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美学、艺术与宗教 ①北京天坛象征天,颜色是蓝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美学、艺术与宗教

①北京天坛象征天,颜色是蓝的,形状是圆的,人到了天坛祭天时,人感到天的至高无上,人在天坛下,只能翘首仰望,天显得高不可攀。祭天的仪式只能由皇帝主持,只有皇帝才能与天发生关系,老百姓根本没有资格祭天。这是中国儒教的政教合一的一种表现。宗教利用艺术让人们接受宗教神学观点,通过图像说明宗教的真理。艺术作品以物质作为媒介、手段,表达宗教最高的理想。宗教用的媒介有声音、色调、线条、建筑材料、语言等,各种媒介表达人们的观念、祈求,也就是表达宗教所提倡的“意向”。

②以音乐为例,各种宗教音乐不一样,基督教颂神诗与佛教的佛曲不一样,但它们也有共同之处,都是表达对信仰对象赞叹、仰慕的感情,都表达一种要求得到外来强大力量拯救苦难的心情。宗教建筑的色调、线条也如此。大的宗教建筑,天幕的颜色都较庄重,摒弃华丽的颜色。寺庙建筑也是尽量的高大宏伟,使瞻仰者站在建筑物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从这不难看出,宗教与美学之间的关系,即宗教利用形象表达宗教的抽象的世界观或意识形态,用有形来表达无形,以种种方式,通过视觉、听觉施以宗教建筑、音乐的刺激,引起敬慕之感。对神的崇拜,也就是对自己的缩小,一方面夸大崇拜对象,一方面缩小自己。不管什么宗教都要使人感到在神面前自己是微不足道的。不管什么宗教都要证明人对自己的命运无能为力,只有神的权力是无限的,是永恒的。这些可以用哲学、文学来表示,也可用艺术表示。

③在许多社会未知数面前,宗教在社会上还起作用。比如宗教画的圣母像,表现圣洁、慈祥。因为在到处充满争斗、竞争的社会里,人与人的关系残酷而紧张,宗教宣传它那里有真正的同情和怜悯。塑造佛像面貌多表现为慈祥,用来反衬人世间的冷酷,给苦难者以精神上的满足。这是俘虏信徒的一种手法。从高大的佛塑像的头部挂一条垂直线到地面,可以发现佛像并不是垂直的,而是全身微向前倾斜。这并不是塑造者技术上的失误,恰恰表示塑造者的匠心,它可以使朝拜者产生佛像与朝拜者亲近的印象。这是以艺术形象表示宗教意图。从这可以看出,宗教艺术的作用不能仅仅看作美的形象。研究宗教,要时刻想到它的社会性,忘掉这一点就会忘掉宗教之所以为宗教这一主要性质。

④宗教音乐,一般不激烈、不刺激,节奏缓和,无很高的高音,也无很低的低音。这种音乐可以收到较好的宗教效果。信徒们从闹嚷嚷的世俗生活中,一下子进入了一个清静、安谧、肃穆的境界,暂时摆脱了紧张、喧闹,享受一下缓和松散的气氛,使内心得到调整。

⑤在中国,封建社会要维持它的存在,维持阶级的统治,必须有一整套上层建筑,从各个领域共同维护纲常名教,忠君忠国、孝顺父母,儒教、佛教、道教都一样,通过文学、艺术、音乐为一个共同的封建社会服务。

(选自《天人之际》有删改)

1.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5分)

A.作者认为,祭天的仪式只能由皇帝主持,因为只有皇帝才能与天发生关系,老百姓没有资格祭天。

B.借助于艺术,宗教可以表达、宣传其真理、神学观点和最高理想。

C.宗教提倡的“意向”正是人们利用各种媒介所表达的观念和祈求。

D.宗教通过具体的形象刺激人们的感官,表达抽象的世界观或意识形态。

E.宗教艺术既有美的形象,亦有社会作用,而后者是主要的方面。

2.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3分)

A.为了使瞻仰者感到自己的渺小,宗教建筑都会建得高大宏伟,摒弃华丽的颜色。

B.不管是哪一种宗教音乐都会有相同的地方,即表达对神的崇拜,对人自身的缩小。

C.无论用哲学、文学还是艺术的形式,宗教都要证明只有神的权力才是永恒无限的。

D.宗教音乐通常节奏缓和,音调适中,让信徒在聆听时摆脱世俗的喧嚣,获得心灵的宁静。

3.第三段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是以艺术形象表示宗教意图。”请说说以哪些艺术形象表示什么宗教意图。(4分)

4.四川乐山大佛是唐代摩崖造像中的艺术精品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大佛依山凿成,头与山齐,双手抚膝,神情肃穆,临江危坐。大佛通高71 米,头宽10米,脚背宽9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依据文意,分析乐山大佛如何体现宗教与艺术(或美学)之间的关系。(4分)

 

1.A C 2.A. 3.①宗教画的圣母像,表现圣洁、慈祥。②塑造佛像面貌多表现为慈祥,使信徒感觉到来自宗教的真正的同情和怜悯。③佛像全身微向前倾斜,使朝拜者有亲近感。(答对1点2分,2点3分,3点得4分。) 4.①乐山大佛异常高大,人在他面前相形之下显得渺小,可以引起对神的崇拜。②乐山大佛神情肃穆,可以引起人们的敬慕之感,容易进入安谧、肃穆的境界。③面对流转而逝的江水,乐山大佛如山般正襟危坐,可以使人感到对自己的命运无能为力,只有神的权力是无限的,是永恒的。(每点应点明佛像(艺术)、所体现的宗教“意向”,意思对即可。答对1点2分,任2点得4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 A选项 A.作者认为,祭天的仪式只能由皇帝主持,因为只有皇帝才能与天发生关系,老百姓没有资格祭天。 解说:原文出现在第一段第三、四行。选项所述不是作者的观点,作者对此不是肯定性转述,而是带有批判意味。 原文 祭天的仪式只能由皇帝主持,只有皇帝才能与天发生关系,老百姓根本没有资格祭天。这是中国儒教的政教合一的一种表现。 C选项 C.宗教提倡的“意向”正是人们利用各种媒介所表达的观念和祈求。 解说:原文出现在第一段末尾。选项张冠李戴,原文是宗教利用媒介表达人们的观念和祈求。主体是“宗教”而不是“人们”。 原文 宗教用的媒介有声音、色调、线条、建筑材料、语言等,各种媒介表达人们的观念、祈求,也就是表达宗教所提倡的“意向”。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必须在理解文句,分析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层层筛选,剥离出有效信息,获得充足可靠的依据,然后进行合理的推测,最后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想象。 A选项 A.为了使瞻仰者感到自己的渺小,宗教建筑都会建得高大宏伟,摒弃华丽的颜色。 解说:见原文第二段第三至五行。A项随意扩大所指范围。注意原文“大的宗教建筑,天幕的颜色……摒弃华丽的颜色”“尽量的高大宏伟”。 原文 大的宗教建筑,天幕的颜色都较庄重,摒弃华丽的颜色。寺庙建筑也是尽量的高大宏伟,使瞻仰者站在建筑物前感到自己的渺小。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本题是“局部”题,一般在题目出处附近寻找答案。考题是对文章局部内容进行梳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这类题目不按文章的思路,而另外提出一个标准,要求把相关零散材料归纳起来,作为要点。要弄清段内各个句子的意思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本题答案集中在第3段内容中,加以提炼、归纳、整合即可。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本题一般是观点归纳或分析题,有时要关照全文,先要弄清是什么观点。应结合题目要求,辨清考题是以全文归纳,还是就某一段或几段归纳,是否还需要自己加以提炼、概括。本题是对文章整体内容进行梳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答案要点也比较分散。答案主要集中在②④两段。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                    ,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十则)

2.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                    。”(《论语》十则)

3.子曰:“志士仁人,”                         。(《论语》十则)

4.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王羲之《兰亭集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荔枝香近

宋•周邦彦

照水残红零乱,风唤去。尽日恻恻轻寒,帘底吹香雾。黄昏客枕无憀①,细响当窗雨。看两两相依燕新乳②。

楼下水,渐绿遍、行舟浦。暮往朝来,心逐片帆轻举。何日迎门,小槛朱笼报鹦鹉③。共剪西窗蜜炬。

【注】①无憀:无聊的意思。  ②燕新乳③报鹦鹉:都暗含鸟雀恋巢之意。

1.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蕴含了什么感情?(3分)

2.词的下片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相关诗句做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22分)

何乔新

乔新,字廷秀,江西广昌人。时乔新已登景泰五年进士,官南京礼部主事,成化四年迁福建副使。所属寿宁银矿,盗采者聚众千余人,募兵击擒其。福安、宁德银矿久绝,有司责课,民多破产。乔新以为言,减三之二。兴化民自洪武初受牛官,至是犹岁课其租,奏免之。迁河南按察使。岁大饥,故事,振贷迄秋止。乔新曰:“止于秋,谓秋成可仰也,今秋可但已乎?”振至明年麦熟止。都御史原杰以招抚流民至南阳,引乔新自助。初项忠驱流民过当民闻杰至益窜山谷乔新躬往招之附籍者六万余户。迁湖广右布政使。荆州民苦徭役,验丁口贫富,列为九等,民便之。

乔新性廉介,观政工部时,尝使淮西。巢令阎徽少学文渊①,金币馈。乔新却之,阎曰:“以寿吾师耳。”乔新曰:“子欲寿吾亲,他人致之则可,吾致之则不可。”卒不受。福建市舶中官死,镇守者分其赀三司,乔新独固辞。不得,输之于库。既家居,杨爱遣使厚致赠,且献良材可为榇者,乔新坚却之。

罢归后,巡按江西御史陈诠奏:“乔新始终全节,中间只以受亲故馈遗之嫌,勒令致仕,进退黯昧,诚为可惜。乞行,本官如无疾则行取任用,有疾则加慰劳,存故旧之恩,全进退之节。”不许。后中外多论荐,竟不复起。十五年卒,年七十六。

江西巡抚林俊为彭韶及乔新请谥,吏部覆从之。有旨令上乔新致仕之由,给事中吴世忠言:“乔新学行、政事莫不优,忠勤刚介,老而弥笃。御史邹鲁挟私诬劾,一辞不辨,恬然退归。杜门著书,人事寡接,士大夫莫不高其行。若必考退身之由,疑旌贤之,则如宋蒋之奇尝诬奏欧阳修矣,胡纮辈尝诬奏朱熹矣,未闻以一人私情废万世公论也。”事竟寝。正德十一年,广昌知县张杰复以为言,赠太子太保。明年赐谥文肃。

(选自《明史》,有删改)

【注】①文渊:何乔新之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募兵击擒其                       魁:首领

B.镇守者分其赀三司                 遗:遗失

C.疑旌贤之                         典:原则

D.乞行,本官如无疾则行取任用       勘:调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兴化民自洪武初受牛官             巢令阎徽少学文渊

B.振至明年麦熟止                   赠太子太保

C.金币馈                           存故旧之恩

D.他人致之则可,                   吾致之则不可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初/项忠驱流民过当/民闻杰至/益窜山谷/乔新躬往招之/附籍者六万余户

B.初项忠驱流民过当/民闻杰至/益窜山谷/乔新躬往招之/附籍者六万余户

C.初项忠驱流民过当/民闻杰至/益窜山谷/乔新躬往招之附籍者/六万余户

D. 初/项忠驱流民过当民/闻杰至/益窜山谷/乔新躬往招之附籍者/六万余户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何乔新于景泰五年中进士,最初被任命为南京礼部主事,后依次出任福建副使、河南按察使、湖广右布政使等官职,政绩突出。

B.何乔新得知福安、宁德银矿久绝却仍被征收矿税以及兴化农民于洪武初年租官牛,多年后仍交租等情况后,上奏朝廷,使其得以被减免。

C.何乔新为人清廉,去淮西视察时,拒绝了他父亲的学生巢湖县令阎徽赠送的金币和福建市舶司宦官的遗产以及杨爱赠送的厚礼。

D.何乔新罢归后,巡按江西御史陈诠为保全其节操上奏朝廷,许多官员也推荐他,朝廷没有答应。正德十一年,广昌知县张杰再次进言,何乔新才被封为太子太保。

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岁大饥,故事,振贷迄秋止。(3分)

②中间只以受亲故馈遗之嫌,勒令致仕,进退黯昧,诚为可惜。(4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何乔新“廉介”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盼着吃上馒头,曾是北方农人撑持灵魂的精神支柱。在五谷中,唯有小麦历经了去岁和来年的秋、冬、春、夏四季。小麦经过______,______,方可完成它的生命旅程。它的生命元素里浸透过______,______。昔年,小麦向被北方农人视为高贵的象征。

①春水的浇灌,夏风的熏陶         ②秋雨的滋润,冬雪的覆盖

③月的明丽,星的璀璨,日的辉煌   ④霜的清冽,露的晶莹

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④③①②    D.③④②①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女性学者被称为“美女学者”,我还听过“美女主持”“美女政治家”的说法,估计没被我漏举的还有不少。

B.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生活用品以及床上用品都应由学生自主选购,不得统一配备。

C.俄罗斯有发展远东的计划,中国有振兴东北的战略,如果有效对接,可能实现双赢,不过目前还只是一种期待。

D.当前某些引起轰动的影视作品,也许在两年以后,甚至五年以后就会被人遗忘得一干二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