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下面的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写序号即可)(4分)
①因为全球海洋目前的健康指数的总平均分数,只不过刚到60分及格线而已。
②如果这一趋势持续下去,海洋危机的到来将近在眼前。
③连无人居住的南太平洋贾维斯岛附近的海水也不过才得了86分。
④按照食物来源、生物多样性和水质清洁程度等10项标准各自评分,非洲塞拉利昂附近的海洋总分仅有36分。
⑤如果海洋是一个小学生,她的家长实在应该从现在开始为她的前途担心了。
答:
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字)(3分)
随着网络速度提高,我们对于时间的感觉也发生了变化,由此可以折射出科技如何改变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现在一项有关在线视频的新研究进一步证明了随着媒体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的耐心正经受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他们发现延迟超过两秒就会有观众选择放弃等待,之后加载时间每延长一秒,放弃的比例就会增长5.8%。更耐人寻味的是,网速越快,放弃的比率越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俄两国要密切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协调配合,坚决履行两国共同战略安全,坚决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及国际关系准则,促进世界和平、稳定、繁荣。
B.没有抵押,没有担保,以双方可以接受的利息,向陌生人借钱,或者把钱借给陌生人,时下已经风靡网络平台,这就是被称为P2P(个人对个人)的融资模式,(这种融资模式)正深陷争议之中。
C.借助原版的影响力,中国版“舞林争霸”在舞蹈圈“一呼百应”,中国舞蹈家协会还专门为它下发了“红头文件”,请各舞蹈团配合舞者的选拔工作。不少沉寂良久的舞者,也重新出现在了人们的视线中。
D.面对屏幕,自己似乎成为了整个世界的旁观者:我们既自私又无私,既懒惰又勤劳,既勇敢又懦弱,这正是社会的复杂性所在。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作为亲眼目睹家族五代变迁的我,已积累了大量的故事,这些故事说起来并不回肠荡气,甚至只是些鸡毛蒜皮,但多多少少反映了上海城市的变迁。
B.微消费的兴起,还带动手机支付以风驰电掣般的速度增长。截止2012年6月,使用手机支付的网民数量已达4.5千万人次.
C.一日,我们相约去上坪看雪景,刚好那天冻得厉害,脚都冻麻了,手指冻得不听使唤,此兄拎着那只竹火笼,在雪地里优哉游哉的,让我直眼热。
D.长期以来,强制拆迁都是一块“烫手山芋”,政府感到头疼,法院更不愿意介入,甚至唯恐避之不及。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陕西书协换届闹剧引发舆论大哗且持续至今,固然与事件本身的“荒谬”有关,但陕西书协在面对质疑时闪烁其辞,客观上也让事件在持续发酵。
B.慈善家陈光标先生先后捐善款近二十亿元人民币,面对人们的赞誉,他谦虚地说:我并没有什么挟山超海的力量,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
C.中共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新以来,一股改进文风、会风的“新风”上行下效,各级会议纷纷以实际行动落实文风、会风的改进,引发舆论关注。
D.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必须具有管窥蠡测、认真负责的态度,做到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如果做事毛糙,粗枝大叶,势必给工作带来严重危害。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问题。(25分)
闻一多的转变
从1927年到1943年秋参加“民主运动”时,对现实满腔热血又备感无奈的闻一多一直埋头书斋,对《诗经》《周易》《楚辞》、远古神话和金文甲骨等传统文化都作了深入的研究。作为学兼中西的诗人学者,他将中国传统的考据校勘之学与西方现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熔为一炉,作了开创性的工作,其成就迅速享誉学界。
此时的他埋头故纸堆,有意过着避世的生活。抗战初期避难云南时,除上课外他平日很少下楼,以至友人皆劝他“何妨一下楼呢”,他竟因此得到 “何妨一下楼斋主人”的雅号。不过,生逢时时面临民族危亡的近代中国,要成为对政治毫不关心的学者几乎没有可能。
早在清华读书时,深受渐进改良思想影响的闻一多就对无政府主义、共产主义等激进思想十分反感,认为是只破坏不建设。1925年留美回国后,他参加过几次国家主义派在北大召开的反苏反共大会,几乎每次都与共产党人发生激烈冲突。这更加深了他对共产党的反感。
30年代初闻一多曾在青岛大学任教两年。此时,“九·一八”事变使爱国学生运动日益高涨,青岛大学亦三次爆发学潮。在每次学潮中,闻一多都站在校方一边反对学生罢课,主张开除学运积极分子。学生也将矛头对准闻一多,甚至发表《驱闻宣言》,指其为“准法西斯蒂主义者”。
直到40年代初,闻一多仍与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对国民政府虽有种种不满,但基本立场还是站在国民党一边的。西安事变爆发时,清华大学的教授几乎一致反对,闻一多的态度更为鲜明。平日在课堂上从不提课外话的闻一多此时抛开讲义,怒气冲冲地说:“真是胡闹,国家的元首也可以武装劫持!一个带兵的军人,也可以称兵叛乱!这还成何国家?”
抗日战争的爆发,使闻一多等学院派知识分子的处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从北京到昆明的大转移中,闻一多参加了历时两个多月、横跨湘黔滇三省共三千余华里的步行团。这次转移让这些一向待遇优厚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突然贫困化,许多教授要靠业余经商、到中学兼课或卖文售字才能维持生活。要养活八口之家的闻一多只得给人治印,勉强维持日用。生活的平民化,把这些知识分子彻底赶出了安逸的象牙之塔,使他们观察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变化。于是,社会下层的生活与执政者令人触目惊心的贪腐真切地暴露在了他的面前。
闻一多的变化,是从1943年春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一书在昆明发售开始的。蒋介石在这本书中公开宣扬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专制主义。他不仅反对共产主义,连自由主义也不能容忍,认为二者都是“文化侵略最大的危机和民族精神最大的隐患”。这是一向信仰民主自由的人们所难以接受的。闻一多这样写道:“《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在我一个人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我简直被那里面的义和团精神吓一跳,我们的英明的领袖原来是这样想法的吗?五四给我的影响太深,《中国之命运》公开向五四挑战,我是无论如何受不了的。”
不久,闻一多偶然读到了延安诗人田间的几首诗,深为其中的战斗精神所震惊,立即写了《时代的鼓手──读田间的诗》一文公开发表,在大后方引起了一阵波动。随后他又写了一系列针对现实的杂文,开始呐喊,开始成为一位斗士。这时,他急切地阅读各种左翼书籍,详细了解共产党的各种情况。赵超构的《延安一月记》中关于全延安只有“四个警察”的记述给他极为深刻的印象,他认为“只有在那样的新社会秩序下,青年人才可以毫无阻碍地接受民主的教育”。
具有诗人浪漫气质的闻一多的转变是迅猛彻底的,他于一九四四年夏在罗隆基、吴晗的介绍下秘密加入民盟,并表示“将来一定请求加入共产党”。从此,他在共产党的秘密领导下全身心地投入到争民主的运动中去,直到1947在发表激烈抨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最后一次讲演”后被特务杀害。
(摘编自雷熙《闻一多与现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闻一多虽然在传统文化的研究上享誉学界,但埋头故纸堆并不是他喜欢的事情,这只是满腔热血的他对现实失望后的一种无奈选择。
B.闻一多想远离政治,并曾因此获得“何妨一下楼斋主人”的雅号;不过,他又不可能对政治毫不关心,因为当时的中国时时面临民族危亡。
C.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一书中对义和团精神有所肯定却在挑战五四民主自由的精神,这让深受五四精神影响的闻一多难以接受。
D.赵超构的《延安一月记》等左翼书籍让闻一多对共产党和延安有了新的认识,延安的新社会秩序也让他看到了实现民主的希望。
E.本文以时间为脉络,以1943年春蒋介石《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为界,介绍了闻一多的转变,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
2.40年代初及此前,闻一多的基本立场一直站在国民党一边。这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概括。(6分)
3.闻一多思想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4.文章题目“闻一多的转变”中“转变”的含义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与理由。(8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