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2分)
A.谬误(miào) 鼎铛(dāng) 庐冢(zhǒng) 戍卒(shù)
B.冥迷(míng) 修葺(qì) 十稔(rěn) 剽掠(biāo)
C.如椽(chuáng) 矗立(zhù) 骊山(lì) 锱铢(zhī)
D.盛筵(yán ) 滁上(chú)仆道(pū) 媵嫱(yìng)
请以“静听回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蜂房水涡, 。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3.人生如梦, 。
4.舞榭歌台, 。
5.故木受绳则直, 。
6. ,泣孤舟之嫠妇。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
日夕富阳浦口和朗公 何逊
客心愁日暮,徙倚空望归。山烟涵树色,江水映霞晖。
独鹤凌空逝,双凫出浪飞。故乡千余里,兹夕寒无衣。
1.“山烟涵树色”和“江水映霞晖”两句写了不同景色的特点,请各用一个形容词概括它们的特点。(2分)
“山烟涵树色” “江水映霞晖”
2.诗的第三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乡愁?请简要分析。(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5分)
君子有三乐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①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注】,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②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注】故:事故,指灾患病丧。
(1)解释下列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王 ②怍
(2)分别用四字短语概括君子的三乐。
一乐 二乐 三乐
阅读下面《六国论》节选文字,完成小题(12分)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 D.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可谓智力孤危 B.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C.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D.暴霜露,斩荆棘
3.下列对文段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采用举例论证的手法,围绕着不赂秦的国家灭亡的原因进行论述,说明“不赂秦”的灭亡也是“赂”的结果。
B.第二段用比喻论证的手法,用“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形象地写了假如六国能并力抗秦的结果,总结了历史教训,为后文评论现实做了铺垫。
C.第三段点明题旨,将六国的形势和北宋的形势做比较,借古讽今,提醒北宋王朝统治者切勿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D.文中“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词的运用,让文章在具有雄辩力量的同时也富有充沛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对北宋王朝的深深忧虑。
4.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