。

B.《雷雨》的高潮部分是:繁漪带周冲来阻止周萍带四凤走;周朴园让周萍下跪认生母;四凤无法承受残酷现实,冲向花园触电而亡,周冲去救他时也触电身亡;周萍开枪自杀。

C.王熙凤的形象在《红楼梦》中作了具体描写:“嘴甜心苦,两面三刀” “心较比干多一窍”“明是一把火,暗是一把刀”。

D.《论语》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曾皙的潇洒脱俗,颜回的温雅贤良等等,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不管李安获奖对于中国观众多么兴奋,看过电影的观众都知道,《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从制作和精神气质上都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美国电影。

B.《春夜雨霏霏》是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的第一部处女作,1981年5月发表在河北保定的文学双月刊《莲池》上。

C.如同拥有士兵的多寡不是判断将军英明与否的尺度一样,智商也不是衡量聪慧与否的标准。

D.专家强调,地方性公共场所戒烟规定远不能解决我国公共场所的烟害问题,国家控烟立法已经刻不容缓,劝阻青少年戒烟也显得尤为重要。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美俄“重启”关系的进程表明,虽然两国都有尽快改善双边关系的愿望,但事实上,彼此对对方的一些        却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

(2)对北大校长周其凤创作的《化学歌》,网友们从专业角度评析倒也无可非议,但通过质疑这首歌曲去指责周其凤本人,甚至推测“权力无所不能”,__________反应太过激烈。

(3)美日韩等国对朝鲜将发射“光明星3号”卫星的声明作出强烈的反应,朝鲜政府却         ,宣布按计划发射。

A.偏见   未免   不以为然        B.成见     未免     不以为意

C.偏见   不免   不以为意        D.成见     不免     不以为然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斑阑        长篙       瓦菲      陨身不恤   

B.纽扣        团箕       菲薄      衣服蓝褛

C.黯然        虐杀       浸渍      鱼肉荤腥

D.蠕动        磕睡       营利      妖童媛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