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饮泉亭记 【明】 刘基 昔司马氏①有廉臣焉,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饮泉亭记

【明】 刘基

昔司马氏有廉臣焉,曰吴君隐之,出刺广州,过贪泉而饮之,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杯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而后世之称廉者,亦必曰“吴刺史”焉。有元宪副吴君为广西时,名其亭曰“饮泉”,慕刺史也,而宪副之廉,卒与刺史相先后。

至正十四年,宪副之孙以时,以故征士京兆杜君伯原所书“饮泉亭”三字,征予言。予旧见昔人论刺史饮泉事,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哉?

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向使有泉焉,曰饮之者死,我乃奋其不畏之气,冒而饮之,死非我能夺也,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是矫也,是无益而沽名也,则君子病而不为之矣。大丈夫之心,仁以充之,礼以立之,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夫岂一勺之水所能幻移哉?

人之好利与好名,皆蛊于物者也,有一焉,则其守不固,而物得以移之矣。若刺史,吾知其决非矫以沽名者也,惟其知道,明而自信,笃也,故饮之以示人,使人知贪廉之由乎内,而不假乎外,使外好名而内贪浊者,不得以藉口而分其罪。夫是之谓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真足以启愚而立懦,其功不在伯夷、叔齐下矣。

番禺在岭峤外,去天子最远,故吏于其地者,得以逞其贪。贪相承习为故,民无所归咎,而以泉当之,怨而激者之云也。刺史此行,非惟峤外之民始获沾天子之惠,而泉亦得以雪其冤。夫民,天民也,泉,天物也,一刺史得其人,而民与物皆受其赐。呜呼,伟哉!以时尚气节,敢直言,见贪夫疾之如仇,故凡有禄位者,多不与相得。予甚敬其有祖风也,是为记。                                               (《诚意伯文集》卷六)

【注】①司马氏:代指西晋。②征士:不就朝廷征聘之士。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卒与刺史相先后                     卒:最终

B.夫岂一勺之水所能幻而移哉           幻:惑乱

C.贪相承习为故                       故:缘故

D.多不与相得                         得:投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赞扬吴刺史的一组是 (3分)

① 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

② 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

③ 明而自信,笃也

④ 有一焉,则其守不固

⑤ 非惟峤外之民始获沾天子之惠,而泉亦得以雪其冤

⑥ 敢直言,见贪夫疾之如仇

A. ①③⑤    B. ②④⑤    C. ②④⑥     D.①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首段概述吴刺史饮贪泉、赋诗,廉洁终老,宪副吴君用“饮泉”给亭命名等事情,为下文议论张本。

B.第②段中作者批评一些人对吴刺史饮贪泉事的非议;认为君子树立廉洁的榜样,有利于匡正世风。

C.第③段中作者认为吴刺史冒死饮泉,具有无所畏惧的勇气,是大丈夫之所为,值得世人学习。

D.末段指出以“贪”命名泉的原因,表达了百姓对贪官污吏的憎恨,并点明写这篇记的缘由。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3分)

(2)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3分)

(3)番禺在岭峤外,去天子最远,故吏于其地者,得以逞其贪。(3分)

 

1.C 2.A 3.C 4.(1)有人指责他矫情(或译为“故作姿态”、“掩饰真心”等也可),很不认为他的行为是对的。(得分点:“或”、“病”、“然”各l 分) (2) 人心的贪婪与清廉,是从自己(内心)产生的,难道是身外之物(或外在的事物)所能改变的吗?(得分点:“自我”l 分,“易”1 分,反问句式l 分。) (3) 番禺在岭峤之外,距离天子最远,所以在那个地方做官的人,能够放纵贪婪之心。(“去”、“吏”的活用为动词各1分,大意对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C项中故是惯例、老例。本题最好的方法是代入法,如果解释为“缘故”,后面的句子就讲不通。就可以排查出答案。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第②句与吴刺史无关;第④句是作者对于“人之好名与好利”的议论;第⑥句是对吴以时品行的赞扬。 考点:本题考查文言文阅读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3. 试题分析:C 项“吴刺史冒死饮泉”这一说法于原文无据。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4.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一些名次性的词语可根据情况照搬,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1)“ 或”译为有人,“病”译为指责,“然”译为对的;(2) “自我”译为自己的内心,“易”译为改变,句式“岂……哉” 意为“难道……吗”;(3)“去”译为距离,“吏”译为做官的人。 考点: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从前西晋有一个廉洁的官员,名叫吴隐之,出任广州刺史,经过贪泉饮水,赋诗说:“古人说此水,饮一杯值千金。如果让伯夷、叔齐来饮,应当是始终不变心的。”后来吴隐之最终以其廉洁自律而终其一生。后人称道廉洁之士时,也一定会称(他)为“吴刺史”。元代宪副吴君任职广西时,把(贪泉边)的亭子命名为“饮泉”,是钦慕吴刺史的(缘故);而宪副的廉洁,最终可与吴刺史相提并论。 至正十四年,宪副的孙子吴以时,拿着以前的征士京兆杜伯原所写的“饮泉亭”三个字,来征求我的意见(向我求取文章)。我过去看过前人谈论吴刺史饮泉的事,有人指责他矫情(或 “故作姿态”, “掩饰真心”),很不认为他的行为是对的。君子用自身的行为来树立榜样,能用来培植正道,遏制邪说,匡正人心,弘扬公道的,(大家)都应当看到并且学习,又怎么可以指责并讥讽他呢? 一个人的寿命长短是上天决定的,不可以凭借人力争取就能得到的。然而做恶事或善事,却是由自己决定的。人心的贪婪与清廉,是从自己内心产生的,难道是身外之物(或“外在的事物”)所能改变的吗?假如那里有(一口)泉水,说是喝了的人会死,我却奋发那种无所畏惧的勇气,冒死饮用,死亡不是我能决定的,而怀抱必死的念头而勉强饮用,这就是矫情,这是没有好处而是沽名钓誉,那么君子就会指责并且不去做这样的事。大丈夫的心胸,要用仁义充实,要用礼仪确立,用刀剑逼迫却不被不义之行所屈服,面对如汤似火一样的险境而不被不义之行所撼动,那难道是一勺水所能惑乱和改变的吗? 人们喜好名利,都是被外物所蛊惑,(好名与好利)只要有一样,那么(他)的操守就不能稳固,因而外物就能够改变他了。像吴刺史这样的人,我知道他决不是矫情来沽名钓誉的人,只因为他深知道义,明智而自信,忠心实意,所以(他)饮了泉水来昭示世人,让人知道贪婪与廉洁都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借助外物的(力量)的,让那些表面上追求名声然而内心贪婪污浊的人,不能用借口来减轻自己的罪过,这就是所说的扶植正道,遏制邪说,匡正人心,弘扬公道,真的是能够使愚顽的人开启心智,使懦弱的人变得自立,他的功绩不在伯夷、叔齐之下啊。   番禺在岭峤之外,距离天子最远,所以在那个地方做官的人,能够放纵贪婪之心。贪婪互相沿袭,成为惯例,百姓没有可以归罪的对象,于是让泉水承担(这个罪名),(喝了贪泉之水的人会变贪)这是怨恨激愤的人的说法。吴刺史这种行为,不只是使岭外之民开始蒙受天子的恩惠,而且也让泉水得以洗清它的冤屈。百姓,是上天的子民;泉水,是苍天的赐物。一个刺史的职位如果能有合适的人(来担任),那么百姓与万物都蒙受恩赐。啊,真是伟大啊!吴以时崇尚高尚的气节,敢于直言,看见贪婪之人嫉恨如仇人,所以凡是有俸禄爵位的人,大多不能与他相互投合。我很是敬重他有祖辈的风范,因此写了这篇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

袁济喜

①中国传统美学的生生不息,是因为其中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它以人为中心,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此,研究传统美学,就不能不研究它与人文的内在关系。

②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在对于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的不懈追寻中。审美活动作为人的个体生命意义的体认,在特定年代往往获得直接的表现。汉魏以来,中国社会陷入空前的动乱分裂之中,在各种哲学思潮展开对于天道人事重新思考的同时,审美活动也成为人们重铸精神人格的创造活动,以人为本的文化观念融入美学思想之中。当时虽然佛教活动开始兴盛,然而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重构方面,审美活动显然更具有人文意蕴,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③中国传统美学人文底蕴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乐天知命而不忧”,便是这种心理的表征。钱钟书先生曾在《诗可以怨》一文中指出,六朝人认为审美具有止痛安神的作用。“长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渗透着中华民族对自然和人生的体验,这种体验融情感与认知于一体,它不同于宗教而又有宗教那样的超越意识,具备丰厚的审美蕴涵。中国古代美学主张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种统一又以审美体验为中介。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使人生获得审美超越。

④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人文思想不仅表现为人格的自我完善上,同时表现在运用这种成果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审美活动不仅是个体的经验,更主要的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化创造与普及活动,是个体与群体、自由与功利的有机融合。中国传统的“人文”是指用人类的文明成果教化人民,由自然形态的人走向文明形态的人。先秦时儒家强调“六艺之教”,道家重视“行不言之教”(老子语),后如《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则兼融儒道,将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调和起来,用以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生品位。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通过这种教育思想与具体实施,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

⑤从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看,美学人物首先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他们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与人生的尖峰上考察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题,建构自己的美学理论。比如春秋以来,随着宗法制度向封建制度的嬗变,儒道法墨诸家围绕对礼乐文明的评价,以及由此而来的天道人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鸣,对真善美问题作了不同的回答。儒家的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人文意识与美学理论的高度统一,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

⑥中国传统美学由于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因而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现。它在形态上具有黑格尔在《美学》中所提出的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的因素。所谓暂时性是指它的历史具体性,这些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而一些永恒的人文底蕴,比如追求人生的审美化,人与自然的统一等等,这些精神性的东西不但不会消逝,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生生不息,融入到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之中。

(有删节)

1.下列关于“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为不懈地追寻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审美活动常在特定年代获得直接表现。

B.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具体表现在以人为本,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而它赋予了中国传统美学无限的生命力。

C.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人格自我完善的成果在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有着积极意义。

D.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体现在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体现着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的儒家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 

B.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便是这种心理的体现,它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

C.中国传统美学在形态上具有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的因素,契合黑格尔的《美学》理论,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现。

D.《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兼融儒道,调和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品位,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学人物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考察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题,他们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

B.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时代变迁而变迁,而所有永恒的人文底蕴不但不会消逝,而且会随时代发展融入到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中。

C.虽然佛教活动在汉魏开始兴盛,然而审美活动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的重构方面,显然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D.中国古代美学主张以审美体验为中介,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

 

查看答案

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和阿根廷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都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代表作分别为《吉檀迦利》和《百年孤独》。

B.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代表诗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C.《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农村未庄为背景,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阿Q是一个质朴、愚昧而又沾染上一些不良习气的落后农民,其性格的主要特征是精神胜利法。

D.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者的典型,他曾经对天地万物、人与社会都充满了美好的希望,但是现实的严酷与丑恶打破了他的美好理想,他在复仇道路上犹豫不决,错失良机。他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也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老师在讲评试卷时告诉我们,出现这类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对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运用得不熟悉所造成的。

B.电视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已在全国各大动漫频道播出了3年多,活泼可爱的形象,浅显易懂的内容,明显的本土化特点,激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

C.受快餐文化的影响,真正喜欢阅读中外名著的中学生并不多,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广大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中外名著就显得非常重要。

D.针对当前医疗卫生市场混乱,药价偏高,国家相关部门下发文件,要求清理整顿药品市场,降低药品价格。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世界级网球名将桑普拉斯在ATP总决赛冠军争夺战中,以3比0轻松地击败老对手阿加西,夺得冠军,这是他第五次         ATP。

②春节期间,漫步街头,只见不少大中型商厦为促销贴出这样的布告:凡在本店购货满200元者,本店将热忱        一份精美的礼品。

③正当海峡两岸人民“三通”呼声愈高时,台湾方面认为,与大陆谈判的时机并不成熟。本来可以深入的新一轮谈判因此而        了。

④ 艾滋病在全球呈蔓延趋势,成为人类的公害,这已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防止艾滋病的行动,远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事情。

A、问鼎   敬赠   搁浅   因而         B、夺冠   敬赠   搁置   因而

C、夺冠   惠赠   搁置   而且         D、问鼎   惠赠   搁浅   而且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吝惜     踯躅   鞭挞   虎据龙盘       B.紊乱   窸窣  笙箫  鲈鱼堪脍

C.熏陶     殒落   审慎   繁文缛节       D.歼灭 绯红  修葺  倍尝艰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