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活着的伤疤 牛汉 从口外草地回来的人,身上多半带着大大小小深深浅浅的伤疤。如果伤...

活着的伤疤

牛汉

从口外草地回来的人,身上多半带着大大小小深深浅浅的伤疤。如果伤在手上脸上,谁都看得见,而有些伤是很难看得见的;首先,他就不愿让谁看见,而有些伤,即使让你看,你也看不见。这些伤,痛在骨头里,只能从他们艰难的步态(并非由于衰老,他们大都不过三十几岁的人)和深重的哮喘声中,猜想到他们曾经遭受过难以想象的磨难和病痛,小灾小病难不倒他们。

秃手伯失去双手,一目了然,他无法瞒过谁,但是他那满胸脯的伤,却从来不让人看。

我也只见过一回。

有一年夏天,他一人在河里洗身子,我悄悄地游到他身边,想帮他擦擦后背,才第一次窥见他胸脯的伤疤(只听说狼差点把他的胸脯撕开)。不见则已,一见真把我吓得目瞪口呆。这哪里是伤疤?我心想,他回来已有两三年,再早的伤也早该结疤,但现在看见的是血淋淋的一个胸脯。我觉得血还不住地在流,映着夕阳的光辉。秃手伯的满胸脯伤疤,像多年之后我见到的红珊瑚,从形象到颜色,都十分相像。

我惊奇地对秃手伯说:“伤口还在流血,可不能见水!”

秃手伯很平静地说:“不碍事,早已不见血了,这叫红疤。很不吉利。”

秃手伯用“手”抚摩着自己多难的胸口,叹了口气,说:“红疤,就是说这伤还没有死。”

“还没死?”伤还有不死的,我还是第一次听说。

“是的。没有死,伤还活着。天阴下雨时它不让我安生,整个心口还像那只狼在咬我撕我。”

我禁不住想去摸摸秃手伯痛苦的血红的胸脯,他没有阻拦我。我不敢用手摸,生怕血冒了出来。

“愿意摸就摸摸,不碍事。”

“疼吗?”

“不疼。”

是的。伤疤显然没有死。我觉得它还在折磨他,哪有不疼的伤?尤其这红疤,还活着的伤疤,更不能轻信它。

几乎没有摸到一点光滑的好皮肤,蚯蚓似的隆起的密密的伤疤,仿佛在蠕动着,它们比好皮肤还要硬得多。

一条条隆起的弯曲的伤疤里,似乎都生出了自己的筋骨,自己的血管,自己的神经,自己的记忆,难怪它不死!

几十年过后,我才知道伤疤也是一种生命。看得见的伤疤,有许多一直活着,看不见的伤疤,有的也一直不死。

记得过了好多天,我问秃手伯:“你胸脯上的那些伤疤为什么不愿意让人看见?”

他皱着眉头说:“伤疤千万不能露给别人看,不能让人为自己承担痛苦,更不愿让谁可怜。”

以后我再不向他提伤疤的事。我跟他常常一起吼唱西口调。

…………

有关伤疤的道理,半个多世纪之前,秃手伯就对我讲过,当时我并不理解。直到我的身上心灵上,带上了许多伤疤,也很大,也很深,而且有的到我死后,可能仍然活着不死,我才真正地悟知了伤疤这个活东西。

(选自《小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的情节比较简单,仅简单地交代了秃手伯是被狼咬伤的,却以人物间的对话突出了秃手伯的“坚强和倔强”性格,不被伤痛所击倒,不愿让人为自己承担痛苦,更不愿让谁可怜,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立体感强的硬汉形象。

B.“秃手伯的满胸脯伤疤,像多年之后我见到的红珊瑚,从形象到颜色,都十分相像”和“几乎没有摸到一点光滑的好皮肤,蚯蚓似的隆起的密密的伤疤,仿佛在蠕动着,它们比好皮肤还要硬得多”都运用了细节描写和比喻的修辞格,细致地描绘了秃手伯胸脯上的伤疤,突出其色泽之红,形状之怪,面积之大,质地之硬,从而说明他所遭受的痛苦之深重。

C.作者曾说:“所有的伤疤下面,都有深深的根啊。”这篇小说似乎在昭示曾经的劫难;似乎在提醒拥有的幸福,似乎在展演一种坚忍的精神,似乎在告诫未来不再重蹈覆辙……

D.这篇小说主要运用了描写、记叙、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写了“看得见的伤疤”,“看不见的伤疤”与“活着的伤疤”,并且把小说描写的重点放在了“活着的伤疤”上。

E.伤疤的根究竟在哪里?本文作者通过对秃手伯的非常传神的描写,引领我们一起来思考关于生命的隐忍与刚毅,思考怎样做一个好人和坚毅的人,并且在人生路上怎样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

2.“看得见的伤疤,有许多一直活着,看不见的伤疤,有的也一直不死”,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6分)

3.“伤疤”是肉体创伤愈合后留下的印记,为什么说是“活着的伤疤”呢?请分析本文题目的作用。(6分)

4.有人认为小说结尾段多余,应删去。你觉得是否该删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分)

 

1.选A得3分,选C得2分,选B得1分。选DE不给分 2.“看得见的伤疤,有许多一直活着”,这是说那些“看得见的伤疤”,常常可以勾起人们对往昔伤痛的回忆,所以说“有许多一直活着”;(3分)“看不见的伤疤,有的也一直不死”,这是说那些刻意隐蔽和掩饰的肉体的伤疤以及那些精神上的伤疤,深深地植根于人的记忆深处,无法忘却,难以磨灭,所以说“有的也一直不死”。(3分)(意思对即可) 3.①以“活着的伤疤”为题,简洁凝练,表意丰富,用“活着的”这一形容词短语修饰“伤疤”这个名词中心语,搭配新奇,耐人寻味,有悬念感;(2分)②以“活着的伤疤”为题,起到了线索作用,它贯穿全文。小说开头由“口外草地回来的人”的伤疤写起,写到秃手伯隐秘的满胸脯的红伤疤,突出其“不死”的内涵,结尾又写到“我”的身心上的伤疤,逐层递进,文意不断丰富深厚;(2分)③以“活着的伤疤”为题,揭示了小说叙述描写的主要内容,小说用了大量篇幅写秃手伯秘不示人的满胸脯的红伤疤,突出其命运的坎坷艰辛,性格之隐忍坚毅。(2分) 4.结尾一段不可以删去。结尾一段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简要议论“我”半个世纪来对“有关伤疤的道理”的理解过程,以前,“我”对秃手伯的讲法不理解;(2分)而在“我”历经身体与心灵的痛苦折磨,留下许多很大很深的伤疤之后,才真正感悟到伤疤活着不死,时时提醒“我”重温曾经的苦痛的道理。(2分)这些议论深化了中心,升华了主题,(2分)由他人(“秃手伯”)的痛苦写到自己的身体与心灵的创伤,表达了铭记、承担历史苦痛的坦然,也潜藏着热爱生命的执著和对美好未来的期冀,丰富了文章的内涵。(2分)(如果认为应该删去,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选A得3分,选C得2分,选B得1分。选DE不给分(D这篇小说主要运用了描写、记叙的表达方式;E“并且在人生路上怎样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在原文中没有依据) 2.对于此类题,同学们要既得“意”而又不忘“形”,因为关键性文句的内涵既是深层次的又是丰富多义的甚至是含蓄隐晦的。因此,关键性文句多富有潜在义、引申义、双关义、象征义和多重义等,做题时要参照主要段落或者全文的整体意旨来考虑,在文意文旨的大语境中来探求核心文句的内涵,解题时才能披文入理,析文入情,瞻前顾后的根据其语段的“形”,深入领悟其语句段的“意”。 3.作用题是现代文阅读中的重头戏,经常会考到,一般这种题要从两方面去回答,一个是内容,一个是结构,二者缺一不可。 4.本题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一种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现代文的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尔卜尔筮,        。以尔车来,         。(《诗经·氓》)

2.          ,未云何龙?复道行空,         ?(杜牧《阿房宫赋》)

3.                     ,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诸葛亮《前出师表》)

 

查看答案

暮泊鼠山闻明朝有石塘之险

杨万里

下水船逢上水船,夕阳仍更涩沙滩。

雁来野鸭却惊起,我与舟人俱仰看。

回望雪边山已远,如何篷底暮犹寒?

今宵莫说明朝路,万石堆心一急湍。

1.“夕阳仍更涩沙滩”中“涩”字用得好,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此字的妙处。(5分)

2.诗题中说有“石塘之险”,请就尾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险”的?作者对待“险”有怎样的态度?(6分)

 

查看答案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

威王八年,楚大发兵加齐。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驷。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岂有说乎?”髡曰:“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旁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而祝曰:‘瓯窭满篝,污邪满车;五谷蕃熟,穰穰满家。’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镒白璧十双,车马百驷。髡辞而行,至赵,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闻之,夜引兵而去。

齐王使淳于髡献鹄于楚。出邑门,道飞其鹄,徒揭空笼,造诈成辞,往见楚王曰:“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去我飞亡。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鹄,毛物,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欲赴它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楚王曰:“善,齐王有信士若此哉!”厚赐之,财倍鹄在也。

优旃者,秦倡,侏儒也。善为笑言,然合于大道。秦始皇时,置酒而天雨,陛楯者皆沾寒。优旃见而哀之,谓之曰:“汝欲休乎?”陛楯者皆曰:“幸甚。”优旃曰:“我即呼汝,汝疾应曰诺。”居有顷,殿上上寿呼万岁。优旃临槛大呼曰:“陛楯郎!”郎曰:“诺。”优旃曰:“汝虽长,何益,幸雨立。我虽短也,幸休居。”于是始皇使陛楯者得半相代。

始皇尝议欲大苑囿,东至函谷关,西至雍、陈仓。优旃曰:“善。多纵禽兽于其中,寇从东方来,令麋鹿触之足矣。”始皇以故辍止。

二世立,又欲漆其城。优旃曰:“善。主上虽无言,臣固将请之。漆城虽于百姓愁费,然佳哉!漆城荡荡,寇来不能上。即欲就之,易为漆耳,顾难为荫室。”于是二世笑之,以其故止。

太史公曰:淳于髡仰天大笑,齐威王横行。优旃临槛疾呼,陛楯得以半更。岂不亦伟哉!

(选自《滑稽列传》,有删改)

1.下列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赍金百斤,车马十駟赍:赠送

B.徒揭空笼,造诈成辞揭:举着

C.我即呼汝,汝疾应曰诺即:如果

D.置酒而天雨,陛楯者皆沾寒陛:台阶

2.下列各项直接表现淳于髡和优旃 “滑稽多辩”的一组是:( )

①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     ②徒揭空笼,造诈成辞

③欲赴它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④汝虽长,何益,幸雨立。我虽短也,幸休居。⑤我即呼汝,汝疾应曰诺。      ⑥即欲就之,易为漆耳,顾难为荫室。

A.③④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①②⑥

3.根据选文,下列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滑稽列传》,是《史记》中专为滑稽人物所作的传。滑稽,指语言流利,善于用反语,辩解敏捷,没有阻难。我们学过的《西门豹治邺》就选自此传。

B.本文记叙淳于髡用隐语向齐王进谏,让齐威王增加给予赵的礼物,求得援兵击退楚国,充分表现出他的机智和才华。

C.淳于髡和优旃虽然出身微贱,但却机智聪敏,能言多辩,善于缘理设喻,察情取譬,借事托讽,司马迁满怀感慨地歌颂了他们:“岂不亦伟哉!”

D.淳于髡、优旃二人虽然都以善谏为长,但是二人语言风格并不相同:淳于髡之言,人主听之可能皱眉而从;优旃之言,人主闻之可能是大笑不止而心嘉许之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汝虽长,何益,幸雨立。我虽短也,幸休居。(5分)

(2)淳于髡仰天大笑,齐威王横行。优旃临槛疾呼,陛楯得以半更。(5分)

 

查看答案

谁淘汰了胡雪岩

台湾作家高阳在小说《红顶商人》中,把胡雪岩的克星锁定为盛宣怀。该书把盛宣怀描述为一个“冷血杀手”,盛每次出手,都能让胡惊出一身冷汗,最后还令胡搭上了身家性命。

诚然,在晚清红顶商人排行榜上,盛宣怀与胡雪岩不相上下,他们之所以成为“冤家”,不仅是因为同行,更因为所走的“线路”不同——胡雪岩走的是湘系左宗棠的路线,盛宣怀走的是李鸿章淮系路线。利益与路线的博弈,导致盛宣怀与胡雪岩这对冤家积怨越来越深,决战时刻终于在盛宣怀刻意、胡雪岩不经意间发生。

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盛宣怀采用“窃听、掺沙子、挖墙脚”这三招,对对手胡雪岩发起暗战总攻。

窃听即盛宣怀通过电报掌握了胡雪岩的商业秘密情报。知道胡雪岩要高价尽收国内生丝、企图垄断丝业的动向。掺沙子指盛宣怀一边收购生丝向胡雪岩的客户出售,一边联络各地商人和洋行买办偏偏不买胡雪岩的生丝,致使胡雪岩的生丝库存日多,资金日紧,苦不堪言。挖墙脚即挖断资金链,拖死胡雪岩。胡雪岩80万两借款正好到了还款期限,外国银行向胡雪岩要钱。本来这笔钱是胡雪岩为左宗棠代筹的军饷,应由各省协饷来补偿给胡雪岩。但盛宣怀找到上海道台邵友濂,打着李鸿章的大旗,指使上海缓发这笔协饷,然后又让人四处放风,说胡雪岩银行倒闭在即,造成挤兑风波。

盛宣怀的“三板斧”,让胡雪岩防不胜防,四面楚歌的胡雪岩穷途末路,即便卖房产清仓,但最后还是没挨过挤兑风潮。银行门槛被踩破了,门框被挤歪了,无力回天的胡雪岩终于破产。

胡雪岩的克星,看似是另一个利益集团的对手盛宣怀,然而,事情真的如此简单吗?不要忽视整个事件中还有另一个人——朝廷……

成也官场,败也官场。晚清著名官商胡雪岩的主战场,始终不在“商场”,而在“官场”。胡雪岩的命运始终不掌握在自己手里,他的所谓传奇,只不过是寻租权力而后又被权力吞噬而己的一场电视连续剧。

胡雪岩的商才最突出的表现是“整合能力”,他整合官场、商场、黑道各种势力,同大小官员与漕江帮派打成一片,一度手眼通天。

不过,胡雪岩的天就是左宗棠,而这位时任两江总督的左帅,虽然威风八面,但毕竟不是最高的那片天,比起朝廷来,他仍为一小巫,而“大巫”不保,小巫又奈之若何呢?

胡雪岩的倒掉,看似湘淮两派斗争的结果,胡雪岩看似李鸿章“排左先排胡,倒左先倒胡”策略的牺牲者,实则是朝廷早就垂涎的一块肥肉。

尽管晚清通商对外开放,但统治者的本质没有改变。他们依然是地主主宰“末业”的“打劫”态度,区区一个胡雪岩,即便有个地方大员照顾,也注定蹦跶不了多久。

慈禧太后下令革职查抄,严追治罪——从清廷对胡雪岩的最后处置不难看出,他们对彼时这位最大商人是不保的。

巨商如猪,养肥了注定是要宰的。官商也是商,本质为商人的胡雪岩注定是要被洗劫的,这主要由封建王朝的统治哲学所决定。

1.下列有关胡雪岩失败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盛宣怀实施“三板斧”的策略,令胡雪岩防不胜防,是其最终陷于四面楚歌、无力回天的境地,终至破产的重要原因。

B.“排左先排胡,倒左先倒胡”,胡雪岩依附左宗棠,仰赖官场势力庇护才得以生意红火;然而他的失败,与湘淮两派的斗争脱不了干系。

C.胡雪岩库存的生丝卖不出去,资金周转出现问题,自己的银行又抽调不出钱返还外国银行的钱款,这也是他失败的一个原因。

D.巨商如猪,养肥了注定是要宰的。官商也是商,本质为商人的胡雪岩实力不断扩大,危及到李鸿章的利益,势必要被淘汰出局,这是由封建王朝的统治哲学所决定。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雪岩介入了淮湘两派的斗争,就注定他已经从生意竞争转入了政治斗争。而生意竞争和政治斗争又是两回事,生意竞争无非是你赚我赔,而政治斗争则是你死我活,所以说他的命运已经不是自己掌控的了。

B.胡雪岩虽然挤进官场,勾结上朝廷大员的时间并不长,但是他书写了自己的人生“传奇”。

C.清朝政府是不会任由胡雪岩实力无限膨胀的,从清廷对胡雪岩最后的处置态度不难看出,他的悲剧是必然的。

D.胡雪岩的发迹史,是对那个特殊时代“官商一体”的腐败制度的最好诠释,胡雪岩商界的“红顶”传奇,不过是一部官商勾结的丑剧。

3.联系全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胡雪岩与盛宣怀是同行,加之二人在政治上所走的“线路”不同,导致积怨越来越深,所以双方的决战在不经意间爆发了。

B.盛宣怀以胡雪岩为帮左宗棠筹饷而向外国银行借款为突破口,打着李鸿章的旗号,一方面煽动外国银行向胡雪岩催讨借款,一方面暗中阻止上海道台拨款归还胡雪岩,以此切断胡的资金链。

C.胡雪岩整合官场、商场、黑道各种势力,同大小官员与漕江帮派打成一片,这是他商才最突出的表现,也是他最成功的一面。

D.当统治者还是强加在百姓头上的征服者、压迫者的时候,他们以国家为自家私产,作为被统治者胡雪岩,永远摆脱不了被打劫的命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据说,在东南沿海一带,渔民在捕到螃蟹后,将螃蟹放进一个上小肚大的竹篓里面,第一只螃蟹放进去时,渔夫就用重物将口封住,当第二只、第三只放进去后,渔夫就不再盖重物了,因为,第一只即将爬出篓口的螃蟹,会被第二只、第三只螃蟹拉到篓底。如此下去,即使篓口没有盖盖子,但也没有一只蟹能够爬出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