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④不得少于800字。

⑤不得抄袭、套作。

 

略。 【解析】 试题分析:“一切都会过去”, 强调的应是一种发展的、积极的、乐观的、向上的心态,“一切”应该侧重于人生的痛苦、心灵创伤、不如意的生活境遇等,走过去便有一片天。 “一切都不会过去”,应从承继、铭记、珍惜、保留这个角度来说。“一切”应侧重不该被遗忘的一切美好的东西,也包括历史的教训,惨痛的记忆等,能促人猛醒,给人启迪。 写作时要把握两句话之间的关系,辨证分析“会过去”与“不会过去”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 材料的重点在两句话上,两句话本身便体现了一种辩证的关系,应辩证地写,两方面都要涉及。 将材料中的“一切”具体化,理性思考:什么会过去,什么不会过去。 如某件事会过去,但事情的影响不会过去;某些历史人物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逝去,但他们留下来的精神、思想或者是话题不会过去;对于人的一生来说,人的荣辱、财富等都会过去,但是,人的感情、内在的精神等内核不会过去。…… 那么这个作文如何来写呢,只有从辩证的角度入手才能出新。 考生首先要思考现实生活中哪些东西可以忘记,笔者以为,如人生的痛苦、汶川地震的心灵创伤、一段不如意的生活境遇等可以忘记,可以让“一切都过去”,即所谓的放下才能承担。 但有些东西是不会过去的,是要流传千古的。如流传千古的文章、思想、文明的碎片、唐诗宋词、名人的精神等,这些东西都会穿越历史时空,影响一个民族、甚至全人类的生活方式。因此,对于这些东西,要珍惜,要保留,要传承。 所以,对于这篇作文,学生只有辩证思维的角度入手,写出“能过去”和“不能过去”的关系,才能写出新意。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三小题)

1.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2.寄蜉蝣于天地,                    ,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3.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居易《琵琶行》)

4.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苏洵《六国论》)

5.        ,金块珠砾,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宫赋》)

 

查看答案

材料一: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材料二: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1.颜渊为何感叹“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请根据文段,简要概括。(1分)

                                                                            

2.从材料二看,孔子培养人才的最理想的目标是什么?请结合现实,加以评析。(4分)

                                                                          

 

查看答案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做: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3分)

答:                                                                        

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4分)

答:                                                                    

 

查看答案

与薛寿鱼书        【清】袁牧

天生一不朽之人,而其子若孙必欲推而纳之于必朽之处,此吾所为悁悁而悲也。夫所谓不朽者,非必周、孔而后不朽也。羿之射,秋之奕,俞跗之医,皆可以不朽也。使必待周、孔而后可以不朽,则宇宙间安得有此纷纷之周、孔哉!

子之大父一瓢先生,医之不朽者也,高年不禄。仆方思辑其梗概,以永其人,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反托于与陈文恭公讲学云云。呜呼!自是而一瓢先生不传矣,朽矣!

夫学在躬行,不在讲也。圣学莫如仁,先生能以术仁其民,使无夭扎,是即孔子“老安少怀”之学也,素位而行学,孰大于是!而何必舍之以他求?阳明勋业烂然,胡世宁笑其多一讲学;文恭公亦复为之,于余心犹以为非。然而,文恭,相公也;子之大父,布衣也,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扶相公以自尊,则甚陋。今执途之人而问之曰:一瓢先生非名医乎?虽子之仇,无异词也。又问之曰:“一瓢先生其理学乎?”虽子之戚,有异词也。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而以人所共疑者传先人,得毋以“艺成而下”之说为斤斤乎?不知艺即道之有形者也。精求之,何艺非道?貌袭之,道艺两失。医之为艺尤非易言神农始之黄帝昌之周公使冢宰领之其道通于神圣今天下医绝矣惟讲学一流转未绝者何也?医之效立见,故名医百无一人;学之讲无稽,故村儒举目皆是。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而反贱之于举目皆是之中,过矣!

仆昔疾病,性命危笃,尔时虽十周、程、张、朱何益?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虑此外必有异案良方,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辑而传焉,当高出语录陈言万万。而乃讳而不宣,甘舍神奇以就臭腐,在理学中未必增一伪席,而方伎中转失一真人矣。岂不悖哉!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节)

【注】①此文是袁枚写给名医薛雪(号一瓢)之孙薛寿鱼的一封信。②若:和,同。③不禄:死的委婉说法。④夭札:因病而早死。⑤艺成而下:语出《礼记·乐记》“德成而上,艺成而下”。⑥周、程、张、朱:即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均为理学家。⑦刀圭:用来量取药末的器具,代指药物。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不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意:猜测

B.素位而行学素位:安于平常所处的地位

C.貌之,道艺两失袭:承袭

D.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寿:使……长寿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仆方思辑其梗概永其人 于是乘其厉声

B.而反贱于举目皆是之中穷且益坚,不坠青云

C.一瓢先生理学乎 皆出于此乎

D.子不尊先人百无一人之上 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周公、孔子与羿、秋、俞跗相比,突出精通某种技艺的人也可以不朽。

B.信中高度赞扬了薛雪的精湛医技,阐明了医学的巨大作用,批评了薛寿鱼重理学而轻医道的错误思想。

C.语言简洁刚劲,论证精辟,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薛雪的无限敬仰之思。

D.医术也是仁术,薛雪通过行医实践了孔子的仁学,体现出他的价值。薛雪行医救人很有成就,但盛年辞世,令人痛惜。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医 之 为 艺 尤 非 易 言 神 农 始 之 黄 帝 昌 之 周 公 使 冢 宰 领 之 其 道 通 于 神 圣 今 天 下 医 绝 矣 惟 讲 学 一 流 转 未 绝 者 何 也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⑴今执途之人而问之曰:“一瓢先生非名医乎?”虽子之仇,无异词也。(3分)

                                                                        

⑵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4分)

                                                                         

 

查看答案

认真面具  希尼尔(新加坡)

浩浩荡荡地我们来到圣淘沙。

一阵车烟朝高尔夫球场的方向隐去,徒留老人与浩原幸助,正等待我的引导。

“呵,这山丘,我年轻的时候来过的……”老人站在一棵参天的古树下,振奋起来。对于部分本地与外来的游客而言,山丘上的蜡像馆是可去也可不去的一个“枯燥”的去处。虽然如此,他俩却泡了两个多时辰。我始终保持一个恰当的距离,跟随在清冷的展览馆里。

“在这之前,我就调回去了呵……可我年轻的时候,也听说过……”老人指着一群围绕在会议桌的军人蜡像,向浩原招手,“听说他们就在一间车厂内谈判!”

老人以一种错失良机的语态,向他最小的孙子表达。“那阵子因为摔断了肋骨,空袭后的几天,就被遣回原乡去了……噢!本岛……,本岛那市政厅还在吧?”

老人竟然是南来怀古的前朝遗将!但是我无论如何也感觉不出,那以侵占国军人的身份,对曾占领土地的回忆,似乎没有愧疚之意,却仅止于对当年英勇事迹的一种追怀。而年轻的浩原,则站在一旁沉默不语,大概爷爷意气焕发的时代,他还来不及参与吧?

接下来的展出,有过度煽情的画面:主角是一批披上军装的恶客,道具是一排排老百姓的尸首,背景染有一片血色的天空。

这些都是真的?”问者竟有两种声调。然而他俩的表情没有令我感觉到虚假的模样。虚假的只是掩饰的历史。我想。

“不可能啊?你看,这些地方我不也曾去过,只是……”制造历史的老人并不晓得历史有被剪接的可能。他的神情,比困扰的浩原,略为沉重……

匆匆忙忙地我们来到博物院旁的史料展览厅。

不用引导。他俩推开那扇窄门。一阵东北方沦陷的乡音正回绕于时光隧道最水深火热处;一叠叠褪色的照片,一张张泛黄的纸,都被刻意渲染成历史。

这些都是真的吗?”我感觉得出是浩原的声音。我指着一面签满着名字的太阳旗说:“当年日军在征战时,几乎每名兵士的行囊里都折叠着乡民们签名的旗子,以激励行军的士气……”我想,老人也拥有一面。

我望着腕表,虽然距离展览结束还有一小段时间,我己催促他们回旅店去。——接着展示的那一批酷刑,他们还没有适当的心理准备。在转弯处的一片灰墙上,挂满了一个烈士的忧患心情;那个时代,人人都可能是烈士,也许老人听过传闻一二,也许他已遗忘了;他或许感触到烈士的那种眼神,宽恕中带有几分不甘!我拉着浩原,在哀怨的《何日君再来》的旋律中,推开那扇窄门……

柔和的灯光下,我们用完丰富的晚膳;老人主动取消晚间的节目,只在十合百货公司买了些纪念品,就回客房去了。

接近亥时,当我发觉回程机票的一些细节出了点差错后,我临时决定造访老人。

门是虚掩的。——老人与浩原正席地而坐,酒似乎已过三巡。老人以含糊的口音,哼着不易听得懂的俳句;昏暗的灯光下,浩原眯着眼和拍……

“我想起古代的某剑客!”老人说,“在寻求自我超越的过程中,他把最强的对手——扳平了;过后,仅仅一念之差下,竟解决了全村的人,从此,便不再回归。后人在似真似幻的传说中断定,因为剑客的内心十分苦闷、孤寂,并带有仇恨……”

一个叫做“屠杀”的名词在我脑海中闪现。思索中我把目光转移到浩原,他那醺红的脸泛着房外的月光,他指着朝南的窗外那高耸的浮雕说:“那是什么?”

“纪念碑。方圆十里,数这座最悲情!”我往落地窗前走去。远方那碑柱,在这堂皇的旅店外显得格外渺小,我面向他,以无需求证的口吻说道:“那是纪念某年当地的平民历经一次‘进出’的教训而建的。”浩原正想继续开口,我阻止了他。而后方,老人那朦胧的声音又再度低回:“我记得家乡有一座千面卧佛,每当弟子在佛前忏悔后,深夜,佛前总有一张张撕落的面具,随风飘逝,以示新生……”

突然,碑的一隅,我们竟然望见有磷磷鬼火在闪烁。经过一阵犹豫后,决定下楼寻火去。

碑给人的感觉,在这个暗淡的月光下,是凄壮的。因为风的缘故,一片片刚燃尽的冥纸——就如老人的家乡那撕落的佛面——随意飘了起来。在摆放灰瓮的石柱前,有一老妇人,以一种宽怀的姿态侧卧着;良久,不动,似乎有此生不渝的回忆萦绕在这片可以被纵容的大地,以及继续带有伤痕的心。我忖度,浩原不一定能了解,她老人家正要赶上明早一场追悼五十载冤魂的春祭。

(编者按:新加坡原是英国殖民地,1942年日军攻占新加坡,日军以战胜国的姿态与英国签署了占领协议,随后日军对在新加坡的华侨进行了残酷的迫害,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占领3年半的期间约有2万至5万名华人惨遭杀害。)

1.文章开篇一面说蜡像馆是一个“枯燥”的去处,又极力写两人却泡了两个多时辰,这样写是不是矛盾?有何作用?(4分)

答:                                                                                                       

2.小说两次写到“这些都是真的”,有何意味?(4分)

答:                                                                                                       

3.这篇小说的题目《认真面具》有何含义?(3分)

答:                                                                                                       

4.这篇小说能做到意味深长,得益于其语言的张力。请结合文本内容赏析这篇小说语言的主要特色。(4分)

答:                                                                                                       

5.请结合文本分析文末寻火情节的内涵和作用。(5分)

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