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 文学需要给人以温暖 有关文学评论家认为,目前的文...

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

文学需要给人以温暖

有关文学评论家认为,目前的文学已经形成网络文学、纸媒文学或称传统文学和市场化的青春文学三足鼎立的局面。然而无论是何种文学,都需要高品质的温暖,它如灯火照亮人们心中的幽暗那样给读者以希望。不仅文学需要温暖,而且整个社会和时代都需要温暖,人民更需要温暖。

时至今日,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在发挥无边的威力,商品交换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面临着新的问题。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文学靠什么打动人心和赢得读者?靠离奇的故事情节?可能不如电子游戏来得刺激;靠传奇式人物?可能不如道听途说或网络浏览来得淋漓痛快;靠实验探索?读者已经见怪不惊。走笔至此,我突然想到了央视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那些感动千千万万观众的普通民众就在我们身边,是他们身上散发的高品质的温暖一次次叩击着我们的心扉!这虽然无关文学,但是否可以给文学更多的启示?

从作家群体自己来看,铁凝说:“优秀作品一定是直面内心的,让人的灵魂提升而不是下降,给人希望而不是绝望。作品要有光和热,首先作家自己的心里要有光和热。文学应该有能力温暖这个世界。”我们从铁凝几百万的文字中,就读到了这样一个厚重、温暖的文学的灵魂,触摸到了一颗温润、坚强而沧桑的心灵。巴金因为感受到文学的温暖,而永远让自己的生命与中国文学事业结为了一体。巴金说,中国的新文学是散播火种的文学,他从它那里得到温暖,也把火种传给别人。

文学作品直接与人的感情和心灵呼应,因为人的内心是天生需要温暖、温情和柔软的,但是这些温情和柔软,生活并不会直接产生,文学的魅力就在于此。我们经常会有这种感受,在阅读某部

作品时内心一下子会变得很柔软。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和作品共同去经历一些人生大事,这样人的内心就会变得更加厚实,更加饱满。温暖,肯定是一种让人感动的文学品质。沈从文和汪曾祺都反复强调这种品质,这是面对苦难的一种方法,毕竟人是需要慰藉的,人在寒冷之中,你告诉他寒冷并没什么用,但如果给予一点温暖,还不至于让他冻死。所以,在我看来,温暖是慈悲的,更是一种智慧。

  古今中外,能够打动人心、让人难以忘怀、给人以生活的智慧和生命勇气的文学作品,大多具有温暖的文化品质和文化精神的。文学中的温暖是一种力量,它能够超越时空,直抵心灵;它是一种慰藉,能使冷漠的情感火热起来;它是一种生命,能感染乃至唤醒另一个生命。

1.根据文意,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学给人以温暖”的一项是(        )

A.“感动中国”人物身上散发的高品质的温暖一次次叩击着我们的心扉。

B.优秀的作品能让人的灵魂提升而不是下降,给人希望而不是绝望。

C.巴金从中国人新文学那里得到温暖,他又通过他的作品温暖了别人。

D.我们经常会有这种感受,在阅读某部作品时内心一下子会变得很柔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学、纸媒文学和市场化的青春文学是目前文学的三种主要形式。

B.在商品经济社会,传统文学不如网络文学更容易打动人心和赢得读者。

C.铁凝主张文学应该有能力温暖这个世界,而她的作品也证明了这一点。

D.从作家群体来看,沈从文和汪曾祺都反复强调温暖这种让人感动的文学品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整个社会和时代都需要温暖,所以无论是何种文学,都需要给读者以高品质的温暖。

B.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文学不能靠离奇的故事情节、传奇式人物和实验探索来赢得读者。

C.文学的魅力就在于,文学作品直接与人的感情和心灵呼应,能给人温暖、温情和柔软。

D.只有具有温暖的文化品质和文化精神的文学作品,才能给人以生活的智慧和生命勇气。

 

1.A 2.B 3.D 【解析】 试题分析: 1.“‘感动中国’人物身上散发的高品质的温暖”与文学无关。 2.这种说法属无中生有。 3.原文说“古今中外,能够打动人心、让人难以忘怀、给人以生活的智慧和生命勇气的文学作品,大多具有温暖的文化品质和文化精神”,D项说法绝对化。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释:①郊扉:郊居。

1.诗歌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概括。(3分)

2.本诗的五、六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3分)

 

查看答案

拓展阅读(8分)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宝也;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之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作者:明代·王世贞)

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诈赵而其璧              胁:威逼

B、大王弗予城,而赵璧      绐:欺骗

C、令秦王怒,而相如于市    僇:通“戮”,杀

D、臣请死于国              就:接受

2.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蔺相如完璧,人皆称之

②公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B、①入璧秦弗予城

②毕礼归之

C、①一璧之故而失信于天下

②则请立太子为王,绝秦望

D、①若劲渑池

②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作者“直”在赵国的一组是(  )

①入璧而秦弗予城     ②秦出城而璧归       ③璧入而城弗予

④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    ⑤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

⑥使舍人怀而逃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①③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赞他,但作者却不赞同这一看法。

B、作者认为秦国最初要得到和氏璧是虚情,借此来窥视赵国是实情。

C、作者认为蔺相如派手下的人怀揣和氏璧逃离,从而使理直的一方在秦国。

D、蔺相如之所以能保全玉璧,那是天意。他在渑池与秦国的强硬较量,柔韧使廉颇惭悟,就显出了他过人的才能。

 

查看答案

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3.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B、君何以知燕王

C、求人可使报秦者              D、子卿尚复谁为乎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古今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璧有瑕,请指示

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C、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D、公车特征拜郎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