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高等教育 强和弟弟都接到了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强用借来的钱送走了弟弟,就随本家...

高等教育

强和弟弟都接到了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强用借来的钱送走了弟弟,就随本家哥去沿海的一个港口城市打工。

那城市很美,强的眼睛就不够用了。本家哥说,不赖吧?强说,不赖。本家哥说,不赖是不赖,可总归不是自个儿的家,人家瞧不起咱。强说自个儿瞧起自个儿就行。

强和本家哥在码头的一个仓库给人家缝补篷布。强很能干,做的活精细,看到丢弃的线头碎布也给拾起来留作备用。

那夜暴风雨骤起,强从床上爬起来,冲到雨帘中。本家哥劝不住他,骂他是个戆蛋。

在露天仓垛里,强察看了一垛又一垛,加固被掀动的篷布。待老板驾车赶过来,他已成了个水人儿。老板见所储物资丝毫无损,当场要给他加薪,他就说不啦,我只是看我修补的篷布牢不牢。

老板见他如此诚实,就想把另一个公司交给他,让他当经理。强说我不行,让文化高的人干吧。老板说我看你行——比文化高的是人身上的那种东西!

强就当了经理。

公司刚开张,需要招聘几个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轻人当业务员,就在报纸上做了广告。本家哥闻讯赶来,说给我弄个美差干干。强说,你不行。本家哥说,看大门也不行吗?强说,不行,你不会把这里当成自个儿的家。本家哥脸涨得紫红,骂道,你真没良心。强说,把自个儿的事干好才算有良心。

公司进了几个有文凭的年轻人,业务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过了些日子,那几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知道了他的底细,心里就起毛说,就凭我们的学历,怎能窝在他手下?强知道了并不恼,说,我们既然在一块儿共事,就把事办好吧,我这个经理的帽谁都可以戴,可有价值的并不在这顶帽上……

那几个大学生面面相觑,就不吭声了。

一外商听说这个公司很有发展前途,想洽谈一项合作项目。强的助手说,这可是条大鱼哪,咱得好好接待。强说,对头。

外商来了,是位外籍华人,还带着翻译、秘书一行。

强用英语问,先生,会汉语吗?

那外商一愣,说,会的。强就说,我们用母语谈好吗?

外商就道了一声“OK”。谈完了,强说,我们共进晚餐怎么样?外商迟疑地点了点头。

晚餐很简单,但有特色,所有的盘子都尽了,只剩下两个小笼包子,强对服务小姐说,请把这两个包子装进食品袋里,我带走。强说这话很自然,他的助手却紧张起来,不住地看那外商。那外商站起来,抓住强的手紧紧握着,说,OK,明天我们就签合同!

事成之后,老板设宴款待外商,强和他的助手都去了。

席间,外商轻声问强,你受过什么教育?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

强说,我家很穷,父母不识字。可他们对我和弟弟的教育是从一粒米、一根线开始的。后来我父亲去世。母亲辛辛苦苦地供我们上学。她说俺不指望你们高人一等,能做好自个儿的事就中……

在一旁的老板眼里渗出亮亮的液体,他端起一杯酒,说,我提议敬她老人家一杯——你受过人生最好的教育——把母亲接来吧!

(选自《微型小说三百篇》)

1.请简要分析“强”这个人物形象。(3分)

                                                                          

                                                                         

                                                                          

2.请简要分析“外商”的心理变化。(3分)

                                                                          

                                                                           

                                                                         

                                                                          

3.下列对本文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强”出身于贫寒的乡村人家,他朴实,却懂得自尊,毫不为港口城市的繁华、美丽所打动。

B.“强”的母亲懂得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她使自己的儿子具有了那种“比文化高”的东西,因而得到了“老板”的敬重。

C.“他的助手却紧张起来,不住地看那外商”的细节,对“强”的作法起到了提顿、强调的作用,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气氛。

D.作者巧妙地通过“本家哥”与“强”的对比,使“强”这一形象的意义得到了升华。

E. 文章的题目,常可以对全文起画龙点睛的作用,“高等教育”一语双关,提示着本文的主旨所在。

 

1.①“强”是一个靠自己的勤劳、智慧、人格走向成功的打工仔。②他疼爱弟弟,敬重母亲。③喜爱城市的美丽,却不自轻自贱。④他没认为缝篷布低贱,认真能干。⑤把公司当成自个儿的家,不图加薪,用人不讲私情。⑥也不因为当了经理而轻狂,他知道自己文化不高,但更知道什么比文凭更重要。⑦他不崇洋媚外,在“外商”面前不卑不亢,自然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自尊。⑧保持了中华民族勤俭的美德。(答对3点可给满分) 2.“外商”带着翻译、秘书摆出一幅外国人的气派,是认为中国人崇洋媚外(或自认为洋人的身份高级)。“强”提出“共进晚餐”后他的“迟疑”,是担心那种大吃大喝、大手大脚的作风,对合作产生了犹豫。“强”表现出的中国人的不卑不亢及勤俭美德征服了他,使他作出了合作的决定。 3.C E 【解析】 1.试题分析:分析人物形象,就是要从人物的语言动作行为等方面入手。因此,要从小说中找出一些关于“强”这一人物相关情节,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概括归纳。 2.试题分析:分析外商的心理变化,就要首先找出外商有哪些心理,这样才能看出其心理上的变化。外商先是摆出外国人的气派,后是有所怀疑,进而对合作产生了犹豫,最后是佩服,作出了合作的决定。 3.试题分析:A错在“毫不为港口城市的繁华、美丽所打动”;B错在“强的母亲懂得什么是最好的教育”;D错在“巧用……对比,使‘强’这一形象的意义得到了升华”。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形象及分析综合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D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零是数学史上的一大发明,其意义非同小可。首先,零代表“无”,没有“无”何来“有”?因此零是一切数之基础。其次,没有零就没有进位制,没有进位制就难以表示大数,数学就走不了多远。零的特点还表现在其运算功能上,任何数加减零,其值不变;任何数乘以零,得零;任何非零数除以零,得无限大;零除以零,得任何数。零的原型是什么?是“一无所有”还是“四大皆空”?

零和自然数以及带负号的自然数统称为整数。以零为中心,将所有的整数从左到右依次等距排列,然后用一根水平直线将它们连起来,这就是“数轴”。每个整数对应于数轴上的一个点,这些点以等距离互相分开。你看!负数和正数分列左右如雁翅般排开,零据中央,颇有王者气象。

分数的引入解决了不能整除的困难,例如1÷3=1/3。分数当然也有原型,例如三人平分一个西瓜,每人得三分之一。

数轴上相邻两个整数之间可以插入无限多个分数以填充数轴上的空白,数学家一度认为这下子总算把整个数轴填满了。换句话说,所有的数都已被发现了。其实不然?有些数就根本无法以整数或分数来表示,最著名的就是圆周率,分数只能表示其近似值而非准确值。人们将分数化为十进位小数以后,发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限位小数。便如1/2=0.5;另一种是无限循环小数,例如1/3=0.33333…两者虽貌似不同,但都包含有限的信息,因为循环部分只是重复原有的,并不包含新的信息。圆周率则根本不同,3.14159265358979323846…既不循环,也无终结,所以包含着无限的信息。想想看!北京图书馆里浩如烟海的藏书所包含的信息虽然极多,但仍是有限的,而圆周率却包含着无限的信息,怎能不令人惊叹!数学家将像圆周率那样无法用整数或分数表示的数秒为“无理数”,无理者,不讲道理也!不知道为什么圆周率背了这么个恶名?我曾写过一首题为《圆周率》的小诗为之抱屈,不妨引其中最后一段以博读者一粲:

……

像一篇读不完的长诗

既不循环也不枯竭

无穷无尽永葆常新

数学家称之为无理数

诗人赞之为有情人

道是无理却有情

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率绵绵无绝期

1.第一自然段文中说“零是数学史上的一大发明,其意义非同小可”,请归纳“零”的意义。(3分)

                                                              

                                                              

                                                              

2.“无理者,不讲道理也”含义是什么?(3分)

                                                                              

3.圆周率的“恶名”的由来是指                                          。(3分)

4.段中运用的说明方法有:(3分)(至少写出三种)

             、          、                   、                。

 

查看答案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2分)

(2)诗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请作简要赏析。(3分)

 

查看答案

1.万里悲秋常作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2.__________,凝绝不通声暂歇。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3.__________,__________。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来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

4.此去经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封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不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翻译(5分)

(1)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2分)

                                                                              

(2)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封邑焉。(3分)

                                                                    

 

查看答案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盆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1.对下列加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明年秋,送客盆浦口明年:第二年

B.问其人,长安倡女本:原来(是)

C.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因为:表原因的连词

D.遂命酒,使快弹数曲快弹:畅快地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

A.铮铮有京都声/苏子愀(选自苏轼的《赤壁赋》)

B.今漂沦憔悴,转徙江湖间/蜀道难,难上青天(选自李白的《蜀道难》)

C.夕始觉有迁谪意/虽不谓吾言为,而亦无词相答。(选自林觉民的《与妻书》)

D.因为长句,歌以赠/余扃牖而居,久能以足音辨人(选自归有光的《项脊轩》)

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A.览物之情,得无异乎?(选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B.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选自《诗经·邶风·静女》)

C.送子涉淇,至于顿丘(选自《诗经·卫风·氓》)

D.灭六国者,六国也。(选自杜牧的《阿房宫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