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词语中读音、字形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侈谈(chǐ)蓊蓊郁郁(wěng)...

下列词语中读音、字形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谈(chǐ)蓊郁郁(wěng)遗误战机安之若素

B.商(què)含情脉(mò)锋芒必露汹涌澎湃

C.锁(jiā)缩(juǎn)凭心而论忠心喜悦

D.下(zàì)有成效(zhuó)义愤填膺汗流浃背

 

D 【解析】 试题分析: A项:遗误战机——贻误战机   B项:锋芒必露——锋芒毕露  D项: 蜷缩 (quán) 凭心而论——平心而论  忠心喜悦—— 衷心喜悦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语音和字形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等待着风起的日子

吴光辉

①黄栌那鲜红如火的树叶是它生命的最后华章,此前它是黄色的青春,此后它是枯萎的凋零。它们明明知道自己的最终结局,也要充分展示一番自己的成熟之美,用自己最后的辉煌去迎接死亡,红叶的最后年华犹如天鹅之死。

②我迈上太行奇峡群的山门,就一脚跨进了秋天,一脚跨进了由红叶渲染而成的版画之中。那生长在悬崖峭壁上的一大片一大片艳丽夺目的红叶,就是巍峨太行胸前的装饰,就是铁血太行内心的柔情,更是八百里太行飘逸不散的魂。

③早晨站在山脚遥望,那一大片一大片的红叶就像给这直插云霄的太行峡谷群,用大写意的手法点缀的朱砂;而中午登上双驼峰扶着栏栅朝下俯视,透过缭绕在群山之间的白云,那一大片一大片的红叶却又像一缕缕红霞。当我走近它们,看到它们从峡谷的石缝之间顽强执著地攀岩而起,居然全都生长得树干粗壮、枝桠纵横、蓬勃茂盛。它们每一根枝条都延伸出无数只椭圆形红叶,每一片红叶都迎着轻柔的山风摇摆出它们生命的最后热情,又哗哗作响地留下了无数个细言碎语。那是它们在与树干作最后的生死诀别。

④黄栌是一种落叶灌木,最高能长至七八米,树冠呈圆形,到了秋天长出了满身的红叶,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红色华盖。这种树耐得住干旱寒冷和瘠薄土壤,所以它能在太行山生长。它春季开出黄绿色的小花儿,生出淡紫色羽毛一般的花梗,远远地望去犹如万缕罗纱缭绕,故而又有了“烟树”之美称,到了夏天果核便会坠满枝头。毫无疑问,黄栌的一生最引人注目的还是秋天的红叶。因此,黄栌树又被称为红叶树。它在太行奇峡群里比比皆是,断崖绝壁,万丈深渊,坡坡岭岭,沟沟壑壑,如火如荼,如血如丹。它们红遍了情人峰,红遍了赤叶溪,红遍了龙首崖,红遍了流水峡,红遍了神鹰岩。她们在幽静的山谷中坦然地迎接着风起的日子。

⑤于我看来,在红叶们浓妆艳抹的浪漫和凄美之中,蕴含着一种悲剧美学的生命意义。我登太行是深秋季节,早已万山红遍,落叶缤纷,正是红叶蔚为壮观的时候。已经变冷的寒风在太行峡谷之间徘徊,我想这一阵阵轻风肯定是来给美丽的红叶报信的,风让美女一般的红叶站在她们生命的枝头在弥留之际作最后的诀别。接着一阵又一阵呼啸的山风,拉开了架势发出尖叫从山外狂奔而来,无数只红叶便纷纷告别枝头,随风在峡谷之间飞舞起来。整个峡谷群到处都是飘扬着的红叶,漫山遍野,无边无际,像是下了一场红叶雪。离别枝头的红叶在山谷的四周上下飘飞,在青褐色的岩石衬托之下彰显出它们生命的光彩。

⑥无数只红叶伴着秋风的节奏,在峡谷之间的千米高空,上下飞舞着,左右翻转着,前后飘飞着,高低起伏着,快慢盘旋着,飘飘洒洒,纷纷扬扬。这时,树上摇曳的,空中飞舞的,地上回旋的,全都是红叶的身影,太行奇峡群成了红叶的世界。

⑦这漫天飞舞的红叶上下翻腾的姿态,是那么的轻盈,那么的浪漫,突然就觉得它们这时的心情压根儿就不是什么悲伤,而是那么的欢畅,那么的快乐。我想红叶们在天地之间飞翔时发出的哗哗声响,肯定是它们一路撒下的欢歌笑语。因为它们站在枝头时虽然拥有了生命,可它们与生俱来就没有自由,它们只能被牢牢地禁锢在枝条上,当它们脱落枝头之后,虽然没有了生命所必须的养分,可它们从此告别了禁锢,欢天喜地地飞向自己看过了千百遍却从未去过的宇宙天地,尽管它们只有片刻的欢愉,尽管它们很快就要死去。这时,我想起60 多年前太行山东麓狼牙山上的五位英雄那纵身一跳,他们义无反顾地从万丈悬崖跳落下去,就如同这红叶欢欣鼓舞地坠落枝头。眼前的红叶肯定就是英雄的魂,就是太行山的魂,否则英雄和红叶的品质为什么会如此相似?现在我才真正地理解红叶至死为什么还会如此的艳丽夺目,原来它们是为了自由去作最后的冲刺。                (选自《文学报》,有删改)

1.文章首段,作者笔调凝重地描绘出“红叶”的最后华章,这样写有何作用?(3分)

2.请赏析第③段所运用的艺术手法。(4分)

3.联系全文,回答文章为何以“等待着风起的日子”作标题?(3分)

4.作者说红叶“蕴含着一种悲剧美学的生命意义”,又说红叶“那么的欢畅、那么的快乐”,两者是否矛盾?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此问题的看法。(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

夕阳楼

李商隐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1.第一句中的“绕天愁”一词写出了作者愁绪的什么特点?(2分)

2.有人说本诗最后两句最具表现力,这两句选用了什么独特的意象,起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3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每空1分)

1.总角之宴,        

2.举酒属客,              , 歌窈窕之章。

3.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4.             ,池鱼思故渊。

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6.            ,忧伤以终老。

7.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查看答案

翻译下列句子(12分,每题4分)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2.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3.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二)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对句中划线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正襟坐危:端正

B.沧海之一粟渺:渺茫

C.火尚足以也明:照明

D.后世之其传而莫能名者谬:弄错

2.下列句中划线“以”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余与四人拥火

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③夫夷近,则游者众

④挟飞仙遨游

⑤又悲夫古书之不存

A.①/②/③/④⑤                         B.①④/②/③/⑤

C.①④/②⑤/③                          D.①③/②/④/⑤

3.下列句中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④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

江陵

⑥不知之将至

兴夜寐

A.①⑤/②④/③⑥                        B.①/②③⑦/④/⑤

C.①⑤/②③⑥/④⑦                      D.①⑤/②④⑥/③⑦

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B.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C.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D.偭规矩而改错

5.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例:何为其然也

A.而今安在哉

B.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何可胜道也哉

6.下列不全是古今异义的一组是(   )

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B.于是余有叹焉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共事二三年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一句,用侧面暗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厌恶从前官场腐败,希望清明政治出现的思想。

B.《赤壁赋》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C.主客问答,实际表明了作者内心深处激烈的矛盾冲突,冲突的结果是旷达的一面战胜了消极悲哀的一面。

D.“力”和“物”有时难以强求,因此,只要“尽吾志”,即使“不能至”,也“可以无悔矣”。

E.人要观赏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首先必须有志向,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