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尊奉

B.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妻子:指男子的配偶,即夫人。

C.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从事:任职

D.往往阳狂垢污阳:佯,假装

2.一下各组句子中,全部直接表明方山子的“异”的一组是(3分)

①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④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

⑤逐而射之,不获     

⑥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他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他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

B.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方山子。他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已是四壁萧条。

C.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年还是九年前,作者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

D.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按例应有官做,而且可以高官荣名,他却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做出舍弃富贵,甘守清贫的选择对于通俗意义上的人已经不容易,而能在清贫中活得怡然自乐,活得洒脱满足则更加难能可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2)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1.B 2.A 3.C 4.(1)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2)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解析】 试题分析: 1.B(妻子,两个单音节词,妻子儿女) 2.A(③间接写 ④泛说光州黄州一带的“异人” ⑤随从所为) 3.C(“前十有九年”,十九年前) 4.(1)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三个短句一句一分,译出大意2分。(2)这个句子中译出大意给2分;“著”译为戴、“遗像”译为遗留下来的样子、“谓之”译为称之为,每译对一处给1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和唐诗宋词一样,元代也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小令。小令也叫“叶儿”是元散曲中的一种,即单支的曲子。由于它诞生于民间,较之以往的诗词,形式更为灵活,文字更为通俗。在内容上,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有很强的现实性。在风格上,尖锐泼辣,清新幽默,毫无酸腐之气。同时,因有大量的北方方言融入其中,又呈现出浓厚的北方地域色彩。就其发展而言,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家主要有关汉卿、马致远、张养浩等。他们的作品大多质朴自然,比较接近民歌,如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等。后期代表作家主要有张可久、乔吉、睢景臣等。他们的作品的风格趋于典雅工丽,讲究格律词藻,内容也开始远离现实,有些作品竟与唐宋词的形式韵味相差无几,如张养浩的《双调水仙子·寻梅》、张可久的《越调凭栏人·江夜》等。

元明清时期,诗歌虽然继续发展,但是创新和拓展之处较少。元代诗坛,古体诗宗汉魏两晋,近体诗宗唐,只有杨维桢尚能开宗立派。他的诗以乐府诗和竹枝词著名,一些诗既有藻词丽句,又奇特险怪,人称“铁崖体”。明代诗坛稍有起色,规模有所扩大。明初高启诗才最高,风格豪迈。以李梦阳为首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虽然都有自己的诗歌理论主张,但在创作上成就不大。明末清初,江山易主对诗人心灵的冲击很大,诗歌创作亦起波澜。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孽号为“江左三大家”。吴伟业诗取法盛唐而出入唐宋,形成了声律妍丽的“梅村体”。康熙年间,有王士祯、朱彝尊、赵执信等“国朝六家”。雍正、乾隆年间,名家迭起,沈德潜持“格调说”,袁枚主“性灵说”,翁方纲倡“肌理说”。但是,有清一代,还要数龚自珍最具忧患意识和哲理色彩。他的诗大歌大哭,风格瑰丽奇肆。戊戌变法前后,黄遵宪、丘逢甲、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则提出了“诗界革命”的响亮口号,对中国近现代诗歌尤其是白话诗的出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综上可见,中国古典诗歌的生命力极其旺盛长久,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为中华民族先后培植出先秦诗骚、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文人诗、唐诗、宋词、元曲等一朵朵诗苑奇葩。它不但以独特持久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后人去欣赏品味,而且它所承载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滋养着我们去创造新的诗歌艺术、新的民族文化。

1.下列关于小令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令也叫“叶儿”是元散曲中的一种,即单支的曲子。

B.由于它诞生于民间,较之以后的诗词,形式更为灵活,文字更为通俗。

C.毫无酸腐之气,形成了尖锐泼辣,清新幽默的风格。内容上,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有很强的现实性。

D.因为有大量的北方方言融入其中,小令又呈现出浓厚的北方地域色彩。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以李梦阳为首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由于太过注重诗歌理论,所以在创作上成就不大。

B.杨维桢的一些诗人称“铁崖体”,以乐府诗和竹枝词著名,既有藻词丽句,又奇特险怪,在只能承袭汉魏和唐的诗风的元代也算能开宗立派的了。

C.虽然清代名家迭起,流派纷呈,有“格调说”,“性灵说”,“肌理说”等理论。但是,有清一代,还要数龚自珍最具忧患意识和哲理色彩。

D.对中国近现代诗歌尤其是白话诗的出现产生重要的影响的黄遵宪、丘逢甲、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了“诗界革命”的响亮口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伟业诗取法盛唐而出入唐宋,形成了声律妍丽的“梅村体”,与钱谦益、龚鼎孽号为“江左三大家”。这是明清时期,诗歌继续发展的一个标志。

B.中国古典诗歌的生命力极其旺盛长久,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为中华民族先后培植出先秦诗骚、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文人诗、唐诗、宋曲、元词等一朵朵诗苑奇葩。

C.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质朴自然,比较接近民歌,呈现出浓厚的北方地域色彩。

D.张养浩的《双调水仙子·寻梅》、张可久的《越调凭栏人·江夜》等作品的风格趋于典雅工丽,讲究格律词藻,内容也远离现实。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位哲学家想把一头牛赶进牛栏,无论是他在前面使劲地拉,还是在后面狠狠地鞭打,牛就是死活不进栏。一位路过的农夫见了,笑着从地上扯了一把青草,放在牛的嘴前。想不到,牛跟着农夫乖乖地走进了牛栏。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写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立意自主,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5分)

“90后”学生王××:曾与一名爱好音乐的朋友在网上聊得十分愉快,但后来见面,却不知道说什么。

青年刘××:不久前,一位网友约自己见面谈如何才能进入银行工作。见面后,两人对话不超过5分钟,网友忙着发微博,自己干脆也掏出手机发短信。

(1)根据以上材料,可以看出青年人的交流沟通存在什么现象?(1分)

答:                                                           

(2)对于以上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100字左右)(4分)

答:                                                             

 

查看答案

贫困却不潦倒的风度

天 歌

张罗同学聚会时,我们这些混得不错的同学很自觉很有风格地把费用划为三等:混得一般的交300;混得不好的,一分钱都不用出;混得好的,聚会缺多少,补多少,兜底。大家图的就是个乐儿,不想让自家兄弟姐妹为几两银子犯难。

尽管这样,班长还是颇为担心地说:九度能来吗?

是啊,九度是那样好面子的一个人,这些年,先是在有着大好前途的机关里受了牵连下岗,后是爱人查出了淋巴癌,再后来跟人合伙开饭店,饭店没开起来,借来的钱却全让人卷走了。九度这些事都是在校友录上,同学们辗转相传的。九度也来校友录,留言却总是说些好事:姑娘考了第一名(尽管那只是小学二年级的期中考试);妻子终于不用再去化疗了。还有,他给报社提供的新闻线索被采纳了,人家给了50块钱。

有同学提议大家凑些钱帮帮九度,好歹阶级兄弟一场。却不想班长乘兴而去,败兴而归,他说:那家伙说他还想捐点钱出来给谁呢!人家的日子过得好着呢!

同学说:你看九度,日子都过成那样了,还是绷着,还装,死要面子活受罪。

是的,九度上学那会儿就是瘦死不倒架的那种人。按照规定,九度是可以申请贫困贷款的,他却硬撑着不肯,同学中一度流传着他的一句名言:把钱留给更困难的同学吧。并把这句话演变成各种版本:把不及格的机会留给渴望人生完美的同学吧!把失恋的痛苦留给没有痛苦过的漂亮女生吧!

那年冬天,东北那叫嘎嘎冷,连件旧棉衣都没有的九度走路全靠跑。他说:本来在零度边缘,这一跑,温度“噌”地蹿了九度。其实,九度说的是39度,不过冻得嘴一哆嗦,“30”就吞了下去。这话风行了起来,九度就叫了九度,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淹没了他的本名。

聚会那天,九度还真来了。不光来了,还穿得特别利索。一身浅灰色的西装配了一条红格子领带,比好些混得不错的同学收拾得还像成功人士。有同学上去就是一拳,说:你个九度,不装能死啊?咱们哥们儿,谁还笑话你不成?

九度打着哈哈,跑前跑后张罗着。席间,大家喝酒聊天,牢骚怨气差点就把酒店的天花板顶起来:什么股票太没谱了,说套牢就套牢,十几万转眼就打了水漂儿;什么现在的孩子太难管了,钢琴说白买就白买,那玩意儿放家里死占地方,又不能当写字台使;什么现在的官场简直就没法混,大领导之间都别扭着,听谁的话站谁的队,有学问着呢!九度笑着给大家布菜、倒酒,一哥们儿喝得有点大,硬着舌头说:九度,你说你点背的,啥啥没赶上,要不咋也弄个副局干干。

我们都拦着那哥们儿不让他哪壶不开提哪壶,如果同学聚会整成富人对穷人的颐指气使就没劲了。没想到九度却端起酒杯,对大家说:“我九度这些年是遇到些事,但是,还好,都扛过来了。我正有个好消息要告诉大家呢,今年我闺女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省重点,学费全免。”我的天!我暗叫一声,给儿子找了4个补习老师,结果连市重点的门都没摸着。九度说:“我也重新上岗了,电视台聘我当特约记者,咱也混进新闻界了。还有,我爱人从得癌症到今天已经8年了,也就是说,我们每一天都在创造着生命的奇迹……”

九度一口干掉了杯里的酒,不知为什么,刚才那些牢骚满腹或者臭显摆的哥们儿都有点蔫,咋好像自己的日子过得没九度带劲呢?

聚会结束时,班长拿出了账单。账单上,九度的名字下面没有写交钱的金额,而是写着一行字:物品搬放、保管,接送……班长说:九度不肯白白占大家的便宜,他没交钱,一定要以别的方式补偿回来。

还有,他的那身西装是他从前在机关时做的,他的妻子最近很不好……

看着依旧忙忙碌碌送同学的九度,我说:换了我们,谁可以做到像九度那样贫穷却不潦倒,活得生气勃勃的呢?

是的,我们眼里要面子的九度,其实要的是一种有尊严的生活方式。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到生活里的温暖,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在这一点上,九度表现得相当有风度。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毕业后的九度生活境遇不佳,却在校友录上只报喜不报忧,并且拒绝大家的帮助,都是因为他死要面子,这为他后来的转变作了铺垫。

B.一句“把钱留给更困难的同学吧”被同学们演绎出了各种版本,这虽然是在开九度的玩笑,但玩笑中却包含着大家对九度“瘦死不倒架”的敬佩。

C.小说运用倒叙的叙述方式,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描写手法,塑造了主人公九度的形象。

D.小说第二段班长的担心,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设置了悬念,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E.小说通过塑造九度这一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活境遇,而是面对生活的态度这一主题,引发了我们对人生的思考。

2.小说的主人公九度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陈述。(4分)

答:                                                                          

3.结尾两段,有人说是画蛇添足,有人说其必不可少,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4分)

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每小题3分,共6分)

孟子曰:“规矩,方员之至①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②,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孟子·离娄上》)

【注】①至:极。②幽、厉:谥号名。譬如周幽王、周厉王。

(1)下列对以上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说明治国如果实行的不是仁政,就是不仁之政。

B.得到“幽”“厉”之类的谥号,就“百世不能改”,因此君主应施仁政。

C.人们行事是否做到“敬”“爱”,孟子认为应以“君”“臣”为标准。

D.曲尺和圆规是方和圆的最高标准,孟子由此引出“圣人”是做人的最高境界的观点。

(2)孟子说:“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公孙丑上》)请结合文段中“圣人,人伦之至也”这句话,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