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19分) 谢庄字希逸,陈郡阳夏人,太常弘微子也。年七岁,能属文,通《...

文言文阅读(19分)

谢庄字希逸,陈郡阳夏人,太常弘微子也。年七岁,能属文,通《论语》。及长,韶令美容仪,太祖见而异之,谓尚书仆射殷景仁、领军将军刘湛曰:“蓝田出玉,岂虚也哉!”初为始兴王浚后军法曹行参军,又转随王诞后军谘议,并领记室。分左氏《经》《传》,随国立篇。制木方丈,图山川土地,各有分理,离之则州别郡殊,合之则宇内为一。元嘉二十七年,索虏寇彭城,虏遣尚书李孝伯来使,与镇军长史张畅共语,孝伯访问庄及王徽,其名声远布如此。二十九年,除太子中庶子。时南平王铄献赤鹦鹉,普诏群臣为赋。太子左卫率袁淑文冠当时,作赋毕,赍以示庄;庄赋亦竟,淑见而叹曰:“江东无我,卿当独秀。我若无卿,亦一时之杰也。”遂隐其赋。

上始践阼,欲宣弘风则,下节俭诏书。庄虑此制不行,又言曰:“诏云‘贵戚竞利,兴货廛肆者,悉皆禁制’。此实允惬民听。其中若有犯违,则应依制裁纠;若废法申恩,便为令有所屈。此处分伏愿深思,无缘明诏既下,而声实乖爽。臣愚谓大臣在禄位者,尤不宜与民争利,不审可得在此诏不?拔葵去织,实宜深弘。”

五年,又为侍中,领前军将军。于时世祖出行,夜还,敕开门。庄居守,以棨信或虚,执不奉旨,须墨诏乃开。上后因酒宴从容曰:“卿欲效郅君章邪?”对曰:“臣闻蒐巡有度,郊祀有节,盘于游田,著之前诫。陛下今蒙犯尘露,晨往宵归,容恐不逞之徒,妄生矫诈。臣是以伏须神笔,乃敢开门耳。”

 时北中郎将新安王子鸾有盛宠,欲令招引才望,乃使子鸾板庄为长史,府寻进号抚军,仍除长史、临淮太守。未拜,又除吴郡太守。庄多疾,不乐去京师,复除前职。泰始二年,卒,时年四十六,追赠右光禄大夫,常侍如故,谥曰宪子。所著文章四百余首,行于世。

                                                 (节选自《宋书·谢庄传》)

【注】①廛肆:市上堆放货物的店铺。②棨信:古代出入门禁、关口是所持的凭证。③板:板授,以板刻的形式委任下属官员。

1.对下面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索虏彭城               寇:侵犯    

B.作赋毕,以示庄         赍:送给

C.卿欲郅君章邪           效:模仿    

D.欲令招引才             望:盼望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谢庄恪尽职守的一组是(3分)

①蓝田出玉,岂虚也哉。    ②分左氏《经》《传》,随国立篇

③我若无卿,亦一时之杰也  ④庄虑此制不行,又言。

⑤执不奉旨,须墨诏乃开    ⑥乃使子鸾板庄为长史

A.②③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①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谢庄心灵手巧,曾制作一丈见方的木板,画出各地的山川地貌,各有条理脉络,将木板分离开来就是一个个各不相同的州郡,并在一起就是全天下的地图。

B.李孝伯做使臣时,曾向镇军长史张畅问起谢庄和王微的情况,说明谢庄在当时就已经声名远扬。

C.皇上即位之后颁布节俭诏书,谢庄深谋远虑,强调如果颁布诏书,就应该严格执行,不能施恩宽宥。

D.谢庄多病,不愿意前往京城就任,因此皇上又让他改任原来的官职,继续做吴郡太守。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愚谓大臣在禄位者,尤不宜与民争利,不审可得在此诏不?(5分)

译文:                                                                         

(2)庄居守,以棨信或虚,执不奉旨,须墨诏乃开。(5分)

译文:                                                                           

 

1.D 2.C 3.D 4. 我愚陋地认为,享有俸禄和地位的大臣,尤其不应该和百姓争夺财利,不清楚在诏令里有没有这样的说法? (2)谢庄留守京城,认为进出宫门的凭证或许是假的,坚持不遵从口头的命令,一定要有皇上的亲笔诏令才开城门。 【解析】 1.试题分析:望:声望,这里指有声望的士人。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①是太祖见到谢庄气质不凡、仪表俊美的赞叹之辞;③是袁淑看到谢庄所作的赋后对其文学才华的称赏;⑥是皇上让刘子鸾委任谢庄为长史。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3. 试题分析:谢庄多病,不乐意离开京城,因此又被授任为原来的官职,没有去担任吴郡太守。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1)试题分析:得分点:谓:认为。大臣在禄位者:定语后置,享有俸禄和地位的大臣。尤:尤其。审:清楚,明白。各1分。句意1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得分点:以:认为。或:或者,也许。执:执意,坚持。乃:才。各1分。句意1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谢庄字希逸,是陈郡阳夏人,是太常谢弘微的儿子。谢庄七岁时,就能写文章,通晓《论语》。到长大以后,气质美好,容颜仪表也很美,太祖见到他感到他非同寻常,对尚书仆射殷景仁、领军将军刘湛说:“蓝田能生出美玉,这哪里只是句空话啊!”谢庄最初做始兴王刘濬后军法曹行参军,又转随王刘诞任后军谘议,并兼任记室。谢庄还分析左氏《经》《传》,根据国别分立篇章。又制作方丈木板,画出各地山川地貌,各有条理脉络,分离开来就是一个个各不相同的州郡,并在一起就是全天下的地图。元嘉二十七年,索虏侵犯彭城,派他们的尚书李孝伯做使臣,与镇军长史张畅对话,李孝伯就曾问起谢庄和王微的情况,他的名声竟这样流布远方。元嘉二十九年,谢庄被拜为太子中庶子,当时南平王刘铄进献赤鹦鹉,皇上向全体朝臣下诏,要他们为鹦鹉作赋。太子左卫率袁淑文采在当代首屈一指,他的赋写成后,送去给谢庄看,谢庄的赋也已经写成,袁淑读了谢庄的赋感叹地说:“江东没有我,你将是一枝独秀。如果没有你,我也是一代人杰。”他于是把自己的赋收藏再也不拿出来了。 皇上刚刚登上帝位,想要弘扬风化,于是颁发诏书提倡节俭。谢庄担心这一诏令不能实施,又进言说:“诏令说‘贵戚追逐财利,建立店肆贩卖货物的现象,都应当禁止’。这样做实在符合百姓的要求。其中假如有违犯规定的,就应当按照法令予以制裁;假如不顾法令,施恩宽宥,那就使诏令有所改变。这种处置还希望皇上深思,不要因为英明的诏令已经颁布,而条文规定和执行的实际情况相背离。我愚陋地认为,享有俸禄和地位的大臣,尤其不应该和百姓争夺财利,不清楚在诏令里有没有这样的说法?古代循吏要家人拔除园葵、停止织布的义举,实在应当大大发扬。” 大明五年,谢庄又任侍中,兼任前军将军。那时候,有一次世祖出外巡行,夜晚回到京城,命令打开城门。谢庄留守京城,认为进出宫门的凭证或许是假的,坚持不遵从口头的命令,一定要有皇上的亲笔诏令才开城门。皇上后来在酒宴上随口讲起这件事时说:“你想仿效后汉的郅君章吗?”谢庄回答说:“我听说蒐猎巡狩有节制,郊天祀神有时令,不能耽溺于田猎玩乐,在前代圣王的训诫中有明确的记载。陛下现在冒着风寒,清晨外出,夜晚方归,恐怕或许有不逞之徒,有意矫诏欺诈,我因此恭敬地等待皇上的手令,才敢打开城门。” 当时北中郎将新安王刘子鸾很受皇上宠爱,皇上想让他招徕有才德声望的士人,于是就让刘子鸾委任谢庄为长史,新安王不久进号为抚军,谢庄仍被授官做长史、临淮太守。未到任,又被任命为吴郡太守。谢庄多病,不愿意离开京城,因此又被授任原来的官职。泰始二年,谢庄去世,死时四十六岁。被追赠为右光禄大夫,常侍之职不变,赠谥号为宪子。谢庄所写的著述共四百余篇,在世间流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文化一脉说家训

家训,是中国历史上的家长用于训诫、教育子弟后代的文字。它包括家诫、家规、家书、家范、家箴、家诰、遗训等形式。

家训的产生和发展源远流长,从周文王的《诏太子发》算起,成文的家训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历代的名人志士、文豪学者、文武大臣多以家训的形式训诫子弟、垂饬后代。这些家训有不少一直流传到今天,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很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有些家训收集了不少警世哲语,并将这些警世哲语加以编排、分类,读来朗朗上口,对今人也颇有警策意义。有些家训,如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除了教子、治家等内容外,还涉及音乐、风俗等内容,简直可以说是一部家教百科全书了。

一般来说,家训的内容包括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立志、气节、为政等几个方面,其中又以修身、处世、治家为最主要。

封建士大夫历来重视对子孙后代的人格教育,反映在家训中,就是勉子立志、劝子为学、教子修身的内容。教子为学方面的家训,关于学习方法和治学态度方面的论述所占比例极大,尤其在家书中,更是占绝大部分。其中如“志当存高远”、“有志者当勉学以就业”、“君子忧天下不忧个人”等,,足可让人奋发;“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正不可不守”、“清白之家,当以家声为要”等,又足可让守定气节,义不受辱;反映戒骄戒躁、反躬自省、节欲制怒、淡泊寡欲等思想的训诫之言也举不胜举。

因为是“家训”,所以“治家”在其中占主要地位是可以理解的,由于中国封建时代盛行宗法制度下的大家族,所以“治家”不仅仅是父慈子孝,耕读传家,而且包括了相当部分的有关宗族礼法、墓域祠堂、田产房屋、奴仆侍役等方面的规定。其中立家以勤俭为本的思想为主,中间还夹杂安贫乐道、耕读传家、教子当早、教子当严、齐家以和、忍让兴家、教子以正等思想,这些思想都是今天应该加以弘扬的。

已广为人知的家书,是家训的一种重要形式。家书往往随事而写,有感而发,尽管不很系统,但富有情感,词气真切。在家书中,有的直接点出了教子的主题,如西汉刘向的《诫子歆书》、三国诸葛亮的《诫子书》等。

与家诫的板起面孔的训诫相比,家书中那些娓娓道来的长者之言,更富于感染力,更能启发、教育和鼓舞下一代。如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彭端淑的“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左宗棠的“志患不立,尤患不坚”等,都是家书中的教育名言。这些名言,今天读来,仍使我们的心灵为之震撼。

                               (选自《华人时刊》,2011年第十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家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训分家诫、家规、家书、家范等多种形式,历史上家长用其对子弟后代进行训诫和教育。

B.家训的产生和发展历史悠久。有些家训一直流传至今,最早的家训是周文王的《诏太子发》。

C.有的家训除了教子、治家等内容外,还涉及音乐、风俗等内容,如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D.家训中“治家”这一内容占主要地位,其中安贫乐道、齐家以和等现在也应弘扬的思想在家训中都有所体现。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家训的内容主要是修身、治家、处世,而家训中关于学习方法和治学态度方面的论述占绝大部分。

B.“治家”不仅仅倡导父慈子孝,耕读传家,还起到了强化封建社会宗法制度的作用。

C.古代家书富有情感而又词气真切,那些娓娓道来的长者之言比板起面孔的训诫更富于感染力,更能启发、教育和鼓舞下一代。

D.古代家书中不乏教育名言,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充分表现出诸葛亮对求学者的教诲与期望。这些名言今天读来仍使我们受到鼓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的名人志士多用家训训诫子弟,这些家训既教育鼓舞了子孙,又为今人留下了一笔很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B.家书中那些含有让人奋发、守定气节、戒骄戒躁、淡泊寡欲等思想的训诫之言举不胜举,这和封建士大夫重视对子孙后代的人格教育有很大关系。

C.封建士大夫注重“勉子立志、劝子为学、教子修身”,尤其注重“劝子为学”,也留下不少这方面的名言警句。

D.对于家训中有关宗族礼法、墓域祠堂、田产房屋、奴仆侍役等方面的规定,今人需要辩证地看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有人说:真正成功的人,本质上流着叛逆的血,摆脱一切限制。

也有人说:一支笔,可以画,可以写,但必须让一只手握住。

对上述说法,你有何感悟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①必须符合文体要求;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6分)

“亲,被通缉的逃犯们,徐汇公安‘清网行动’大优惠开始啦!亲,现在拨打24小时客服热线021-64860697或110,就可预订‘包运输、包食宿、包就医’优惠套餐……”日前,上海徐汇警方微博发布的一则《通缉令》在网上被疯传,这则“通缉令”因为使用淘宝体说话方式,被称为“淘宝体通缉令”。随后,烟台警方、福州警方等也相继通过微博发布类似通缉令。

对于这种“淘宝体通缉令”,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00字左右。)

答:                                                                

 

查看答案

把下面这段文字改写成三个短句。要求:文意明白,内容不能删减,原意不能改动。(3分)

3月6日国家税务总局某官员基于个税起征点提高到3000元已让纳税人的人数减少三分之二的事实对全国政协会议代表们继续提高个税起征点的呼吁表示不可能。

(1)                                                              

(2)                                                               

(3)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4分)

教育部2013年2月27日发布的《2012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显示,从2007年到2011年,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5年超过95%以上。    ①    ,与持续走高的就业率相反,中职教育在社会上并不受“待见”。高就业率与低社会认可度所形成的巨大反差,长期以来    ②    (zǔ ài)着中职教育的发展。

1.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改正。(2分)

改为:                                                             

2.请在文中第①处补出恰当的关联词语。(1分)              

3.请在文中第②处根据拼音填写正确的词语。(1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