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①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②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谓亭长曰:“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①赤泉侯:汉骑将杨喜,后封赤泉侯 ②舣船:使船靠岸
本文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下列句子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项王军壁垓下壁:营垒
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属:跟随
C.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罪:过错
D.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被:遭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虞兮虞兮奈若何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B.汉骑追者数千人今者项庄拔剑舞
C.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如今……我为鱼肉,何辞为
D.不忍杀之,以赐公具告以事
3.以下的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项羽勇猛善战的一项是 ( )
①力拔山兮气盖世
②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③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④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⑤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⑥所杀汉军数百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的意思的一项是 ( )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怆然涕下,英雄末路,无限悲凉。
B.项羽带骑兵八百余,乘夜突围,过淮河,剩下百余人,到阴陵,迷路,被一老汉所骗,部下只剩二十八骑,陷入泥泽地,伤亡惨重。之后汉军数千人追来,项王只好引兵向东,逃到东城。
C.为了证明“天亡我也,非战之罪”,项羽奋起神威,斩汉军官二人,杀数十百人,瞋目一叱,使汉军骑将杨喜倒退数里。
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言无面目再见江东父老,不愿渡过乌江,于是他把乌骓马送给亭长,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
5.文言文翻译。(10分)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3分)
(2)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3分)
(3)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4分)
“国学”教育不妨从成语开始
“国学教育”兴起,让国人颇有几分欣慰。早就有人痛心疾首地说国家早该这样了,现在的孩子都数典忘祖了。
然而,亡羊补牢,犹未为晚;爱国不分先后,入市不分早晚。只要是认识到了过失,随时想起来改正都是可喜的,及时的。
下一个问题又出来了,啥叫“国学”?中国的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大海捞针肯定是不行的。于是乎,有经典说法:从“四书”“五经”开始。
然而,从“五四”以来,孔孟之道已经被批了几次,以“五四”和“文革”最为代表,以“文革”为甚。经书的权威性被动摇不说,让孩子们读四书五经,就算是白话文翻译版本也令人担忧,这种学法能否持久和见效?
换句话说,“国学”精神太庞杂,几乎包罗万象,甚至可以相互矛盾,或者各取所需。比如“出世”还是“入世”。
再换句话说,文化传统柳暗花明,轨迹迂回迥异,也让人无所适从。比如,春秋时期的侠客精神,比如荆轲和田横五百士,还有高山流水之类的故事,恐怕离时下的主流价值观渐行渐远。剑拔弩张、侠肝义胆那一套跑到日本变成武士道了,中国人已经变得唯唯诺诺。
话说起来太长,这里想说的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历史系的学生是一种学法,平民百姓和孩子又是一种学法。比如,最能反映中华民族智慧精华的东西,就是成语典故。一半以上的成语故事来自春秋时期,可见,那个时期的民族智慧是多么辉煌啊!
“成语”往往被认为是儿童读物,其实,就其故事的浅显性而言适合儿童,而其中的哲理却属于成人读物。成语确实是中华民族智慧的活化石,或者说,子孙后代的处世哲学在成语中早已高瞻远瞩了。比如“指鹿为马”,如今的下属在领导面前,几乎时刻都要指鹿为马,看领导脸色行事,唯领导马首是瞻。
最经典的两个中国成语如今却最容易被国人所忽略:一个是“井底之蛙”,一个是“五十步笑百步”。其道理之浅显,可谓妇孺皆知,但即便是社会阅历丰富,极具渊博知识的人都不断地重复这些浅显的错误。因此,就做人道理而言,即便是文盲,熟读成语故事也能成为人生大师。
所谓的国学,未必就是儒学,就中国成语的博大精深而言,诸子百家无所不包。如果追根溯源的话,诸子百家还有孙子兵法之类的都来源于春秋时代伟大的圣人管仲。管子的思想也并不能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倒是当孔孟之道的祖师爷还是绰绰有余的。
简而言之,国学典籍浩繁、博大精深,让孩子们记住“成语”两个字就可以了。
1.下列不属于“‘国学’教育不妨从成语开始”的一项论据是( )
A.现在的孩子都数典忘祖了,而“国学教育”兴起,让国人颇有几分欣慰。
B.中国的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大海捞针肯定是不行的
C.“国学”精神太庞杂,几乎包罗万象,甚至可以相互矛盾,或者各取所需。
D.春秋时期的侠客精神,离时下的主流价值观渐行渐远。
2.下列解释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成语”富含哲理,但却往往被认为是儿童读物,其实,它应该属于成人读物。
B.“井底之蛙”和“五十步笑百步”这两个成语道理浅显,可即便是社会阅历丰富,极具渊博知识的人都常常使用错误。
C.即便是文盲,熟读成语故事也能成为文学大师。
D.诸子百家还有孙子兵法之类的都来源于春秋时代伟大的圣人管仲,管子的思想可以作为“国学”的一部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剑拔弩张、侠肝义胆那一套跑到日本变成武士道了,说明日本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方面远远胜过中国。
B.同样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历史系的学生与平民百姓和孩子学法是不一样的。
C.成语确实是中华民族智慧的活化石,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预见了现在的很多事情,比如四川地震,三峡改造等。
D.最经典的两个中国成语如今却最容易被国人所忽略,极具渊博知识的人都不断地重复这些浅显的错误,这反映出国民学习成语知识态度极不认真。
子贡问孔子怎样与朋友相处,孔子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 自辱焉。”(《论语·颜渊》)请对孔子的话作解读,要解读出一定的深度。(3分)
拟写对联:下面是一副集句联,上联出自《中庸》,请你从所学的《孟子》中选取句子对出下联。(3分)
上联: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下联: 。
请给下面句子加上标点符号,并写一句评点。(4分)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1.加标点: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2.【评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作文(50分)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鲁国木匠梓庆削木做悬挂钟鼓的架子两侧的柱子,上面雕饰着猛兽。他做成的柱子,看见的人都惊讶不已,以为鬼斧神工。
鲁侯召见梓庆,要问一问他其中的奥秘。梓庆对鲁侯说:我准备做这个的时候,不敢损耗自己丝毫的力气,而要用心去斋戒。斋戒的目的,是为了“静心”。
斋戒到第三天的时候,我就可以忘记“庆赏爵禄”了。斋戒到第五天的时候,我就可以忘记“非誉巧拙“了,也就是说,大家说我做得好也罢,做得不好也罢,我都已经不在乎了,也就忘记名声了。到第七天的时候,达到忘我之境,我可以忘记是在为朝廷做事了。大家知道,为朝廷做事心有惴惴,有杂念就做不好了。
这时,我就进山了。静下心来,寻找我要的木材,观察树木的质地,看到形态合适的,仿佛一个成型的就在眼前。我就把这个最合适的木材砍回来,顺手一加工,它就成为现在的样子了。
以上是《庄子》里的一个故事,要求就故事内容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