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遒(qiú)劲宴飨(xiǎng)浸渍(zhì)戮(lù)力同心
B.阻遏(è)喋(dié)血菲(fēi)薄睚眦(zì)必报
C.颓圮(pǐ)黯(àn)然立仆(pū)长歌当(dàng)哭
D.瞋(chēng)目桀骜(ào)创(chuāng)伤殒(yǔn)身不恤
请以《美在我身边》为题作文。
要求:①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身边的美好的人或事。②文体:记叙文,不少于700字。
①白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他认为诗歌所以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是由诗歌的本质决定的,即“诗言志”这个命题。所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所谓“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概括起来,也还是“诗言志”这三个字。正是诗歌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可以普遍地感动人心,同时也决定了通过它可以见国风之盛衰,闻王政之得失,知人情之哀乐,从而收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社会效果。
②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显然符合以《乐记》和《毛诗大序》为代表的儒家传统观点。甲但是,白居易终究生活在唐代,而不是生活在先秦和汉代。乙魏晋南北朝以来美学思想发展的新潮流不可能不对他发生影响。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抒情的特性。丙
③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白居易从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大前提出发,引出一个结论,就是统治者应该允许并且鼓励老百姓把心中的喜怒哀乐抒发出来。白居易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就是他说的“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宣之使言”。这是为他的“新乐府运动”提供理论论证,集中体现了他的诗歌美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④根据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基本思想,白居易对梁、陈以来的诗歌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说:“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是六义尽去矣。”白居易批评的主旨是反对诗歌创作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这是正确的。但是他要求每一首诗都要有政教美刺的寄托,否则就一概加以排斥,就有点太偏激了。
(取材于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
1.阅读第①段,用原文语句填空。(3分)
白居易评价诗歌的核心思想是 。
2.根据第②段内容,“这就是时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这句话应插在文中甲、乙、丙哪一处。(3分)
答:应插在 处。
3.阅读第④段,请说出白居易“加以排斥”的诗歌的主要特征是什么。(3分)
答:
4.请以白居易的诗为例,简要说明该诗如何体现了他自己的艺术主张。(7分)
答: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两句诗抒发了作者 的情怀。
在诗的结尾与这两句相照应的诗句是: , 。(4分)
2.若将“误落尘网中”的“尘网”改为“罗网”,为什么不好?(3分)
答:
3.在一次读诗会上,有位同学将诗中“桃李罗堂前”一句理解为“堂前桃李满桌”,你认为他的理解是否合适,请结合前后诗句说出两个理由。(4分)
答:
4.从诗中看,作者归隐田园后,心情是怎样的?这种心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5分)
答: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题。(5分)
①在非洲的戈壁滩上有一种叫作依米的小花。②那里干旱炎热的气候和土壤只适合生长根系较庞大的植物,而依米花却除外,它只有一条细长的根茎。③在那样的热带气候当中,又在茫茫戈壁滩上,它得用五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根部对泥土的植入,到了第六年它才吐蕊。④依米花的生长是如此艰难。⑤让人惊异的是,依米花非常奇特,每朵花有四个花瓣,一个花瓣一种颜色,红、黄、蓝、白,煞是娇艳。
1.请根据①—④句说明的内容,提取三个关键词。(3分)
答:
2.请你用一个成语形容第⑤句对依米花的描写。(2分)
答: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6分)
《也许》注这首诗最初发表时,其中一节最后一句是“我吩咐山灵保护你睡”,后来改成“撑一伞松阴庇护你睡”。有人这样评价作者的修改:
“改动之后,原有的情调失去大半,这首诗的灵魂──极度悲伤之时诗人思绪的迷乱恍惚消失了,由于思绪的迷乱而带来的抒情的气势也大大减弱。”
注: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撑一伞松阴庇护你睡(《也许》节选)
请你用三个四字短语提炼这句评论的要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