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是某班黑板报上的一段文字。请参照上下文,在横线上仿写出恰当的句子。(4分) ...

下面是某班黑板报上的一段文字。请参照上下文,在横线上仿写出恰当的句子。(4分)

善思则能“从无字句处读书”。读沙漠,读出了它坦荡豪放的胸怀;读太阳,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春雨,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大海,③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读石灰,读出了它粉身碎骨不变色的清白。

 

读出了它普照万物的无私 读出了它润物无声的柔情 读出了它气势磅礴的豪 【解析】 试题分析:仿写先看清事例是一个什么样的句子,各个成分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然后比着葫芦画瓢。一定要注意句式要相同或相似,然后看清楚有没有修辞手法。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仿用句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4分)

7月29日,由“郑和” 号远洋训练舰和“洛阳”号导弹护卫舰组成的中国海军训练舰编队抵达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开始为期4天的友好访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虫子的声音

耿翔

虫子在《诗经》里练声,虫子是古老的。

我在写《马坊书》的时候,突然想到了这句话。或许在那一瞬间,有一些会发声的虫子,正躲在我的书房里有意识地叫了一声。这一声提醒我:不要忘了虫子的声音,它应该混合着马坊的天空和大地,集体对生活简朴的人群,发出过内心的祈祷。它会告诉我们,在这块襟怀坦白地接受一切生命的土地上,不能忽视每一个幼小的生命。它们在地下带着声音微弱地移动,其动人之态,绝不亚于那匹栗色的马,嘶鸣着在马坊的原野上飞奔。

我也想起第一次读《诗经》,是在渭河边上。面对滔滔河水,我正出神入化地读着《豳风·七月》。

怎么没有想到,我伴着虫子的声音长大的那块叫马坊的土地,它在周朝的时候,就是豳地很温馨的一部分?知道了马坊在《诗经》里被颂扬,我就把有关《豳风》的诗篇捧在手上,对着渭河一口气读完。这次临水阅读的结果,促使我拂去那些在《诗经》里,也在马坊摇曳的庄稼,摇曳的草木,把虫子的声音认真地分拣出来,并且很小心地藏在心里最敏感的一个地方,听它近距离地鸣叫。

事实上,我一生都爱听虫子的声音。

或许,这是我在成长的过程中,从土地上得到的最大的恩赐。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我的心能对事物存有一些真实的感动,存有一分向善的信念,至少不是那么冷若冰霜。我想这些,都是虫子的声音,更多地带着春天里的雨水,带着秋天里的风声,一个季节一个季节地塑造出来的。我也想,在那样贫瘠的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虫子的声音跟随,我是走不过来的。我的内心的一些亮光,一定会被日子一天天吞食掉。

请不要这么问我:有多少虫子活在马坊的土壤里?

我的记忆里,只要能生长草木的地方,就一定生长着虫子。

我在劳动中发现虫子的身影无处不在。而留给我诗一样的印象,还是《豳风·七月》里的蟋蟀。 这种最会歌唱的虫子,它们是寻着人的气息生存的。它们七月在野,它们八月在宇,它们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让我感慨不止的是蟋蟀这种虫子在长达数月的生命旅程中要从田野上,一步步地走到人的身边,然后进入冬眠。我想,这些最有灵性和人性的虫子应该是人身上的某一个部分。人的气息在村子上空的不断传递,决定着它们一生的方向和行程。

这个行程,我在《诗经》里读过,在马坊验证过。

我想虫子的声音,多半像我留在乡村的声音。如果有心,就能从一些虫子的声音里,听出我当年在劳动中,发出过怎样的悲喜。

以我的经验,乡村的白天,是被虫子的声音拉长的,乡村的夜晚,也是被虫子的声音拉长的。许多时候,我是一个人被一坡的谷禾拥着,在田野的中心走路。不要以为人处在这样的场景里是幸福的,是可以向庄稼手舞足蹈的,是可以向天空放开嗓子的。其实不然,人会被压在一棵庄稼疯长的气势里,没有抬头的勇气。这时如果没有虫子,及时从身边向天发出求爱一样的声音,陷入庄稼和天空的重围,我真的不知道:万物的内心有多深?

然而,还是虫子的声音,每每在乡路上救了我。

不是感激,也不是茫然。只想问自己:还想听虫子原生态的声音吗?

记着把自己,按时放进马坊春天、夏天或秋天里。

不论在《诗经》,还是在豳地,这些季节,都是虫子练声的节日。(选自《感悟故乡》,有删改)

1.结合全文来看,文章插叙“第一次读《诗经》”的情景有哪些作用?(6分)

答: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在那样贫瘠的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虫子的声音跟随,我是走不过来的。

答:

(2)还是虫子的声音,每每在乡路上救了我。

答:

3.文章开头说“虫子在《诗经》里练声”,结尾又说春天、夏天、秋天“都是虫子练声的节日”,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4分)

答:

4.综观全文,“虫子的声音”在作者心目中具有怎样的意义?(6分)

答:

 

查看答案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不见复关,___________ 。既见复关,___________ 。

2.昔我往矣,___________ 。今我来思,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4.山不厌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5.方宅十余亩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___________,而人之所罕至焉,_____________。

7.是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___      ­­­­___    。 举酒属客,     __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资酒具,于半道栗里①之间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举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迁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选自《宋书·陶潜传》,有删改)注:①栗里,地方名。

1.对下列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学,属文属:写作

B.于半道栗里之间之要:通“邀”

C.义熙末,著作佐郎,不就征:征召

D.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也致:到达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尝著《五柳先生传》自况辄抚弄寄其意

B.使二顷五十亩种秫荆轲废,引其匕首提秦

C.先是颜延之刘柳后军功曹君既府吏,守节情不移

D.渊明不解音律,蓄无弦琴一张有志与力,又不随以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潜博学多识,擅长写作文章。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这一形象被当时人认为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作了《归去来兮辞》。

B.陶潜仕途短暂。因亲人去世,家里贫穷,去做了州祭酒,但嫌官场烦琐,任职不久,就解职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C.陶潜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陶潜任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菊花丛中,有时抚弄无弦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就叫客人先回去。

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2)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