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仰 望 过街天桥上有一个乞丐。他不会弹琴,不会唱歌,甚至不会在地上书写悲惨的遭遇...

仰 望

过街天桥上有一个乞丐。他不会弹琴,不会唱歌,甚至不会在地上书写悲惨的遭遇。所以,只是偶尔有人把硬币丢在小盆里,乞丐总算能填饱肚子。另外,还能坚持他唯一的习惯:每天买张彩票。

夜幕降临时,乞丐会回到他的住处——城郊一个废弃的菜园。菜园里有一眼枯井,井边有棵树。这天,跑来一条瑟瑟发抖的小狗。小狗瘦得可怜,试探着在乞丐的小盆里舔舐着,乞丐昨晚用它盛过食物。乞丐小心地把小狗搂进怀里,两个不被牵挂的生命紧紧地依偎在一起。小狗很聪明,叼着小盆打转。路人觉得惊奇,纷纷把钱放到小盆里。“富裕”起来的乞丐好运也随之降临,他居然中了大奖。乞丐买下这座菜园,建起了一座豪华的房子。不过,他保留了后院的窝棚、枯井和老树。

乞丐迷上了购物,他喜欢服务小姐迷人的微笑。人们称他先生,乞丐高兴极了,有尊严的生活真好!唯一让乞丐先生感到尴尬的是人们对小狗的态度。尽管小狗已经被梳洗得很干净,但斑驳的毛色还是暴露了它低贱的身份。

乞丐决心让小狗从自己眼前消失,他要忘掉卑贱的过去。乞丐把小狗关在后院的枯井里。井很深,井底很潮湿,除了井壁渗出的水滴,什么吃的也没有。乞丐找了几块肉投下去。

从此,乞丐一个人潇洒地享受服务小姐热情的目光,去参加那些高级派对。好在他总算没有忘记每天往井里投几块肉。在井底,无论白天黑夜,小狗一直仰着脑袋向上张望。可是除了每天落下来的一些食物,什么也没有。转眼一个多月过去了,乞丐过得并不快乐。人们微笑的眼神让乞丐想起了动物园里给人们敬礼的狗熊——它看重的只是你手里的食物,根本不在乎你是谁。这个世界上只有那条小狗才是自己真正的朋友,而自己却把它丢到了井底。

乞丐跑到井边,救出他的小狗。看着小狗,乞丐痛哭失声——小狗的脑袋一直朝后仰着。因为在井下待的时间过长,小狗的脖子已经无法伸直,只能仰着头在地上打转。乞丐每天领着小狗游走在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他把钱施舍到其他乞丐手中。在感激涕零中,他感到了满足。于是乞丐有了新打算,他通知乞丐们每天到他这里来领钱。

消息迅速传开,领钱的队伍越来越大。半夜,乞丐被街上传来的吵闹声惊醒。透过窗子他吓了一跳,有人披着毯子,有人支起帐篷,就像排队在买当红歌星的演唱会的门票一样。天还没亮,电视台的人来了,晚上的新闻播出了这一盛况。

第二天,人们像潮水一样涌来。队伍越排越长,警察不得不赶来维持秩序。乞丐沉醉在自己的壮举之中,每天奔忙于银行与家之间,钱像水一样流了出去。直到有一天,银行通知他,他的账户已没有一分钱了,乞丐不得不宣布——他已经没钱可发了!人们开始咒骂,并向他的房子冲去,一块块石头飞向门窗。眼看疯狂的人们要冲进屋里,吓坏了的乞丐带着小狗逃到了后院,他急忙爬下井去,甚至没有来得及把小狗带上。乞丐快要到达井底的时候,绳梯拴在树上的一端突然断开,乞丐和他的绳梯一起摔到了的井底。疯狂的人们捣毁了房屋,拿走了所有东西。好在没有人发现井里的乞丐。

半夜,乞丐开始喊救命,可除了小狗,没人知道他在井底。乞丐对着太阳喊,对着月亮喊,没有人能够听见。小狗每天四处寻找食物扔下来,变了味的骨头,发了霉的面包,扔下什么乞丐就吃什么。有一次,小狗扔下一只死猫。一连几天小狗没有往下扔东西,乞丐不知道出了什么事。他只能靠舔着井壁上渗出的水珠活着。乞丐望着井口的天空,他知道自己快要死了。

一天早晨,井口隐约的说话声惊醒了昏睡中的乞丐,他拼尽全力喊了起来。被人们用绳子吊了上来,阳光刺得他睁不开眼。“要不是这条小狗死在井口上,没有人能听见你的喊声。”乞丐看见了枯瘦如柴的小狗,它是被饿死的。

乞丐把小狗埋在后院。人们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过他。不过有人记得,他走的时候脖子一直朝后弯着,眼睛直盯盯地仰望着天空。

(选自《保罗?詹尼斯文集》,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乞丐买下菜园,建起了一座豪华的房子。他保留了后院的窝棚、枯井和老树。”这样描写是为了后面写小狗被关在枯井里和乞丐自己躲到枯井里埋下伏笔,使情节发展更合情合理。

B.乞丐为了忘掉卑贱的过去,就把小狗关在后院的枯井里,但他过得并不快乐。这是因为他的钱还不够多,出身不够高贵,无法融入上流社会。

C.乞丐每天领着小狗游走在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他把钱施舍到其他乞丐手中。在感激涕零中,他感到了满足。这种满足主要来自于乞丐对别人的无私帮助。

D.眼看疯狂的人们要冲进屋里,吓坏了的乞丐带着小狗逃到了后院,他急忙爬下井去,甚至没有来得及把小狗带上。这表现了乞丐自私胆怯,只会为自己着想。

E、人们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过他。不过有人记得,他走的时候脖子一直朝后弯着,眼睛直盯盯地仰望着天空。这样写呼应上文“小狗的脑袋一直朝后仰着”,表明了人和狗都有同样的期待。

2.小说中乞丐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用了很大篇幅塑造“小狗”的形象,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6分)

4.小说以“仰望”为题,在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1.A项3分,E项2分,D项1分。 2.①富有同情心;(收留同样是不被牵挂的小狗,救济其他乞丐弱者,一直不忘给小狗喂食)②对生活充满着渴望;(每天购买彩票,希望过上有尊严的生活)③有虚荣心。(因小狗卑贱的出身丢弃小狗,广散钱财看到人们的感激涕零产生的满足) 3.小说中的“小狗”和乞丐的生活、遭遇、情感联系紧密,它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得情节安排自然合理、起伏巧妙,人物的命运和小说的主题也得到了一个真实而深刻的展现:①乞丐收留小狗,逐渐有了好运,这是情节的开端;②富裕起来的乞丐嫌弃小狗,把它关到井里,但并未找到真正的快乐,这是情节的发展;③找回小狗的乞丐也找回了新的生活和新的快乐,使情节发生了转机;④疯狂的人们抢劫乞丐家,乞丐没有来得及把小狗带上,就摔到了的井底,使情节发展到高潮合理自然。⑤当乞丐陷入了绝境时,忠诚的小狗用自己的生命挽救了他,使情节结尾巧妙合理。(作用1分,每点分析1分。) 4.观点一;使主题思想更突出、深刻。①“仰望”是指小狗在危险中对主人投食的期盼,乞丐在绝境中求生的渴望,表现了作者对关爱、忠诚、报恩等美好感情和美好的社会生活的期盼;②“仰望”的小狗死了,“仰望”的乞丐也消失了,反映了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的艰辛,体现作者对这一社会现象的思考;③揭露了社会现实的冷酷无情,讽刺人们对钱财与荣耀的追逐,反映金钱给人们带来的心理扭曲。 观点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①通过写小狗在枯井中仰望着期盼主人投食,乞丐也一直不忘给小狗喂食更好地表现了他是一个有同情心的人;②通过写乞丐在绝境中仰望求生的期盼,表现乞丐对生存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揭示人物的命运;③结尾写乞丐眼睛直盯盯地仰望着天空,表现了他对现实生活和命运的无奈无助,充分体现小说的讽刺特色。 观点三:使情节结构更合理、完整。①围绕“仰望”所写的人和狗的故事是情节发展的主体,使结构主干突出,不枝不蔓;②以人的仰望呼应狗的仰望,使结构层次分明,情节平中见奇;③以仰望作为结尾,情节完整,富有戏剧性,留给读者想象空间。深化主题。 (考生任答出一个观点,观点明确得2分,具体分析每点2分,共8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A项3分,E项2分,D项1分。(B项原因分析不对,他不快乐来自于人们对他微笑实际上是看重他的钱而不是对他的尊重。C项满足主要是他从别人对他的施舍的感激中,虚荣心得到满足。D项除了表象他自私胆怯外,还有无奈恐惧,求生的欲望等。) 2.该题型的答题思路可以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3.小说用了很大篇幅塑造“小狗”的形象,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的作用,一般这种题要从两方面去回答,一个是内容,一个是结构,二者缺一不可。 4.本题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一种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现代文的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

2.谁家玉笛暗飞声,             。(《春夜洛城闻笛》)

3.故知一死生为虚诞,              。(《兰亭集序》)

4.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虽一毫而莫取。(《赤壁赋》)

5.               ,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6.马上相逢无纸笔,               。(《逢入京使》)

 

查看答案

清 平 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1.古人常用比兴的手法,以自然现象中的风雨、风云比喻政治形势,请分析“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两句中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6分)

 

查看答案

高允,字伯恭,渤海人也。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叹曰:“高子黄中内润,文明外照,必为一代伟器,但恐吾不见耳。”年十余,奉祖父丧还本郡,推财与二弟而为沙门,名法净。未久而罢。性好文学,担笈负书,千里就业,终有所成,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好《春秋公羊》。

世祖引允与论刑政,言甚称旨。因问允曰:“万机之务,何者为先?”是时多禁封良田,又京师游食者众,允因言曰:“臣少也贱,所知唯田,请言农事。古人云:方一里则为田三顷七十亩,百里则田三万七千顷。若勤之,则亩益三斗,不勤则亩损三斗。方百里损益之率,为粟二百二十二万斛,况以天下之广乎?若公私有储,虽遇凶年,复何忧哉?”世祖善之。遂除田禁,悉以授民。

辽东公翟黑子宠世祖,奉使并州,受布千匹,事寻发觉。黑子请计于允曰:“主上问我,为首为讳乎?”允曰:“公帷幄宠臣,答诏宜实。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中书侍郎崔览、公孙质等咸言首实罪不可测,宜讳之。黑子以览等为亲己,而反怒允曰:“如君言,诱我死,何其不直!”遂绝于允。黑子以不实对,竟为世祖所疏,终获罪戮。

给事中郭善明,性多机巧,欲逞其能,劝高宗大起宫室。允谏曰:“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今建国已久,宫室已备,永安前殿足以朝会万国,西堂温室足以安御圣躬,紫楼临望可以观望远近。若广修壮丽为异观者,宜渐致之,不可仓卒。计斫材运土及诸杂役须二万人,丁夫充作,老小供饷,合四万人,半年可讫。古人有言‘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一妇不织或受其寒’,况数万之众,其所损废亦以多矣。推之于古,验之于今,必然之效也。诚圣主所宜思量。”高宗纳之。

(选自《魏书》,有删节)

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担笈负书,千里就业就业:求学           B.世祖之善:善待

C.辽东公翟黑子世祖宠:受宠             D.为为讳乎首:自首

2.下列句子全能表明高允有远见的一组是(   )(3分)

①与论刑政,言甚称旨 ②遂除田禁,悉以授民 ③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

④竟为世祖所疏       ⑤非因农隙,不有所兴  ⑥宜渐致之,不可仓卒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④⑤⑥

3.根据文意,下列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高允针对当时禁封良田的弊端,通过数据说明它的危害,说服世祖解除田禁,将良田还给百姓耕种。

B.翟黑子是世祖的宠臣,他受贿被发觉。高允认为如果黑子按实际情况回答,承认错误,一定会免于责罚。

C.翟黑子不听高允劝告,听信了崔览、公孙质等人的话,认为高允在诱骗他,因向皇帝隐瞒罪过,被皇上杀了。

D.郭善明想表现自已,就怂恿高宗大建宫殿,高允援古论今,说明大建宫殿的危害,高宗接受了高允的劝谏。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5分)

(2)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5分)

 

查看答案

孔林,地面上的家谱

杨朝明 刘续兵

①孔林就像地面上的孔氏家族谱系,后人安葬前辈,昭穆不乱,井然有序。林内分布着历代“衍圣公”以及可以入孔氏宗谱的后裔子孙墓葬群。因年代久远,孔门第四十二代以前,除孔子祖孙三代墓世代祭祀不绝,仍保持着完整的墓碑、祠坛和神道石以外,只有第四代的墓有确切位置,其余已不可考。不过,从战国到宋代,墓群都按时代分布着。而自从第五十五代开始,墓葬归属则座座明确,尤其是元、明、清三代,保存基本完好。

②作为伟大圣人,孔子深刻认识社会人生,也对天命、鬼神有自己的理解。孔子主张通过祭祀的仪式教育人们要追念先祖功德,希望通过这些礼仪教化人心,使“民德归厚”。孔子推崇周礼,强调“慎终追远”,重视丧葬与祭祀,主张“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其着眼点应该在于现世人间的秩序。社会风气的好坏,取决于孝道是否得到施行,爱心的培养应当从“孝亲”开始,所以孔子说“立爱自亲始”。人只有做到“亲亲”才能“爱人”,只有在“亲亲”的基础上加强修养,推己及人,才能“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进而才能做到“泛爱众”“四海之内皆兄弟”。

③“孝”是爱心形成的基础,是整个伦理乃至人文大厦的根基。孔子认为,只要是“人”,就应当具有仁德,而“孝敬父母”就会有仁德;人之所以为人,“孝”是一个基本标志。什么是“孝”,孔子曾经做过不少解答。例如,他说孝的人能够做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哪一位父亲都希望儿女走正途,父亲去世后能自我约束,几年内不改其志,十分难得。一个人是否做到了“孝”,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量,而“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也是孝的重要表现,用孔子的话说这叫“无违”,也就是不违背礼制。孔子所说的“父之道”的传承,爱心的递相授受,人文的薪火相传,不都是这样一代一代进行的吗?

④孔子是春秋末年的鲁国人,其以“孝”为中心的儒学是鲁文化结出的丰硕“精神文明”的成果。西周初年,鲁国的第一代国君伯禽来到鲁国,积极推行周礼,采取了“尊尊而亲亲”的“治国方针”,形成了鲁国独具特色的文化品格。孔氏家族没有因为王朝的更迭而有大的起伏,井然有序、“万古长春”的孔林,这部地面上的家谱,也喻示着孔子学说超越特定时代的价值。兵连祸结的时候人们盼望和平与和谐,礼崩乐坏的时候人们期待仁政与德治,在历史上,不论哪朝哪代,不论哪个民族,前来祭祀孔子的人络绎不绝。络绎不绝的扫墓队伍,简洁

而寓意悠远的仪式,无声的静默哀思,古木森森的背景,生动地传达着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信息。

(摘自《文明》2011年第4期有改动)

1.孔林里能使“后人安葬前辈,昭穆不乱,井然有序”,不属于其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从战国到宋代,墓群都按时代分布着;而孔门前四代和第五十五代以后的墓群,墓葬归属则座座明确,保存基本完好。

B.孔子对天命、鬼神有自己的理解。孔子主张通过祭祀的仪式教育人们要追念先祖功德,希望通过这些礼仪教化人心,使“民德归厚”。

C.孔子推崇周礼,强调“慎终追远”,重视丧葬与祭祀,主张“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其着眼点应该在于现世人间的秩序。

D.子孙能以礼葬、祭先辈,才可能去“爱人”,才可能亲人之亲、老人之老,进而才能做到“泛爱众”“四海之内皆兄弟”。

2.下列各项中,不能直接说明“‘孝’是整个伦理乃至人文大厦的根基”这句话的含意的一项是(   )(3分)

A.只要是“人”,就应当具有仁德,有仁德就会“孝敬父母”;人之为人,“孝”是一个基本标志。

B.有孝心的人能够做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父亲去世后能自我约束走正途,几年内不改其志。

C.孔子所说“父之道”的传承,爱心的递相授受,人文的薪火相传,都是孝礼制下的代代相续。

D.伯禽积极推行周礼,采取了“尊尊而亲亲”的“治国方针”,形成了鲁国独具特色的文化品格。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除孔门第四十三代至第五十四代的墓没有确切位置,不可考证外;其余,则是墓葬归属座座分明,有些还保存基本完好。

B.一个人是否做到了“孝”,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量,而“无违”即不违背礼制,也是做到“孝”的一个重要表现。

C.井然有序、“万古长春”的孔林,这部地面上的家谱,也因为孔氏家族一直没有大的起伏,而使孔子学说有超越特定时代的价值。

D.在历史上,人们络绎不绝地来到孔林,以简洁而意义悠远的仪式祭祀孔子,主要为了表达对和平与和谐的盼望、对仁政与德治的期待。

 

查看答案

简答题。(任选一题)(5分)

(1)根据《三国演义》原著故事情节,请简述吕布“白门殒命”的故事。

(2)阅读下面《子夜》的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完成后面题目。

“有本事的人,我总给他一个公道。我知道现在这时代,青年人中间很有些能干的人,可惜我事情忙,不能够常常和青年人谈话----现在请你先回厂去,告诉工人们,我一定设法使她们满意的。----有什么事,你随时来和我商量!”

这个“很有些能干”的年轻人是谁?吴荪甫起用他来对付工人罢工,工潮又是如何平息的?

答选第(  )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