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为下列这条消息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20个字。 今年8月1日,广西桂林一位患...

为下列这条消息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20个字。

今年8月1日,广西桂林一位患有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症)的老母亲不慎走失,她的四个儿子放下手头工作四处寻觅已达两月有余。自9月17起,中央电视台向全社会征集“桂林失踪母亲”的有关线索。10月19日晚,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栏目中破天荒地播发了一条“寻人启事”。在重阳前夕,这一非常举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有关事迹的层层披露,在政务微博、媒体微博及微博意见领袖们的努力下,中央电视台和公安部治安管理局等携手5400万微博网友,在网络上掀起了一场帮助孝子寻找走失母亲的爱心接力。

 

央视(或“《新闻联播》”)首播寻人启事,网友微博爱心接力(超出字数扣1分。共4分) 【解析】 试题分析:概括新闻时,先看清新闻的结构,本条新闻是一段,没有导语,所以要从全段当中提炼出来,而且要具备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四要素。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拟写新闻标题”。 试题分析:本题解题步骤如下:①读懂原文,明确主要信息和侧重点,用提取要点法,归纳出内容要点并审清题目的要求;②分析阅读的语段,明确语段文体,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弄清其内在的关系,辨明题型,确立压缩的角度;③明确阅读材料的表达方式,找出关键语句,概括信息要点;依照字数要求,决定取舍;④按题目要求,选择最佳句式,恰切表达,注意语言的连贯;⑤一句话新闻的答题要点:必须是一句话,一般应该具有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四要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语境,仿照下面的句子中本体(画线部分)的句式,补写出两个恰当的喻体。(4分)

年轻是什么?年轻是春日的竹笋            、出水的芙蓉;年轻是            远征的船帆、离弦的利箭:年轻是轰然出山的瀑布                         、大漠风沙中的战旗;年轻是金,            ,年轻是生命中无与伦比的宝贵财富。

 

查看答案

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填入下列句子的横线处。(只填序号)(4分)

一次,我随黑压压的人群,在深夜里爬上泰山极顶,守望东海日出。                               此时,朝阳、白帆、碧空,把我对遥远未来的瞻瞩与渴盼,带向广阔无垠的苍穹。

①山涧、鸟鸣、夜露,掩不住心中渴望的激动。

②我透过那浓密的树梢,遥望到远方的木船已挂起了洁白的帆——那迎风摇曳的希望之帆,正颤动于朝阳之中。

③黎明的曙光射出万只金箭,点燃了朝霞,苏醒的泰山发出铮铮的声响,从青灰色的雾霭中逐渐显现出它坚实的轮廓。

④一轮朝阳从海上喷薄而出,圣光充溢,喷涌,流动,一个熠熠发光的世界点亮我的双眼!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6分)(任选3个小题)

1.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亦足以畅叙幽情。(王羲之《兰亭集序》)

2.歌台暖响,           ;舞殿冷袖,          。(杜牧《阿房宫赋》)

3.转轴拨弦三两声,          。弦弦掩抑声声思,          。(白居易《琵琶行》)

4.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豁然阁

程俱

云霞堕西山,飞帆拂天镜。

谁开一窗明,纳此千顷静。

寒蟾发淡白,一雨破孤迥

时邀竹林交,或尽剡溪兴

扁舟还北城,隐隐闻钟磬。

注:①孤迥,借代月亮。②剡溪,晋王子猷(徽之)性情率性潇洒,全凭兴趣雪夜访戴,使此溪声名益显。

1.本诗一至六句写作者黄昏出游和登阁所见,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4分)

2.诗的最后四句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表现了怎样的志趣?(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齐缗王三十六年,王为东帝,秦昭王为西帝。苏代自燕来,入齐,见于章华东门。齐王曰:“嘻,善,子来!秦使魏冉致帝①,子以为何如?”对曰:王之问臣也卒,而患之所从来微,愿王受之而勿备称也。秦称之,天下安之,王乃称之,无后也。且让争帝名,无伤也。秦称之,天下恶之,王因勿称,以收天下,此大资也。且天下立两帝,王以天下为尊齐乎?尊秦乎?”王曰:“尊秦。”曰:“释帝,天下爱齐乎?爱秦乎?”王曰:“爱齐而憎秦。”曰:“两帝立约伐赵,孰与伐桀宋之利?”王曰:“伐桀宋利。”对曰:“夫约钧,然与秦为帝而天下独尊秦而轻齐,释帝则天下爱齐而憎秦,伐赵不如伐桀宋之利,故愿王明释帝以收天下,倍约宾秦,无争重,而王以其间举宋。夫有宋,卫之阳地危;有济西,赵之阿东国危;有淮北,楚之东国危;有陶、平陆,梁门不开。释帝而代之以伐桀宋之事,国重而名尊,燕楚皆以形服,天下莫敢不听,此汤武之举也。敬秦以为名,而后使天下憎之,此所谓以卑为尊者也。愿王孰虑之。”于是齐去帝复为王,秦亦去帝位。

三十八年,伐宋。秦昭王怒曰:“吾爱宋与爱新城、阳晋同。韩聂与吾友也,而攻吾所爱,何也?”苏代为齐谓秦王曰:“韩聂之攻宋,为王也。齐强,辅之以宋,楚魏必恐,恐必西事秦,是王不烦一兵,不伤一士,无事而割魏之安邑也,此韩聂之所求于王也。”秦王曰:“吾患齐之难知。一从一衡,其说何也?”对曰:“天下国令齐可知乎?齐以攻宋,其知事秦以万乘之国自辅,不西事秦则宋治不安。中国白头游敖之士皆积智欲离齐秦之交,伏式结轶②西驰者,未有一人言善齐者也;伏式结轶东驰者,未有一人言善秦者也。何则?皆不欲齐秦之合也。何晋楚之智而齐秦之愚也!晋楚合必议齐秦,齐秦合必图晋楚,请以此决事。”秦王曰:“诺。”于是齐遂伐宋,宋王出亡,死于温。齐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以并周室,为天子。泗上诸侯邹鲁之君皆称臣,诸侯恐惧。

(节选自《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注释:①致帝:送来帝号。②伏式结轶(zh?):形容乘车往来不断。式,同“轼”,东前横木;结轶,车辙在路上交错,轶,通“辙”。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患之所从来微:没有

B.且让争帝名,无也伤:妨碍

C.约宾秦,无争重倍:通“背”,违背

D.齐南楚之淮北割:攻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人齐,见章华东门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

B.王之问臣卒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

C.国重名尊,燕楚皆以形服吾尝跂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D.故愿王明释帝收天下请立太子为王,绝秦望。

3.下列句子中,全都是苏代劝齐缗王“释帝”理由的一组是

①秦使魏冉致帝,子以为何如?

②秦称之,天下恶之,王因勿称,以收天下

③然与秦为帝而天下独尊秦而轻齐,释帝则天下爱齐而憎秦?

④齐强,辅之以宋,楚魏必恐,恐必西事秦,是王不烦一兵,不伤一士,无事而割安邑也

⑤释帝而代之以伐桀宋之事,国重而名尊,燕楚所以形服,天下莫敢不听

⑥晋楚合必议齐秦,齐秦合必图晋楚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齐两国国君称帝后,苏代从燕国到齐国,为齐王陈述过早称帝的利害关系,力劝齐王接受“帝号”而不马上称帝。

B.齐王认为,如果跟随秦王后称帝,不仅可显示自己的谦让的品德,还可使秦王受天下人憎恨,并群起讨伐之。

C.苏代认为,“称帝”不如讨伐宋国的暴君,这样可以收拢天下人心,在战略上可以形成对卫国、赵国、楚国进攻的有利态势。

D.当齐国攻打宋国时,秦昭王震怒,苏代游说秦王,认为齐国攻打宋国恰好是为秦王服务,可坐收魏国割让城池之利。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秦称之,天下安之,王乃称之,无后也。(3分)

译文:                                                                      

(2)敬秦以为名,而后使天下憎之,此所谓以卑为尊者也。(4分)

译文:                                                                      

(3)吾患齐之难知。一从一衡,其说何也?(3分)

译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