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后面问题。 家乡的桥 陈根生 ①苏北平原,枕江俯海,河港交叉。...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后面问题。

家乡的桥

陈根生

①苏北平原,枕江俯海,河港交叉。生我养我的如皋古城就浮在这一片波光粼粼之上。

②有山就有路,有水就有桥,桥是水乡的天使。可不,车水马龙,行人如织,哪一刻离得开桥?别看这么个小县城,有名有姓的桥就有五十六座!家乡流传着一副对联,至今铭记不忘。上联是:冒家姐姐看迎春,一(益)人丰乐;下联是:白衣奶奶拜观音,万佛愿修。这上联指:冒家桥,姐姐桥,迎春桥,一(益)人桥,丰乐桥。这下联指:白衣庵、奶奶庵、观音堂、万佛庵、愿修庵。二十二个字便巧妙地联结了古城里五座桥、五所庙,而且刻画得有姿有态、有情有趣,令人拍案叫绝。这副趣联是哪位文人学士的大作已不可考,但字里行间所倾注的家乡人民对桥的感情,比桥下的水都深都长!

③家乡的桥,每一座都涂抹出一片风景。无论是古朴的砖木桥,还是厚重的石板桥,都是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画框里出色的一笔。桥洞里的水总是缓缓地、静静地,跨着轻盈的碎步,踏着舒徐的旋律;流着银杏的壮伟、刺槐的蓬勃;淌着楝(liàn)树的秀丽、杨柳的婀娜。于是水也妩媚了,桥也风姿了。一位摄影家曾来拍过照,水上桥拱是半个圆,水下倒影是半个圆,合起来似一轮满月,作品题名“圆洞替月”。现在想起来其实并不贴切,因为水呀,桥呀,全都影影绰绰在夜色迷茫中,月色氤氲中,改为“月朦胧桥朦胧”不是更逼近一首上乘的诗么?

④家乡的桥,人们一踏上去就踩在一片烟尘茫茫的历史里,走过桥便翻阅了一份辉煌的履历。南门红桥得名于一支太平军曾经威风凛凛地经过桥上;北门奉安桥得名于人民群众自发悼念中山先生;东门集贤桥不是一座普通的石桥,它可是因宋代城里连续出了王维熙、王观、王觌、王俊、王咸、王正纲祖孙叔侄五代状元、进士而建造的,每一块石板、石条都曾煊赫一时!西门的雁桥也不是一座普通的木桥,它是石姓三兄弟因隔河来往不便而建的,取名雁桥表示兄弟友爱如雁,清康熙状元胡任舆写过一篇《雁桥记》,至今读起来每个字都滴着浓浓的兄弟情。

⑤家乡的桥呀,桥石上蹒跚过我童年的稚嫩,桥栏上偎依过我青年的幻想,我往昔的岁月像落叶似的一片片飘落在桥面凹凹的缝缝罅罅里……上小学、中学我走的都是迎春桥,上大学后在外面转悠了几年,回来依旧走迎春桥。迎春桥是座十六七米长、六七米宽的古老石桥,东桥堍原先有座低矮的土地庙,小时候有个头疼发热什么的,母亲总在夜深人静时一个人悄悄到土地庙里烧炷香,然后一路低声喊着“娃儿哎——回来哟!”“娃儿哎——跟妈回家哟!”喊进了巷子,喊进了家门,一直喊到娃儿的床头,还要我从被窝里抬起昏沉沉的头答应一声“噢——到家了!”才算灵验。是母爱感动了土地公公、土地婆婆老两口发慈悲,还是小孩子本来就有耐受性?休息这么半天一夜也就自然痊愈,总之第二天一早就又背上书包跨过迎春桥上学去了。

⑥我走在迎春桥上每每怦然心动,更主要是因为桥两边栏杆上嵌着两块条石,一块刻着六个字:“愿天常生好人”,另一块还是刻着六个字:“愿人常行好事”,多少年风吹雨打下来,至今仍清晰可见。我每行至此,触目所及,都不免受到一次人生的教诲,仿佛听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站在路边用苍凉而恳切的语调殷殷叮嘱后辈。这“二愿”并不是那位捐银造桥的明朝知县的创作。宋朝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说,豫章的一家旅馆墙壁上有人题了十二个字:“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后来他的一个叫彭执中的长辈,又受到此语的启示,自己立下一条生活准则:“住世一日,则做一日好人;居官一日,则做一日好事。”……其实,我又何必如此多言呢!每当人们急匆匆地赶到岸边,这桥就挺身而出,把两岸连接起来,替人们排忧解难,静静地,默默地,不要谁道声谢,不望谁报个恩。

⑦我深爱着家乡的桥……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4分)                                          

A.这篇散文以“家乡的桥”为线索,串起如珍珠般的各个段落,使文章前后勾连,首尾圆合,浑然一体。

B.文章的第一段,交待了如皋古城枕江俯海,河港交叉的水乡特点,具有总领全文,暗示主题的重要作用。

C.东门的集贤桥、西门的雁桥的名字都具有深刻的含义,它们记载了一段家族的历史,表现了浓浓的兄弟情谊。

D.在第六段,作者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赋予了桥人格特征,形象地体现了桥对人们所起到的道德教化作用。

E.这篇散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娓娓道来,耐人寻味,体现出一种清新自然、绚                丽飘逸的风格特点。

2.文章第三段语言灵动、意境优美,请从写作和内容的角度对这段文字中画线的句子进行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深爱着家乡的桥?统观全文作答。(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家乡的桥”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请从实用、历史、人文、道德教化角度中的任意一角度,对家乡的某座桥进行评价。(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D。 2.要点:①采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的描写出流水的轻盈、妩媚;②衬托,用银杏、刺槐、楝树、柳树来衬托桥的风姿,突出家乡的每一座桥都是出色的风景。③句式整散结合。 3.①家乡的桥给江南水乡的人们提供了交通方便。②家乡的桥景色优美,富有诗情画意。③家乡的桥记载了家乡的辉煌历史。④家乡的桥记录了作者的成长经历。⑤家乡的桥记录了感人的亲情。⑥家乡的桥给作者以深刻的教益。 (答对1点给1分,5点给满分) 4.示例: ①历史:南门红桥得名于一支太平军曾经威风凛凛地经过桥上;北门奉安桥得名于人民群众自发悼念中山先生;东门集贤桥不是一座普通的石桥,它可是因宋代城里连续出了王维熙、王观、王觌、王俊、王咸、王正纲祖孙叔侄五代状元、进士而建造的。  ②人文:西门的雁桥是石姓三兄弟因隔河来往不便而建的,取名雁桥表示兄弟友爱如雁,清康熙状元胡任舆写过一篇《雁桥记》,至今读起来每个字都滴着浓浓的兄弟情。  ③实用:上小学、中学我走的都是迎春桥,上大学后在外面转悠了几年,回来依旧走迎春桥。迎春桥东桥堍原先有座低矮的土地庙,小时候有个头疼发热什么的,母亲总在夜深人静时一个人悄悄到土地庙里烧炷香。  ④道德教化:迎春桥上两边栏杆上嵌着两块条石,一块刻着六个字:“愿天常生好人”,另一块还是刻着六个字:“愿人常行好事”,每行至此,触目所及,都不免受到一次人生的教诲。(意思对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理解、赏析题,要注意选项中关于文本内容、结构、表达方式、写作技巧、修辞方法等方面的提法是否正确。B项错在第一段没有总领全文、暗示主题的作用;C项错在原文中并没集贤桥表现兄弟情的文字;E项错在对文本风格的概括,本文并不绚丽飘逸。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一要注意按题干所说的从写作和内容的角度赏析,而要根据画线句子在文中所处的位置分析。画线句子写的是桥洞里的水,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方法,通过银杏、刺槐等的衬托,写出了流水的轻盈和妩媚。在句式上,用的是整齐和谐的整散结合形式。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一定要按照题干要求“统观全文”,然后再分点陈述。题目问“为什么”,就得找作者深爱家乡的桥的原因。统观全文,第2段就写“有山就有路,有水就有桥”,点除了“桥就是家乡的路”这个特点:桥提供了交通方便。第2段又写“(家乡的桥)每一座都涂抹出一片风景”,这实际是在写家乡的桥景色优美。第4段开头就说“家乡的桥,人们一踏上去就踩在一片烟尘茫茫的历史里”这是在说桥记载了家乡的历史。第5段说“桥石上蹒跚过我童年的稚嫩,桥栏上偎依过我青年的幻想”,暗喻家乡的桥记录了作者的成长经历。第5段还写了母爱,从亲情的角度来写的。第6段写作者每次见到桥上的文字,就“都不免受到一次人生的教诲”这又是从受到教益方面来写的。 考点: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很开放的试题。解答时一要注意题干中“从实用、历史、人文、道德教化角度中的任意一角度”这一要求,二要注意题干中“家乡的某座桥”这个要求。就是说,角度只需选一个,桥也只需选一座,但必须是文中所说的“家乡的桥”。实际上,这些桥的名字在文章开头就已经举出了一些,在第4和第6两段也写了一些。答题时只要根据这些文字,再加上适当的想象,就可得出答案了。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文化铸造城市品牌

发展旅游业,能一举多得,能保存文化基因,传承城市文脉,让市民了解城市文化,进一步形成对城市的认同感,也能够提升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的知名度。旅游工作搞上去了,社会经济肯定会有一个大的发展,城乡面貌肯定会有一个大的改观,群众生活肯定会有一个大的改善。要吸引游客来旅游,就要打造城市品牌,给游客一个“来”的理由,让人们能细品城市的文化内涵和灵魂。

文化是民生,具有社会属性。文化是人类的专属,人类最早的文化活动,就是狩猎后的庆祝舞蹈,可见文化与人的精神需求密切相关,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活动的记录、历史的沉淀,是人们对生活的需求、理想和愿望,是人的高级精神生活。历史上先贤提出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共产党人提出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也都说明文化与老百姓紧密相关,是一个民生概念。文化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必须上升到民生的高度抓好文化建设,这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执政理念的生动体现。

文化是资源,具有物质属性。相对于自然资源,文化具有可持续性、不可替代性和可延展性。比如古城重建,就为古城注入了历史遗产的基因,实现了更大的增值,这就是文化的价值。文化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资源。

文化是产业,具有经济属性。正因为文化是资源,具有物质属性,所以文化可以发展成为产业。像《哈利.波特》,仅2006年时统计,五部电影票房累计已达43亿美元;系列小说被译成60多种语言,全球销量超过3亿册,仅次于《圣经》和《毛主席语录》;还延伸出图书、服装、主题游等近70亿美元的衍生产业链。投入不到10亿美元,却创造了近 800亿美元的产值。一部电影作品创造的价值,相当于一座城市的GDP,文化不仅能带来精神享受,还能源源不断地带来物质财富。

文化是灵魂,具有精神属性。如果将经济比作城市的血肉和躯架,那么文化则是城市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是城市的品牌,是城市竞争的制高点,是城市价值最大化的体现。文化具有精神属性,它要求对一个城市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提炼和升华,对一个城市历史的总结概括、现在的描述展现和未来的规划设想,提升城市的精神“档次”。城市品牌一定要和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联系起来,旅游业也应紧紧围绕城市品牌铸造核心竞争力。核心竟争力一定要有“三性”:一是差异性,就是与其他地区相比“与众不同” 的地方,差异性越大越好。二是不可替代性,就是与其他地区相比“人无我有”的地方,别的地区想模仿也模仿不出来。比如台儿庄古城,拥有运河上唯一保存完好的古河道和古码头,古城街道肌理保存相对完整。三是可延展性,就是与其他地区相比“潜力无穷”的地方,发展的空间很大,内涵和外延都很丰富。运河文化底蕴深厚,吸收了燕赵文化、齐鲁文化、中原文化、西楚文化、吴越文化的精华。

1.下列对“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具有社会属性,与人的精神密切相关,是人类的专属和基本需求,是人的一种高级精神活动。

B.文化作为一种非自然资源,其物质属性决定了它具有可持续性、不可替代性和可延展性三个特点。

C.文化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产业,体现出经济属性的特点,是因为文化是一种资源,具 有物质属性。

D.文化对于城市的重要性不同于经济,文化是城市价值最大化的体现和发展的动力,是城巿的灵魂。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旅游业紧紧围绕城市品牌铸造核心竞争力,就能吸引来更多的游客,进而促进社会经济、城乡面貌和群众生活的发展、改观、改善。

B.文化是民生,抓文化建设必须上升到民生的高度,共产党人以此为依据,提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执政理念。

C.古城重建能实现更人的增值,《哈利·波特》创造了近800亿美元的产值,这说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还可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D.台儿庄古城是一个“与众不同”“人无我有”“潜力无穷”的地方,原因就在于它的古河道、古码头和古城街道保存得相对完整这一点上。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A.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城市的品牌和发展动力,所以任何时候城市建设都应该以城市的文化建设为中心。

B.文化不仅能带来精神享受,还能带来物质财富,鉴于此,我们就应该大力发展电影、 动漫、出版、新闻等文化产业。

C.一个城市具备了差异性、不可替代性和可延展性这三性之一,如南京、西安等,该城市就具有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

D.旅游业是否发达关系到一个城市的形象、品牌和知名度如何,由此可见,旅游业真正 决定着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近年来,随着群众权利意识的日渐觉醒,民主空气的日益密集,中国的民主政治生活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

B.网络调查表明,中学生网络恶搞杜甫的主要原因是青春期的逆反心理、知识素养缺乏、内心空虚、游戏人生等因素造成的。

C.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干部明确地认识到,交通是否便利,通讯是否畅通,对招商引资工作具有重要影响。

 D.针对农产品价格步步攀升的状况,政府制定了打击囤积居奇、投放紧缺商品等,对抑制价格过快上涨起了很好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章太炎读了许多中医著作,自认为医术高明,喜好替人医病,可他的药方价格高且根本治不了病。但朋友都知道他狂傲自大,便有意奉承:“用了你那妙方,神清气爽。”章太炎十分得意,确信自己已成为中医大师。一次,自己生病,自开药方治疗,但不见好转,不得已找名医求治,仅服用了两剂中药便痊愈,他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医术并不高明。从此他潜心于中医理论研究,注重实践经验积累,撰写了《霍乱论》等重要著作,也医治了不少疑难杂症。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 ;②自拟题目;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④文体特征鲜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香港电影《麦兜当当伴我心》中一位教音乐的校长说:“小孩子的歌声是上帝赐给我们的一朵朵初开的花朵。”

材料二:电影《西游降魔篇》中陈玄奘带着一本《儿歌三百首》降魔,屡试屡败,但他坚信凭此定能感化妖魔。最后《儿歌三百首》在被女寨主撕毁重新拼接后变成了威力无穷的《大目如来真经》,降服了世间最厉害的妖王——孙悟空。   

材料三:据《中国文化报》目前报道:现在的孩子,大多还是唱着父辈甚至是祖辈传下来的儿歌,真正让孩子们喜欢又流传很广的新儿歌并不多见。与此同时,流行歌曲却“乘虚而入”,《嘻唰唰》、《老鼠爱大米》在小学校园中的传唱率相当高,很多小学生歌舞活动的音乐采用流行音乐……

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②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班会上,将进行是“做小河里的大鱼”还是“做大河里的小鱼”的辩论赛。请你替其中一方写一段辩词,对对方的观点加以辩驳。要求:字数50~80字。

我选择的观点:

辩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