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西爱情诗
朱光潜
各国诗都集中几种普通的题材,其中最重要的是人伦。西方关于人伦的诗大半以恋爱为中心。中国诗言爱情的当然也很多,但是没有让爱情把其他人伦抹煞。朋友的交情和君臣恩谊在西方诗中几无位置,而在中国诗中则为最常见的母题。把屈原杜甫一批大诗人的忠君爱国忧民的部分剔开,他们的精华便已剥丧大半,他们便不成其为伟大。友朋交谊在中国诗中尤其重要,赠答酬唱之作在许多诗集中占其大半。李杜的交谊古今传为美谈,他们的来往唱和的诗有很多的杰作。在西方诗人中像歌德和席勒,虽以交谊著,而他们的集中叙朋友乐趣的诗却不常见。
这并非说,中国诗人不能深于情,不过表现的方式不同。西方爱情诗大半作于婚媾之前,所以称赞美貌,申诉爱慕者特多;中国爱情诗大半作于婚媾之后,所以最好的往往是惜别、怀念和悼亡。西诗最善于“慕”,但丁的《新生》是“慕”的胜境。中国诗最善于“怨”,《迢迢牵牛星》是“怨”的胜境。中国诗亦有能“慕”者,陶渊明的《闲情赋》是著例;但是末流之弊,“慕”每流于“荡”,如《西厢》的“惊艳”和“酬韵”。西方诗亦有能“怨”者,罗塞蒂的短诗是著例;但是末流之弊,“怨”每流于“怨”,如拜伦的《当我们分手时》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所以是诗的一个很高的理想。
中西情诗词意往往有暗合处。赫芮克的《劝少女》绝似杜秋娘的《金缕曲》。但是通盘计算,中西诗风味大有悬殊。大体说来,西诗以直率胜,中诗以委婉胜;西诗以深刻胜,中诗以微妙胜;西诗以铺张胜,中诗以简隽胜。在西方情诗中,我们很难寻出“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的境界;在中国情诗中,我们也很难寻出莎士比亚的《当我拿你比夏天》的境界。
通则都有特例。中诗虽较西诗委婉,但也有很直率的。大约国风、乐府中出自民间的情诗多自然流露。像 “愿为西北风,长逝入君怀” “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感郎不羞郎,回身就郎抱”之类如在欧洲情诗中出现,便难免贻讥大方,而在中诗中却不失其为美妙。西方受耶稣教的影响,言情诗对于肉的方面有一种“特怖”,所以尽情吐露有一个分寸,过了那个分寸便落到低级趣味。
肉的“特怖”令西方诗人讳言男女燕婉之私,但是西方人的肉的情欲是极强旺的,压抑势所不能,于是设法遮盖掩饰,许多爱情都因为要避免宗教道德意识的裁制,借化装来表现。弗洛伊德派心理学家曾经举过许多实例。但在中国,情形适得其反。不但与宗教道德意识相冲突的爱情可以赤裸裸地陈露,而且有许多本与男女无关的事情反而要托男女爱情的化装而出现。《诗经》中许多情诗据说是隐射国事的,我们倒很希望弗洛伊德派心理学家对此种事例下一转语。(有删减)
1.下列对中国爱情诗的认识.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爱情诗大半作于婚姻之后,所以最好的往往是惜别、怀念和悼亡。
B.中国爱情诗最善于“怨”, 也有能“慕”者,如陶渊明的《闲情赋》。
C.中国爱情诗都是以委婉、微妙、简隽取胜,如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D.在中国与宗教道德意识相冲突的爱情,用诗表现时尽情吐露有一个分寸。
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顶是(3分)
A.中西诗都以人伦为最重要的题材,西方诗都以恋爱为中心,中方诗没有让爱情把其他人伦抹煞。
B.中西诗人都能深于情,不过表现的方式不同,西诗最善于“慕” ,中诗最善于“怨”。 但中西情诗词意也有暗合处。
C.“愿为西北风,长逝入君怀” 之类不能在欧洲情诗中出现的原因是,西方言情诗对于肉的方面有一种“特怖”。
D.中国诗中许多本与男女无关的事情反而要托男女爱情的化装而出现,如《诗经》中许多情诗据说是隐射国事的。
3.请结合文本,简述西方爱情诗的特点。(3分)
答:
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①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
②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③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也。 (《孟子·梁惠王上》)
【注】①久要:长久处于穷困中。
1.根据①②选段,概括孔子的义利观。(2分)
答:
2.结合③选段,简析孟子反对“后义而先利”的原因,并谈谈孟子义利观的现实意义。(4分)
答:
简答题(5分)(任选一题)
1.阅读下面《红楼梦》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宝玉便伸手先将“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橱门开了,拿出一本册来,揭开一看,只见这首页上画着一幅画,又非人物,也无山水,不过是水墨滃染的满纸乌云浊雾而已。后有几行字迹,写的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红楼梦》第五回)
这说的是哪一位女子?她的“灵巧”最突出表现在哪件事上?她最终是什么结局?
2.王熙凤生病,王夫人委托探春等人代行管家之责。在此期间,探春因为什么事与赵姨娘发生争执?后来又推行了哪些“兴利除弊”之事?请简述。
答:
下列各项中,对《红楼梦》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黛玉刚进贾府时宝玉对她的印象是“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B.薛宝钗具有浓厚的封建意识,她一有机会就要劝贾宝玉学些应酬世务,讲些仕途经济,使宝玉越发反感,虽和宝玉结婚,却做了封建主义的牺牲品。
C.《红楼梦》中,在抄检大观园时,王夫人令凤姐和王善保家的一起抄检。在怡红院里,探春愤怒地倒出了所有东西,但并无私弊之物。
D.《红楼梦》第六十六回,“情小妹痴情归地府,冷二郎一冷入空门”中的情小妹是尤三姐,冷二郎是柳湘莲。
E.宝玉看到蔷薇架下龄官在地上划“蔷”字产生恻隐之心;下起雨来,宝玉淋雨回家,众人不知是宝玉不给开门。宝玉生气,冒失地踢了前来开门的袭人一脚。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端 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2分)
答:
2.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答: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勔、勮,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勃年未及冠,应幽素举及第。乾封初,诣阙上《宸游东岳颂》。时东都造乾元殿,又上《乾元殿颂》。沛王贤闻其名,召为沛府修撰,甚爱重之。诸王斗鸡,互有胜负,勃戏为《檄英王鸡文》。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久之,补虢州参军。
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有官奴曹达犯罪,勃匿之,又惧事泄,乃杀达以塞口。事发,当诛,会赦除名。时勃父福畤为雍州司户参军,坐勃左迁交趾令。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渡南海,堕水而卒,时年二十八。
初,吏部侍郎裴行俭有知人之鉴。李敬玄尤重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勃等四人,必当显贵。行俭曰:“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余得令终为幸。”果如其言。
(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炯闻之,谓人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当时议者,亦以为然。
其后崔融、李峤、张说俱重四杰之文。崔融曰:“王勃文章宏逸,有绝尘之迹,固非常流所及。炯与照邻可以企之,盈川之言信矣!”说曰:“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耻居王后’,信然;‘愧在卢前’,谦也。” (选自《旧唐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勃年未及冠 冠:古代的一种礼仪
B.勃往交趾省父 省:探望
C.坐勃左迁交趾令坐:因为
D.‘耻居王后’,信然 信:相信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王勃“浮躁浅露”的一组是( ) (3分)
①诣阙上《宸游东岳颂》
②勃戏为《檄英王鸡文》
③勃恃才傲物
④乃杀达以塞口
⑤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王勃六岁时就才情过人,与其兄王勔,王勮才华相当。兄弟三人为父亲的朋友杜易简所赞赏。
B.裴行俭认为王勃能善终就是幸运,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三人必当显赫富贵,职位应该会达到长官之首。
C.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时“四杰”。但对于他们的排位先后,杨炯很有意见,并不心服口服。
D.从崔融、张说等人对王勃的评语中可以看出,历来”初唐四杰”的排序并非公允,杨炯的文采不逊于王勃。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3分)
译文:
②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3分)
译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