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用斜线(/)给下面的语段断句。(3分) 鲍 叔 既 进 管 仲 以 身 下 之 ...

用斜线(/)给下面的语段断句。(3分)

鲍 叔 既 进 管 仲 以 身 下 之 子 孙 世 禄 于 齐 有 封 邑 者 十 余 世 常 为 名 大 夫 天 下 不 多 管 仲 之 贤 而 多 鲍 叔 能 知 人 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试题分析,本语段涉及两个人物,人名往往做主语或宾语。“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结构相似,以、之、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 考点:断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苏洵《六国论》(节选)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逾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接,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李桢《六国论》(节选)

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国丧,齐亦不免矣已经              B.兵连祸接,无虚岁 曾经

C.后秦击赵者两次                      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革除消灭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斯用兵效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

B.何哉?与嬴不助五国也/是以卒自弱,取夷灭

C.赵尝五战秦/齐人勿附

D.至丹荆卿为计/洎牧谗诛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同现代汉语的意思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可谓智力孤危                         B.未必不复增一秦也

C.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D.兵连祸接,曾无虚岁

4.下列句子文言句式的特点与“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相同的一项是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B.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C.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                D.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2分)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3分)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3)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                                                       _______

 

查看答案

生命中的土地

① 提及东坡,我们常常会产生这样的联想:一叶在大江中自由游弋的小舟,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再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但实际上,东坡,这个已在民族记忆深处烙下深深印记的名词,它与我们浪漫的想像竟是那么的遥远。

②贬居黄州的次年,在友人马梦得的帮助下,苏轼请得了一块荒地,开始了他的田间生活。据陆游《入蜀记》:“自州门而东,岗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东起一垄颇高。”由此,“东坡”便以其质朴的面目走进了苏轼的生活,也走进了民族的记忆——它只是一片土地,一片贫瘠荒凉的土地。

③在中国古代历史中,能接近土地的诗人并不少,但在真正地步入仕途、成名成家后依然能走进土地的,就微乎其微了。苏轼是当中一位。虽然我们很难想像那双拿惯了纸笔的双手是如何笨拙地使用锄头的,但我们确实可以从诗中看到他很投入地参加了生产劳动。《东坡八首》记载了一幅幅清晰的画面:“崎岖草棘中,欲刮一寸毛。” 

④黄州五年,是苏轼人生旅程中最凄凉、最痛苦,也是最寂寞的日子,但是,困境中的苏轼为自己找到了一条出路,找到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繁杂的农活给诗人不仅带来了一身的劳累,也带来了田间的收获,而且还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与快乐。《东坡》一诗中:“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我们从“野人”一词中体会出了诗人的幽默和自嘲,从“莫嫌”和“自爱”中读出了旷达和恬淡,从“铿然曳杖声”中听到了一位智者与自然的交流。这首充满乡土气息的诗歌说明这位落魄的诗人已将自己的根深深扎进了土地,固执地在土地中寻找着生活的乐趣和精神的寄托。

⑤由此,不禁联想到了另一位同样高智商的诗文大家。读起《柳子厚墓志铭》的时候,我们心中不由顿生凄凉。清幽冷峻之于豁达放犷,不只是文学风格之异,还是一种心胸之别。在惋惜这位唐宋文学的先贤最终没能从永州的阴影中走得更远之时,我们不禁要为苏轼赞叹了!“词心安处是吾乡”,这是我们何敢企及的境界呀!他不仅走出了黄州,还走向了更远的惠州(今广东)。当苏轼手把犁锄垦荒于东坡的时候,他的心胸就像土地一般无限地延展开了。而无端的中伤、恶意的诽谤、曾经的羞辱等等,就如冰雪般在这片土地无限地延展开了。此时,我们应该意识到:中国的历史上不仅是多了一位“东坡居士”,更是多了一位思想者和艺术家。

⑥似乎是冥冥苍天特意安排了苏轼——这位民族的杰出子民——在蒙受了巨大冤屈之后,去完成一项开辟宋代文学新纪元乃至中黄安祥国文学新纪元的伟大创举。苏轼在黄州留给我们的不只是数亩开垦的农田,也不只是一个凄美的故事。当他的趾甲缝里塞满了东坡上的泥土,他的才情和黄州土地相互融合、他的胸襟和赤壁之水相互激荡的时候,便意味着《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诞生,意味着宋代文学走向了一个新的里程。

⑦又一个“不知东方之既白”的夜晚,我们与东坡相会于书卷中,倾情地阅读着这块永远读不完、读不透的土地。东坡之于苏轼,就如南阳之于孔明、成都之于杜甫、桐城之于姚鼐……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东坡与苏轼最终成为了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

⑧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

1.第①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东坡“与我们浪漫的想像竟是那么的遥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④段写到了柳宗元,有什么作用?(2分)

                                                                                    

3.第⑤段中,作者说“中国的历史上……更是多了一位思想者和艺术家”,从上下文来看,“思想者”和“艺术家”的内涵分别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                                              _

_____                       _____                                              ___                                                                            

4.结合全文的内容,谈一谈你对“生命中的土地”的理解。(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回答问题。(4分)

一位女士抱怨道:“我活得很不快乐,因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她把快乐的钥匙放在先生手里。一位妈妈说:“我的孩子不听话,让我很生气!”她把快乐的钥匙交在孩子手中。男人可能说:“上司不赏识我,所以我情绪低落。”他把快乐的钥匙塞在老板手里。婆婆说:“我的媳妇不孝顺,我真命苦!”她把快乐的钥匙寄托在儿媳妇身上。

请你用一句富有哲理性的话,概括上述四种人共同的特点。

                                                                                 

                                                                               

 

查看答案

仔细揣摩甲句的特点,找出规律后,在括号中选出恰当的词语,组成与甲句相应的句子,填在乙后的横线上。(3分)

甲: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

乙:                          ,春香              

(兰花、桂花、茶花、梅花、牡丹花、玫瑰花;夏香、秋香、冬香)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划线划线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君子不齿

A.学而遗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相师

C.位卑则足                           D.道之不传也久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