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3分) A.对于我们这些平凡普通的...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3分)

A.对于我们这些平凡普通的芸芸众生来讲,生命的光辉也许并不辉煌,但同样可以闪光。

B.延坪岛炮击事件发生后,朝鲜半岛局势箭在弦上,高度复杂敏感,各方对此深表关切和忧虑。

C.电视连续剧《辛亥革命》在黄金时段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人们对它评头品足,大加赞赏。

D.最令我敬佩的是巴金老人的人品,他胸无城府,心灵如蓝天一样透明。

 

D 【解析】 试题分析:A项,芸芸众生:原指世间的一切生灵。后多指大群无知无识的人。该词是复合词,不与“我们”连用。B项,箭在弦上:比喻情况紧急;采取某种行动已成为必然之势。一般作宾语。C项,评头品足:原指轻浮地议论妇女的容貌。现也比喻任意挑剔。多含贬义。用于此处是褒贬失当。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坦然走过乞丐

毕淑敏

喜欢张爱玲的一个理由,是她说自己不喜欢乞丐。凡人不敢说厌恶乞丐,特别是女性,那样显得多不善良啊!

乞丐是一个现象,它把贫穷和孱弱表面化了,瘫软地体现了出来。它把人的无助赤裸裸地表达着,让他人在同情之后,起了帮助的欲望和收获施予的喜悦。

于是乞丐就成了常说常新的话题,名著中的乞丐常常是睿智和淳厚的,平常人也有很多与乞丐有关的故事。听过一个女子讲述,她最终决定嫁给丈夫,是因为那个男人在看到乞丐的时候,总是一往情深地掏钱,某次竟把请女孩吃饭的钱悉数捧出,以至于两个人只能空腹沿江散步。女孩认定男子值得信赖,很快和他结婚了,那个衣衫不整的乞丐不知不觉中成了红娘。当我对女孩见微知著的聪敏欣赏不已时,她脸色陡沉,说婚后不久发现丈夫狭隘虚伪,很快分道扬镳。于是那个乞丐又在浑然不觉中成了罪人。

我茫然了,不知如何对待这大城市眉眼上的瘤。某天和海外宗教界的朋友结伴走地铁。肮脏的老乞丐裹着污浊破毡,半跪半俯地挡住了阶梯,破旧草帽中,零星小币闪着黯淡的光。毡下像枪管一般刺出半截腿,该长脚的地方,却是一团褐色的腐肉。情景的惨和气味的熏,使人不得不远远抛下点钱,逃也似的躲开。

我知趣地退后了几步,和朋友拉开距离。依她的慈悲和博爱,无论捐出多少,都是心意,也是隐私,我尊重地闪开为好。

她端庄地走了过去,俯身对残疾老人说,请您让一让,不要阻了通道,您没看到人们都绕开您走吗?这让大家多不方便啊。老人抬起半张脸,并不答她的话,我行我素道:行行好,太太,给几个小钱

……

朋友悄然走了过去,不曾放下一枚分币。进入地铁,找到站内的工作人员,她说,通道上有个乞丐,妨碍了交通,请你们敦促她走开。

我无声地看着这一切,心想不给钱尚能理解,但找了公安驱赶老乞丐,是不是也嫌过严?忍不住替她找理由,说:我看到报载,有些乞丐骗吃骗喝,白天在街上行乞衣衫褴褛,下了班之后,西装革履下馆子;有的干脆以此为业,几年下来,居然在乡下起楼造屋成了当地首富……想你一眼看出那乞丐正是这路人等?

朋友笑了,说我哪有这份神功,你说的那些事例我也在报上看过,具体到这位老人,没有证据,我们不可以随便怀疑。我疑惑道,既然你不认为他是坏人,为何不施舍?

朋友道:可我也不能判断出他是否真的贫病无告,难以自食其力啊!

我说,这却难了。每个人在掏腰包施舍之前,难道还要雇个私人侦探,一一查访乞丐们的收入情况吗?

朋友正色道,这正是现代社会的为难之处。农耕社会,谁个穷谁个真无助,十里八乡的人都心里有数。进入信息社会了,人员大量流动,我们知道火星几日几时几分大冲,一般人却无法掌握乞丐们的真实背景。

我说,那怎么办呢?有些乞丐挡住你的路,展示他们的残疾和可怕,吓得你不得不甩钱。几个人同行,若你袖手而过,就显出小气和不仁,压力也挺大啊。

朋友说,我是从不在马路边施舍的。那样不是仁慈,而是愚蠢。当然了,我不敢说马路边的每一个人都不该救助,但救助,也要有现代的意识。你给了一点钱,他就叩头,他靠出卖尊严得到金钱,你收获了廉价的欲望满足。你的那几个小钱,是不配得到这样的回报的。他轻易以头触地,因为他已不看重自我。靠展示生理恶疾,压榨人们的感官,更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和逼迫。利用丑恶博得金钱,古来就被称为“恶乞”,被人所不齿。如果你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却助长了不良之风,不正与你善良的愿望相悖吗?

我听得点头,又问,那我们如何施舍呢?

朋友说,要有正式的慈善机构来负责这些事务。它要接受各方面的监督,来有来路,去有去向,一清二白才能把好钢使在刀刃上,又省了普通民众的甄别之难。

从那以后,我可以坦然走过乞丐身旁。对那些慷慨解囊之人不再仰慕,对那些扬长而去之人也不再侧目。

1.请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划线句子“ 我茫然了,不知如何对待这大城市眉眼上的瘤”的含义。(4分)

                                                                              

                                                                              

                                                                              

                                                                              

2.文章倒数第四段说“救助也要有现代意识”,从文章看,“现代意识”主要包含哪些内容?(6分)

                                                                              

                                                                              

                                                                              

                                                                              

3.文章第三段写了一个女子的故事,这个故事在文中有着怎样的作用?(6分)

                                                                              

                                                                              

                                                                              

                                                                              

4.阅读全文,结合自己对生活的理解,谈谈你对“坦然走过乞丐”的做法认同吗?为什么?(6分)

                                                                              

                                                                              

                                                                              

                                                                             

 

查看答案

名言名句默写。(10分)

1.尔卜尔筮,___________,以尔车来,___________。

2.女也不爽,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三其德。

3.昔我往矣,___________, 今我来思,___________。

4.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__。

5.环顾望旧乡,________________。

6.山不厌高,海不厌深,__________,天下归心。

7.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

 

查看答案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欧阳修致仕后,隐居颍州西湖作了一组《采桑子》词,共十首,此词是第四首。

1.词的上片运用了哪些意象描写了怎样的图景?(6分)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查看答案

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入巿,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巿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侯生因谓公子曰:“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巿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巿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于是罢酒,侯生遂为上客。

1.下列句子中加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愿枉车骑之拜访

B.公子侯生坐上坐延请

C.乃客就车辞别

D.遍宾客赞扬

2.下列加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3.下列都是从侧面烘托信陵君“礼贤下士”的一组是(   )(3分)

①公子执辔愈恭

②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

③从骑皆窃骂侯生

④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

⑤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

⑥巿人皆观公子执辔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④⑤           D.②⑤⑥

4.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巿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汉代司马迁《史记》首篇《五帝本纪》,记载了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时期的历史。对这样一个时期,学术界或称为五帝时代,或称为传说时代、英雄时代、酋邦时代等。《五帝本纪》所记载的是信史还是传说?如何看待五帝时期的历史记载?这成为长期以来中外学者争论的焦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王巍说,有关文献上对中国历史的记载浩若烟海,但互相抵触的情况不少,让人莫衷一是,特别是五帝时代的文献记载,存在着很大的分歧。20世纪初疑古派出现,他们从疑古书开始疑古史,对史书记载的真实性发生怀疑,最大的贡献在于开始打破数千年来有关史书的神话,极大地解放了思想,人们可以对历史进行重新审视,但问题出在疑过了头,对春秋战国之前尤其是商代之前的历史全盘否定。

上个世纪20年代以后,考古学应运而生,人们开始动手动脚寻找历史。80多年来,中国考古学取得丰硕成果,新的考古材料对西周之前乃至夏王朝的历史,有了一个轮廓性的记录。同时,人们也认识到,《史记》上有关五帝时代的记载,绝不完全是杜撰,其中有历史的影子,传递着历史的信息。

从二十多年前夏鼐先生最早提出文明起源课题以来,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成为学术界的持续性热点。“九五”期间展开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完成了夏商和西周时期的年表,开创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者联合攻关共同解决一个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问题的先例,为研究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奠定了年代的框架。

夏商周断代工程结束以后,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中心、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等为主体,国内许多知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并启动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虑到探源工程的复杂性,牵扯面之广,头绪之多,远比断代工程复杂,“十五”期间在中原地区进行了“预研究”和第一阶段研究,为“十一五”全面开展探源工程提出可行性报告和实施方案。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主要解决古老的、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是怎样起源形成和发展的问题。”王巍说,这里有几个层面,首先是文明起源和形成发展的概念,所谓文明起源就是社会从一个平等简单的结构走向复杂的、有等级的结构(阶级、国家的产生)的变化。其次,文明的形成以国家的出现为标准。国家是文明社会形成的标志。但是国家的形成是一个过程,不是某一天突然形成的,国家出现后还在不停地发展变化。所以我们叫“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研究”,夏商西周都在这个范围之内。

1.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这一概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分)北京四中网校

A.是研究中华文明如何起源形成和发展问题的一项探索工程。

B.是研究中华文明为何延续几千年的一项探索工程。

C.是探索中华民族从一个平等简单结构走向复杂的、有等级的结构的变化的奥秘的工程。

D.是为研究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奠定年代框架的系统工程。

2.下列表述中,不属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的直接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一些中外学者对五帝时期的历史记载的真实性持怀疑态度。

B.中国文献中对中国历史的记载存在不少互相抵触的情况。

C.20世纪初疑古派对春秋战国之前尤其是商之前的历史全盘否定。

D.上世纪20年代后,中国考古学应运而生,且取得丰硕成果。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多家机构联合攻关,众多知名学者共同参与同一项目,这在中外文明探索史上尚无先例。

B.学术界所称的传说时代、英雄时代就是特指中国的五帝时代,这一点目前尚无争议。

C.鉴于探源工程的复杂性,尽管有多种力量合作,但是“十一五”期间的研究工作还是会遇到相当的困难。

D.国家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国家形成后还在不停的发展变化,所以,文明社会形成的标志也不可能有一个确定的答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