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 因为姚明,美国人记住了上海;因为鲁迅,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  因为姚明,美国人记住了上海;因为鲁迅,人们前往绍兴;因为海明威,人们知道了西班牙斗牛,乃至于提到巴尔扎克,人们便想到巴黎……名流们各自以自己的方式影响着世界。

材料二  在一个小山村里,有一对残疾夫妇,女人双腿瘫痪,男人双目失明。春夏秋冬,播种、管理、收获……一年四季,女人用眼睛观察世界,男人用双腿丈量生活,幸福始终洋溢在他们的脸上。时光如流水,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让世界变得更精彩。

对上述材料,你一定有自己的感受与思考,请以“以自己的方式影响世界”为标题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不少于700字。

 

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世界 有一种真情,是大江川流不息的延绵; 有一种奉献,是旧桥风雨无阻的坚持; 有一种勇为,是大山沉稳有力的呐喊。 用自己的方式改变世界,世上将再无痛苦,用自己的方式改变世界,那么这世上将会充满爱。 真情是上海市民自发献花的感动;奉献是捡破烂老人张忠泉多年风雨无阻的坚持;见义勇为是刘伯权父子不顾一切抓劫匪的意志。 是的,他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世界,奉献自己。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以笔为伍。以激荡的言辞来唤醒沉睡的国人,以慷慨激昂的思想来激发人民的斗志,以自己不强壮的身躯来推动文化政治的发展。几十年如一日,辛苦奋斗,默默奉献,从不曾放弃。因为鲁迅先生想用自己的方式改变世界,想用自己的方式来唤醒中国这一只沉睡中的雄狮。 “我要把别人看到的当成我的太阳,别人听到的当成我的乐曲,别人嘴角的微笑当成我的快乐。”很难想象双目失明的她是如何摸着荆棘爬过来;无法明白,两耳失聪的她是如何听着大地的钟声闯过来的。我想那一定是她心中的太阳在召唤着她。海伦凯勒每天都为希望而活,每天都为希望和命运作斗争。海伦正是以她自己的方式来改变世界对她的看法。 台湾一位普通的卖菜大妈陈树菊竟获得了2010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年度人物”。在这之前,她并不清楚《时代周刊》是什么东西,也不想去美国领奖。直到马英九亲自到他的摊前邀请,她才依依不舍地去美国领奖。陈树菊一生勤俭节约,经营菜摊四十多年来她一共捐出了600多万新台币。她说:“钱给需要的人才有用。” 是的,生活中有无数的人在用自己的方式改变。或许他们并不在意,或许他们并不想着有什么伟大成就,但他们却会默默地奉献一切。 用自己的方式改变世界,一根小小的火柴可以点亮一片心空;用自己的方式改变世界,一片小小的绿叶可以装点整个春天;用自己的方式改变世界,一叶小小的扁舟,可以惊动一片海洋。 【解析】 试题分析:“以自己的方式”,指“自己的、与众不同的、特有的方式”,同时这种方式又是“积极的、能给人以启迪的、能鼓舞人的”。 “影响世界”,指效果。伟人、名人“以自己的的方式影响世界”自不必说;小人物、平凡人也可“以自己的的方式影响世界”,只要在一定范围内对社会对他人产生一定的积极的影响作用的都可算“影响世界”。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以“校园秋晨”为题写一段动静结合、生动形象、有画面感的文字,不少于2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与周瑜相遇

迟子建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因为月亮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的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我没有小乔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上,只有两个人睁着眼睛,而其他人都在沉睡。那用眼睛在月光下互相打量的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了。

因为见到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往往都是那个表情。

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

“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

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锈来。

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

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挂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

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

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 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

我们相对着。

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

“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

“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

“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食了。”

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我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忍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我伸出一双女人的手,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的泪水打湿。                        (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

1.文章第二段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6分)

                                                                        

2.结合全文说一说为什么周瑜是“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4分)

                                                                         

3.小说多次写到“烧艾草”,请对这一细节进行简要赏析。(5分)

                                                                        

4.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从内容和写法两个方面简要分析。(6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每空1分)

1.          ,鸟倦飞而知还。         ,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辞》)

2.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滕王阁序》)

3.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愿乞终养!(《陈情表》)

4.                  ,小年不及大年。(庄子《逍遥游》)

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8分)

西归绝句(十二首之二)

元 稹

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

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注】①诗人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诗歌写于奉召还京之时。②诗题下原注:“得(李)复言、(白)乐天书。”

1.简析诗歌前两句中诗人的情感变化。(4分)

                                                                

2.赏析诗歌结句艺术手法的妙处。(4分)

                                                                

 

查看答案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钓     台

七八岁时,过钓台,听大人言子陵事,心私仪之。以幼,不许习险。前年到睦州,又值足有疾,且雨甚,不得上。今从台荡归,以六月五日上钓台也。肃入先生祠,古柏阴风,夹江滴翠,气象整峻,有俯视云台之意。由客星亭右,径二十余折,上西台,亭曰“留鼎一丝” , 复从龙脊上骑过东台,亭曰 “垂竿百尺” 。附东台一平屿,陡削畏眺。一石笋横起幽涧,蹇仰恣傲,颇似先生手足。磴道中俱老松古木,风冷骨脾。此两台者,或当日振衣之所。空钩意钓,何必鲂鲤,吾不以沧桑泥高下也。

亭中祠中,俱为时官匾尽。夫子陵之高,岂在一加帝腹乎?人止一生,士各有志,说者谓帝不足与理。此未曾梦见文叔,何知子陵?子陵诚高矣,而必求所以高在不仕,则蟠溪之竿,将投灶下耶?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子陵薄官,许由薄皇帝,人不咏许由而但咏子陵者,则皇帝少而官多也。身每在官中,而言每在官外也。夫兰桂之味,以清口出之,则芳;以嗳气出之,则秽。咄咄子陵,生得七里明月之眠,死被万人同堂之哄,子陵苦矣。然则尽去其文乎?曰:“山高水长,存范仲淹一额可也。”( 取材于王思任《王季重杂著》)

注:①子陵:东汉严子陵。少时曾与刘秀游学,刘秀即位后,他更名隐居。相传刘秀曾三次遣使相邀,才使得严子陵入京。 二人畅叙友情并同榻而卧,沉睡间,严子陵以一足压在刘秀腹上,刘秀毫不介意。②文叔:南宋新昌人,身处危世,仍思出仕报国。③蟠溪:相传是姜太公钓鱼的地方。

1.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许习险 习:靠近    B.径二十余折 径:经过

C.蹇仰恣傲 恣:放纵    D.子陵薄官 薄:接近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1 A.俱为时官匾尽          既自以心为形役

B.何必鲂鲤                 大王来何操

C.尧让天下于许由,         师不必贤于弟子

D.夫兰桂之味               行李之往来

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先按照空间顺序描写登台的经过:由严子陵祠经客星亭上西台,转而到东台;后写由登台而引发的感慨。

B.作者写钓台柏树荫翳蔽日,冷风习习,古树沿江而立,青翠欲滴,意在突出严子陵祠周围环境的幽静、气氛的肃穆。

C.世人认为应把所有的匾额都废弃,只留范仲淹写的“高山水长” 即可,因为这四个字最能凸显严氏的清高品行。

D.本文借景抒情,以景写人,不仅为了赞颂严子陵的清高,更为了以严子陵为鉴,照出世间官宦们的种种丑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听大人言子陵事,心私仪之。以幼,不许习险。(4分)

译:                                                                     

(2)此两台者,或当日振衣之所,空钩意钓,何必鲂鲤,吾不以沧桑泥高下也。(4分)

译:                                                                      

(3)夫子陵之高,岂在一加帝腹乎?人止一生,士各有志,说者谓帝不足与理。(4分)

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