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3)而不坠,则失者锱铢...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3)而不坠,则失者锱铢(4);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5)株拘(6);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

【注释】

(1)痀偻:驼背。

(2)蜩:蝉。承蜩:用竿子粘蝉。

(3) 累丸二:在竿头累迭起两个丸子(为捕蝉做准备)。

(4)则失者锱铢:那么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

(5)厥:竖。(6)株拘:树根盘错处,此句的意思是:我立定身子,犹如竖立在地面的断木。

1.写出下列加线字在文中的含义(3分)

(1)犹掇之(   )(   )(2)孔子谓弟子(   )

2.翻译句子。(4分)

(1)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

(2)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                                                     

3.拓展(4分)

(1)下列哪一句名言最符合文中孔子的说法,请指出并说明理由(1分)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②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③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

④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淮南子)

(2)请结合本文所阐发的道理,谈谈你的体会。(3分)

                                                                             

                               

 

1.犹:好像   掇:拾取   顾:回头看 2.(1)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为什么不能成功呢! (2)运用心志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恐怕说的就是这位驼背的老人吧! 3.(1) ②意在表明学习必须坚持、专一,即“用志不分,凝于神”。(神思高度凝聚,  思想专一) (2)可围绕学习生活谈体会,有真情实感,忌空谈。 【解析】 试题分析: 1.犹掇,是两个词。犹,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好像;掇,后有宾语“之”,动词,拾取。顾,动词,回头看。 2.首先要注意这两个句子中的固定结构的译法:何为,为何,为什么;其……之谓,恐怕说的就是……吧。其次是这两个句子中的关键词:易,改变;得,获得,成功;丈人,老人。 3.孔子的观点就是要“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也就是说,运用心志不分散,高度凝聚精神。②意在表明学习必须坚持、专一,所以与孔子观点相一致。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文化的理解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相应的题目。(9分)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3分)

                                                     

(2)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3分)

                                                     

2.全文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政治态度?(3分)

                                                                            

 

查看答案

孟子①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①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②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③,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两段文字分别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第1、5章)

孟轲,驺(zōu)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驺子之属。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注] ①莫强:没有比它更强的。②比:替,为;一:全,都;洒:洗刷③耨:nòu,锄草。易耨:及时除草。易,疾,速,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夺不餍:满足。

B.壮者以暇日修其孝忠信悌:孝敬父母。

C.天下方于合从连衡务:努力从事。

D.退而与万章之徒《诗》、《书》序:依次序整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亦将有以利吾国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

B.①夫谁王敌②备他盗出入非常也

C.①南辱楚②得复见将军

D.①而孟轲述唐、虞、三代之德②而陋者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下列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部属于孟子的仁政主张的一项是(     )

①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②王亦曰仁义而已矣

③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④故曰:“仁者无敌。”

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     ⑥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反对追求“利”,他认为人们之所以抛弃父母,弑杀君王,正是因为互相争夺利益,而“仁义”则是解决这些弊端的根本。

B.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C.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和这些统治阶级是合不来的的,因此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

D.孟子对孔子的学说不但有所继承,而且在此基础上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选文第一、二段所体现的即是这种思想主张。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与例句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欲洁其身

A.填然鼓之                             B.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C.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D.饭蔬食,饮水

 

查看答案

选出全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鼓瑟希,铿尔莫春者,春服既成

B.诲女知之乎举直错诸枉

C.知之为知之绘事后素

D.唯求则非邦也与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查看答案

选出下列各句加线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 (   )

A.吾(赞同)点也造次(慌忙、仓促)必于是

B.(克服)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赞许)仁焉

C.仰之(更加)高抑为之不(厌恶)

D.思而不学则(危险)不(愤怒)不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