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鲁迅、徐志摩、艾青、巴金、司马迁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著名作家或诗人,请你仿照例句,...

鲁迅、徐志摩、艾青、巴金、司马迁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著名作家或诗人,请你仿照例句,为其中一位写一段话,表现他们在文学上的重要成就和意义。要求语言流畅,有一定的文采,字数不少于40字。(4分)

示例:汤显祖  一部《牡丹亭》,一首青春的乐章,一曲真情的颂歌。你彰显人性,反对束缚;你是当之无愧的杰出的戏曲作家,美的守护神!

 

鲁迅 一部《阿Q正传》,一曲灵魂的哀歌,一段混乱的岁月。你反思人性,重塑国魂,你是世人公认的杰出的文化巨匠,思想的火炬手! 【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先选出自己要描述的对象,并找出最能代表该作家的一步作品,下面是两个对称句,并对这部作品和作者的人格进行评价。整个句子的架构就是这样。如,选择司马迁,那么他的作品是《史记》,组成两个对称句,一部真正的历史,一首无韵之离骚;再对作品和作者进行评价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把下面的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总结是一个组织或个人在工作、学习告一段落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和评价,从中找出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悟出个中的道理、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并用以指导今后的工作而形成的书面材料。

 

查看答案

朦胧的敬慕              ——悼念鲁迅先生

萧乾                     

①  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更怕看死人的了。走在大街上,我从没有胆子向寿衣铺里望望。夜半,即使从很远很远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厚抱起头来,直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

②  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而且,我还该陈说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怀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③  扶着那绛色帷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待踱到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们肃然驻足了。敬慕和哀悼如一双按住的手,他们的身子皆极自然地屈下了。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

④  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他肋下夹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顽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跑到了这里。那个微跛的孩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前,两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然后,又放下肋下的画册,深深地鞠躬。我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

⑤  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那时我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帷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

⑥  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回忆。十多年前一个傍晚,如一切贪爱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样,四点钟以后的时间对我变了滋味,换成鲜艳颜色。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伴沿着朱色皇城走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民国缔造者”的遗体。空着的肚皮充满着的一半是对“尸骸”的恐惧,一半是对“伟大”的钦仰。我们跨进那座御花园的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我喘着气向陌生的大人打听路线,好容易才攀了一道高大石阶,在花圈花篮的簇拥中,我看到安息着的孙中山先生。

⑦  ——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

⑧  我们环着那铜棺走了一圈,又蹑着脚步走了出来。

⑨  抬头,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我似乎打了一个冷颤,然而,除了模糊的“伟大”,我并没有摸清死的是什么人。只是冥冥中,一种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哀戚或尊敬感觉便梗塞在我喉咙间,我赶不掉它。

⑩  归途,我们放洋画的袋子里,每人都塞了一袋传单:有工人发的,有大学生发的,有国民党的,有共产党的,说明孙先生的生平和抱负(这些我曾保留到六年前,直到一个朋友将我寄存的最珍贵的东西如小学生时代的作文本,全当作烂纸卖掉了)。当时我们其实一点也不懂,但当孙传芳乱批三民主义,张作霖满街捉革命党时,我却私下藏了一本《孙中山传》。

?  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力量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更深刻,更恒久。

?  我不知道如果鲁迅先生这时醒转过来,他将会怎样热烈地抱起那个微跛的孩子。

1936年10月 上海

1.“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本文通过哪几个事例来表现“朦胧的敬慕”?(4分)

2.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5分)

3.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情况。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试作简要分析。(3分)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在数千吊唁鲁迅先生的人中,有一个衣衫褴褛、褪下微跛的小孩,对鲁迅先生连鞠了七个躬,所以作者对他由开始的忍不住想笑,转变为极大的崇敬。

B.当“我”和同伴跨进御花园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向下沉落下去了”;当“我们”蹑着脚步走出来时,“紫禁城角的太阳 已经沉落下去了”。这两句景物描写烘托了“我”的哀戚心情。

C.“——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看见孙中山先生的遗容时,对伟人的敬慕战胜了对死人的恐惧。

D.文章第③段在描写数千位吊唁者的神情动作时,运用了夸张、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E、通观全文不难发现,作者在为鲁迅先生守灵时,对鲁迅的崇高精神、伟大人格内涵的理解及由此产生的敬慕之情都是朦胧的。

 

查看答案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鞠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

……

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鞠武曰:“敬诺。” 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烈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战国策·燕策三》

注:①请入,图之:南宋鲍彪注:“请太子入息,己乃图之。”②道,导,引导。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焉造:到……去

B.行为道却:退

C.所荆轲可使也善:交好,友善

D.愿足下急太子过:超过

2.下列各项中的句子依次表现太子“礼贤下士”,田光是“节烈侠士”的一项是(   )

A.①太子丹患之②欲自杀以激荆轲

B.①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②遂自刭而死

C.①太子避席而请曰②偻行见荆轲

D.①太子送之至门②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

3.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文着重描写了太子丹力图国事,亲自去拜访鞠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的动人故事。

B.鞠武向太子举荐田光,田光向太子举荐荆轲,鞠武和田光都举荐别人,但原因并不完全相同。

C.文段中的太子丹是一个以国事为重,礼贤下士,而又有点疑心的人物。

D.田光自杀不全是因为太子的叮嘱——“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4.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6分)

①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3分)

译文:                                                                        

②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3分)

译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葛溪驿                 (宋)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诗的结尾写蝉声嘈杂,诗人心情烦乱。诗人为什么心“乱”?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4分)

2.从全诗看,诗人是运用哪些抒情方式来抒发自己情感的?请略加分析。(4分)

 

查看答案

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0分,每空1分)

1.携来百侣曾游,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在雨的哀曲里,            ,                 。(戴望舒《雨巷》)

3.                        ,在我的心头荡漾。 (徐志摩《再别康桥》)

4.        ,               ;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5.横眉冷对千夫指,________   ________。(鲁迅《自嘲》)

6.真的猛士,________ _____,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________   ________?(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7.三人行,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