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饮泉亭记 【明】 刘基 昔司马氏①有廉臣焉,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饮泉亭记

【明】  刘基

昔司马氏有廉臣焉,曰吴君隐之,出刺广州,过贪泉而饮之,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杯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而后世之称廉者,亦必曰“吴刺史”焉。有元宪副吴君为广西时,名其亭曰“饮泉”,慕刺史也,而宪副之廉,与刺史相先后。

至正十四年,宪副之孙以时,以故征士京兆杜君伯原所书“饮泉亭”三字,征予言。予旧见昔人论刺史饮泉事,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哉?

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向使有泉焉,曰饮之者死,我乃奋其不畏之气,冒而饮之,死非我能夺也,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是矫也,是无益而沽名也,则君子病而不为之矣。大丈夫之心,仁以充之,礼以立之,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夫岂一勺之水所能移哉?

人之好利与好名,皆蛊于物者也,有一焉,则其守不固,而物得以移之矣。若刺史,吾知其决非矫以沽名者也,惟其知道,明而自信,笃也,故饮之以示人,使人知贪廉之由乎内,而不乎外,使外好名而内贪浊者,不得以藉口而分其罪。夫是之谓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真足以启愚而立懦,其功不在伯夷、叔齐下矣。

番禺在岭峤外,去天子最远,故吏于其地者,得以逞其贪,贪相承习为,民无所归咎,而以泉当之,怨而激者之云也。刺史此行,非惟峤外之民始获沾天子之惠,而泉亦得以雪其冤。夫民,天民也,泉,天物也,一刺史得其人,而民与物皆受其赐。呜呼,伟哉!以时尚气节,敢直言,见贪夫疾之如仇,故凡有禄位者,多不与相得。予甚敬其有祖风也,是为记。(《诚意伯文集》卷六)

【注】①司马氏:代指西晋。②征士:不就朝廷征聘之士,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与刺史相先后                     卒:最终

B.夫岂一勺之水所能而移哉           幻:惑乱

C.而不乎外                         假:借助

D.贪相承习为                       故:缘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赞扬吴刺史的一组是(   ) (3分)

① 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

② 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

③ 明而自信,笃也

④ 有一焉,则其守不固

⑤ 非惟峤外之民始获沾天子之惠,而泉亦得以雪其冤

⑥ 敢直言,见贪夫疾之如仇

A.②④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①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首段概述吴刺史饮贪泉、赋诗,廉洁终老,宪副吴君用“饮泉”给亭命名等事情,为下文议论张本。

B.第②段中作者批评一些人对吴刺史饮贪泉事的非议;认为君子树立廉沽的榜样,有利于匡正世风。

C.第③段中作者认为吴刺史冒死饮泉,具有无所畏惧的勇气,是大丈夫之所为,值得世人学习。

D.末段指出以“贪”名泉的原因.表达了百姓对贪官污吏的僧恨;并照应上文,点明写这篇记的缘由。

4.把文下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3分)

                                                                             

(2)人心之贪与康,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钱?(3分)

                                                                             

 

1.D 2.B 3.C 4.(1)(3分)有人指责他矫情(或译为“故作姿态”、“掩饰真心”等也可),很不认为他的行为是对的。(得分点:“或”、“病”、“然”各l 分)     (2) (3分)人心的贪婪与清廉,是从自己(内心)产生的,难道是身外之物(或外在的字物)所能改变的吗?(得分点:“自我”l 分,“易”1 分,反问句式l 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本题中D项“故”是“惯例、老例”之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扣住题干中“赞扬吴刺史”一语进行筛选;还可用排除法,在把握准某条错误后,立即排除一个或几个选项。本题中,②与吴刺史无关;④是作者对于“人之好名与好利”的议论;⑥是对吴以时品行的赞扬。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3.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要将各选项内容同原文仔细对照,尤其要注意命题者在时间、人物、地点、将然或已然、必然或或然等等方面设置的“陷阱”。本题中,C项“吴刺史冒死饮泉”这一说法于原文无据。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或”是“有人、有的人”之意;“病”是“指责、认为有缺点”之意;“然”作形容词,相当于“对、正确”。第(2)句中“自我”的“自”作介词,相当于“从”;“易”是“改变、变易”之意。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从前西晋有一个廉洁的官员,名叫吴隐之,出任广州刺史,经过贪泉饮水,赋诗说:“古人说此水,饮一杯值千金。如果让伯夷、叔齐来饮,应当是始终不变心的。”后来吴隐之最终以其廉洁自律而终其一生。后人称道廉洁之士时,也一定会称(他)为“吴刺史”。元代宪副吴君任职广西时,把(贪泉边)的亭子命名为“饮泉”,是钦慕吴刺史的(缘故);而宪副的廉洁,最终可与吴刺史相提并论。 至正十四年,宪副的孙子吴以时,拿着以前的征士京兆杜伯原所写的“饮泉亭”三个字,来征求我的意见(向我求取文章)。我过去看过前人谈论吴刺史饮泉的事,有人指责他娇情(或 “故作姿态”, “掩饰真心”),很不认为他的行为是对的。君子用自身的行为来树立榜样,能用来培植正道,遏制邪说,匡正人心,弘扬公道的,(大家)都应当看到并且学习,又怎么可以指责并讥讽他呢? 一个人的寿命长短是上天决定的,不可以凭借人力争取就能得到的。然而做恶事或善事,却是由自己决定的。人心的贪婪与清廉,是从自己内心产生的,难道是身外之物(或“外在的事物”)所能改变的吗?假如那里有(一口)泉水,说是喝了的人会死,我却奋发那种无所畏惧的勇气,冒死饮用,死亡不是我能决定的,而怀抱必死的念头而勉强饮用,这就是矫情,这是没有好处而是沽名钓誉,那么君子就会指责并且不去做这样的事。大丈夫的心胸,要用仁义充实,要用礼仪确立,用刀剑逼迫却不被不义之行所屈服,面对如汤似火一样的险境而不被不义之行所撼动,那难道是一勺水所能惑乱和改变的吗? 人们喜好名利,都是彼外物所蛊惑,(好名与好利)只要有一样,那么(他)的操守就不能稳固,因而外物就能够改变他了。像吴刺史这样的人,我知道他决不是矫情来沽名钓誉的人,只因为他深知道义,明智而自信,忠心实意,所以(他)饮了泉水来昭示世人,让人知道贪婪与廉洁都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借助外物的(力量)的,让那些表面上追求名声然而内心贪婪污浊的人,不能用借口来减轻自己的罪过,这就是所说的扶植正道,遏制邪说,匡正人心,弘扬公道,真的是能够使愚顽的人开启心智,使懦弱的人变得自立,他的功绩不在伯夷、叔齐之下啊。   番禺在岭峤之外,距离天子最远,所以在当地做官的人,能够放纵贪婪之心,贪婪互相相沿袭,成为惯例,百姓没有可以归罪的对象,于是让泉水承担(这个罪名),(喝了贪泉之水的人会变贪)这是怨恨激愤的人的说法。吴刺史这种行为,不只是使岭外之民开始蒙受天子的恩惠,而且也让泉水得以洗清它的冤屈。百姓,是上天的子民;泉水,是苍天的踢物。一个刺史的职位如果能有合适的人(来担任),那么百姓与万物都蒙受恩赐。啊,真是伟大啊!吴以时崇尚高尚的气节,敢于直言,看见贪婪之人嫉恨如仇人,所以凡是有俸禄爵位的人,大多不能与他相互投合。我很是敬重他有祖辈的风范,因此写了这篇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6分)

1.          ,靡有朝矣。(《诗经·氓》)

2.                ,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3.                        ,内无应门五尺之童。(李密《陈情表》)

4.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乍暖还寒时候,               。(李清照《声声慢》)

6.伤心秦汉经行处,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有人说:真正成功的人,本质上流着叛逆的血,摆脱一切限制。

也有人说:一支笔,可以画,可以写,但必须让一只手握住。

对上述说法,你有何感悟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①必须符合文体要求;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6分)

“亲,被通缉的逃犯们,徐汇公安‘清网行动’大优惠开始啦!亲,现在拨打24小时客服热线021-64860697或110,就可预订‘包运输、包食宿、包就医’优惠套餐……”日前,上海徐汇警方微博发布的一则《通缉令》在网上被疯传,这则“通缉令”因为使用淘宝体说话方式,被称为“淘宝体通缉令”。随后,烟台警方、福州警方等也相继通过微博发布类似通缉令。

对于这种“淘宝体通缉令”,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00字左右。)

答:                                                                

 

查看答案

把下面这段文字改写成三个短句。要求:文意明白,内容不能删减,原意不能改动。(3分)

3月6日国家税务总局某官员基于个税起征点提高到3000元已让纳税人的人数减少三分之二的事实对全国政协会议代表们继续提高个税起征点的呼吁表示不可能。

(1)                                                               

(2)                                                              

(3)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4分)

教育部2013年2月27日发布的《2012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显示,从2007年到2011年,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5年超过95%以上。        ,与持续走高的就业率相反,中职教育在社会上并不受“待见”。高就业率与低社会认可度所形成的巨大反差,长期以来        (zǔ ài)着中职教育的发展。

(1)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改正。(2分)

改为:                                                             

(2)请在文中第①处补出恰当的关联词语。(1分)

              

(3)请在文中第②处根据拼音填写正确的词语。(1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