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慢生活”流行 近期以来,英年早逝者较多,哈尔滨市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慢生活”流行

近期以来,英年早逝者较多,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连续发现11名猝死者,都是患心脑血管病,年龄趋向低龄化,最年轻的仅37岁,甚为可惜。中年人是社会脊梁,肩挑事业、家庭两副重担,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促使他们废寝忘食、疲于奔命,日积月累,变成陈疴,加之忽略,极易突变。

上世纪80年代末期,意大利人首先提出“慢生活”方式,他们希望放慢生活节奏,“慢餐饮”“慢旅游”“慢运动”等等。这里的慢,并不是速度上的绝对慢,而是一种意境,一种回归自然、轻松和谐的意境。专家认为,“慢生活”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富的充实、穷的快乐的生活状态,做到“工作再忙心不忙,生活再苦心不累”。这种生活方式提出以后,立即风靡欧洲发达国家。

如今,法国人大多不知道什么是“过劳死”,即使知道了,也嗤之以鼻。对法国人来说,生活的目的并非为了囤积钱,而是工作和享受生活两不误。他们慢而有序,慢中有乐。他们可以很勤奋地工作,业余时间可以很消闲地去享乐。

调查显示,我国有近半数的人口处于疾病的危险之中。除此之外,还有若干处于亚健康状态人群。这些处于亚健康状态之中的人群,几乎都是终日奔波劳碌者。许多人是“前40年拼命挣钱,后40年花钱买命”。

严酷的现实,促使人们反省生命的价值。终日劳碌,却无时间去欣赏人生的美好,无法享受春阳暖洋洋的舒适,无法体会休闲优游的美好时光,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大缺憾。放弃忙忙碌碌的生活,转而过一种相对较慢的生活方式,对身心而言,生活质量而言,对生命而言,也许比事业成功、加级晋爵更有意义。

“慢生活”是事业成功、身体健康的关键,“慢生活”有时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是一种安排好生活和工作的能力,也是一种对有限生命资源的保护和储备。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惰,放慢生活节奏也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找到平衡。工作要做,但闲暇不能放弃。慢生活提醒人们不要透支健康去拼人生,强调节奏,有劳有逸,一张一弛,做事计划性强一些,清理不必要的应酬,提高生活效率。

放慢生活节奏,也许会损失金钱,却丰富了生命。太过实际、看重金钱的人,永远只会被生活所累,却看不到生活中精彩动人的细节。 (选自《百科知识》2009年第11期)

1.下列各项中,对“慢生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慢生活”,就是放慢生活节奏,保持生活速度上的绝对慢。

B.“慢生活”是一种意境,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

C.“慢生活”是让人们有时间享受生活,让人们从亚健康状态中彻底摆脱出来。

D.“慢生活”就是要降低生活效率,强调生活节奏,做事有计划性,清理不必要的应酬。

2.下列各项中,对“慢生活”在国人中流行的原因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快生活”让不少本是社会脊梁、家庭支柱的中年人积劳成疾,甚至猝死。

B.放慢生活节奏,会丰富生命的内容,不会被生活所累,看到生活中精彩动人的细节。

C.较慢的生活方式,能让人有时间去欣赏人生的美好,提高生活质量。

D.法国人认为生活的目的并非为了囤积钱,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慢而有序、慢中有乐。

3.下列各项中,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慢生活”方式是意大利人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首先实践的。

B.调查证明,快节奏的生活,使我国有近半数的人口处于疾病的危险之中。

C.享受舒适的生活,欣赏人生的美好,本身也应该是人生价值的体现。

D.“慢生活”是一种能力,放慢生活节奏,就能够使身体健康,取得事业的成功。

 

1.B 2.D 3.C 【解析】 1.试题分析:A项“慢生活”并不是生活速度的绝对慢;C亚健康并不全是由“快生活”导致的,所以“慢生活”也难以让人们彻底摆脱亚健康状态;D项“慢生活”是要提高生活效率。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人说,十六岁的高中生,既是成熟的孩子,又是幼稚的青年。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已懂得了很多。

请在下面题目的空格中填入一个词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题目:生活,教我懂得了                    

 

查看答案

痛 哭 和 珍

石评梅

惨淡庄严的礼堂,供满了鲜花,挂满了素联,这里面也充满了冷森,充满了凄伤,充满了同情,充满了激昂!多少不相识的朋友们都掬着眼泪,来到这里吊你,哭你!看那渗透了鲜血的血衣。

四围都是哀声,似乎有万斤重闸压着不能呼吸,烛光照着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和珍!谁都称你作烈士,谁都赞扬你死的光荣,然而我只痛恨,只伤心,这黑暗崎岖的旅途谁来导领?多少伟大的工程凭谁来完成?况且家中尚有未终养的老母,未成年的弱弟,等你培植,待你孝养。

不幸,这些愿望都毁灭在砰然一声的卫士手中!

当偕行社同学公祭你时,她们的哀号,更令我心碎!你怎忍便这样轻易撒手的离开了她们,在这虎威抖擞,豺狼得意的时候。自杨荫榆带军警入校,至章士钊雇老妈拖出,一直是同患难,同甘苦,同受惊恐,同遭摧残,同到宗帽胡同,同回石驸马大街。三月十八那天也是同去请愿,同在枪林弹雨中扎挣,同在血泊尸堆上逃命;然而她们都负伤生还,只有你,只有你是惨被屠杀!她们跟着活泼微笑的你出校,她们迎着血迹模糊的你归来,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领!

和珍!我不愿意你想起我,我只是万千朋友中一个认识的朋友,然而我永远敬佩你作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与我的热力和温情。

现在夜已深了,你的灵前大概也绿灯惨惨,阴气沉沉的静寂无人,这是你的尸骸在女师大最后一夜的停留了,你安静的睡吧!不要再听了她们的哭声而伤心!明天她们送灵到善果寺时,我不去执绋了,我怕那悲凉的军乐,我怕那荒郊外的古刹,我更怕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他们比什么都蠢,他们比什么都可怜,他们比什么都残忍,他们整个都充满了奴气。当你的棺材,你的血衣,经过他们面前,触入他们眼帘时,他们一面瞧着热闹,一面悄悄地低声咒骂你“活该”!他们说: “本来女学生起什么哄,请什么愿,亡国有什么相干?”虽然我们不要求人们的同情,不过这些寒心冷骨的话,我终于不敢听,不敢闻。自你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失丢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竟究去了那里。

和珍!你明天出了校门走到石驸马大街时,你记的不要回头。你一直向前去吧,披着你的散发,滴着你的鲜血,忍痛离开这充满残杀,充满恐怖,充满豺狼的人间吧!

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

和珍,梦!噩梦!想不到最短时期中,匆匆草草了结了你的一生!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连这都不能得到,依然供豺狼虫豸的残杀,还不知死在何日?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

1.在石评梅的眼中,刘和珍是怎样的人?请整合文中的信息,简要回答。(5分)

2.在石评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3.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沉默啊,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而本文写道:“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试比较这两段话的含意。(5分)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石评梅的《痛哭和珍》从追悼会惨淡庄严的礼堂写起,连用六个“满”字,以鲜花和素联将冷森、凄伤、同情、激昂的气氛烘托到极至,读来使人潸然泪下。

B.石评梅的《痛哭和珍》主要以第二人称来写,便于抒发感情,既拉近了作者与刘和珍的距离,也拉近了读者和刘和珍的距离,自然实现了生者和逝者的对话。

C.对“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的一段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当时中国老百姓的愚蠢、可怜、残忍和充满奴性,入木三分,极富批判性。

D.石评梅的《痛哭和珍》中最后一段“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深刻地揭示出时局的险恶、反动派的凶残以及作者对未来的担忧。

 

查看答案

韵次石湖书扇

姜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查看答案

翻译和默写(共16分)

1.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4分)

2.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3分)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3分)

4.(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1分)

5.夏虫也为我沉默,(                               )。(1分)

6.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1分)

7.(                ,                     ),谁主沉浮?(1分)

8.(                      ),子无良媒。(1分)

9.及尔偕老,(                         )。(1分)

 

查看答案

张  良 奇  遇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pī)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榖(gǔ)城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1.解释句中划线词。(4×2=8分)

<1>.有一老父,衣褐,至良                       < 2>.父去里

<3>.其老,强忍                                  <4>.良业取履

2.下列划线的词语注音或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有一老父,衣(hè,粗布短衣)           B.孺子(rúzǐ,孩子,年轻人)

C.忍(qiáng,勉强)                      D.长跪之(lǚ鞋子。这里作动词用,替老人穿鞋)

3.下列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有一老父,褐(名词作动词用,穿)

B.良尝闲从容游下邳圯上(名词作状语,修饰“游”)

C.良殊大惊,随之(名词作动词用,看)

D.良因之,跪曰:“诺。”(名词作动词用,怪异 )

4.下列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黄石老人走到张良跟前时,鞋子掉到了桥下。老人是故意这样做的。

B.老人把鞋子掉下桥去,又要张良下去取回来。张良认为这是在戏弄他,很生气,几乎要动手打老人。

C.张良因为看到老人年纪大,只好强忍着走下桥去取鞋。

D.为了得到那本《太公兵法》,张良按照老人的话,一连三天早早地来见老人,而且一天比一天来得以此来表示自己的诚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