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题。(6分) ①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举一隅...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题。(6分)

①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②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论语·述而》)

【注】①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②悱: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

1.从教育的角度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诲人不倦”有何区别?(2分)

2.启发式教学对老师和学生分别有什么要求?请结合语段①作简要分析。(4分)

 

1.前者说的是教学的方法,后者说的是教学的态度。(2分) 2.从老师的角度看,教师教育学生要注重时机,认为学生达到“愤”和“悱”的状态是启发教育的最佳时机。(2分)从学生角度看,希望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能够学会思考,学会举一反三。(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①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可见,体现了孔子教学过程中强调让学生自己领悟,让学生自己能举一反三。这是教学方法的范畴。②译文: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哪里敢当!不过我朝着圣和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满足,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仅仅做到如此罢了。”这是指孔子的教学态度。 2.①中的“不愤” “不悱”“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是指学生的学习,“不启”“不发”“不复”是指老师的教学。所以老师要把握时机,懂得方法;学生要自己思考,举一反三。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化经典作品内容的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简答题。(5分)

(1)“突然间,她看见弗比斯头顶上方出现了另一个脑袋,一张发青的痉挛的脸孔和一副恶魔般的眼光,在那张脸孔旁边有一只手,举着一把刀。”

语段中所说的“她”和“另一个脑袋”分别指谁?(2分)请简述与这一情节相关的内容。(3分)

(2)爱斯梅拉达在什么情况下吹响了卡西莫多给她的小铁哨?(3分)结果如何?(2分)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为了防止曹操陷害,刘备行韬晦之计。一日,曹操忽请刘备饮酒。两人煮酒对饮,展开论英雄的对话。曹操在对刘备所指的英雄一一否决之后,指称天下唯有刘备才是真英雄。刘备闻言失惊落筷。时值雷声大作,刘备忙借惧雷来掩饰失惊的情状,由此解除曹操的疑惑。

B.刑台上的卡西莫多嚎叫道:“给水喝!”他叫了三遍,人们扔向他的却是在阴沟里浸过的抹布、破瓦罐和石头。爱斯梅拉达走上刑台给卡西莫多送水解渴。所有民众也都被感动了,大家拍着手连声叫好。

C.元妃省亲,让众姐妹各选一匾题一诗。宝玉独占四首,宝玉作了三首,宝钗见他只少“杏帘在望”一首,便帮他作了,让宝玉抄袭,元妃看了喜之不尽,因此把“浣葛山庄”名改为“蘅芜苑”。

D.鲁肃再次前往索荆州又不成。周瑜大怒,想借取西川而夺荆州,被孔明识破。周瑜非但夺不到荆州,还遭蜀军四路围杀,气得大叫一声,旧疮复发,坠于马下。又被诸葛亮来信点明不能去取西川的原因,于是周瑜口吐鲜血,长叹“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

E、受王善保家的挑唆,晴雯被王夫人逐出贾府,回到家中卧床不起。宝玉前去探望,她向宝玉诉说如何担了虚名,她夺过剪刀将指甲齐根铰下,二人交换了贴身穿的小袄。当夜晴雯死去。第二天,宝玉前去凭吊,并作《芙蓉女儿诔》。

 

查看答案

初授官题高冠①草堂

岑 参

三十始一命②,   宦情多欲阑。

自怜无旧业,     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     山花醉药栏。

只缘五斗米,     辜负一鱼竿。

【注】①高冠:山谷名。②岑参三十岁才举进士,被任命为右内率府兵曹参军。

1.诗歌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颈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白  梅

王冕(元代)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1.诗歌中塑造的“白梅”形象具备什么特点?(2分)

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举两种手法分析。(4分)

 

查看答案

冷泉亭记

白居易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言,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①,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

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②,风泠泠,可以蠲③烦析酲④,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⑤又潺湲洁澈,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杭自郡城抵四封,丛山复湖,易为形胜。先是领郡者,有相里君造虚白亭,有韩仆射⑥皋作候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观风亭,有卢给事元辅作见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藇最后作此亭。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故吾继之,述而不作。

【注】①寻:古以八尺为一寻。②渟渟(tíng):水停滞,平静的样子。③蠲:出去,免除。④酲(chéng):酒醒后所感到的疲惫如病的状态。⑤矧(shēn):况且。⑥ 仆射(yè):尚书省长官。

1.对下列加线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灵隐寺为尤,优异、突出              B.地搜胜:概要

C.卧而之者狎,亲近                    D.山树为盖:伞

2.下列对文章有关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眼耳之尘,心舌之垢”是指曾经入耳入目的秽物恶音,以及不好的思想和言论。

B.“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意为这就是冷泉亭在余杭和灵隐堪称第一的原因。

C.“佳境殚矣,能事毕矣”是说天下美景皆集于此,建亭者已黔驴技穷,本领有限,再也造不出新亭了。

D.“故吾继之,述而不作”,意思是所以我只继承沿循,只记述不再添造新的亭子。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之日”,草木欣欣向荣,可以“畅人血气”,启发人积极向上。

B.“夏之夜”,泉平水净,风凉气清,能使人得到一种超尘脱俗、除污去垢后的快感。

C.作者赞美冷泉亭的原因,全在其客观景物之美,而不注重景物对人的精神的感召作用。

D.本文的感人之处在于作者写出了自己的真实经历和内心感受。

4.翻译(6分)

①潜利阴益,可胜言哉?

②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