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文化大智慧需要“证得” 刘梦溪 ⑴“王道”这个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文化大智慧需要“证得”

刘梦溪

⑴“王道”这个概念,在中国文化史上自然是很重要的概念。但孟子当年向各国的国君推销此义,口干舌燥,效果渺渺。结果自己还要解释动机,说什么“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今天虽不是孟子所处的战国时期,世界总体大势,如俞曲园老人易箦之时所作绝句九章,则第六章“几家玉帛几家戎,又是春秋战国风。太息斯时无管仲,茫茫杀气几时终”,庶几近之。设若今天有策士向世界各国的“国君”推销“王道”,效果会如何呢?我以为那“后果”,比当年气得发牢骚的孟轲好不到哪儿去。七彩教育网

⑵以此我们不妨将目光由“国君”转到国民,转到人,转到人的个体生命。然而一提到人,我不得不说,如今人类正面临空前的危机。具体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大自然的剧烈反弹给人类带来的始料不及的灾祸;二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膨胀给人类自我损毁带来的危难。两者均迫在眉睫,时不我待。一个月前日本地震、海啸、核泄,是造化发给人类的警示信号,而且是把两个方面的危机交织在一起的一次预警。此时此刻,我们想到了中华文化的大智慧。但大智慧不会自然现身,而是需要人类去“证得”。

⑶何以中华文化大智慧需要“证得”?《华严经》云:“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这是说,人类本身并非不具备拥有大智慧的条件,只是由于自身的妄想和执迷,不能够“证得”。我说过,大智慧是和德范联系在一起的。《华严》使用“智慧德相”一语,真是恰到好处。“证得”就是“证悟”,亦即俗所谓觉悟。不能“证得”,就是不能证悟,也就是不得觉悟。孟子说:“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尽心》上)疢,读chèn,即患病的意思。故郑玄注:“犹病也。”按孟子的本义,人的“德慧”存在于人的疾病之中。换言之,也可以说人的疾病是使人获得(或证得)德慧的必要条件。

⑷说白了,就是人类要有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才有可能达到“德慧”的境界(故达)。否则不过是小术私智,与大智慧根本无与。所以马一浮说:“私智不可以为德,小慧不可以为道。”大家熟知的孟子的另一段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告子》下)讲的是同一道理。关键的关键,在于能不能“证得”。能够“证得”,“多难”也可以“兴邦”。不能“证得”,执迷不悟,大智慧固然不能获得,立志兴邦也是枉然。

⑸中华文化大智慧,是人类的美善境界,是“上善若水”,是“止于至善”。也可以说,是和君子之道、和人类的道德理性连在一起的。而“六经”,则是中华文化大智慧的渊薮,其最主要的价值理念敬、诚、信,是中华文化大智慧的源泉。特别是“敬”,不仅是对他人的尊敬之意,主要是人的自性的庄严。“敬”这个概念,已经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信仰之维。中国人立国和作人的文化精神依归,主要在“六经”,在敬、诚、信。当然还有“和”和“同”,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理念。有不同,才有和。“和而不同”之义在此。张载的四句话:“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仇、对、反,是象的流动不息,是事物的过程。最后,人类总是要“和而解”的。

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如果今天的策士向世界各国的“国君”推销“王道”,也如当年的孟轲一样效果渺渺。

B.作者引用俞曲园老人所作的绝句,目的是为了证明“王道”是没有必要提出来的,它在中国文化史上并没起什么作用。

C.既然当下推行“王道”效果不好,作者主张把目光转向国民,转到人的个体生命。

D.作者认为人类正面临着空前的危机,要化解迫在眉睫的危难,则要运用中华文化的大智慧。

E.大智慧是和德范联系在一起的,而德范来自疾病与灾难,因而多难兴邦。

2.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剧烈反弹带来的灾祸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膨胀给人类自我损毁带来的危难,是给人们的一次预警。

B.“私智不可以为德,小慧不可以为道”,人类如果没有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得到的只是小术私智,与大智慧根本无与。

C.“敬”,不仅是对他人的尊敬,更是人的自性的庄严。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信仰之维。

D.张载的四句话,肯定了任何事物都是处于与它物的对立和斗争之中,对立双方斗争的结局只能是折中、和解。

3.面对人类面临着的空前两大危机,作者为什么想到了中华文化的大智慧?(4分)

4.根据文意,“大智慧”是如何“证得”的?(4份)

 

1.B E 2.D 3.因为中华文化大智慧,是人类的美善境界,“敬”、“诚”、“信”、“和”、“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理念,(2分)有了这样的境界与理念,不会因私欲、野心而破坏大自然的平衡,破坏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和谐,这样就可以避免大自然的剧烈反弹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膨胀给人类的危难,因而,作者想到了中华文化的大智慧。(2分) 4.①人类要自觉摆脱自身的妄想和执迷。(2分)② 人类要有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2分)(如果答“人的疾病是使人获得(或证得)德慧的必要条件。”得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B引俞曲园老人的绝句是了证明无论任何时候推行“王道”效果都是渺渺的,人类总停不了争斗。E根据文章多难未必能兴邦。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只能是”绝对化。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要从中华文明的智慧之处,以及人类面临的种种问题出发。本题答案在第五段,要求学生对本段内容进行概括和归纳,表达要流畅,观点要明确。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本题答案在文章的第三、四段。学生要从中找出关键句,第三段的关键句就是“人类本身并非不具备拥有大智慧的条件,只是由于自身的妄想和执迷,不能够‘证得’”,表述时候,要换成肯定句。第四段的关键句就是“就是人类要有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才有可能达到“德慧”的境界(故达)”。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答对一空给1分。)(6分)

1.剑阁峥嵘而崔嵬,                             。(李白《蜀道难》)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荀子《劝学》)

3.          ,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4.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氓》)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与歌者米嘉荣①

唐  刘禹锡

唱得《凉州》②意外声,旧人唯数米嘉荣。

近来时世轻先辈,好染髭须事后生。

注:①米嘉荣是中唐著名的歌唱家。②《凉州》是具有奇特之调的曲子。

1.概括米嘉荣的形象,并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万贞文先生传

[清]全祖望

贞文先生万斯同,字季野,鄞[yín]

人也,户部郎泰第八子。少不驯,弗肯帖帖随诸兄,所过多残灭,诸兄亦忽之。户部思寄之僧舍,已而以其顽,闭之空室中。先生窃视架上有明史料数十册,读之甚喜,数日而毕;又见有经学诸书,皆尽之。既出,因时时随诸兄后,听其议论。一日伯兄期年家课,先生欲豫焉,伯兄笑曰:“汝何知?”先生答曰:“观诸兄所造,亦易与耳。”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因杂出经义目试之,汗浸千言,俄顷而就。伯兄大惊,持之而泣,以告户部曰:“几失吾弟。”户部亦愕然曰:“几失吾子。”是日始为先生新衣履,送入塾读书。逾年,遣请业于梨洲先生,则置之绛帐中高坐。先生读书五行并下,如决海堤,然尝守先儒之戒,以为无益之书不必观,无益之文不必为也,故于书无所不读,而识其大者。

康熙戊午,诏征博学鸿儒,浙江巡道许鸿勋以先生荐,力辞得免。明年,开局修《明史》,昆山徐学士元文延先生往,时史局中征士许以七品俸,称翰林院纂修官,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先生请以布衣参史局,不署衔,不受俸,总裁许之。诸纂修官以稿至,皆送先生覆审,先生阅毕,谓侍者曰: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补入;取某书某卷某页某事,当参校。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明史稿》五百卷皆先生手定,虽其后不尽仍先生之旧,而要其底本,足以自为一书者也。先生之初至京也,时议意其专长在史,及昆山徐侍郎乾学居忧,先生与之语《丧礼》,乃知先生之深于经,侍郎因请先生遍成五礼之书二百余卷。当时京师才彦雾会,各以所长自见,而先生最闇淡,然自王公以至下士,无不呼曰万先生,而先生与人还往,其自署只曰“布衣万斯同”,未有尝他称也。

先生为人和平大雅,而其中介然。故督师之姻人方居要津,乞史馆于督少为宽假,先生历数其罪以告之。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钱忠介公嗣子困甚,先生为之营一衿者累矣,卒不能得,而先生未尝倦也。父友冯侍郎跻仲诸子没入勋卫家,先生赎而归之。不衿意气,不事声援,尤喜奖引后进,唯恐失之,于讲会中惓惓三致意焉,盖躬行君子也。卒后门人私谥曰贞文。

(选自钱仪吉纂《碑传集》,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先生欲豫焉                   豫:参与

B.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           援:引用

C.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         爽:差错

D.先生赎而归之                 归:归还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以其顽,闭之空室中           B.汗浸千言,俄顷而就

先生之初至京也                   而先生未尝倦也

C.持之而泣,以告户部           D.乃知先生之深于经

浙江巡道许鸿勋以先生荐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以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万贞文为人“和平大雅”的一组是(3分)(     )

①弗肯帖帖随诸兄,所过多残灭          ②先生读书五行并下,如决海堤

③浙江巡道许鸿勋以先生荐,力辞得免    ④各以所长自见,而先生最闇淡

⑤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  ⑥先生请以布衣参史局,不署衔,不受俸

A.①②⑤          B.③⑤⑥        C.③④⑥         D.①③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万斯同小时候十分顽劣,可聪颖异常,过目不忘,常跟兄长们讨论学问,引起父兄重视,被送入私塾读书,又经名师指点,终成大器。

B.万斯同受邀参加《明史》的编纂工作,不计名利,担当修订审核重任;他学识渊博,目光敏锐,态度严谨,出色地完成了繁重的工作。

C.万斯同对经学有精深的研究,应邀编纂礼学之书,贡献很大;他为人也很低调,从不像别人那样炫耀自己,受到当时人们的普遍敬重。

D.万斯同严词拒绝某些人的不合理要求,不遗余力地为困顿者奔走,对失去人身自由者竭力相助,表现出刚正不阿、看重情义的君子之风。

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3分)

②先生为人和平大雅,而其中介然(3分)

③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4分)

 

查看答案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真实的“自我”之所以被压抑到无意识的领域之中,这种“自我欺骗”起了重要作用

②真正的自信者必是有勇气正视自己的人,而这样的自信也必定和对自己的怀疑及不满有着内在的联系

③软弱的人往往有意无意的欺骗自己,忘掉那些不愉快的经历和体验

④由此造成虚假的自信,有些人的自信不过是一种“有益的盲目”

⑤真实需要巨大的勇气,认识真实的“自我”也不例外

⑥事实上,几乎所有伟大的天才都并非天性自信的人,相反倒有几分自卑,他们为自己的弱点苦恼,于是奋起自强,反而有了令一般人吃惊的业绩

A.②①③④⑤⑥    B.⑤③①④②⑥    C.②⑥⑤③①④    D.⑤⑥②③④①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为了避免楼市调控不陷入尴尬的局面,各地方政府须继续“给力”限购政策,切实调整供应结构,继续加大保障房建设和供应的力度。

B.中国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尽管难以具有实际的功效,但它有着益人心智、怡人性情、改变气质、滋养人生的价值同样不可小视。

C.近日,北京市消协对商场出售的服装进行随机抽检。众多知名的外国品牌被检出甲醛含量超标、易褪色等问题,不合格率超四成以上。

D.4月18日,伦敦奥运会进入倒计时100天,伦敦奥组委在皇家植物园举行了盛大的庆典活动,并发布了新的奥运口号:“激励一代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