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炮兽》片段,完成后面题目。(8分) 老头儿转向布瓦斯贝特洛伯爵,把他身上的...

阅读《炮兽》片段,完成后面题目。(8分)

老头儿转向布瓦斯贝特洛伯爵,把他身上的圣路易十字勋章取下来,系在炮手的短衫上。

“乌拉!”水手们欢呼起来。

海军陆战队的兵士们举枪致敬。

那个年老的乘客用手指指着受宠若惊的炮手,继续说:

“现在。把这个人拉去枪毙。”

惊惶代替了欢呼。

于是在坟墓般的静寂中,老头儿抬高了嗓音。他说:

“一个疏忽危害了这只船。到了现在,这只船也许已经没法挽救。在海上,就是面对着敌人。一只渡海的船就是一支作战的军队。风暴隐藏着,可是并没有消失。整个大海就是一个陷阱。面对着敌人的时候,犯了任何过失都要处以死刑。没有任何过失是可以补救的。勇敢必须奖励,疏忽必须惩罚。”

这些话。一句一句说出来,缓慢地,严肃地,带着一种毫不变动的节奏,仿佛斧子砍在橡树上。

老头儿望着兵士们,加上一句:

“执行。”

那个胸前闪耀着圣路易十字勋章的汉子低下了头。

布瓦斯贝特洛伯爵做了一个手势,两个水手走下中甲板,然后带着裹尸布回来。船上的随军神甫从开船起一直在军官们的饭厅里祈祷,也跟着两个水手来了。一个曹长从排列着的海军陆战队中喊出了十二个兵士,把他们排成两行,六个一行。炮手一句话也不说,走到两行兵士中间。随军神甫手里拿着十字架,走上前,站在炮手旁边。“开步走。”曹长说。两排兵士用慢步向船头走去,两个水手拿着裹尸布跟在后面。

一种阴郁的静寂笼罩着全船。远远的飓风在呼啸。

过了几分钟,黑暗中响起了枪声,闪过一道亮光,然后一切复归静寂,再听见尸首跌落海里的声音。

1.请鉴赏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2分)

2.“一种阴郁的静寂笼罩着全船。远远的飓风在呼啸”,这一场景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2分)

3.“对照法”使雨果的场景创作十分成功,请结合上述语段加以分析。(4分)

 

1.(1)采用状语后置句,变长句为短句,使句子更加短促有力,更好地表现出老人斩钉截铁的表情和坚毅果敢的性格:(1分,写出“状语后置”或“变长句为断句”均给分)(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老头儿说话的语气比作斧子砍在橡树上,掷地有声、严酷无情,使其鲜明的性格特征跃然纸上。(1分) 2.(1)渲染阴郁压抑的氛围,使全文悲剧的气氛更加浓郁;(1分)(2)作为象征,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战争是异常残酷的,等待他们的将是悲尉性的结果。(1分) 3.老人对炮队队长前后两次截然相反的处置以及先前水手的欢呼、陆战队兵士们的举枪致敬和后来的惊惶进行鲜明的对比,(2分)凸显了老头儿赏罚分明、刚毅坚定、严酷无情的个性,(1分)两个场景之间的对照映衬,使情节更加跌宕起伏、摇曳多姿,显示出浪漫主义瑰丽的艺术效果(1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来自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这句话是对老头儿(将军)一系列训斥的话的形象描写,题干没有什么限制,难于把握解答方向。这种试题一般根据句子所处语境,练习上下文,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解答。形式上看,倒装句和比喻句比较明显。倒装的作用是突出倒装部分,此处强调“缓慢”“严肃”,突出老人斩钉截铁的表情和坚毅果敢的性格。比喻的作用是形象生动,此处是是老人形象形象生动,跃然纸上。形式我内容服务,解答时要表明通过什么形式表现了什么内容。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老头儿要处死炮手与刚才老头儿把勋章挂在炮手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此处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环境描写的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本题明确了赏析的范围,我们要做的是在文中把运用了对照法的地方找出来,对不同的对照所起的作用再加以分析。 考点: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4小题)(4分)

1.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        。(王实甫《长亭送别》)

2.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报任安书》)

3.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        。(庄子《逍遥游》)

4.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论语》)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则不复也。  (《论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5分)

春残

(唐)翁宏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2分)

2.翁宏诗仅存三首,此首因为有颔联之绝妙佳句,而流传于世。试从手法角度赏析它的妙处。(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

寄欧阳舍人书

曾巩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记,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又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愧甚,不宣,巩再拜。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者得致其严    严:严肃    B.警劝之道    道:作用

  C.议之不徇    徇:徇私,袒护  D.所谕世族之次    次:排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则足为后法    则告诉不许

B.惧后世之不知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有意奸而外淑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D.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    臣以险衅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断六处)。(3分)

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丹柯》是他的早期作品,文中同时呈现出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种迥异的风格。

B.《牲畜林》描写了一个传奇的故事,小说结构的要点是“牲畜林”,而朱阿回村找牛等一系列情节则将其丰富为一个完整的结构,小说的情节本来十分紧张,但作者却多次使用“延迟法”给情节的进展设置障碍。

C.美国作家艾萨克·什维斯·辛格的作品《山羊兹拉特》主要描写了人与动物之间超越人畜界限的情感,热烈奔放。因为作者认为在情感的处理上,一定要带着强烈的心绪去写,否则就不能拨动读者的心弦。

D.小说中的真实是一种想象和虚构的真实,是一种艺术的真实,这种真实固然和生活的真实有关,但绝不等于生活的真实,阿根廷小说大师马尔克斯的《沙之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雨果这个充满悲观主义色彩的回答,竟有意无意地成了法国20世纪40年代存在主义思潮的先声之一。

B.伯尔在他的小说里表现小人物的苦恼和彷徨,揭露了战后西德社会的种种不正常、不公正,批判了复辟军国主义的思潮。

C.小说人物的多样性只关系到反映生活的广度,而忠实地反映生活,还要解决一个深度的问题,这就要求作家更进一步把握人物的复杂性是非常必要的。

D.经过一系列的磨难,阿隆不光对兹拉特充满了深厚的情感,他的家人也对兹拉特非常感激,让它像家庭成员一样享受餐后的天伦之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