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人类文明的第一行脚印,是踩在湿漉漉的河边的。通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人类文明的第一行脚印,是踩在湿漉漉的河边的。通过逐水而居,原始人获得了一种简朴然而充满希望的生活和初级生产方式,并对河流产生了亲和、依赖和畏惧,推动了人类想象力和终极观念的形成。

在很大程度上,人类早期文明又称大河文明。在黄河、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和恒河、印度河流域,通过洪水周期性泛滥和引水灌溉,形成了最早的农业,并诞生了与之适应的科学技术、政治文化和社会分工。而且,通过河流,纷争不已的部落和相互隔膜的族群获得一种标志性的文化认同,产生了一种后来被称为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倾向。在此基础上演化和提升的民族精神,形成现代民族国家的本土文化品格和深层意识形态;反过来,这些源于河流或在河流背景下生成的认同和倾向又进一步赋予河流以一种崇高品格,使河流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和传统文化的载体。河流的文化生命就这样产生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国战场上,国都沦陷,山河破碎,一曲悲愤雄浑的《保卫黄河》,却成为连接重庆和延安、前线与后方的共同旋律,成为超越所有党派的精神旗帜,动员起抗日救国的巨大力量。改革开放新时期,黄河作为民族摇篮,为成千上万的海外华人寻根问祖、顶礼膜拜提供了可知可感的实体和空间,成为凝聚民心、引领民气的“精神图腾”。

河流文化生命在于它的超越性。你可以通过河流的故事触摸一段历史,一个族群;你也可以通过历史的故事复活一条河流,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你甚至可以通过知识、经验和想象把河流和历史抽象成一种符号,赋予它更加丰富和充满变数的内涵。这时,河流文化生命就由超越性而获得了一种稳定的虚拟性,是各民族发生、成长和可持续繁衍的文化资源。

在地球景观中,没有什么比河流更神奇、微妙和难以穷尽的了。河流是最具运动性、可视性和永恒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有声有色、奔腾不息的河流焕发了所有大地景观的活力,激发了人类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和自然情怀,产生了独特的河流美学,掀开了地球自然和生物史诗中瑰丽、壮美和绵长的诗意篇章。从中国的《诗经》《黄河大合唱》、俄罗斯的《伏尔加船夫曲》到美国的《老人河》,河流成为文学和文艺创作的源泉。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音乐和诗歌。不能想象没有河流滋润的人类情感和文学作品,就像不能想象没有文学和音乐伴随的河流一样。浩荡的巨川,湍急的洪水,柔美的溪流,神奇的峡谷,作为历史文化的空间载体,艺术创作的永恒母题,想象力的起点和极致,作为人与宿命搏斗的见证,在人文史上具有经久不衰的原初价值。河流不仅仅是经济资源、战略资源,还是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是全人类亟待保护的珍贵的自然遗产。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不仅仅是经济的可持续性,还必然意味着河流以及河流审美和文化价值的可持续性。

(节选自《河流的文化生命》一书)

1.下列关于“河流文化生命”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河流与人类文明有着密切关联,正是河流使原始人类获得了简朴的生活和初级的生产方式。

B.人类早期四大文明的形成,都与大河有关,因此可以说大河文明就是人类早期文明的代称。

C.河流的活动和人类对它的利用,形成了最早的农业,和与之适应的科技、政治文化和社会分工。

D.源于河流或以河流为背景所生成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倾向,使得河流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民族凝聚力基础上演化和提升的民族精神,形成了现代民族国家本土文化品格和深层意识形态。

B.河流承载着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和民族的历史息息相关,也是一个民族可持续繁衍的文化资源。

C.《保卫黄河》超越了党派和地域,在抗日战争和改革开放时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

D.河流激发了人类的想象力和自然情怀,滋润着人类的情感,成为文艺创作的源泉,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流作为人类想象力的起点和极致,是艺术创作的永恒母题,在人文史上具有经久不衰的原初价值。

B.我们可以通过河流触摸历史,把河流和历史抽象成一种符号,赋予河流更加丰富和充满变数的内涵。

C.河流不仅焕发了所有大地景观的活力,而且还是重要的经济资源、战略资源和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

D.河流是人类珍贵的人文遗产,河流审美和文化价值的可持续性,也意味着一个社会的经济可持续性。

 

1.B 2.C 3.D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先筛选出原文对“河流文化生命”这个概念的所有表述文字,再将其同各选项内容对照;同时还要注意到题干的要求是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题中的B项,其表述同原文有程度的变化,原文为“在很大程度上”人类早期文明又称大河文明,可该项却说成“大河文明就是人类早期文明的代称”。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先在原文中找出各选项的相关内容,再对照它们的意思是否相同;还要注意题干要求的是选出不正确的一项。题中,C项的表述犯了范围扩大的错误,《保卫黄河》仅在抗战时期是精神旗帜,可该项却说这首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先在原文中找出各选项的相关内容(有的内容散见于原文各处,应对它们进行归纳概括),再对照它们的意思是否相同;还要注意题干要求的是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本题中的D项,(1)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河流是自然遗产而不是人文遗产;(2)表述和原文不一致,应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既是经济的可持续性,也是河流以及河流审美和文化价值的可持续性。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倘是有一颗朝露抱怨:

“千百年来我仅仅做一颗朝露!”

你就回答它:

“你知否,

千百年的光明,

不都在你的圆周里闪耀吗?”

——纪伯伦

请联系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 文体自选。

 

查看答案

仔细观察下面漫画回答问题(4分)

满分5 manfen5.com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画面内容。(不超过30个字)

答:

(2)    看了上面的漫画,你一定有很多感想,请写出你最想说的一句话。

答:

 

查看答案

2012年度网络流行语大盘点:①屌丝②你幸福吗?③正能量④切糕⑤中国好声音⑥元 芳⑦江南style⑧莫言⑨世界末日。每一个活色生香的流行语背后,都有一个独特的故事。这一个个故事组合在一起,用另一种方式显现着这个时代的特点。

请任选其中三个流行语,扩展成一组语意连贯的句子,对刚刚逝去的2012年的社会 风貌进行简要描述,不少于60字。(答题时请在所选的词语下面加着重号)(4分)

答: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的“课前寄语”在下面的课文中任选一篇,写一则“课前寄语”。(4分)

【示例】《安东诺夫卡苹果》课前寄语:一只苹果放在淡黄的、由树的年轮天然形成的图 案装饰的台桌上。阳光斜斜地洒进透亮的窗户,洒在那只苹果上,苹果变得鲜活起来,好像 一个调皮的小女孩顽皮地对你做着鬼脸,我的心忽然有了被刺痛的感觉,它把我的思绪带回到那个灰蒙蒙的早上       

课文选择:《丹柯》《娜塔莎》《山羊兹拉特》

 

查看答案

现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题目。(共20分,共4小题)

不值一文的老奶奶

〔德国〕布莱希特

我爷爷去世时,奶奶已七十二岁了。爷爷在巴登的一个小城里开一家小小印刷厂,专营石版印刷,死前和两三个助手一起在厂里工作。奶奶操劳家务,不雇女佣,照管着荒凉破落的老屋,为大人和孩子们煮饭烧菜。她是一个痩小的妇人,蜥蜴般的眼睛炯炯有神,但说起话来慢呑呑的。她含辛茹苦把五个孩子抚养成人——她本来养了七个。为了孩子们,她年复一年地痩下去。孩子中有两个姑娘到美国去了,两个儿子也离了家。只有最小的一个因为体弱多病,在小城里。他是印刷工人,已成了家,家里人口很多。因此爷爷去世时,老家只有她一个人。孩子们写信来时,问起她今后打算怎样生活。有的请她去住,做印刷工人的小儿子则希望带着家人一起搬到她屋子里去。可是老奶奶一一拒绝了他们的建议,只希望每个孩子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稍稍捎些钱来。孩子们来信说,她不能独个儿住着。但她硬是不同意,他们只好屈服,每月寄给她一小笔款子。

印刷工人有时也写信给哥哥和姐姐,向他们谈谈母亲的情况。从他给我爹的信中以及奶 奶安葬后两年我爹一次访问所获悉的情况中,才使我对这两年内发生的事有一个粗略的印象。 看来,奶奶拒绝印刷工人搬到她那宽敞而现在却是空荡荡的屋子里去住,一开始就使他十分失望。奶奶跟他们的关系并不怎么密切,只是每星期日下午带孩子们去喝咖啡,别的什么都谈不上。印刷工人沉不住气,在信里大发牢骚。有一次我爹写信问他,奶奶现在干些什么,他的回答只是寥寥数语,说她常去看电影。到那边去的只是少年,或者是一对对贪图那边光线黑暗的情侣。孤零零的一个老太婆去那儿,必然引人十分注目。她从来不赴小城的咖啡荼会,却常常到一个补鞋匠的工场里去,工场坐落在一条声名狼藉的小巷里,特别在下午,总有各式各样不大正派的人闲坐着,其中有地位低微的女侍者和青年工匠。补鞋匠是个中年人,曾游历世界各地,但结果一无所得。据说他也喝酒。跟这种人交往,对老奶奶来说无论如何是有失身份的。 印刷工人在一封信中说,他曾同他母亲谈过这件事,但得到的却是冷冷的回答。

“他看到些什么了?”这就是她的答复,谈话就此中断。在爷爷死后半年左右,印刷工人写信给我爹说,他母亲现在隔天就要在饭店里吃饭。这消息多么令人震惊!奶奶一生本来为一家十余口煮饭烧菜,吃的一直只是一些残羹,如今却上饭店吃喝起来了!她究竟怎么啦?不久我爹出差到家乡附近一带,于是去探望他的母亲。他去看奶奶时,奶奶正想出去。她重新把帽子放下,给他斟一杯红葡萄酒,并给他吃干面包片。她看去镇定自若,既没有特别兴奋,也并非默不作声。她问起我们大家的情况,当然没有问得特别详细;她主要想知道孩子们有没有櫻桃吃。她还跟过去一模一样。房间自然一尘不染,她看去也挺健康。她的新生活方面,只有一件事值得一提,那就是她不想跟我爹一起到墓地去扫丈夫的墓。

“你一个人去吧,”她漫不经心地说,“他的墓在第十一排左面第三座。我还得去别的地方呢。”

印刷工人事后又说,她想必是到补鞋匠那里去了。他大发牢骚。

“我和家里人蹲在这几间小房里,只能干五小时的活,挣的钱又少,我的气喘病又发作了。 可大街里那间屋子却空着不住人。”

我爹在旅馆里租一间房间,等着邀奶奶去住,至少形式上表了一下态;但她置之不理。看来她要和家庭生活一刀两断,现在想走一条适合自己脾胃的新路。我爹的脾气很好,既然看到奶奶十分愉快,就对我叔父说,一切听老太太自便吧?可她究竟想干什么呢!根据下一步报导,她已订了一辆“布雷克”,想在某一个星期四到什么地方去远足。

印刷工人现在简直惊惶失措了,他真想请一位医师。我爹看信时摇着头,但不主张请医 师。我奶奶不是独个儿去K城的,有一个姑娘伴她同行。

“现在她替那个'怪姑娘'买一顶帽子,上面还有玫瑰花,”印刷工人灰心绝望地说。

“而咱们的安娜连圣餐时穿的衣服都没有!”叔父的信写得歇斯底里气十足,信里一个劲儿数落着我们亲爱的奶奶,而且丝毫不肯让步。别的情况,我是从爹那儿获悉的。旅馆老板向他眨巴着眼睛,悄悄说老太太像大伙儿说开的那样,现在正在寻欢作乐呢。”

实际上,我奶奶在最后几年,生活上一点也不宽裕。不上饭店时,她一般吃少许蛋制品,喝些咖啡,主要吃的是她喜爱的干面包片。为此,她破费买些便宜的红葡萄酒,每餐总要喝上一小杯。她屋子收拾得很干净——不仅仅收拾她所住的卧室和所用的厨房。但她瞒着儿孙偷偷在抵押。大家始终不知道她的钱究竟花到哪儿去了,看来她都给那个补鞋匠了。

严格地说,她一生前后经历了两个阶段的生活。第一阶段的生活是她做女儿、妻子和母亲时代的;第二阶段则纯粹以太太的面目出现。这时她孑然一身,不尽任何义务,经济情况虽不十分好,但比较宽裕。第一阶段的生活前后长达六十年,第二阶段却不到两年。我爹后来得悉,她在最后半年对一般人干脆置之不理。夏天,她清晨三点钟就起床,在小城空荡荡的街上漫步,因为她只有一个人。在补鞋匠那儿显然有一群兴高采烈的人们,他们在高谈阔论。她在那儿经常带着自己一瓶红葡酒站着,只顾喝自己杯里的酒,有时也带些烈性的酒给大伙儿喝。

某一个秋日早晨,她突然在卧室里去世了。她不是死在床上,而是死在窗口的一把木椅 里。她本来请那位“怪姑娘”在晚上看电影,因而死时姑娘在她身边。她活到七十四岁。我看到过她的一张照片,桂在死时睡的那张床上。这照片是专为她儿孙们摄的。我们看到的,是一张满是皱纹的小小的脸,嘴唇狭而嘴巴阔。她的脸很小,但并不渺小。她长年累月奴仆般地劳动,只有短短几年才饱享清福,终于油尽灯枯,了却一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准确的的两项是()()(5分)

A.人文章主要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成功塑造了一位勤劳节俭、内向孤独的老奶奶形象。

B.小儿子对母亲的一些做法“十分失望”“大发牢骚”“惊慌失措”“灰心失望”,说明他们的 母子关系不融洽,儿子对母亲不理解。

C.文章两次写到老奶奶的“瘦小”,第一次“她是一个瘦小的妇人”是衬托她的勤劳持家,第 二次“我们看到的,是一张满是皱纹的小小的脸”是说明她油干灯尽,老了。

D.老奶奶拒绝和儿子一起去给丈夫扫墓而到补鞋匠那里,不把钱给儿女们却给了补鞋匠, 主要是为了说明老奶奶淡化亲情,体现她的的博爱与无私。

E.“房间自然一尘不染,她看去也挺健康”“她屋子收拾得很干净”,这些细节描写看似不经 意,实则告诉我们老奶奶的精神世界很丰富平和。

2.小说取名为“不值一文的老奶奶”,你如何理解?(4分)

答:

3.这篇小说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对比,请具体说明最主要的一组对比是什么,并简析其作用。(5分)

答:

4.“奶奶”在“爷爷”去世后对儿女“不尽任何义务”,这种做法你认为对吗?请发表你的看法。 (6分)

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