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60分) 央视《东方之子》栏目对诺贝尔物理学奖获...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60分)

央视《东方之子》栏目对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进行了一次专访,丁教授面对记者的问题,连续几个“不知道”,令人感慨。

记者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我感觉您对自己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很明确的选择,比方说小的时候对科学、对科学家感兴趣;大学的时候,就锁定了要研究物理;然后每做一个实验也是力排众议,自己坚持下来,一个人怎么能够每一次选择都能这么坚定和正确呢?”这位记者想要获得的答案谁心里都明白,因为在太多的名人访谈中,这样的问题显然都是为对方作秀进行的铺垫,然而,丁肇中的回答却是:“不知道,可能比较侥幸吧!”

记者不死心,又追问道:“在这里没有必然么?丁肇中依然回答:“那我就不知道了。”记者还是不死心:“怎么才能让自己今天的选择在日后想起来不会后悔?”丁肇中依然回答:“因为我还没有后悔过,所以我真的不知道。”记者无奈:“我发现在咱们谈话过程中,您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不知道’。”丁肇中这次作了正面回答:“是不知道的,你不能说知道,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请根据阅读材料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②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用规范汉字书写;④不少于800字。

 

略 【解析】 试题分析: 这是以一次访谈中的对话片段为材料的,主要人物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材料中的重点是第三段的最后一句。一个大物理学家,面对提问居然连续回答三个“不知道”,这既让我们震惊,也让我们深思。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成就突出的丁教授尚且如此虚怀若谷,敢于当众说出“不知道”。我们这些平凡人是否也应该老老实实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    审题立意:知之为知之、诚信、专注精神、成功的背后… 适合文体:议论文  记叙文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仿照下面这句话,另选一种植物进行描写,要求句式基本一致,并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5分)

例句:松柏,挺立在山峦的最高处,与白云絮语、与天风唱和,在苍茫的天地之间,树立出一种生命的风范。

 

查看答案

为营造高三学习的良好氛围,班主任老师想拟写一副对联激励同学们勤奋学习。下面是上联,请你补写出下联。(3分)

上联:良辰美景惜时如金敢与金鸡争晨晖

下联:                                  

 

查看答案

请为下面这段说补写一个结尾,以揭示这个故事给人的启示。(40字以内)(4分)

维奥斯特是美国著名女作家,一次,有人问她最难忘的是什么,她说:“是我的21岁生日。”

接着,维奥斯特很有感触地叙述了那天的情形:父亲带我到纽约去玩,我穿上盛装,自觉漂亮极了,途中,我进了洗手间,在洗插间里照镜子,得意得不能自己。当我从洗手间出来下楼时,人人都在看着我,难道我如此引人注目吗?随后我听到身后有响声,回头一看,原来我的鞋跟上沾着草纸,一卷草纸正跟着我滚下楼,我明白了为什么大家都在看我。

“从那天起,”维奥斯物说,“每当我觉得不可一世时,总回头看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严冬,荒野,松柏 

郭枫

①在黄淮大平原上,冬天,是风和雪撒野的世界。风,从塞外卷着严寒而来猛烈地袭击我们荒凉的小村庄。除非在落雪的时候,天地才会静寂下来,至于无风无雪而又有暄和的太阳温暖着咱们的日子,这是不多见的。

②北方冬天的风,是贼,是无孔不入的恶贼,可恶的风,对于贫苦人家,从来不会停止无情的摧残。走在风中,单薄而破弊的冬衣,怎么裹紧也包不住全身的抖,凛烈的寒气,一直就吹透到骨子里去!到了夜晚,采风摇撼着茅屋,门面吱吱作响,屋子颤抖着仿佛乏被寒风席卷而去。在凄厉的夜风呼啸中,屋外,不时传来树枝折断的声音,冬夜,谁知道有多么漫长?

③落雪了,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雪花的美丽呢?真让我们傻里傻气的庄稼人无法明白。不错,庄稼人也喜欢冬天下几场大雪,那是为了期待,期待明春的麦苗可以长得茁壮,真正在大雪天,还是冷得使人没处躲。尤其在化雪的天气,多少人都冷裂了皮肤,冻坏了身子!谁还会赞颂雪花呢?在那种年头,谁能拥有围炉赏雪的雅趣?

④不用说,在风雪的旷野里,所有的树都失去了颜色;只有松柏,于能挺立在严寒中擎起一树蓊郁的墨绿。可是,小时候,只记得松柏总是种在一些大户祖茔的基地上,每回经过,就觉得雪地里的黑松林,特别神秘,特别恐怖,黑黝黝里面藏着什么,心里认定那些松柏不是属于我们的,读书之后,书中有数不尽的松柏赞歌;不管书上怎么说,我还是喜欢活在我们生活中的那些树。我喜欢柳的娇柔、榆的粗犷、白杨的潇洒。我喜欢槐、椿以及各种常见的树木。我还是不喜欢松柏,总觉得松柏不是我们的。直到我走出了家园,跋涉过千山万水,看遍了人世的冷暖沧桑,渐渐地,我才懂得,松柏,是多么可傲的树!

⑤松柏,挺立在山峦的最高处,与白云絮语,与天风唱和,在苍茫的天地之间,树立出一种生命的风范。它站在高处,超脱于红尘之外,让群树仰望,仰望而无法企及。松柏,虽然享有无数的赞颂,却也承担着千古的寂寞啊!在红尘之中,那些不甘寂寞的人,却想借着松柏的风采,让自己伟大起来,崇高起来,这是何等的自私与愚昧啊!因此,一想到老家的原野上的那些松柏,被种在坟地里,我就为它们感到屈辱与难堪。可是,我也更懂得:为何在大风雪的旷野中?松柏要傲然挺立,擎着一树墨绿抗拒严冬的淫威了。是的,冬天的淫威,可以让柔弱的暂时低头,却永远征服不了顽强的生命。

⑥想念北方,想念老家的那些树木,当然,我更想念老家的人。想起那劳苦而沉默的人们,许多熟悉的面孔,就浮现在我眼前!那些与我血肉相连的亲人,您们可好?三十多年的岁月,可曾把你们摧折?知道吗?今天,对你们,我是如何地想念!

⑦想念北方,想念老家的树木,想念老家的人。老家的人是憨厚的,可是不要以为憨厚得什么都不懂了!那些面孔,在笨拙的憨厚中,也含蕴着细腻的清韵。那些心灵,在敦厚和善中,自有一份刚烈在!凡是以暴力加给我们的,我们会坚强地反击出去,这是永不屈服的族类。

⑧想念北方,想念老家的树木,想念老家的人。

⑨要是没有那些茁壮的树木,那莽莽荡荡的大平原,该会多么寂寞!

⑩要是没有那些劳苦而沉默的人呢?没有那广大的善良的人群,谁来撑起中国的天空!

                                      一九八三年三月十日在台北木栅

(节选自《老家的树——怀乡散记之一》)

1.文章①—③段落写了什么内容?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6分)

2.作者笔下的松柏有什么特点?第④段反复说“松柏不是属于我们的”、“我还是不喜欢松柏”,有什么作用?(6分)

3.第⑥—⑧段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5分)

4.文章到第⑧段,似乎就可以收束全篇,作者又写下了第⑨⑩两段,这是否多余?请谈谈你的看法。(5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的空缺部分。(8分)

1.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2.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人生如梦,      。(共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4.被称为“四大悲剧”的《         》《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代表着莎士比亚艺术的顶峰,其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复杂丰满、发人深思的艺术形象。

5.巴金的小说《家》是新文学的第一部畅销小说,其主人公         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叛逆者的典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