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古诗文填空。(5题限选4题)(8分) 1.东篱把酒黄昏后,__________...

 古诗文填空。(5题限选4题)(8分)

1.东篱把酒黄昏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难将息。(《声声慢》)

3.斜阳草树,寻常巷陌,____________。想当年,____________,气吞万里如虎。(《京口北固亭怀古》)

4.多情应笑我,____________。人生如梦,____________。  (《赤壁怀古》)

5.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定风波》)

 

1.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   2.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3.人道寄奴曾住  金戈铁马 4.早生华发    一尊还酹江月      5.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解析】 试题分析:默写(1)时,注意“销”的写法。默写(2)时,注意“戚” “乍”的写法。默写(3)时,注意“戈”的写法。默写(4)时,注意“尊”“酹”的写法。默写(5)时,注意“蓑” “料峭”的写法。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首小令,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沉醉东风·渔父

白朴

黄芦岸白蘋渡口,绿柳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煞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①注:白朴,元代戏曲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蒙古灭金后,终生不仕。

1.这曲小令首句写景极有特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世有评论家说“不识字”的“烟波钓叟”其实就是作者的投影和化身,你怎么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少英特,父死,鞠于母家,母亲督课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舍为人鼓扇,太上时小事,安敢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旬日,申前命,必大格不行,遂请辞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周必大传

周必大,字子充,号平园老叟。少英特,父死,鞠于母家,母亲督课之。绍兴二十年,第进士,授徽州户曹。中博学宏词科,教授建康府。除太学录,召试馆职,高宗读其策,曰:“掌制手也。”

孝宗践祚,除起居郎。侍经筵,尝论边事,上以蜀为忧,对曰:“蜀民久困,愿诏抚谕,事定宜宽其赋,则安矣。”应诏上十事,皆切时弊。

权给事中,缴驳不辟权幸。金索讲和时旧礼,必大条奏,请正敌国之名,金为之屈。曾觌、龙大渊得幸,台谏交弹之,并迁知阁门事,必大与金安节不书黄,且奏曰:“陛下于政府侍从,欲罢则罢,欲贬则贬,独于二人委曲迁就,恐人言纷纷未止也。”明日宣手诏,谓:“给舍为人鼓扇,太上时小事,安敢尔!”必大入谢曰:“审尔,则是臣不以事太上者事陛下。”退待罪,上曰:“朕知卿举职,但欲破朋党、明纪纲耳。”旬日,申前命,必大格不行,遂请辞去

久之,差知南剑州,改提点福建刑狱。除秘书少监,兼直学士院,兼领史职。未几,辞直学士院。张说再除签书枢密院。必大奏曰:“昨举朝以为不可,陛下亦自知其误而止之矣。曾未周岁,此命复出。贵戚预政,公私两失,臣不敢具草。”必大出国门,除建宁府。必大至丰城称疾而归。后必大三请辞,以此名益重。久之,除敷文阁待制兼侍读、兼权兵部侍郎、兼直学士院。上劳之曰:“卿不迎合,无附丽,朕所倚重。”

除兵部侍郎,寻兼太子詹事。奏言“太宗储才为真宗、仁宗之用,仁宗储才为治平、元佑之用。自章、蔡沮士气,卒致裔夷之祸。秦桧忌刻,逐人才,流弊至今。愿陛下储才于闲暇之日。”上日御球场,必大直谏之。久雨,奏请减后宫给使,宽浙郡积逋,命省部议优恤。

淳熙十四年,拜右丞相。十六年,拜左丞相。庆元四年薨,谥文忠。有《平园集》。

(《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

注:①践祚:即位,登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缴驳不权幸                              辟:避开

B. 朕知卿举职                         举职:尽职

C. 自章、蔡士气                沮:沮丧

D. 逐人才,流弊至今                     流弊:相沿而成的弊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尝论边事,上以蜀忧    /     旦日飨士卒,我击破沛公军

B. 则是臣不事太上者事陛下  /          犹不能不之兴怀

C. 愿陛下储才于闲暇日   /       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

D. 必大至丰城称疾归    /                  (亚父)置之地,拔剑撞破之

3.下列各组句中,能直接表明周必大不善逢迎,刚正不阿的选项是(    )

①高宗读其策,曰:“掌制手也。”  ②必大与金安节不书黄  ③金索讲和时旧礼,必大条奏,请正敌国之名,金为之屈  ④审尔,则是臣不以事太上者事陛下  ⑤贵戚预政,公私两失,臣不敢具草  ⑥后必大三请辞,以此名益重  ⑦卿不迎合,无附丽,朕所倚重  ⑧上日御球场,必大直谏之。

A. ②⑤⑦⑧    B. ①②③⑦    C. ②③⑤⑦    D. ④⑥⑦⑧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百戏之祖”的称号象征着昆曲在拥有三百来个剧种的中华戏曲版图内所拥有的崇高地位。其“盟主”之位的形成,往往可以追溯到一个独特的文化身份:昆曲几乎是所有剧种中唯一拥有雅文化传统的剧种,很受文人士大夫们的肯定和推崇。但这背后有一个看上去很怪异的现象:从事昆曲职业的艺人与伶人们,并没有改善千百年来形成的被丑化被侮辱的形象。作为昆曲文化真正的载体,他们虽然并没有在现实舞台上消失,但却在文化象征体系里缺失了。昆曲演员也和其他传统戏曲一样,其文化体系中有一个致命的缺陷:演出文化长期处于评价系统中最弱势最低级的一端。演出文化中所包含的许多内容如演员、剧场、观众、剧目往往成为政治力量威权打击的对象。不过大量的史料又向我们证明:历代统治者对于戏曲演出文化真实的态度往往是矛盾的——他们既打压又拉拢,既觉得卑俗低下又觉得兴味盎然。尤其到了明清时代,这种矛盾因为戏曲演出文化的高度发展而显得格外突出。

其实从元杂剧开始,文人们就在寻找着一种可以被主流文化接纳的参与戏曲文化的方式。文人解决这个文化史上的矛盾,关键之处在于他们从戏曲整体之中单独提升了“曲(包括词和乐)”的价值,并将其拔高,高于整体中其他一切元素之上。这个过程可以称为“曲的独立化”。到了明清,戏曲整体中两个最大的组成部分受到了国家体制完全不对等的待遇,有时候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待遇:一方面“曲”在被不断地雅化、美化、文人化;另一方面“剧”的内容在进一步丑化、俗化、受打击。打击与丑化主要有两点表现:一是国家威权的大规模删戏、禁戏;二是对艺人活动进行限制管制。国家政权频繁发布管制政令,反过来也让我们注意到问题的另一方面:昆曲中以演出为主体的“剧”,越禁越发展,甚至出现了一个“普及性”的现象,伴随着十八世纪昆曲普及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现象是,中国戏曲基本完成了它的程式化体系建设。“曲”与“剧”,它们本是同宗同源,却不能同呼吸共命运,一切肇始即是十八世纪昆曲内部的历史性分离。虽然从大的范畴看,它们还处于一个文化系统内,但各自的趋向造成了它们“平行发展”的命运。在各自发展成就的掩盖下,造成了昆曲事业整体的下行。进入新世纪,中国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遴选为第一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是否意味着昆曲作为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的回归已经开始?

(节选自《昆曲文化的结与解》,有删改)

1.下列对昆曲文化真正的载体在文化象征体系里缺失的原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演出文化长期处于评价系统中最弱势低级的一端。

B. 统治者对戏曲演出文化往往取“恩威并施”的矛盾态度。

C. 演员、观众、剧场、剧目往往成为政治力量威权打击的对象。

D. 从事昆曲职业的艺人和伶人们往往是被丑化被侮辱的形象。

2.下列关于“戏曲整体中两个最大的组成部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曲”“剧”之间保持一种“间离”。从元代开始,文人们就在寻找一种可以被主流文化接纳的方式。

B. 文人从戏曲整体之中,单独提升了“曲”的价值,将“曲”“独立化”,说明“曲”比“剧”更受欢迎。

C. 到了明清时期,国家威权之下采取的措施及对艺人活动的管制显示出“曲”“剧”完全不同的命运。

D. 十八世纪昆曲内部开始分离,虽然从大的范畴看,“曲”“剧”还处于一个文化系统内,却各自“平行发展”,不能同呼吸共命运。

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 正因为昆曲是所有剧种中唯一拥有雅文化传统的剧种,所以昆曲被称为中华戏曲的“盟主”。

B. 十八世纪昆曲发展有一个重要现象,就是伴随昆曲的普及化进程,“曲”“剧”各自发展而昆曲事业整体下行。

C. 虽然明清时期国家政权频繁发布管制政令,但昆剧却越禁越发展,甚至出现了“普及性”的现象。

D. 中国昆曲被评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说明昆曲作为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已经开始回归。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有关文学作品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国演义》中,周瑜用“假途灭虢”之计,骗刘备说愿代取西川以换荆州,实则是以取西川为名起兵欲取荆州。结果被诸葛亮识破,将计就计大败周瑜。周瑜大怒,箭疮复发,不久又接到了诸葛亮的一封来信,信中写明了周瑜的所有用心。周瑜被激昏过去,醒来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之后死去。周瑜死后孙权任命陆逊为都督,总领兵马。

B. 被称为“四大悲剧”的《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代表着莎士比亚的顶峰,其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复杂丰满、发人深省的艺术形象。

C. 除夕前一天的下午,在觉新的办公室里,觉新向觉民、觉慧诉说了自己身为长孙所承担的重任,以及自己为家族牺牲了个人幸福的痛苦。《家》

D. 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曹魏政权在曹丕死后,大权落入司马氏之手,最终司马炎篡魏,建立西晋。先灭东吴,后灭蜀汉,三分天下至此重归统一。(《三国演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