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手机 羊肠子似的山道上,一辆长途客车蛇样地爬来绕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手机

羊肠子似的山道上,一辆长途客车蛇样地爬来绕去。远远望去,倒像一只蜗牛在蠕动。

这是一辆从省城开往乡下的客车,车内座无虚席。乘客当中,有不少人在“玩弄”着各自手中的手机:一个把头发染成一缕黄一缕红的小伙子捧着手机在认真地打游戏;一个红光满面大腹便便怀里抱着公文包的秃顶男人把手机贴在耳边,颐指气使地说“办公室吗?……”;一个西装革履一只手上戴着两个金光闪闪戒指的中年汉子对着手机吆喝,说“老大……”;一个抱着书包的中学生在用手机播放流行音乐,听得出正在播放的是周华健的《真心英雄》:“……谁是真的英雄,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但愿人间处处都有爱的影踪……”

他们的脸上或幸福或甜蜜或陶醉或灿烂。

车厢最后面的角落里蜷曲着一个乡下汉子,大约三十岁左右,他蓬头垢面胡子拉碴的,身边塞着一个饱满的蛇皮袋。他是在城里打工今天回家的。他伸着脖子羡慕地看看这个的手机,瞧瞧那个的手机,偶尔咽一下口水。他的上衣口袋里也有一只手机,那是他在城里刚刚买来的。看到大家都在纷纷打电话,他忍不住掏出手机打起来:“梅花吗?我在回家的车上。嘿嘿,没事,我不是想你们吗?我天黑就到家了……”他的声音不大,生怕大家听见似的。

当客车吭哧着爬到半山腰时,车厢里有了骚动。有两个流里流气的小青年把一个小姑娘挤到窗边,动手动脚地猥亵她,一个黑胡子青年去拽小姑娘的衣 服……小姑娘发出惊恐的尖叫,她一边挣扎一边用求救的目光望着周围的乘客。遗憾的是,周围的乘客都闭上眼睛睡着了,那些打手机的乘客不知什么时侯悄悄地关了手机也闭上了眼睛。

这时,只见那个乡下汉子迅速站起来:“住手!你们干啥?”那两个流氓吓了一跳,当看清管闲事的人是谁时,不约而同地冷笑了一下,旋即放过小姑娘朝车厢后面走去。黑胡青年阴着脸,也不说话,走到跟前,从腰里摸出一把匕首猛地扎向乡下汉子的肚子……

看到血流如注的乡下汉子,车上的其他乘客被激怒了,纷纷从座位上站起来出手相救。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就把两个流氓给捆绑起来。这当中,有人再次拨打了110,还有人拨打了120。

110把两个歹徒带走了!120把乡下汉子拉走了!

乡下汉子失血过多,最终没抢救过来。尽管车上的乘客都跟随到了医院,但没人知道乡下汉子的情况,不知道他姓甚名谁,不知道他家住哪里。警察从他的血衣里掏出了手机,准备从里面调取号码和他的亲属联系。当擦拭去手机上的斑斑血迹,在场的人都愣怔住了,因为这是一只玩具手机!

那只玩具手机是乡下汉子给他三岁的孩子买的。这是后来人们才知道的。

(选自《小小说选刊》,作者:侯发山)

1.小说描写了车上不同人打手机的情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2.“乡下汉子”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3.有人把小说的结尾改成:“警察便从他的血衣里掏出手机,手机上的血滴下来,滴成一个惊叹号!”你喜欢哪个结尾?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7分)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手法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以车上不少乘客“玩弄”手机的描写,来表现时尚生活的普及,突出时代科技的巨大进步,同时为下文乘客报案这一情节埋下伏笔。

B.乡下汉子手里的手机比不上别人手里的漂亮、精致,于是他心里满是不平和羡慕,不时的咽口水,这体现了乡下汉子的普通与朴实。

C.两个流里流气的小青年当着众人猥亵一个小姑娘,这种现象折射出我们当今社会极不文明的一面,而乘客起初的表现说明他们的害怕麻烦和报复。

D.乡下汉子敢于制止小青年的流氓行径,并与流氓展开搏斗,与其身份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其英雄壮举的伟大,值得讴歌。

E.乘客不仅出手救助血流如注的汉子,而且还用手机联系110和120,这一细节与前文乘客玩弄手机照应;乘客陪他一起进了医院,说明这些人敢于担当。

 

1.(1)体现人物各自的身份,为下文写乡下汉子勇斗歹徒做铺垫。(2)与乡下汉子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人物形象。(3)用《真心英雄》的歌词暗示小说主题。(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1)纯朴朴实,从文中对他的外貌描写和他的身份特点可以看出来.(2)有点虚荣:看到大家都打手机,自己也装出打手机的样子。(3)爱家爱子:给自己的孩子买手机。(4)见义勇为:在小姑娘危险无助时,他勇敢的站出来。(每点2分,答对3点给满分) 3.观点一,我喜欢原文的结尾。 理由:(1)结尾出人意料,增加了小说情节的曲折性,符合情节要有波澜的要求。(2)与前文照应,更能突出乡下汉子爱家的性格特点。(3)强调了他身份的普通,与前文对他的朴实描写照应。(4)突出他平凡人的英雄壮举的伟大,升华了主题。(观点1分,理由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理由充分合理的可以酌情给分。) 观点二:我喜欢改动的结尾。 理由:(1)与前面情节衔接连贯,使小说情节更贴近生活实际。(2)更加突出人物的英雄形象,与乡下汉子的普通身份形成巨大反差。(3)带血的手机深化了小说的主旨,引人深思。(观点1分,理由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理由充分合理的酌情给分。) 4.CD 【解析】 1.试题分析:文中有染成黄发的玩游戏的小青年,也有拿着公文包的秃头男人,还有学生等,这些都从侧面体现出他们的身份。这一部分出现在文章的第一段,可以从内容和结构方面去考虑它的作用。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还顾望故乡,                                      忧思以终老。(《涉江采芙蓉》)

2.            , 一去三十年。            ,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

3.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短歌行》)

 

查看答案

南柯子?忆旧  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

【注】①家:句末语气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1.这首词的上阕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5分)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颍阴侯灌婴者,睢阳贩缯者也。高祖之为沛公,略地至雍丘下,章邯败杀项梁,而沛公还军于砀,婴初以中涓从击破东郡尉于成武及秦军于扛里,疾斗,赐爵七大夫。从攻阳武以西至洛阳破秦军尸北北绝河津南破南阳守齮阳城东遂定南阳郡。

沛公立为汉王,拜婴为郎中,从入汉中,十月,拜为中谒者。从还定三秦,下栎阳,降塞王。击项羽将龙且、魏相项他军定陶南,疾战,破之。赐婴爵列侯,号昌文侯,食杜平乡。

复以中谒者从降下砀,以至彭城。项羽击,大破汉王。汉王遁而西,婴从还,军于雍丘。王武、魏公申徒反,从击破之。攻下黄,西收兵,军于荥阳。楚骑来众,汉王乃择军中可为骑将者,皆推故秦骑士重泉人李必、骆甲习骑兵,今为校尉,可为骑将。汉王欲拜之,必、甲曰:“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臣愿得大王左右善骑者傅之。”灌婴虽少,然数力战,乃拜灌婴为中大夫,令李必、骆甲为左右校尉,将郎中骑兵击楚骑于荥阳东,大破之。受诏别击楚军后,绝其饷道,起阳武至襄邑。以骑渡河南,送汉王到洛阳,使北迎相国韩信军于邯郸。还至敖仓,婴迁为御史大夫。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余与他广通,为言高祖功臣之兴时若此云。

(节选自《史记· 列传第三十五》)

【注】①尸:尸乡,地名。②附骥之尾:附着在千里马的尾巴上。比喻仰仗别人而成名。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地至雍丘下略:大概                  B.受诏击楚军后别:另外

C.汉王而西遁:逃跑                    D.于荥阳军:驻扎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高祖为沛公,略地至雍丘下②项伯夜驰沛公军

B.①余他广通②失其所,不知

C.①受诏别击楚军后,绝饷道②吾还也

D.①汉王择军中可为骑将者②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3.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从攻阳武以西/至洛阳/破秦军/尸北/北绝河津/南破南阳/守齮阳城东/遂定南阳郡

B.从攻阳武以西至洛阳/破秦军尸北/北绝河津/南破南阳守齮阳城东/遂定南阳郡

C.从攻阳武以西/至洛阳/破秦军尸北/北绝河津/南破南阳守齮阳城东遂/定南阳郡

D.从攻阳武以西至洛阳/破秦军/尸北/北绝河津/南破南阳/守齮阳城东/遂定南阳郡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沛公立为汉王,拜婴为郎中,从入汉中,十月,拜为中谒者。(4分)

(2)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臣愿得大王左右善骑者傅之。(4分)

(3)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4分)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A.戍卒叫,函谷举                        B.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C.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D.苟以天下之大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加点的“以”字和“洎牧以谗诛”,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B.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C.不赂者以赂者丧                        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