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项中,对《子夜》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

下列各项中,对《子夜》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荪甫狞起眼睛看了屠维岳一会儿。屠维岳很自然很大方地站在那里,竟没有丝毫局促不安的神气。”

吴荪甫与屠维岳第一次见面,吴荪甫冷峻打量屠,但屠镇定自若、应对自如。吴暗暗赞赏。但听说屠是老太爷介绍的,并且在罢工一事上顶撞自己,以为屠是神经病,打算开除他。随后屠据理力争分析形势,最终吴任命他为账房总管。

B.“哦,要来的事到底来了!——哦!双桥镇!三年前我的理想——”

吴荪甫曾热心于发展故乡双桥镇的实业,打算以一个纺织厂为基础建筑起他的“双桥王国”来,但农匪打开了双桥镇了!他怨恨国民党镇压不力。破口大骂:“我恨极了,那班混蛋东西!他们干什么了?有一营人呢,两架机关枪!他们都不开杀戒吗?”

C.为了躲避农民的反抗,冯云卿带着全家搬到上海。在上海,他盲目投资公债,结果受公债库券涨风的影响,到了破产的境地,但即使这样,他也不愿意牺牲女儿来换取内幕消息。

D.进来的是楼下营业部的主任,呵着腰,轻灵地蹑着脚尖快步跑到王和甫跟前,低声说道:“又是一注没有到期的定期存户要提存款。……他在底下吵了好半天了。该怎么办,请总经理吩咐罢!”引发这次提款风潮的原因是,赵伯韬想把吴荪甫的企业吞掉,就利用吴荪甫资金短缺的机会,广布流言,说他组建的银行将不按时付息,鼓动大家去提款。吴荪甫贴出告示说,凡在半个月内要提取没到期的款子,可以特别通融,利息照日子算。提款风潮就这样平息了。

E. 挤进交易所的大门时,吴荪甫心里慌张难定,但他仍强打精神,笼络在信心上有所动摇的几个盟友。这时,王和甫告诉吴荪甫,韩孟翔已经背叛了他们,不仅如此,韩孟翔还把自己所知道的内幕消息都告诉赵伯韬。关键时刻,部下临阵倒戈,吴荪甫气得眼前直冒金星。

 

B C 【解析】 试题分析:B(“纺织厂”应为“火电厂”)C(“他也不愿意牺牲女儿来换取内幕消息”错,在冯慎庵的劝说下,他心动了,决定使用美人计去探听赵伯韬的秘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文学常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万章)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受之,暴①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②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太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孟子·万章上》

【注】①暴:公开介绍。②而:如果。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万章对尧推荐舜、舜终于得天下这件事心存疑问,于是向孟子请教。

B.孟子认为,尧的儿子没有得到天下,是他仇视百姓招来的恶果。

C.孟子认为,君王是没有那样大的权力把天下授予他人的,即便是伟大的尧。

D.孟子认为舜最后得到天下,是因为他辅佐尧二十八年,成绩斐然,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

2.孟子引用《太誓》里所说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阐明的是什么道理?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6分)    

寄韩潮州愈①

贾 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②。

【注】①元和十四年,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赴任途中写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隔岭篇章”即指该诗),传到京师,贾岛读后有感而作。②浪西楼:潮州名楼。

1.请对颈联中的“悬”“浸”二字作简要赏析。(3分)    

2.请从借景抒情的角度,简析尾联所抒发的思想感情。(3分)

 

查看答案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查看答案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涉及的人物:子夏、子路、陈亢、伯鱼、子贡、樊迟、伯牛、颜渊、曾参、曾皙等都是孔子的学生,其中曾参和曾皙是父子关系。

B.仪封人是孔子政治主张的理解者和支持者;长沮、桀溺、楚狂接舆、荷蓧丈人等人都是隐士,不支持孔子的政治主张。

C.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由这些论述来看,孔子所谓的“好学”,指人的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事的能力,和我们今天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

D.“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古之人不余欺也。

A.弟子孰为好学?

B.子路行以告。

C.晨门曰:“奚自?”

D.居则曰:“不吾知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