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之仪幼颖悟,三岁能读《孝经》。及长,博涉群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之仪幼颖悟,三岁能读《孝经》。及长,博涉群书,好为词赋。尝献《神州颂》,辞致雅赡。梁元帝手敕报曰:“枚乘二叶,俱得游梁;应贞两世,并称文学。我求才子,鲠慰良深。”

江陵平,之仪随例迁长安。世宗以为麟趾学士,稍迁司书上士。高祖初建储宫,盛选师傅,以之仪为侍读。太子后征吐谷浑,栽军有过行,郑译等并以不能匡弼坐谴,唯之仪以累谏获赏。即拜小宫尹,封平阳县男,邑二百户。宣帝即位,迁上仪同大将军、御正中大夫,进爵为公,增邑一千户。帝后刑政乖僻,昏纵日甚,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深为帝所忌。然以恩旧,每优容之。及帝杀王轨之仪固谏帝怒欲并致之于法后以其谅直无私乃舍之。

宣帝崩,刘昉、郑译等矫遗诏,以隋文帝为丞相,辅少主。之仪知非帝旨,拒而弗从。昉等草诏署讫,逼之仪连署。之仪厉声谓昉等曰:“主上升遐,嗣子冲幼,阿衡之任,宜在宗英。方今贤戚之内,赵王最长,以亲以德,合膺重寄。公等备受朝恩,当思尽忠报国,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之仪有死而已,不能诬罔先帝。”于是昉等知不可屈,乃代之仪署而行之。隋文帝后索符玺,之仪又正色曰:“此天子之物,自有主者,宰相何故索之?”于是隋文帝大怒,命引出,将戮之,然以其民之望也,乃止。 出为西疆郡守。

隋文帝践极,诏征还京师,进爵新野郡公。开皇五年,拜集州刺史。在州清静,夷夏悦之。十年正月,之仪随例入朝。隋文帝望而识之,命引至御坐,谓之曰: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古人所难,何以加卿。”乃赐钱十万、米一百石。十一年冬,卒,年六十九。有文集十卷行于世。(《周书》列传第三十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命引出,将戮之             引:拉

B、然以恩旧,每优容之         优容:宽容

C、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       假:授,给予

D、梁武帝深恨之               恨:嫉妒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之仪知非帝旨,拒而弗从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世宗以为麟趾学士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C、而颜见远乃至于此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  、乃代之仪署而行之          悟已往之不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之仪幼年颖悟,长大后,喜欢写词赋,曾经给梁元帝进献了一篇《神州颂》,文辞典雅富丽,梁元帝亲自回书称赞他的才能。

B、宣帝去世后,刘昉、郑译等人伪造遗诏,让隋文帝接替宣帝做皇帝,颜之仪知道不是宣帝的旨意,拒绝相从。

C、颜之仪曾被选为太子侍读,可后来太子征讨吐谷浑时,在军中有不轨行为,其他人都因不能纠正辅助而受到责罚,只有颜之仪因为屡次劝谏而获赏。

D、隋文帝做了皇帝后,将他征回京师,加封了他爵位,认为颜之仪是一位能“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人。

4.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及帝杀王轨之仪固谏帝怒欲并致之于法后以其谅直无私乃舍之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3分)

(2)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古人所难,何以加卿。(3分)

 

1.D 2.C 3.B 4.及帝杀王轨 / 之仪固谏 / 帝怒 / 欲并致之于法 / 后以其谅直无私 / 乃舍之 5.(1)颜之仪屡次冒犯主上的尊严进谏,虽然未被采纳,始终未停止上谏言。(“犯颜”1分,“见”1分,语句通顺1分)(2)面临危难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改变节操,古人也难做到,用什么来嘉奖你。(“夺”1分,“何以”1分,语句通顺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文言文实词的理解必须回到原文中,结合文意和平时积累的知识来判断正误。“恨”今译是仇恨的意思,在古义中常常解释为“遗憾”。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C项都当副词“竟”讲;A项前一个“而”是连词表顺承,后一个“而”是连词表递进;B项前一个“以”是介词“把”,后一个“以”是介词“因为”; D项前一个“之”是代词,后一个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让隋文帝接替宣帝做皇帝”错。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4. 试题分析:考生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方法,例如句末语气词的标志,语言标志“曰、云”等标志,固定的文言结构等等,还要能弄清文中的地名、人名。朝代、官职名称等等。此题考生根据人名“之仪”“王轨”“帝”,虚词“乃”很容易断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文言文句子翻译一定要回归到原文,一般采用直译,直译不过来就采用意译,遵守“信”“达”原则。翻译时还要注意把剧中关键字词意义用法、特殊句式译出来,这是得分点。(1)关键词“犯颜”译为冒犯尊严;“见”这里表示被动,译为“被”(2)关键词“夺”译为改变;“何以”就是“以何”,译为用什么。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颜之仪字子升,是琅邪临沂人,晋侍中颜含第九代孙。祖父颜见远,任齐御史治书。在朝中神情庄重态度严肃,居官称职,为人称扬。到梁武帝执政时,以疾病为由辞官。不久齐和帝突然而死,见远大哭而致气绝。梁武帝深感遗憾,对朝臣说:“我自从顺应天命和顺从人心临政以来,参与干涉天下人事,而颜见远竟至于如此。”当时称赞他忠烈,都为他感叹。 之仪幼年颖悟,三岁时能读《孝经》。长大后,博览群书,喜好写词赋。曾经进献《神州颂》,文辞典雅富丽。梁元帝亲手回书说:“枚乘父子都能与梁王游学,应贞两代,都被称赞为有文学才能。我寻求才子,心中的郁塞得到很大宽解。” 江陵平定后,颜之仪按照规定迁到长安。世宗任其为麟趾学士,不久迁升为司书上士。高祖刚设立太子,认真替他选择师傅,选之仪为侍读。太子后来征讨吐谷浑,在军中有不轨行为,郑译等人都因不能纠正辅助而受到责罚,只有颜之仪因为屡次劝谏而获赏。因而授任小宫尹,封平阳县男,食邑二百户。宣帝即位,晋位上仪同大将军、御正中大夫,进爵为公,增加食邑一千户。宣帝其后刑法政治乖僻,越来越昏纵,颜之仪屡次冒犯主上的尊严进谏,虽然未被采纳,始终未停止上谏言。宣帝十分忌恨他。但由于有旧恩,也一直加以优容。当宣帝杀王轨,颜之仪坚持进谏。宣帝大怒,想将他也处死。后来以他诚实正直而无私心,没有执行。宣帝去世,刘昉、郑译等伪造遗诏,以隋文帝为丞相,辅助少主。颜之仪知道不是宣帝的旨意,拒绝相从。刘昉等人草诏而署名之后,逼迫之仪接着署名。颜之仪厉声对刘昉等人说:“主上去世,继嗣之子年幼,朝廷大权应该由才能杰出的宗族掌握。现在皇亲之中,赵王年龄最大,以亲以德来说,都应该寄以重任。你们备受朝恩,应一心尽忠报国,怎么能一下子就将朝庭大权交给别人!之仪只是一死罢了,不能欺骗先帝。”因此刘昉等人知道他不可屈服,于是代替之仪署名而公布。隋文帝后来又索要符玺,颜之仪又正色说:“这是天子的信物,自有主人,做宰相的为什么要?”隋文帝因此大怒,下令带出去,想杀掉他,但是因为他在民众中声望很高,才放掉他。出朝做西疆郡守。 隋文帝做了皇帝,下诏将他征回京师,进爵为新野郡公。开皇五年,任为集州刺史。在任期间州内清平安宁,各民族百姓都很喜欢。十年正月,之仪按例上朝廷去进见。隋文帝见到后就认出了他,命带他到御座前,对他说:“危难时刻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改变节操,古人也难做到,用什么来嘉奖你。”于是赐钱十万、米一百石。十一年冬,去世,终年六十九岁。有文集十卷行于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每题3分,共9分)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葛剑雄)

要考虑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首先必须明确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长期以来,国人认为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丰富灿烂、博大精深,固然都是事实,但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评价,或者是就东亚汉语文化圈而言。如果放在世界范围内,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整体上说只能是各有千秋。

在生产力和交通运输能力都还很落后的古代.世界上各大文化区之间缺少必要的人员和生活必需物资的交流,基本上都是独立发展的。由于不存在交流和比较,也谈不上哪种先进,哪种落后。从不同文化的群体开始相互接触以来,文化的传播一直有两种方式——自愿的和强制的。一般来说,对物质文化的接受大多是自愿的,而对精神文化的接受则两者兼而有之。强势文化往往会依靠武力、权力、财力、人力强制推广自己或抵制其他,今天世界上的制度、宗教、语言、文字以至生活方式的分布,大多是这样的结果。

在古代中国内部,同样如此。一方面,自认为居于“天下之中”的华夏诸族对自己文化的优越性深信不疑,因而绝不会向“非我族类”、尚未开化的“蛮夷”推广,仅给那些“仰慕华风”又具备学习条件的人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蛮夷”归化以后,就必须接受中国的主流文化。如清朝改土归流后,新设置的府、州、县内就必须办学校,兴科举,尊孔孟,以儒家学说教化百姓。如民间信仰和宗教一旦对主流文化构成威胁,也会被坚决取缔。

时至今日,物质文化的传播已经不存在障碍。但在大多数人已经具有宗教信仰或其他信仰,自由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条件下.精神文化的传播只能以自愿接受为前提。中国文化再博大精深,儒家学说再高明玄妙,中国模式再快速高效,也别指望能取代别人已有的信仰、文化、观念、模式。因此,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主要目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由于主观或客观的种种原因,中国与世界各国一直缺少人员和文化的交流。中国文化主动走出去,能让各国人民近距离或直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有利于改变以往形成的片面和偏见。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批中国人走向世界,他们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如果他们普遍具备了优良的素质和文明的举止,中国文化的地位就能随之提升。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另一个目的,是要学习世界文化。我们不能坐等各种文化主动传入中国,而且通过走出去后的比较借鉴,不同文化优劣立显,取长补短顺理成章。中国既然以代表世界最先进的文化自许,了解和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是必不可少的。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要途径,是向世界提供尽可能多的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这也是传播文化的有效途径。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文化商品大多还是来样加工、贴牌生产,外销商品中的文化含量还很低,文化服务近于空白,发展的余地非常广阔。

费孝通先生曾提出不同文化的相处之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关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正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期待。(节选自《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有删改)

1.关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后,通过借鉴比较,更能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出中国文化的优越性。

B、强势文化往往依靠武力、权力、财力、人力强制推广自己,中同文化走向世界则是为了抵御外来文化。

C、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是为了推广快速而高效的中国模式,提高自身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D、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目的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并学习世界文化,实现各种文明相互促进的愿景。

2.针对“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的问题,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确认识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既要防止盲目崇拜西方,也要避免极端仇视西方的情况出现。

B、中国文化应主动出击,让世界近距离或直接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与魅力,以便消解其他文化对中国文化偏见。

C、要想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向世界提供优质的文化商品及优良的文化服务是现实的必然要求。

D、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就需要大批举止文明的中国人走出去并成为文化传播者。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国人认为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于中国文化未能与其他文化相融,是国人的自我评价。

B、清朝改土归流后,办学校,兴科举,尊孔孟,教化百姓等措施,表明对精神文化的接受,纯粹出于自愿。

C、中国文化走出去后,就能通过比较借鉴,发现中国及其他文化的优缺点,以达到取长补缺的目的。

D、要想处理好世界各国文明之间的关系,就要遵循相互欣赏、成人之美、共同繁荣之道。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我爱纯真浪漫        ;我欣赏“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美意境,          ;我渴望天长地久的爱情亘古不变的友谊;           ;我很想将忧伤埋在心底以笑声取悦生活,          

①也惊叹于沧桑的滋味

②却难免强颜欢笑的悲凉

③却只能告诉自己这是幻想而不敢轻易付出

④却在现代重金属摇滚中宣泄心灵的疯狂与不羁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①④②   D.①④③②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开始为期三天的访华行程,中美双方希望通过此次访问加强对话增进互信、扩大合作,推动中美关系稳定向前发展。

B、稳定物价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在保增长、控通胀、稳民生之间寻找一条平衡途径是必不可少的,这需要政府的智慧、耐心和持久的努力。

C、过去氢化植物油被广泛用作植脂末的原料,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氢化植物油含有反式脂肪酸,对人体无益,只会增多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D、多所高校联合起来实施“三位一体”招生方案,在如何突出综合素质的考查、突出不同高校学科特色、建立多元评价标准进行了有益探索。

 

查看答案

选出下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A、日本右翼势力虽有所抬头,但日本国内少数有识之士也力陈中日关系恶化将会导致不可预见的灾难,这种不易之论弥足珍贵啊!

B、早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整个中国社会已经在倡导和谐,人与人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政府与民众之间,多一些真诚的交流沟通,多一些务实的宽容理解,除非触及法律底线,否则双方又何必要对簿公堂呢?

C、当前的国际关系中,各种政治势力的博弈异常激烈,但越来越多普通人和平自由民主平等生活的状态质量江河日下的趋势,是任何个人或政治势力不应该忽略的!

D、高三学生备考应考任务繁重,也就更需家长们耳提面命,在为孩子们做好后勤补给服务工作后,尤其要为他们鼓劲加油,让他们勇敢坚韧地迎接人生第一次重大挑战。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安详            必须品                计日程功             额首称庆

 B、搜寻            电线杆                炙手可热             蜚声文坛

 C、坐阵            挖墙脚                寒暄客套             学以致用

 D、剽悍            摄相机                明火执杖             不明就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