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请以“这世界需要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

请以“这世界需要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体特征鲜明

 

略 【解析】 试题分析: 首先,要明确题目中重要语素“世界”和“你”的内涵。 “这个世界需要你”这个题目看似很空,但内涵较深,需仔细揣摩。 “古往今来曰世,上下四方曰界”。“这个世界”是全部时间与空间的总称,但现在世界偏指人类所生活居住的空间;“你”,是关键语素,快速选择“你”是写好本题的前提。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信念。 其次,要分析把握好题目中的要素和要素之间的关系。 很显然这个题目讲的是“这个世界”和“我”的关系。要深入思考这样几个问题:“这是个什么样的世界?”“这个世界为什么需要你?这世界需要什么样的你”那么需要我们做什么呢?否则,容易出现堆砌材料、泛泛而谈、感情苍白的毛病。 要写好这个题目,可实写可虚写,最好要虚实结合。 可在“有形”或“无形”中选定一个记叙、议论或抒情的对象。“有形”的对象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人或物,“你”可指我们大家,特别是青年学子,当然也可以是影响历史的人物或是感动世界感动中国的现代人物,甚至是平凡的农民工和不屈不挠的草根一族;实写一个人一定要概括出这些人物内心和思想里的那些优秀气质和品格。如:他们敢于承担责任为社会和国家无畏奉献的勇气,为国家民族利益和真理殒身不恤、面对困难不低头的的精神,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富贵不移的美德,慈祥仁爱、宽容淡定的胸襟,以及超凡脱俗、傲然兀立的张扬个性等等。感受、接纳并且学习这些优秀的品质,这是我们重建心灵,美化世界的一种美好途径。如虚写,“无形”的对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属于指精神层面的东西,一般是真、善、美的化身,如“爱”、“节俭”“创新思想”“诚信”“正义”“志节”“坚强”“诚信”“责任”“乐观”,当然也可以是“微笑、和谐、友善、低碳生活”等等。最好要虚实结合,虚因实而更见其抽象,能启发读者用想象的驰骋而获得更高的艺术美的感受。 在文体选择上,写成议论性或抒情性散文等比较合适,当然,写成记叙文或书信体也可;但须文体要规范、鲜明。慎选所谓的“创新文体”。 写作角度: 1、每个人都独一无二,这个世界需要你。这个世界需要你,你很重要,每个人都是不可复制的个体,每个人都可以对世界有影响,有贡献。这个世界需要你,每个生命都需珍惜! 2、世界需要创新型那种人才!从有了人类文明的那一天,我们就一直在进行创造。创造让我们远离了饥饿,奔向了小康。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环境恶化的世界面前更加需要你的创造。因为每个人的创造,我们的的国家才能向前发展,世界才能不断进步。 3、世界需要和谐。和谐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支撑,相互提携。它是一笔无形的资产,是上帝分配给人类的一份厚礼,是一种足以改天换地的伟大力量。你有一根针,我拿一块布,各尽所能,我们就能给这个世界缝制一片湛蓝;你是一把锄,我是一杆枪,各自献出自己的一分看起来都不起眼的力量,我们就能为共和国打造出一个灿烂的未来;你是一滴水,我是一颗露珠,我们汇聚到一起,这世界就又多了一片辽阔的太平洋;你有一颗爱心,我有一颗感恩的心;你帮助了我,我就用我那感恩的心去回报社会,回报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这世界需要你,需要我。我们是随时都给别人让座,顺手捡起地上垃圾的中学生。简单的一个微笑是彼此心的连接,是对自己行为的一种肯定。小事虽小,贵在坚持。这世界因为有你有我,多了一份和谐。 4、现在的我们这个世界,丰富多彩,但也充满许多不足和无奈。它需要诚信作为基石,需要法律作为准绳,需要责任作为道义,需要乐观作为态度,需要……这个世界需要你,正义、良知,奉献与爱温暖这个世界。 5、世界需要爱。《同心曲》是这样唱:“星星在等待你,月亮在陪伴你,太阳每天迎接你,这世界需要你。只要那火热的旋律在风雨中响起,人间处处皆春意,生活微笑着继续……” 考点: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与应用的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①②题。(7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计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

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计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

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每空不超过5个字

孔子韩非子

②请简要分析两种为政观的提出原因。

 

查看答案

将以下5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她穿着很旧的棉袄,破布鞋,显得很寒伧。②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学生来度日。③回到家乡之后,又受着轻视、排斥、欺侮,很窘迫,几乎无地自容。④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乘了公交车进城了。⑤说起自己的经历来,她说她后来没有经费,不能再读书,便回来了。

A.③⑤①②④       B.①②⑤④③        C.⑤②①④③        D.①⑤③②④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诚信教育已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迫在眉睫,它不仅体现了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

B.李局长在新学期工作动员会上特别强调,思想政治课要改革,要结合实际,讲求实效,应该把政治常识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结合起来。

C.最近一些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价格上涨较快,部分地区和行业出现了经营者串通涨价、哄抬价格和变相提价,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D.经典是什么?经典作品就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A.雅典奥运会上,美国选手埃蒙斯射出最后一枪时歪打正着,击中别人的靶子。今年北京奥运会上,埃蒙斯的最后一枪又大失水准,仅4.4环再次断送金牌。

B.战士小李去年探亲期间,曾和乡亲们一同英勇抗击桑美台风,但回部队后他一直没说,直到家乡给部队寄来感谢信,这才东窗事发,受到表彰。

C.我们的某些规章制度还不很健全,有的“聪明人”便打起了擦边球,以此谋取私利。

D.你刚大学毕业,进公司才三个月就被提升为部门主管。虽然机会难得,但你最好还是敬谢不敏,先在基层锻炼几年再说。

 

查看答案

“长江女神”芳踪已逝

[文]ShA.iOster[编译]华宝

一位瑞士富豪的后裔和一群科学家想要拯救生活在中国长江水域的白鳍豚。然而,没人知道这种动物是否还存在。上个月,瑞士人奥古斯特?弗鲁格率领一支由中国、日本、瑞士及美国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开始搜寻白鳍豚的下落。白鳍豚是一种生性害羞、视力极差的淡水哺乳动物,数百年来在中国传说中一直被誉为“长江女神”。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科学家们就曾估计,当时长江里仅剩约200头白鳍豚,在长江水道的货船和渔船的夹缝中苦苦生存。而到1997年人们最后一次亲眼看见白鳍豚时,科学家们再次估计,这种身长6英尺左右的动物最多只剩下17头了。中国的白鳍豚也已被逼到了绝境。

“这样的大型哺乳动物从我们眼皮底下消失可不是件小事。”来自美国的生态学家鲍勃?皮特曼一边用望远镜搜寻远处的水域一边如此说道。

白鳍豚的境遇凸现了中国为其经济的急速发展所付出的昂贵代价,伴随经济高速发展的是空气和水域的严重污染。白鳍豚这种长吻似剑、具有神奇声呐系统因而能在浑浊江水中自由穿行的大型水生哺乳动物,由于缺乏政府的有力保护和国际社会的足够关注,眼下看来已经沦入万劫不复之境了。

为了这次活动,弗鲁格召聚了一批来自东西方的科学家,其中包括中国知名的白鳍豚保护专家王丁,还有美国商务部属下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海洋生态学家皮特曼。“白鳍豚是一种美丽的动物,位列食物链的顶端,并且亲近人类。如果长江无法养育白鳍豚,那里也就不适合人类生活了。”王丁望着沿江不断排出污染废物的工厂说。

关于白鳍豚的最早记载要追溯到两千年前,后来,这种神奇的动物不知不觉进入了爱情故事,摇身一变成为美人鱼一样的美丽女子的化身。因此渔人都将它称做“长江女神”。瑞士科学家乔吉奥?皮利里于上世纪70年代晚期来到中国开始对白鳍豚有所了解。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白鳍豚的数量急剧下降。它们喜欢栖息的沙洲没有了,河道也被炸毁了。白鳍豚和渔民争食,经常陷入渔民捕鱼的渔网,船只的马达声也令它们茫然。

1978年,中国政府决定成立科研小组,专门研究这一濒危物种,这个组织目前的主管人就是王丁。王丁在中国被称为“白鳍豚先生”,他是从1980年开始喜欢上这种动物的。当时,渔民把一头受重伤的白鳍豚送到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交由他照料。王丁和他的同事把这头名为“淇淇”的白鳍豚放养在一个鱼塘里,帮它敷用一种传统中药药膏,逐渐使它恢复了健康。弗鲁格见到王丁后被他对事业的热忱深深感染。白鳍豚的处境岌岌可危,弗鲁格认为人们为拯救这种濒绝动物所做的努力还远远不够。他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是中外科学家在如何保护白鳍豚的问题上意见不一致。

时光流逝。到2004年,渔民们几乎已经见不到白鳍豚了。弗鲁格开始组织中外科学家搜寻它们的下落。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研究人员将轮流搜索江面寻找白鳍豚的踪影。如果能发现10头以上白鳍豚,他们将讨论下一步的行动计划。但是目前看来希望渺茫。船上的大多数科学家担心他们一头也看不见。

多年来,皮特曼一直在全世界的江河湖海里搜寻珍稀的鲸类物种。他说,这次行程将是最艰难的一次。“预想中的几乎灭绝的现状使得发现白鳍豚的几率变得微乎其微。我之所以来是要向它们致以最后的敬意。”

(选自美国《华尔街日报》,获普利策奖,有删改)

1.下列对新闻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新闻标题采用疑问句形式,深深地透露着对“长江女神”生存现状的担忧,同时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将白鳍豚喻为“长江女神”,表明了人类对白鳍豚的喜爱,但是又是人类将白鳍豚逼上了绝境这表明了人类的虚伪残酷。

C.文章中关于白鳍豚的传说,属于新闻中的插叙部分,它提供一种背景材料让读者在品味神奇动物的美的故事时,感叹当前白鳍豚的严酷的生存现状。

D.造成白鳍豚处境岌岌可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关键原因是中外科学家在如何保护白鳍豚的问题上意见不一致。

E.本文虽以白鳍豚为新闻报道对象,但却从中揭示出中国经济发展给环境造成的破坏问题,可谓小中见大。

2.文章第一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请简析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3.文章引用了东西方多国科学家对“拯救白鳍豚”的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4.西方媒体一直有重视负面报道的传统。作为负有盛誉的普利策奖更形成了鼓励“曝光”“揭丑”等题材的调查性报道的传统。新闻报道中“曝光”“揭丑”是否应该鼓励,请结合文本,谈一谈你的看法。(8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