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两篇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祭田横①墓文 韩愈 贞元十一年九月,愈如...

阅读下面的两篇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祭田横墓文    韩愈

贞元十一年九月,愈如东京,道出田横墓下,感横义高能得士,因取酒以祭,为文而之,其辞曰:

事有旷百世而相感者,余不自知其何心;非今世之所稀,孰为使余欷歔而不可禁?余既博观乎天下,曷有庶几乎夫子之所为?死者不复生,嗟余去此其从谁?当秦氏之败乱,得一士而可,何五百人之扰扰,而不能脱夫子於剑铓?抑所宝之非贤,亦天命之有常。昔阙里之多士,孔圣亦云其遑遑。苟余行之不迷,虽颠沛其何伤?自古死者非一,夫子至今有耿光。跽陈辞而荐酒,魂仿佛而来享。

【注】①田横:继田儋之后为齐王,是我国古代著名义士。汉高祖消灭群雄,统一天下后,田横不顾齐国的灭亡,同他的战友五百人仍困守在一个孤岛。汉高祖下诏令说:如果田横来投降,便可封王或侯;如果不来,便派兵去把岛上的人通通消灭掉。田横为了保存岛上五百人的生命,自刎而死,遗嘱同行的两个部下拿他的头去见汉高祖,但那两个部下在埋葬田横时,也自杀在田横的墓穴中。汉高祖派人去招降岛上的五百人,但他们听到田横自刎,便都蹈海而死。司马迁感慨地写道:“田横之高节,宾客幕义而从横死,岂非至贤!”②夫子:指田横。③阙里:孔丘少时所居之地,此处借指孔子门下。④遑遑:匆忙不安之状,此指孔子之道不行于时。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孙文

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黄花岗上一抔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

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于予。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则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1.下列选项中加点的实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取酒以祭,为文而之                                         吊:安慰

B.当秦氏之败乱,得一士而可                                王:称王

C.全国久之人心,乃大兴奋。                                蛰:本指冬眠,此处比喻国民沉默

D.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于予           丐:请求

2.下列语句全都属于作者孙文对黄花岗起义的意义和价值进行评价的一项是

①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  ②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  ③碧血横飞,浩气四塞   ④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  ⑤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⑥黄花岗上一抔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

A.①②③                           B.①④⑥                           C. ②⑤⑥                         D.③④⑤

3.下列选项对两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慕名前往,绕道去拜访了田横之墓,为之写了祭文,表达了自己的“旷百世而相感”的情感。

B.在《祭田横墓文》中,作者既表达了对田横等忠勇之士的敬仰和悼念,也表达了作者人生的迷茫。

C.孙文在序言中回顾了死事的惨烈,肯定了起义的意义和价值,并对国人给予勉励,全文情感悲壮。

D.孙文引用史载田横事与黄花岗起义作对比,主要目的是为了歌咏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精神。

4.请将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中划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余既博观乎天下,曷有庶几乎夫子之所为?(3分)

②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3分)

③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3分)

 

1.A 2.D 3.C 4.①我已经看遍了全天下,哪里有可以跟您的行为类似(差不多、相提并论)的啊? ②好像历史上记载田横的事迹一样,即使善于为游侠作传的司马迁,也不能为五百人一一立传,这是很可悲的事啊。 ③我写这篇序言,既是哀痛死去的人/(为死去的人哀痛),又是用它来勉励读这本书的我国人民/(又是把它作为对读了这本书的国民的一种勉励)。 【解析】 1. 试题分析:悼念、凭吊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 ①无关黄花岗起义,②是谈的“损失”之大⑥句是关于黄花岗起义的烈士们的感慨,A、B、C三项被排除。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3. 试题分析: A“绕道去拜访”不对;B“表达了作者人生的迷茫”不对,“苟余行之不迷,虽颠沛其何伤?”,作者不迷茫;D对比应为类比,主要目的是表达姓名无可考、事略无法编纂的痛心。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①曷:哪里。庶几:差不多。②虽:即使。善传:善于为……作传。 ③为:介词,替,为。痛:哀痛。勖:勉励。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9分)

走出道德教育的困境    田磊

每当社会出现道德危机的时候,道德英雄就应运而生。2011年的小悦悦事件给全社会带来的道德焦虑,直接催生了2012年雷锋的“复活”以及郭明义的走红。在今年的“两会”上,甚至还有人大代表提议给公民建“道德档案”。  

树立典型进行道德教育在中国社会有着悠久的历史,虽然到了上世纪初,“五四一代”高举着科学民主大旗,将传统道德体系砸得稀烂,但是1949年当国家归于安定,开始搞建设时,新的道德模范便又层出不穷地涌现,雷锋、陈永贵、王进喜等各行各业都有模范人物供人民学习。 

意大利著名左翼思想家葛兰西在总结欧洲社会主义运动失败的原因时,曾深刻思考过道德的作用,统治阶级掌握文化霸权,透过教育、舆论、法律不断强化它,当政权与道德合而为一,就可以安稳地统治,这是资本主义成功之处。所以,他认为,应该建立无产阶级的文化领导权。葛兰西死在法西斯的监狱里,他的设想倒是在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得到了实现,通过树立一个个崭新的道德模范,强化了社会认同,凝聚了社会力量,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搞建设,万众一心的精神力量,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色彩浓郁的道德模范们,大部分都退场了,只有雷锋是个例外。不过,雷锋也不再是那个充满着朴素的阶级情感、“忠于革命忠于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战士,而被淘洗成助人为乐做好事的符号。雷锋纯净的品格、简单的经历以及短暂的生命,避免了道德英雄自身矫情化的同时,也给后人不断地重塑提供了广阔空间。他身上的利他主义精神无疑是能够穿越时代从而具有永恒价值的,所以,到了今天,执政党试图重建道德体系时,第一个想到的又是雷锋,只是效果或许再不会如从前,主流媒体热火朝天的宣传和网络世界一窝蜂的解构形成了鲜明对比。  

今天,很多人相信,民主和法治才是中国社会最需要的,而不是道德。“五四一代”对中国式道德的批判声言犹在耳,如黄仁宇所说:“以道德代替法治,是2000多年来一切问题的症结。”如胡适所说:“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都开始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  

中国近30年的现实告诉我们,问题远没有前人说的这么简单。道德与制度并非二元对立,相反,没有理想的社会道德,多好的制度都很难避免被扭曲的命运。不应否认中国需要道德的力量,问题只是在于,在文化传播形态和人民心理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一个社会如何培养良好的道德,这个命题在人类的思想史上有着漫长的争论,到今天也没有公认的答案。但对于国家权力过度介入道德建设的效果却是共识,国家掌握着巨大的教育和传播资源,是型塑社会道德的主要力量,但它有时会滥用对真理的解释权,为道德理想提供标准的、排他的同时也是日益僵化的模板。在文化多元、传播技术日益大众化、民主化的今天,这样的模板显然不会再有鼓舞人心的力量。僵化的道德教育体系甚至起着相反的作用。当那些民间好人被树立成道德楷模、承载了国家意志以后,魅力反倒削弱了。 

 什么样的社会道德是值得追求的?应该如何确立和建设这个时代的道德理想?国家权力应提供人民讨论这些道德议题的空间,而不是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人民去思考这些问题,没什么可怕的,应该担心的是万一人民都不去思考这些问题时,该怎么办?现有的宣扬和动员体系,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教师博览》2012年第7期)

1.关于“雷锋及雷锋精神”的表述与原文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2012年雷锋“复活”的直接原因是2011年的小悦悦事件给全社会带来的道德焦虑。

B.改革开放以来,雷锋作为意识色彩浓郁的道德模范仍未退场,他被淘洗成助人为乐做好事的符号。

C.雷锋纯净的品格、简单的经历以及短暂的生命,避免了道德英雄自身矫情化,因而给后人不断地重塑提供了广阔空间。

D.雷锋身上的利他主义精神具有永恒价值的,所以今天执政党试图重建道德体系时首先想到的又是雷锋。

2.对于“道德与制度”的关系的表达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道德与制度并非二元对立,而是相辅相成,没有理想的社会道德,就没有国家制度的良好运行。

B.国家是型塑社会道德的主要力量,但它有时为道德理想提供的是标准的、排他的、日益僵化的模板。

C.在僵化的道德教育体系中,那些民间好人被树立成道德楷模、承载了国家意志以后,魅力反而被削弱了。

D.中国需要道德的力量是毋庸置疑的,但国家权力介入道德建设的效果却并不乐观,需要慎重思考。

3.下列选项的表述和原文不符合的一项是

A.意大利著名左翼思想家葛兰西认为,应该建立无产阶级的文化领导权。他的设想在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得到了实现。

B.胡适等“五四一代”认为中国社会最需要的是民主和法治,而不是道德。本文作者完全赞同前人的观点。

C.国家权力只要提供人民讨论道德议题的空间,不要害怕人民去思考道德问题,也不需要提供标准答案。

D.在今年的“两会”上,有人大代表提议给公民建“道德档案”,对于这种提议,作者是不太赞成的。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简明扼要,但内涵却很丰富。现在人们用“而立”指三十岁,“不惑”指四十岁,“知命”指五十岁,“耳顺”指六十岁,便是由《为政》中孔子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展示理想人格成长过程的话语而来。

B.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借用骑士小说的体裁,展示了封建统治的黑暗和腐朽,达到讽刺骑士文化和现实社会的目的,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一样,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C.外国小说《桥边的老人》《安东诺夫卡苹果》《素芭》《在桥边》《礼拜二午睡时刻》的作者分别是曾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海明威、蒲宁、泰戈尔、伯尔、马尔克斯,其中,泰戈尔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作家。

D.《红楼梦》充满诗情画意,既表现在黛玉葬花、宝钗卧石等优美场景的构思中,也表现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例如黛玉纤弱清丽的倩影、幽怨含情的眉眼、哀婉缠绵的低泣,以及她所住的静谧高雅的潇湘馆,使她在群芳云集的大观园中,独具一种“风流态度”。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莫言的作品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建构了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B.以本土品牌做好本土市场,既能历练国际化团队,让国外社会认识到中国人不是威胁,而是一起发展的朋友,还能向当地政府贡献税收,促进就业。

C.中国政府的态度就是,日本必须取消钓鱼岛“国有化”决定,或者采取其他相应改正措施,否则两国在此问题上的矛盾可能旷日持久。

D.这套教材一反传统做法,只是指点学生自己从范文中去体味、领悟写法,这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有所裨益的。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阳光不但有色,它也有声,一有了阳光,一切活泼蓬勃的声气就从四边         ,和阳光的活泼打成一片。每逢好天气下了百叶窗,你简直可以听见阳光在外面抵门,你闭着眼不理,眼前只见一片红,再闭紧一点,就是一片绿,窗外的温暖随着颜色的诱惑透进来,         得你不能不开窗,于是一片耀目的白光从外面直         进来,毫不客气地占领了每个角落,活泼泼闹营营的把室内的         之气都赶跑了。

A.腾身而起      逼      泻      肃然

B.弥漫开去      使      闯      温馨

C.雀跃欢呼      迷      照      宁谧

D.蜂拥而上      闪      射      闭塞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A.廖廓            罪孽          激亢          绿草如茵

B.婆娑             噩梦          影牒             一鼓作气

C.旗杆             掩映          谄媚             睡眼猩忪

D.谛听            嬉笑          厮打             博闻强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