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训诂/怙恶不悛 泥淖/...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训诂/怙恶不悛   泥淖/桂棹兰桨   诘难/佶屈聱牙

B.萎靡/虚与委蛇   引吭/沆瀣一气   隧道/遂心如意

C.趿拉/岌岌可危   昏愦/振聋发聩   圜墙/声震寰宇

D.桎梏/狡兔三窟   皈依/如丸走坂   稂莠/书声琅琅

 

A 【解析】 试题分析:A项:gǔ/hù nào/zhào jié/jí;B项:wěi/wēi háng/hàng suì;C项:tā/jí kuì yuán/huán;D项gù/kū guī/bǎn láng  本题考查学生形近字的字音辨析。形近字我们在平时处理时,要注意将音形义结合识记,因为我们见到的大多是形声字,通过形义结合,能有效识记。另外要强化识记,多积累。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悬念/琴弦    醇厚/谆谆告诫     渐染/循序渐进

B.箴言/斟酌     拜谒/殚精竭虑     折本/大打折扣

C.覆辙/掣肘     寒暄/喧宾夺主     传记/传奇小说

D.刚愎/媲美     谙熟/万马齐喑     忖度/度德量力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佣金(yòng)    采撷(jié)     脚踝(huái)   里应外合(yìng)

B.尽管(jǐn)     铁锹(qiāo)    信笺(jiān)   踽踽独行(jǔ)

C.土坯(pī)      柴扉(chái)    埋怨(mái)    大笔如椽(chuán)

D.剽悍(piāo)    生肖(xiào)    商埠(bù)     秩序井然(ch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遍地莲花

王臣才

(1)中国的莲花,有了周敦颐一篇《爱莲说》、朱自清一篇《荷塘月色》,便是写到了极致。那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恬静怡然的风致,每每读来,都让人情动于衷,心仪久久。

(2)因为文章,喜欢上了莲花。这几年南来北往,印象最深的,还数石城的莲花。比之在园林池塘中看到的,那是完全不同的气象、不同的感觉。

(3)石城号称中国最关白莲之乡,村村有莲,户户种莲。从横贯全县的琴江沿岸走过,坪坝上,沟汊间,看到的尽是一方方、一层层清香四溢、长势正好的莲田。那繁星般斑斓的莲朵,碧玉般莹润的莲叶,相接相拥,绵延百余里,像一匹无穷无尽的云锦铺展开来,把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地面打扮得富丽妖娆,熠熠生辉。莲田周边,是林草苍翠的山峦。山脊的上方,穹庐般覆盖着辽远的白云蓝天。听不见机械的轰鸣击打,见不到车来人往的扰攘。万籁俱寂,洁净无尘,俯仰之间,除了莲花还是莲花。置身在这样的环境里,纵目骋怀,你会不由得想到,在这烟尘弥漫、噪声盈耳的世界上,能有这样一方宁静的山水,一处清爽的天地,真是人间幸事!

(4)据莲农介绍,莲花最喜阳光,阳光愈足,开的愈好。杨万里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看来是其来有自的。那阳光下的百亩莲田,鲜荷蓬勃,灿然怒放。放眼看去,大片的莲花似无不同,静心细品,则是风情万种,各具姿色:有的高雅,有的艳丽;有的端庄,有的娇羞;有的温婉柔媚,有的烂漫天真;有的从容淡定,有的神采飞扬。古人喻之为“凌波仙子”,想来真是再确切不过的。

(5)石城的莲子,以色白、粒大、清香味关著称。所谓“白莲”,指称的即是这种营养丰富的优质莲子,并非花的颜色。全县十万亩莲田,每年大约可收九千吨莲子,而莲藕、莲心、莲花、莲叶、莲须、荷蒂等又可入厨入药,是农家收入的主要来源。莲农老陈说,白莲品质很好,但务劳起来也是相当辛苦的。先得适时采收,趁天气凉快,每天四点左右就得下地采摘。采莲时,无论男女老幼,都得赤手光脚在泥水里操作,蚊虫的叮咬、莲梗倒刺的划痛是免不了的,但你都得忍着。其次,采回的莲蓬当天就得处理,包括上学前放学后的学生娃,全家人围坐一起,剥开莲蓬,取出莲子,再一粒粒剥去外壳、内膜,捅出莲心,而后拿到太阳下晾晒,等水分挥发完,又得取回来烘烤,这中间,火候的掌握也是十分要紧的……听着他的介绍,我的脑海里突然跳出两联诗:“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6)石城是我国著名的客家族系发祥地。晋代以降,中原士族百姓五次大规模南迁,最早便是在这方“环山多石,耸峙如城”的地界上安定下来,垦地置业,休养生息,而后随着人丁的增长和家族的兴盛,一部分人又陆续穿越武夷山,东进闽西,南下粤东,寻求新的拓展,故石城又有“闽粤通衢,客家摇篮”之称。现在的石城县,古风犹存,从建筑风格、礼仪习俗,到饮食品类、方言土语,都可寻觅到浓郁的中原文明的古老气息。饶有兴味的是,即使是现在,在通往各乡镇的路边,仍可以见到一座座叫“五里亭”的砖砌建筑,形似房屋,阔约三间,是乡民们自愿捐建供行人乘凉避寒、歇息打尖用的。如今日子越过越好,交通也十分便捷,那些五里一亭的设施已失去原先的功能,有的被改做公交停车站,但它们仍完好地保留在那里,瞩目之际,常会引发人们对客家文化的种种遐思。

(7)石城还是当年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前夕,为击退敌人的进攻,给中央机关和主力红军集结转移赢得时间,由彭德怀、杨尚昆指挥红三军团,在这里发起历时12天的阻击战,英勇顽强、深明大义的石城人民,不仅舍身忘死地支援了这场著名的战役,而且正是在这最困难最危急的时刻,将16000名优秀子弟送去随军征战。当我们在革命纪念馆了解到这16000名子弟最后到达陕北的,只有53名,而镌刻在烈士名录中有名有姓的,也只有4000多名时,我们的心真是被深深的刺痛了,被强烈地震撼了,客家儿女为中华文明所作出的贡献、为中国革命所付出的牺牲,让在场的每一个人感叹唏嘘,为之动容。

(8)从展览大厅出来,在“红色主题广场”上漫步,我似乎对遍地莲花的石城多了一份思考:石城人爱莲、种莲,对莲花情有独钟,难道只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量吗?

(9)周敦颐说: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的,“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在炫富摆金、趋时媚俗的社会风气下,这位理学宗师千百年前的诘问,无疑是出了一道会让一些人颇感难堪,又让更多的人清夜扪心、深长思索的考题……

(有改动)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作者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具体而又生动地描绘了石城莲花不同凡响的气象。

B. 文中多处引用古代诗文,目的是描摹莲花的形态,赞美莲花的品格,引发读者对当今社会风气的思索。

C. 在第5段中,作者详写了石城的莲子,既突出了莲浑身都是宝的特点,也表达了对石城人民艰辛劳作的同情。

D. 第7段,作者用“列数字”的方法写出了石城人为革命作出的牺牲,对竟然有一万多名石城子弟没有被追认为烈士感到非常震惊。

E. 本文以名家颂莲的名篇总领全文,又以名家名篇的相关文句收束全文,形成了首尾呼府、圆和自然的结构。

2.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石城的莲花“比之在园林池塘中看到的,那是完全不同的气象、

不同的感觉”?请分条概括。(4分)

3.结合全文,分析第6自然段和第7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6分)

 

查看答案

请在横线上填人原文语句。

1.三岁为妇,___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氓》)

2.________,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________。(《归园田居》)

3.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4.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________,________。(《蜀相》)

5.________,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________。(《春夜喜雨》)

6.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________,________。(《琵琶行》)

7.________,不能十步;________,功在不舍。(《劝学》)

8.________,茂林修竹,________,映带左右。(《兰亭集序》)

9.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

饯别王十一南游

(唐)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①。

谁见汀洲②上,相思愁白苹③。

注释:①落日句:指王十一到南方后,当可看到夕照下的五湖春色。五湖:这里指太湖。

②汀洲:水中可居之地,这里指江岸。

③白苹:一种水草,花白色。

1.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第一联,诗人通过“望”、“挥手”等动作描写,表现了与友人惜别的情景。

B. 第三联,描绘了朋友远行而去,独留诗人在落日的太湖边惆怅的景象。

C. 第四联,写诗人站在汀洲上不忍归去,情景交融,表达了不尽的愁思。

D. 全诗虽没有“别离”二字,但诗人借眼前之景表达情思,有婉曲之妙。

2.本诗第二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